多元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8 04:20: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多元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多元文化語境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簡略陳述了華裔美國人文化身份問題產生的社會政治背景,概述了就這一問題所進行的學術探討的整個過程。通過對不同觀點和主張的簡單介紹,著力強調了文化身份問題的重要性;文化身份的問題,既是一個關于華裔美國人社會政治處境的問題,從全球化的角度講,也是一個富有生存論意味的問題。
關鍵詞:華裔美國人;文化身份;亞裔文學;文化傳統;族性;種族主義
中圖分類號:I1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_0677(2003)3_0014_06
近二十年來,應和鑄造“華人的美國身份”(ChineseAmericanness)的普遍吁求,關于華裔美國人文化身份(ChineseAmericanidentity)的探討和研究越來越多,可謂與日俱增;事實上,這也是美國華裔文學建設工程的一部分。這期間,有關文化身份的討論、描述、構建等不論是在華裔文學創作方面,還是在相關的批評領域,都受到了學術界和文學界的普遍關注。文化身份的表述成了創作和批評關注的焦點,因而也成了華裔、亞裔文學界以及學術界無休無止的爭論的焦點了。近二十多年間,在文化身份的問題上,文學作品本身充滿了或顯在或隱含的描寫和暗示,這種情形覆蓋了各種體裁的文學寫作乃至各類文章。金惠經(ElaineKim)是這個領域的一位先行者,她曾對美國亞裔文學進行了廣泛的批評與研究,并提出這種寫作是亞裔族探問自身文化身份的有效途徑的觀點。金惠經于1982年出版了她的力破堅冰的著作《亞裔文學寫作及其社會關系導論》。由于她的影響,評論界開始以持續不斷的熱情積極介入華裔美國人文化身份的探討與爭鳴。
盡管她的書大部分內容探討的都是美國華裔的文學寫作,金惠經還是按照當時多數人的習慣采用了“亞裔美國文學”(AsianAmericanLiterature)這個術語;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所謂亞裔美國文學主要是指華人、日本人、朝鮮人寫的作品,而“亞裔美國人”當時主要指美國的華人與日本人。這與現今的情況是不同的。現在人們更傾向于“華裔美國人”(ChineseAmerican)的稱法,因為,正如DavidLeiweiLi在他的《美國華裔傳統的歷史收成:置換美國東方主義話語》中所說的:“‘亞裔美國人’的稱法,其模糊性品格在1960年代固然加強了社會政治的一體性,同時也削弱了各亞裔族自身的民族文化特性”[1](p319)。這也就是說,對一個族群的稱法越是明晰具體,就越容易了解這個族群的文化身份。在這里,如果不是因為不可避免的混淆的話,我們會盡量使用更具特殊意味、其含義也更加確定的稱法——華裔美國人,而不用通常的說法“亞裔美國人”(AsianAmerican)。
再者,隨著文化多元論以及差異論觀念的逐漸走入市民社會,在主流文化建設中曾被忽略的亞裔及地方性少數族群20年來也開始出現尋求特殊形式的文化聯盟的呼聲(Cheung,Re_viewing3)[2](p1_36)。學術界對這種呼聲也做出了積極反應,這在LisaLowe、ShirleyLim以及小圣胡安(ESanJuanJr.)等評論家的作品里可以看得很明顯。他們熱情地吁請人們在評論美國亞裔文學時重視異質性、多樣性、文化間際性(heterogeneity,multiplicity,hybridity)等觀念及相關研究。需注意的是,強調著重族群文化背景的文學研究并不意味著亞裔美國人這一短語已經過時或其社會政治意蘊全被淘空。相反,各族裔間文化聚合作用以及趨同作用的重要性正好構成了通常所要求的普遍一致性,大部分亞裔創作及批評均能說明這一點。總的說來,在這一點上美國華裔文學并不例外。它的小說、詩歌、戲劇等在書寫美籍華人文化身份方面總是按照清晰的、富有社會政治意味的計劃進行的。這種情形與這樣的普遍看法是一致的:文化身份理論從來都是社會政治的角斗場。黃秀玲女士十分重視亞裔美國人在政治上的團結和在各自文化背景上的相互尊重,以上見解貫穿于她的所有作品。1990年,人口普查局采用了一款新表格,新設計的表格允許亞裔美國人在“亞洲及太平洋島民”條目下以含義更加確定的詞語填寫自己的民族文化背景。官方的這一舉措遭到了亞裔團體的普遍反對。在她的《解讀美國亞裔文學:從拮據到奢侈》中,黃秀玲對這一事件進行了討論。按照她的觀點,文化背景不同的亞裔團體必須在政治上“保持團結以維護各自不同的利益”[3]。這是因為,一旦作家們——尤其是少數族裔作家——過于熱烈地追尋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并為各自族群的自身利益而抗爭,其結果便是,用薩伊德的話說,“將引發主流種族主義文化的反撥;這種文化是有著頑固而經久的霸權主義底蘊的”。正如黃秀玲所表明的,為了擺脫少數族裔被漠視的普遍社會現實,亞裔美國人必須在政治上團結一致,同時在文化上,又要保持各自的族性文化區別與特色。因此,在這里,我們將在政治學意義上使用“亞裔美國人”這一術語。
