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科學導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23:31: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動物科學導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動物科學導論

動物藥學論文:當代動物藥學人才的培訓

本文作者:王天奇程相朝鄧雯余祖華工作單位:河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堅持以發展的觀點促進動物藥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目前的動物藥學人才培養模式尚處于初期的探索階段,無論是師資隊伍、課程設置,還是培養方案均與社會對動物藥學人才質量的實際需求有很大的差距,這些問題必須通過發展得以解決。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以發展的觀點,認真分析產生這種差距的原因和機制,積極尋找破解這些難題的方法和措施,扎實開展動物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使培養模式不僅能盡快適應社會發展對動物藥業人才的實際要求,而且要使之成為促進動物藥業產業向更高水平邁進的動力和引擎。動物藥學專業人才培養要堅持以人為本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中,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因此,動物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動物藥學專業是一個新型專業,社會對該專業的認知度較低,報考本專業的多數學生對本專業了解甚少,相關院校要利用電視、網絡、雜志、報紙等傳媒工具向社會及考生進行介紹和宣傳。學生入校后,除在入學教育中作專業介紹外,還要設置專業導論課程,詳細介紹動物藥學的社會需求現狀、發展前景、課程設置、培養方案、理論學習和實踐實習方法、升學就業途徑等,使學生對專業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多地采用基于問題式、案例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知識掌握新的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終身學習的精神。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開設的比例,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安排實驗進程、分析實驗結果、寫出實驗報告或研究論文。要進一步擴大大學生課外科研項目的立項數目,提高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人數比例,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科技研究的興趣和能力。定期邀請動物藥學方面的專家、教授、企業家及獸藥藥政管理人員進行技術講座,并有計劃地安排學生節假日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國動物藥業的技術水平、生產、使用、監督管理的基本狀況,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內容及執行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這樣,學生學習本專業的目的才更明確,學習才更有動力和主動性,學習效果才更好。為提高動物藥學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必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建立恰當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教師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投身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同時,要關心教師個人的成長,根據國內外動物藥學事業發展的實際,安排教師進行動物藥學研究方面的深造、學習和提高;結合我國動物藥業產業的現狀及其發展動向,引導教師參與動物藥業企業的藥品研發、推廣與應用,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理論與實踐結合更加緊密。

動物藥學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要注意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是全面的發展觀。動物藥學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必須注意統籌兼顧。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培養的兼顧;專業教育與職業素質培養的兼顧;動物藥學知識與相關專業知識傳授的兼顧;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兼顧。最終使培養的動物藥學專業人才能適應相關工作崗位職業素質要求,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知識體系完善,就業渠道廣闊。動物藥物專業的人才培養要與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及發展動向相適應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畜牧業雖然取得了較大發展,但受養殖技術、飼養條件、從業人員素質等因素的影響,仍然存在規模化程度不高、現代化養殖業和小規模養殖并存、動物藥品使用不規范、追溯和監管體制不到位等問題。同時,動物藥業企業的技術水平較低,研發人員較少,研發投入占獸藥產值的比例很低,其產品多為二類、三類獸藥。動物藥學專業畢業生近期的就業方向仍然是上述單位,學生畢業后可能從事新獸藥的研發、生產、檢測、推廣,也可能從事養殖業的獸醫臨床工作。他們除了要懂得藥學方面的知識外,還要懂得和掌握動物醫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動物藥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可暫時定位于“厚基礎、寬口徑、廣適應”的方向上,培養方案要體現藥學與獸醫學知識并重、理論與實踐并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從農場到餐桌的畜牧業生產體系會得到進一步的分工和細化,動物藥業產業科技水平和監管體系也將得到進一步的規范和提高,動物藥學人才的培養將傾向和偏重于藥學方面。屆時,動物藥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可基于動物藥業產業的實際需求以及學生個人文化素質、就業志向而采用多元化培養方案,即將人才培養目標分別定位于科研提高型、生產應用型、技術管理型三個方向。在“科研提高型”人才的培養上,加強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以培養動物藥學基礎研究和創新藥物研制的后備人才和師資隊伍為目標;在“生產應用型”和“技術管理型”人才的培養上,實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個性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以培養能夠適應動物藥物生產、市場開發、科學應用、獸藥監察、獸藥藥政管理的專門技能型人才為目標。

