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考古研究》是一本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大型年刊,自創刊以來,選題新奇而不失報道廣度,服務大眾而不失理論高度。頗受業界和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好評。作為一本專注于成都地區乃至更廣泛地域范圍內考古學研究的專業期刊,其內容豐富多元,深度挖掘并展示了從史前至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與社會變遷。該刊物不僅涵蓋了廣泛的時間跨度,還涉及了考古學研究的多個重要領域,為讀者呈現了一幅幅生動詳實的歷史畫卷。
在史前至商周時期的研究中,雜志深入探討了這一時期成都平原及周邊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包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各類文化遺存。通過對墓葬、聚落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綜合研究,揭示了古代社會的組織結構、生產方式、生活習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這些研究不僅豐富了我們對古代文明起源與發展的認識,也為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提供了重要線索。
進入漢晉時期,它則聚焦于墓葬文化、物質文化與風俗習慣的演變。通過對這一時期墓葬的形制、隨葬品、葬俗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經濟狀況以及文化交流情況。同時,該刊物還關注漢晉時期成都地區的物質文化,如陶瓷器、金屬器、紡織品等,通過對其制作工藝、風格特征的研究,反映了當時手工業的發展水平和社會生活的面貌。此外,對于漢晉時期的風俗習慣,如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解讀。唐宋時期,佛教在成都地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雜志因此也給予了特別的關注。該刊物通過對佛教寺院的考古發掘、佛教造像與壁畫的研究,以及佛教對當地社會文化影響的分析,展現了唐宋時期成都佛教文化的繁榮景象。同時,這些研究還為我們理解唐宋時期的社會思想、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來稿必須為原創性作品,此前未經公開發表。嚴禁抄襲、剽竊和一稿多投,如有發現,將永不刊用該作者來稿。
2.請在來稿正文前加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和3至6個關鍵詞,摘要不宜以第三人稱寫成文章結構介紹,并且不得含自我評價,請不要出現“本人”、“本文”等詞起寫。
3. 中英文文題應簡明、確切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內容,符合編制題錄、索引和選定關鍵詞等所遵循的原則,不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詞、首字母縮寫字符、代號等。
4.文章正文全部采用宋體五號字。全文行距固定值17磅。論文中的所有字母和數字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體。文章內有插圖的,請提供原圖。
5.務必于稿件文題前注明第一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最后學位、當前職稱、專業方向、通信地址、聯系電話,E-mail,如為博士生導師或碩士生導師,亦請注明)。通信作者與第一作者簡介相同。
6.圖、表請用計算機繪制,力求少而小,點線規范、清晰、精細,表需采用三線表,圖、表應有序號和圖題、表題。
7.文章注釋為尾注,格式為“作者(編者、譯者)+著作名稱+出版單位+出版年份+頁碼”,按①②③依次標注。
8.參考文獻只引用作者直接閱讀過的、已發表的原始文獻,勿引用內部資料及鑒定會資料。
9.基金項目:獲得國家基金資助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的文章請在正文后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及編號。
10.本刊采取“三審制”。通過中國知網“社科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稿件,將送至評審專家進行評審。通過專家評審的稿件,我們將發送稿件刊用通知(電子版)。
地址:北京東黃城根北街16號
郵編:100717
主編:王海波(執行主編)
我們不是成都考古研究雜志社。本站持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主要從事雜志訂閱與期刊服務,不是任何雜志官網。直投稿件請聯系雜志社,地址:北京東黃城根北街16號,郵編:100717。
成都考古研究雜志是一本省級期刊,是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管,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的一本歷史類期刊。國內刊號:--,國際刊號:--。該期刊詳細信息可以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上查詢。
您好,我們擁有多年豐富的期刊服務經驗,可以協助您進行期刊投稿,優化投稿流程,避免頻繁碰壁,縮短發表周期,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讓您的學術成果快速發表。
能否發表主要取決于您稿件本身的內容,期刊編輯會基于一定的考量,比如發表范圍、投稿資料、研究原創性等內容做出主觀決定。因此,任何正規的學術服務機構均無法保證發表,但我們會用專業知識和經驗,幫助您理解和遵循發表要求,助您提升發表幾率。若我們未達到服務承諾,我們將退還款項。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東黃城根北街16號,郵編:100717。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