多元文化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現代護理;新方向;多元文化
[摘要]護理學的發展不能僅局限于現有的護理專業知識,為提高護士的認知水平,適應現代護理模式,提高護理理念,護理人員在學好專業知識同時,還應學習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并與多種學科、多方面文化相結合,盡快與國際護理接軌。
[關鍵詞]現代護理;新方向;多元文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迅速發展,跨國界、跨區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交流,出現了多種文化的人共同聚集在一起的社會――多元文化社會體系。這就需要護士更新護理觀念,掌握新的文化知識內涵,轉換護士的角色向多元化角色發展,以適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患者的共同需求――健康,從而適應現代護理發展的要求: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多元文化知識的獲得,一方面來源于社會實踐與自學,另一方面來源于護理教育者系統性的跨文化教育[1]。本文就護理多元文化的相關概念、多元文化特征、多元文化知識的獲得及如何開展多元文化護理進行分析。
1多元文化相關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是指人類在社會的歷史發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歷史、地域、經濟、社會和政治的綜合反映。多元文化即多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行為規范,導致不同的社會發展。它包括由國家、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形成的多元化社會,為不同的患者提供多元化優質護理服務,是當今多元化社會的需要。
幼兒園多元課程文化特點探究論文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價值多元文化適宜
摘要:從文化角度審視,幼兒園課程應該是最優秀的人類文化(包括本民族的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體現的是人類或者是特定群體(如一個民族)的文化積累。然而,在全球化呼聲鋪天蓋地的今天,多元文化成為當今世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一個多民族國家都面臨著國家一體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沖突與協調發展的挑戰,既要發展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又要保持國家的統一。作為基礎教育的奠基工程,幼兒園課程在接納多元文化的同時,應對幼兒園課程的價值取向和文化適宜性問題重新審視。本文試圖從多元文化的視角反思當前幼兒園課程面臨的困惑和問題,分析其原因,并進行初步的課程構建探討,以期對構建幼兒園課程體系提供幫助。
一、幼兒園課程面臨的問題:多元文化價值觀念的沖擊與文化斷裂
應該說,“一部世界課程發展的歷史,正是一部新舊文化的矛盾沖突、交織融合的歷史,是舊文化的衰亡、新文化不斷被創造的歷史”。
〔1〕當今時代,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滲透與價值觀念的沖突、交流,使幼兒園課程文化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問題。進入幼兒園,墻上貼的英語單詞、走廊里掛的英語卡片隨處可見,孩子用的圖書上,西方的卡通和兒童形象比比皆是。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有的幼兒園英語教學竟占到了近50%的比例;課程中中國傳統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常常被忽視,孩子們過的卻是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國戲曲、美術、歌謠、故事和傳統民間游戲在課程內容中似乎不多見。另外,我國幼教改革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同時,大量引入國外的幼教課程和理論,如皮亞杰的建構論、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舒伯特的后現代課程論,還有瑞吉歐課程、美國生成課程、蒙臺梭利課程、前瞻課程等。這些課程和理論一方面為我國幼教課程理論的發展提供了不同風格的參照模式,對我國幼教課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另一方面,具體到實踐層面中,這些幼教課程理論有的不過是曇花一現,有的則是幾起幾落而難以推行,有的雖被保持下來,但走了樣,變了味。難怪有專家發出了“近來,斷章取義,不明其源地講別人東西的現象比較多”的嘆息。