查看全文

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對于正確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重要的意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一些方面走近了馬克思哲學,在另一些方面又遠離了馬克思哲學。為了有利于說明問題,本文也引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一些理解。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哲學/馬克思主義

【正文】

一、對馬克思哲學的走近

“西方馬克思主義”具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并且在理解馬克思的哲學時具有新的視野。他們更注重資本主義的當展、科學技術的當展、社會主義的當代實踐,重視對馬克思著作的研究,重視對馬克思早期著作的研究。在新的理解視野中,他們看到了、看清了傳統理解中看不到或看不清的馬克思的一些思想。

(一)社會歷史或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

查看全文

馬克思哲學走向分析論文

一、對馬克思哲學的走近

“西方馬克思主義”具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并且在理解馬克思的哲學時具有新的視野。他們更注重資本主義的當展、科學技術的當展、社會主義的當代實踐,重視對馬克思著作的研究,重視對馬克思早期著作的研究。在新的理解視野中,他們看到了、看清了傳統理解中看不到或看不清的馬克思的一些思想。

(一)社會歷史或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

在傳統理解中,社會歷史或人的問題至多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之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正主題是整個世界的一般本質,本體論(一般世界觀)被看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靈魂。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理解馬克思的哲學時普遍強調,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不是自然,不是整個世界,而是社會歷史問題或人的問題。盧卡奇把馬克思的哲學理解為“總體性哲學”,在他看來,“總體性”不存在于自然界,只有人類歷史有“總體性”,因此他理解的馬克思哲學是一種社會歷史理論,他特別強調:“認識到這種方法(馬克思的辯證法——引者注)被限定在歷史的和社會的范圍內,這是特別重要的。”(注: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6頁,“新版序言”第22頁,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頁。)柯爾施也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它是一種把社會發展作為活的整體來理解和把握的理論;或者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把社會革命作為活動的整體來把握和實踐的理論。”(注:柯爾施:《馬克思主義和哲學》,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頁。)施密特說:“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并不理會關于心靈的精神或物質的本性問題;……馬克思的唯物主義首先關心從這個世界上消除饑餓和痛苦的可能性問題。”(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薩特認為,“如果存在某種像辯證唯物主義那樣的東西,那它一定是歷史唯物主義,……如果這種唯物主義存在的話,也只能在我們的社會世界有限范圍內才是真理。”(注:薩特:《辯證理性批判》,陳學明主編《二十世紀哲學經典文本》,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584、573、585頁。)馬爾科維奇在介紹“實踐派”的觀點時說:“在馬克思看來,根本的問題是創造一個更加人道的世界的同時如何實現人的本質……哲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對異化現象進行批判的分析,并指明走向自我實現、走向實踐的實際步驟。”(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在強調社會歷史問題、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時,其“主題”的含義并不是很清晰和確定的,但是確實有啟發意義。至少在以下幾個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哲學的主題是人的問題、社會歷史問題:馬克思哲學所關心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的歷史發展,馬克思哲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解放,首先是無產階級的解放;馬克思哲學的現實對象,是人的歷史活動;馬克思哲學的基本任務,是揭示歷史運動的規律;馬克思哲學活動的重點是唯物史觀,馬克思的哲學不是本體論哲學。

(二)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僅僅理解為是對唯心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顛倒”

查看全文

符號的功能研究論文

符號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把病人的癥狀看作符號,世稱“符號學之父”。然而作為一門現代科學,符號學研究更為一般的符號理論,興起于20世紀初年,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和美國哲學家皮爾斯被公認為現代符號學的兩位奠基人。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有句名言:人是“符號的動物”。人類正是應用了精巧的“符號之網”,從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方式。符號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認知和交際。

所謂“認知”,說到底就是人們去探求客觀事物的有關訊息。由于訊息不是物質,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思想或意義,它必須有自己的載體才能被認知。因此,人們在認知的過程中,就用某一事物來表征對象事物,也就是說,用某一事物作為載體(能指),來把握對象事物的訊息,并儲存于大腦之中。

然而事物自身卻不能充當訊息的載體,原因在于事物的訊息不是事物與人的思想意識的自然聯結,人不能從事物本身直接獲取訊息。人們在認知的過程中,對于事物的直接感受只能是一些純粹的感覺,諸如冷熱痛癢之類,不可能實現理性認識。只有用某一事物表征對象事物,也就是有了訊息載體,才能夠獲取對象事物的有關訊息,理性地認知對象事物,除此別無他法。況且許多事物是極度抽象的,如人性、價值、友誼、愛情等等,如果不用一事物去表征它們,那是根本無法認知的。