〔2〕以我國引進的蒙臺梭利課程為例,在有關論文格式文章中談得最多的是其規則意識或教具操作,而其強調關注兒童的一面卻被淡化了,很多幼兒園用滿屋子的蒙臺梭利教具代替了蒙臺梭利課程。我們并沒有吸取其中的精髓,有時甚至還沒有搞清楚某些西方教育理論產生的背景,就忙于引進并用其來指導幼教課程改革。面對多元文化價值觀念的沖擊,我們的幼兒園課程如同浮萍,找不到落腳的根,始終漂浮于幼教本土課程的實踐之外。幼兒教育就像四季之春,是一個播種的季節。但面對可塑性極強的孩子,該播什么樣的“種子”,確實需要我們深思熟慮后才能作出決定。因為對幼兒而言,正如洛克所說“一丁點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發生根本的改變”。面對這些“水性極柔”的孩子,我們應該怎樣讓孩子在“領略多元文化風情”的同時,培養孩子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面對轟轟烈烈的幼兒園課程改革,我們真的應該沉靜下來認真思考:國外的幼教課程在我國的文化適宜性如何?適宜本土課程的土壤在哪里?我們的課程理論和實踐是不是應該在自己的土壤里綻放?
波蘭尼共生理論多元文化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波蘭尼的生平與著述;波蘭尼社會經濟思想述要及其貢獻;波蘭尼社會經濟思想的當代價值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波蘭尼家族產生了后來使匈牙利知識界引以為自豪的杰出人物、波蘭尼應邀到美國的大學作有關當前國際形勢及國際關系的巡回講演、波蘭尼的制度演化思想及制度分析范式、波蘭尼的“嵌入”理論、波蘭尼的“雙重運動”(DoubleMovement)理論、波蘭尼實在主義的社會經濟思想、波蘭尼關于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重要作用的思想、波蘭尼“雙重運動”理論的重要價值、波蘭尼社會經濟思想的重要方法論價值、波蘭尼文化理論的重要啟示、波蘭尼共生理論(co-Existence)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當代價值等,具體請詳見。
一、波蘭尼的生平與著述
卡爾·波蘭尼(KarlPolanyi)1886年10月21日生于奧匈帝國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家庭。波蘭尼家族產生了后來使匈牙利知識界引以為自豪的杰出人物:作為著名社會思想家、經濟史家、經濟人類學家的卡爾·波蘭尼;作為物理、化學家和著名哲學家的邁克·波蘭尼(MichaelPolanyi)以及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邁克之子約翰·波蘭尼(John,Polanyi)。卡爾·波蘭尼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布達佩斯大學攻讀哲學及法律,于190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12年獲法學博士學位并取得律師資格。1924--1933年,波蘭尼在維也納作為副總編輯和專題分析編輯在著名的《奧地利經濟學家》雜志社工作。在維也納期間,受馬赫思想的影響并作為馬赫研究協會的一員,波蘭尼撰寫了大量關于科學、醫學、人類疾苦及共產主義道德的手稿。1933--1935年,他移居到倫敦,繼續為雜志社撰稿直到1938年。1935年發表《論法西斯主義的本質》的著名論文。波蘭尼應邀到美國的大學作有關當前國際形勢及國際關系的巡回講演,先后在美國的38個州舉辦講座。1940年他與彼得·德魯克繼續在美國講座,并在德魯克的推薦下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成為佛蒙牧州BenningtonCollege的訪問學者(1941--1943),在此期間波蘭尼完成巨著《大轉型》的撰寫,并于1944年在美國出版。1947年以后,波蘭尼作為哥倫比亞大學的訪問學者并受聘為副教授,講授經濟史課程并主持經濟增長制度因素的跨學科研究課題,1957年出版《早期帝國的貿易與市場》。這一時期最終奠定了波蘭尼經濟人類學實在主義學派學術領袖的地位。
波蘭尼晚年致力于創辦經濟學和政治學比較研究的跨學科《共生》雜志,致力于深入研究文化差異,改善人類生活狀況并實現世界和平的工作。據波蘭尼夫人所言:“直到死神來臨的前夜,卡爾一直在伏案工作著”。在1964年4月23日《共生》第一期出版之夜,卡爾·波蘭尼與世長辭。
二、波蘭尼社會經濟思想述要及其貢獻
1波蘭尼的制度演化思想及制度分析范式
文化多元化與文學藝術論文
【內容提要】當前文化呈現四種元素或層面:體現特定時代群體整合、秩序安定或倫理和睦需要的主導文化,表達知識分子的個體理性沉思、社會批判或美學探索旨趣的高雅文化,工業化和都市化以來運用大眾傳播媒介傳輸的、注重滿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悅需要的大眾文化,以及傳達普通民眾日常通俗趣味的、帶有傳承特色和自發性的民間文化。這四種文化元素往往呈現多元互滲景觀,即多種文化元素交叉滲透于具體文本中,使不同文化層面間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難以清晰地分辨的情形。需要從初級的多元互滲走向更高級的多元化生境界。多元化生意味著多元文化因子按照理想尺度組合成相互化合和相互生成的互動結構,包含多元共存、各行其道、優化組合、個性彰顯等具體步驟,目的是在當今全球化時代重新凸顯中華文化的獨特個性。
【摘要題】問題與思考
【關鍵詞】主導文化/高雅文化/大眾文化/民間文化/多元化生
【正文】
中圖分類號:GO;IO;J12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5833(2003)01-0113-09
文化,是當前學術界持續思考的熱點之一,牽涉到歷史與現實、中國與外國、古典與現代、全球與地方、政府與民間、精英與公眾等許多方面,因而不無道理地一再引發種種討論或爭論。這些探討對于我國文化的發展是有益的,不過,其中留下了一個有待我們去填補的空白:當前中國文化的層面。在一種特定的文化內部,總會存在著若干種不同的文化層面,它們之間組合成為一個相互對立而又相互共生的整體。梳理這些文化層面,考察它們之間的具體關系,對于這種文化的整體發展是有益的,這尤其會有助于建構這種文化的基本價值系統。那么,就當前我國文化的基本構成來看,我們的文化中究竟有哪些層面呢?它們之間結成何種關系?問題就提出來了。我在這里不打算普遍地縱論文化層面,而是著重從文學文本的文化層面角度來加以分析,即透過文學的文化層面而為揭示普遍文化層面提供具體的想象性模型和個案。因為,文學是文化中最富于表現力的想象性形態,完全可以承擔透視普遍文化層面的任務。
多元文化包裝設計管理論文
摘要:包裝設計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是充滿了人類心智的積極創造性成果。包裝設計的文化取向一直是包裝設計師關切的課題,本文就包裝設計的文化屬性和人文特征進行了論述,總結了包裝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包裝設計的與時俱進特征,以期通過本文呼喚包裝設計師對包裝文化的特征,狀態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探索。使包裝文化從理論上對包裝設計的思維流程和設計理念進行引導。
關鍵詞:多元文化;現代包裝設計;與時俱進;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習俗、文化,設計師如果不了解民族設計的文化特征、地域差異,不進行深層思考,就難以找準創新設計的出發點,難以在激烈競爭的設計市場中立足。詮釋一件設計作品,除了看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對其文化的思辨及意蘊的解讀[1]。從工業革命至數字化生存,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商品要跨國度、跨地域,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跨國度、跨地域、跨文化的藝術、設計交流和貿易量成倍增長,就更需要包裝設計師對他國文化進行深入了解,無論圖形還是文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設計品質、文化背景、材料特質及性能。
一.商品的流通性決定了包裝文化的多元性
包裝設計作為一種文化,其實用與視覺價值意義日益為人們所矚目。進入商品社會以來,人們為自己的勞動成果尋求到了一種大眾化的鮮明生動的傳播、交換方式。就其包裝意義而言,已成為運輸商品,保障物品質量、傳達信息的重要媒體。包裝本身就是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人類又因這一成果創造出新的行為模式[2]。包裝文化以追求效益、功能,美觀為目標,是裝潢設計與包裝工程相結合的綜合形態。因此,它是技術學與藝術學相結合,同時又融合了使用過程中人、物、環境因素,尤其是包裝材料、造型、插畫的結合,體現出器物的形象。而且,由于包裝外在的界面以直接的、藝術化的形象訴諸于人的視覺,它能在商品營銷活動中,引導人們消費選擇,提高時尚消費品味。與消費者在文化心理上產生溝通。
成功的商品要在全球范圍內流通,商品的流通性決定了包裝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性是理解創造力的內核,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包攬所有最好的想法。
高校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論文
一、問卷調查匯總