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認知,更需要交流。所謂“交際”,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訊息交流。人們要交際,首先要對事物及其屬性有所認知,一無所知也就無所謂交際。交際有賴于認知,認知也有賴于交際。現代人的認知更需要在交際中進行,比如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在交際中認知的過程。

在今天的信息社會里,符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可以對這個符號世界的成員進行分類,從而給出每種符號一個特定的位置。

查看全文

國家公考專供題:行政能力邏輯推理測試題

1.所有市場經濟搞得好的國家都是因為法律秩序比較好。其實建立市場并不難,一旦放開,人們受利益的驅使,市場很快就能形成,但是,一個沒有秩序的市場一旦形成,再來整治就非常困難了。

所以()。

A.市場調節是“無形的手”,市場自發地處于穩定、均衡的狀態

B.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高度重視法制建設

C.市場經濟的優越之處就在于它能使人們受利益驅使,因而能調動人的積極性

D.市場只有依靠法制才能形成

查看全文

符號在視覺藝術中的運用綜述

摘要:符號學(semiotics)在其中主要涉及到將人們在視覺感官和心理體驗上感知到的對象以點、線、面、體、光、色的方式進行擬造、組合加以運用,然后再在對象視覺中通過轉換再生的思維過程。在廣義上,我們可以將藝術作品中的象征圖象,以及藝術作品本身都理解為符號。

關鍵詞:視覺藝術;符號;轉換;再生

著名符號學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Eco)說:“人是符號(sign)的動物。”1人類籍由符號來表達內心世界,傳遞信息。將日常所思通過一定的語言形式,包括聲音、視覺、肢體行為將一個整合的概念傳達給對方。符號學(Semiotics)是一種關于符號和運用符號,包括觀看符號的理論。符號學并不是一種歷史性的學科,而是一種闡釋性的學科,但它能夠在歷史的探索中被加以有效地整合。符號學集中關注構成和表征的問題,將“文本”看作是產生意義的符號的特定合成。這是一種不帶霸權和強制要求的有限度的視角。2

藝術的起源不論從模仿說、巫術說、勞動說的角度出發我們都可以看作是人類符號化的開始。原始人用肢體捕捉動物的動作,用聲音模仿動物的鳴叫,用礦物質將動物的形態描繪在崖壁上,手舞足蹈用簡單的語言交流,于是就有了最初的舞蹈符號、音樂符號、美術符號、語言符號。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復雜化,人類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符號內容也就變得越來越復雜化、微妙化,同時也在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個不同的領域得到了廣泛深入的運用。

視覺藝術作為一門研究經由肉眼產生聯想的人文科學,符號學(semiotics)在其中主要涉及到將人們在視覺感官和心理體驗上感知到的對象以點、線、面、體、光、色的方式進行擬造、組合加以運用,然后再在對象視覺中通過轉換再生的思維過程。在廣義上,我們可以將藝術作品中的象征圖象,以及藝術作品本身都理解為符號。作為一套工具,符號學提供一系列我發現可以深入細致分析藝術作品的有用思想和觀念。當這些思想和觀念可能由心理分析、敘述和修飾理論引發產生時,它們就產生與傳統藝術史并不發生矛盾的洞察力。事實上,這些思想和觀念常常能夠使學生在運用主體間的可使用的方法上更為精確,并使闡釋更具有系統性。3

一、視覺藝術符號的分類

查看全文

大學體育人文教育規復問題探討

摘要:人文教育貫穿教育整個教育過程,在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人文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是重要的實踐元素。大學體育中的人文教育是符合教育一般規律的體現,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因此,本文在分析大學體育中規復人文教育原因的基礎上,介紹了人文教育規復的內容,并提出了人文教育規復的路徑,旨在促進大學體育課程更加注重培養學生關愛生命的意識,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發展。