此次問卷調查讓我們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河北省各級地方院校的學生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了解、認識程度,接受情況,從而發現在高師院校開設此類課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旨在分析、探求多條可行之路,為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進一步開展鋪開道路。這次調查用了五年的寒暑假,以問卷的形式發放,共發出100份有效問卷,收回1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率100%。問卷采用了問答的形式,主要對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對多元音樂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以及是否愿意開設此類課程三方面內容進行調查。這100名學生,主要來自于河北省石家莊、唐山、邢臺、張家口、宣化、邯鄲、廊坊各地各級地方院校。其中來自于高校的學生有50名。在對“多元音樂文化”的理解與認識的調查中,采集的數據讓人難以置信。80%的學生表示“不清楚”;18%學生能夠講出一些理解與認識,僅有2%的學生在其他院校的遠程教育中接觸過此類課程。在“列舉幾件外國民族樂器”的問題回答中,90%的學生為空白;10%的學生能夠寫出馬林巴、班卓琴等媒體中常見的幾件樂器。一般在短期培訓結束之際,再做問卷中第三條調查,即“是否愿意開設此類課程”。40%的學生回答是當然愿意。但主張少講傳統藝能,多講流行音樂;55%的學生表示愿意考慮,但自身積累不夠,需要時間搜集資料;剩余5%表示沒興趣,不喜歡。被調查者中有50名學生,分別來自石家莊學院、唐山師范學院、廊坊師范學院等本科學府,他們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知之甚少,那些前往他們的院校進行培訓的中小學乃至幼兒園教師就更無從接觸了。大部分學生表示,在高校的課程中,民族民間音樂偏重于漢族音樂,而對世界音樂的了解途徑只有音樂欣賞課,而此類課程大多以歐洲主流音樂為題材,有時會涉及少量媒體流行的民族音樂,比如:大河之舞等,很少涉略世界各民族的傳統音樂。
二、現狀分析
河北省高校普遍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重視不夠。在我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雖是新興學科,但很多學者早已提出高度重視的呼吁。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副主編楊民康教授在《中國的多元音樂文化》一文中指出,我們的一些音樂院校,將“傳統”太“森嚴壁壘”了,內容除了西方音樂外就多是漢族音樂,應該加強少數民族學科音樂的建設,這也是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具體實施。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多元化民族音樂豐富多彩,但據筆者調查,河北省高校的音樂教育基本課程中,均未涉及少數民族音樂的內容,而只是在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中講到區域色彩音樂時,提及點滴;而河北省開設世界多元音樂文化課程的學校更是寥寥無幾。世界音樂文化是多元的,客觀存在著許多不同的、但又平等的音樂體系,學生們首先應學習本民族、本國的音樂遺產,才能學會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音樂。1教學中,偶有提到五聲音階,學生們只能想到宮商角徵羽五種中國民族調式音階,主觀的認為五聲音階就是中國特色音階,是中國特有的音階模式,且這五聲之間只有大二度與小三度的關系。這種理解與認識,就是不了解世界多元化音樂的體現,只有在學習世界民族音樂之后,學生們才逐漸意識到,五聲音階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種音階,且五聲之間的關系有很多種模式。伴隨人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逐漸增強,世界各民族都在努力保護本土的傳統禮俗、儀式,而伴隨這些儀式的音樂,也被有效的記錄下來。高校課堂,作為文化的傳播圣殿,對于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衍生肩負著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河北省高校的本科畢業生,直接面向河北省各中小學乃至幼兒園的教育第一線,如果他們的音樂知識體系不夠全面,缺乏多元化音樂因素,將直接影響下一代對于多元文化音樂概念的理解與認識。
三、幾點思考
1.音樂文化中的音樂教育必須是多元的、交叉的。
數學多元文化教育論文
摘要:多元文化教育雖然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但是多種文化并存的現象卻貫穿古今,上一代人為后代留下的都是他們自己的創造以及那個時代所吸收的東西,當然包括他們接觸到的外來文化,這個傳承既有在外來影響下的橫向開拓,又有對傳統文化的縱向繼承。對于數學教育來說,橫向開拓意味著我國數學教育對國外數學教育理論的學習和借鑒,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縱向繼承意味著教育理論從傳統到現代的創造性的轉化。
關鍵詞:多元文化;數學教育;中學數學
人與人的溝通交流,能建立人際關系,進而能夠使自己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優勢互補,發展文化多樣性,促進人類文明繁榮發展;國際文化交流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動力,自古至今,國家文化、民族文化、區域文化經過長期相互碰撞借鑒、融合而不斷發展,才有了人類的文明史。文化是超越個人存在的,由特定區域內的大多數社會群體共同創造、共同分享、共同傳承。每一種文化的萌生、演化和發展,都依賴于特定的生態環境,都是適應不同生態環境的結果,這就決定了文化必然是多樣的。數學教育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對全球范圍的共同問題的意識理應打破不同文化間的時空關系,我們正在從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深度廣度認識一些新的文化以及其他一些不同于我國數學教育的理論。在這個多元的世界里,多元化的數學教育成為必然。研究多元文化角度下的數學教學的學者極少,在中國知網上以“多元文化”和“數學教育”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以來源于《數學教育學報》和《數學教學》的文章為主,其中題目中涉及多元文化形態下的數學教育的文章僅有發表在《數學教育學報》中的5篇和發表在《數學教學》中的1篇,還有2篇文章在正文中出現了關于跨文化教學的觀點分別發表在《數學教育學報》和《數學教學》中。發表在《數學教育學報》中題目中涉及多元文化的5篇文章中,章勤瓊和張維忠寫的《多元文化下的方程求解》與王芳、張維忠發表的《多元文化的勾股定理》分別從中國古代與西方古代對方程求解以及勾股定理的證明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了多元文化形態下的數學教育的重要性,均在文章的摘要中指出必須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們應該在數學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之間搭建良好的教學平臺;代欽的《多元文化形態下的中國數學教育———對中國少數民族數學教育的一些思考》著重介紹少數民族數學教育的狀態以及少數民族文化與數學教育的關系,而汪秉彝、呂傳漢的《再論跨文化數學教學》除民族數學教育之外還談到了跨國性的多元文化下的數學教育;張維忠與孫慶括在《多元文化視角下的初中數學教科書比較》中借鑒美國著名多元文化教育專家詹姆斯•班克斯的研究成果結合數學學科及數學教科書的特點,重點從研究國別、民族、階層、性別、區域文化等方面,得出人教版、浙教版和滬科版3個版本的初中數學教科書均存在的問題:介紹國外教學時存在偏頗、缺乏數學史料選取的平民性、性別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忽視農村學生的文化背景、少數民族數學文化的缺失等。發表在《數學教學》的汪曉勤的《數學教學中一個多元文化之例》與上面提到的《多元文化的勾股定理》類似介紹了西方文獻中畢達哥拉斯定理與我國《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中勾股定理,并指出通過不同數學思想方法的對比能讓學生學會欣賞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多元文化教育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公民權利運動(Thecivilrightsmovement)”,這一運動的主要目標在于消除公眾在公共場所、住房、就業和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偏見。其結果對種族族群的教育產生很大的影響[1]。多元文化英文為Multicultura-lism,這一詞最早由人類學家阮西湖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國內學術界,阮西湖把它翻譯成“多元文化主義”。這一詞在國內得到學術界的認同。1988年,費孝通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演講活動之一———“泰納演講”(Tannerlecture)會上,他結合了自己半個世紀來中國少數民族的研究工作,對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做了綜合性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多元一體格局思想。中國的“多元一體化”教育,實則是一種國家范圍內封閉型多元一體,即中國境內各民族的多元與以漢族為核心的一體。跨入21世紀,世界上的各個民族因為科技的迅速發展而具有越來越多的共性,各民族、地區之間的差異也越來越少,以前的各自封閉發展的民族科技、文化、經濟開始全球化,那么我們的數學教育是不是也應該在原有“元”的基礎上尋求更多的維度和元素來進行優化呢?
一、以國家為元素的多元文化數學教育
以西南大學牽頭的中國少數民族數學教育發展、研究的總結性工作在2008年國際數學教育大會上進行展示,在國際數學教育舞臺上充分展示了我國少數民族數學教育發展的情況,使國內外同行較全面地了解到我國少數民族數學教育發展情況[2]。我國少數民族數學教育已達到一定水平。在當今經濟、科技、甚至某些物質文化的發展越來越趨近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們的多元一體化教學中的“元”也應該打破55這個數字增加一些外來“元”。恰如英國哲學家羅素1922年在《中西文化比較》一文中所說:“不同文明的接觸,以往常常成為人類進步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學習希臘,阿拉伯學習羅馬,中世紀的歐洲學習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學習羅馬帝國。”[3]中國也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眾所周知,印度佛教極大促進了中國哲學、宗教、文學與藝術等的發展。在數學教育上其他國家的哪些優點值得我們借鑒?朱婭梅在《中美初中數學教材綜合難度的比較研究———以上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和美國PrenticeHall教材為例》中,通過對上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和美國PrenticeHall教材兩本教材的對比發現,我國在運算、推理、知識含量方面做得很好,但在數學史教育上存在欠缺,在與歷史聯系的數學探究上也不足,這兩點恰恰是PHM教材做得好的地方;張奠宙在《教育圈里的“性善說”與“性惡說”》中談到美國教師培訓的特點,美國的中學數學教師吃“大鍋飯”沒有晉級,工資按年資增加,沒有批評表揚,大家埋頭干就是了。校長尊重教師,一切交給教師處理,教師自覺做好工作。如果工作環境、工資待遇能夠滿足教師的愿望,就一定會好好干,不需要外界壓力。如果不滿意,可以到其他學校去。校長絕不會阻攔,還會提供方便。這就是說,在美國這樣鼓勵競爭的社會里,中學教師的管理是完全信任教師[4];王林全通過對尼泊爾6-10年級的數學課程的研究得到尼泊爾數學課程特點如下:(1)核心內容引領,螺旋上升結構(學生的數學基礎逐步夯實,從而讓學生的數學觀得到健康發展);(2)發展計算能力繼承東方傳統;(3)面向現實生活,解決常見問題(課程注意適應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4)對幾何的處理超過一些西方國家(具有實踐多,方法活等特點,課程對空間觀念和幾何邏輯的要求,在某些方面超過了一些西方國家)。吳立建在《來自英國數學課堂的觀察與思考———指數運算的教學設計》中寫出了課堂教學中英國教師與我國的不同之處,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時,學生若給出錯誤答案,英國的教師不像我國教師一樣急于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巧妙地給出一個問題串,讓學生自己領悟,使新知識的教學水到渠成,一氣呵成。我國的數學教育缺少這種彌足珍貴的過程教學;在《俄羅斯中學數學課程教材的概述》中,倪明通過對阿塔納相的《幾何(7-9年級)》、《幾何(10-11年級)》、沙雷金的《直觀幾何》以及尼科利斯基的代數教材等多本教材的對比研究得出結論:關于歷史知識的問題方面,以前的蘇聯現在的俄羅斯,非常注重歷史知識在教材中的滲透[5]。有的教材用較多的篇幅對數學家的生平與數學貢獻作了闡述;還有的教材將數學內容與數學史料有機整合。而我國初高中數學教材關于數學史的知識多數放在自學部分或者沒有涉及。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通過對比發現我國數學教育存在不少的缺點,那么在我們是不是應該全盤接受國外的數學教育的優點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數學教育的比較研究中,學者比較多地看到國外教育的優點,卻往往缺乏批判性的視野,把別人不好的甚至已經拋棄的東西也看成是好的加以盲目推崇,從而可能對數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產生誤導。華東師范大學前校長劉佛年在華東師范大學建校60周年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無非是兩種。一種是講授式,教師以高水平、啟發式的講解,讓學生容易接受;另一種是活動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主動地獲得知識。兩者各有長短,那么我們中國應該采取什么態度呢?那就是兼容并包,不能走極端。”在我看來,我國的數學教育可以看作是一個極端,縱觀今日世界的教育理論,包括數學教育理論,沒有哪一種學說和體制是絕對正確的典范[6],我們不可以片面采取,兼容并包才能走出我們自己的數學教育道路。
二、以古今數學教育理論為元素的多元文化
兒童多元文化教育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尤其對小學低年級兒童文化教育關注度更高,同時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小學低年級兒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主要結合小學低年級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來實施的教育活動。以下就多元文化教育在小學低年級兒童教育教學中重要作用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從而為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活動提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措施。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兒童;多元文化;教育活動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地域之間的聯系越來越頻繁,世界各國組成了一個“地球村”,而經濟全球化已成為常態,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愈來愈多,并且各國面臨的經濟發展機遇和挑戰不同,因而文化交流成為了解各國現狀的主要突破口,所以要加強各個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而文化的交流學習從學校教育開始,下面就多元文化教育活動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從而提高多元文化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多元文化教育概念、作用分析
從教育的角度而言,多元文化教育主要興起于美國,多元文化教育也是教育的改革運動,他將各個國家、各個地域的文化交流滲透在了學前兒童教育教學中。對小學低年級兒童實施多元文化教育,能夠幫助兒童理解、欣賞他們本民族的文化,同時兒童從小能夠學習各個地域的文化,既能打開兒童的視野,又能促使兒童的身心得以全面發展,讓兒童具備國際思維和全球理念,從而培養兒童的合作理念[1]。由于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跨文化教育,兒童在學習多元文化的同時,對本民族文化進行繼承發展,同時也能更好的平視異族文化,并學習、吸收異族文化中的先進理念,促進各個民族共同成長發展。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同時地域文化之間的對比現象越來越明顯,而兒童作為社會中的一員,需要對各個國家的文化有所了解,并能接受跨國文化,學會尊重、理解、欣賞異族文化,對兒童的成長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首先,對小學低年級兒童實施多元文化教育,能夠提高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多元文化是一種跨國文化,兒童在學習期間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文化,有興趣引導兒童學習跨國文化的語言,進而提升兒童語言的聽說讀寫能力。其次,多元文化還有利于促進兒童社會化的發展,小學低年級兒童實施多元文化教育,從小培養兒童具有國際公民思維,他們是社會人的概念越來越強,因而其社會化的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最后,實施多元文化教學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二、小學低年級兒童多元化教育活動的實施途徑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論文
一、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
音樂是藝術,音樂文化是音樂的精煉化。音樂文化在時代中洗禮中逐漸形成,具有獨特性。音樂文化將音樂藝術變成更為形態化的概念,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音樂文化的內容豐富,包括各種音樂形式,并在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音樂教育,是指將音樂知識、音樂文化、音樂內涵傳遞給受教育者而進行的傳遞過程。其中,音樂教育從屬于音樂文化,是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存在的形態和發展趨勢必然受到音樂文化的制約。音樂文化中的音樂教育應該是多元的、相互滲透的。音樂文化是進行音樂教育的載體,而音樂教育是對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所以,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音樂教育離開音樂文化,就失去了內容和作用;音樂文化離開音樂教育,那么音樂就沒有未來,因為再也沒有比音樂教育更合適的方式來傳承音樂文化。
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特點
在我國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的總目標,指出要“尊重藝術家的創造勞動,尊重藝術作品,養成良好的欣賞藝術的習慣,通過學習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作品,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傳統,熱愛中華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樂。”在《標準》中所闡釋的,凸顯了出了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多元性、民族性、時代性。多元性是在多元文化上體現出來的,不同的文化產生的音樂有不同的特點,音樂文化之間的碰撞會產生更加種類豐富的音樂,并精煉為一定的教育形態。民族性是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基本特征,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其獨特的生活風俗、民族風情,更有著不同的音樂。時代性是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另一特征。不同時代,我們的生活有著不同的面貌,人們的追求、信仰、愛好都會有所變化。是人創造出音樂的,人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狀態,音樂更是如此。
三、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一)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