關鍵詞:大學體育;體育人文教育;規復

1人文教育規復原因

第一,本源性。大學體育課程中的主體是人,從人的方面看,人有著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以及精神屬性。人的自然屬性使人像動物一樣不斷從事各種活動,尋找獲取自己所需的物質。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人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人不斷追求實現自己的目標,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體育是人的體育,體育作為人的一種實踐活動,其本源在于追求安全、健康、愉悅等,這是人的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在運動中的體現。因此,人的需要成為體育存在、發展的原動力。第二,規定性。從近代以來,我國就開始設置規定體育課程的教學,如今大學體育課程成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在大學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中可以明顯看出,大學體育課程不僅注重大學生體格的鍛煉,同時也注重大學生品德素養的培養,可見,大學體育教育中人文教育問題是體育的規定性使然。第三,偏頗性。當前,大學體育教學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學生體育技能的教與學,而忽視體育理論、體育精神的傳承,只注重硬件的積累而忽視軟件的建設。

2人文教育規復內容

道德方面。素質教育中提倡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在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要人應該具備的人文素質的要求,合理正確處理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通過體育活動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比如,體育活動中的愛國情懷、公平原則、合作精神、頑強品質等等,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審美方面。審美教育是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的一個方面。在大學體育運動中,學生之間會相互觀賞、互動,體驗美的享受。大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有地到高,不斷進步的過程。大學體育課堂中,可以通過課堂教學、體育運動、體育比賽等途徑有計劃、有步驟的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以美育人,促使大學生審美享受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升人文素質。人性方面。大學體育人文教育內容包括人性的教育,如人際關系的教育、相互尊重的教育等。在體育比賽活動中,既要拼搏奮斗,誠實守信,也要注重團隊之間的相互協作,還要尊重比賽對手,這是對人性的綜合歷練和考驗。自愛、愛人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

查看全文

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管理論文

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被稱為21世紀的革命性領先技術,其產業化方興未艾。生物技術產業,尤其是生物醫藥產業是一項高投入、高利潤的產業,它的利潤率達到了17.6%,是利潤率為8.1%的信息產業的兩倍。因此,展望未來,多數分析家認為,生物技術產業是繼信息產業之后迅速崛起的又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在21世紀初將與信息技術產業并駕齊驅,并最終成為主導全球經濟的核心產業。生物技術和產業如此巨大的發展前景,有著其必然的原因:

一、生物技術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1.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20世紀的一百年,人類憑借著科學和技術的巨大發展與進步,發明和創造了機械化和自動化的生產和交通設備與工具、電子與系統集成化的通訊設施與器具、家用電器、電腦以及化學合成物質,極大改變了自身的生活、生產和經濟方式,邁進現代化的階段。歡欣之余,人類也不能忘記在發展中付出的慘重代價:在準備大踏步向現代化邁進的20世紀中葉,人類社會卻面臨著全球性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人口與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糧食生產滯后、能源耗竭和資源短缺的五大危機。這些問題顯然是發展中帶來的,它們直接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毋庸置疑,一項技術的進步對社會和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然而,工業革命發展進程表明,人類一味強調技術的先進性和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而忽視技術對人類自身和生態環境的安全性時,人類最終要飽嘗在技術發明初期未曾預料的苦果。曾幾何時,滴滴涕一問世便被譽為人類技術史的里程碑,聲稱它可以殺死害蟲卻對人畜無“害”,可以拯救成千上萬人的生命。1946年,該產品在美國上市引起巨大轟動,以至引來化學公司投巨資開拓殺蟲劑市場。僅在1947~1949年間,滴滴涕的投入就達38億美元,旦利潤逐年直線上升,到1951年利潤額猛增1.1億元。它的發明人保羅·米勒被人們稱為救世主,獲1948年度諾貝爾獎。然而時隔6年后,滴滴涕就被發現具有激素效應,嚴重影響動物(包括人類)的性分化和生殖,并且通過母體傳遞后代,導致許多的野生動物數量急劇下降。到1970年,美國率先下令禁止使用滴滴涕。

20世紀70年代末期,人類開始意識到,技術的安全性對于人類自身生存與繁衍及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絲毫不亞于技術的先進性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價值。因此,由聯合國提出、各國政府共同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意味著今后的科學和技術發展具有雙重使命:既促進生產力進步和為人類謀福利,又保護人類及其生存和繁衍的環境。

查看全文

計算思維能力的C程序設計教學研究

摘要:計算思維近年來在計算機領域和教育領域備受關注,計算思維能力是每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以算法為核心的C程序設計是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的最佳土壤,文章以系統方法的視角分別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以及教學評價5方面深入探討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問題,旨在為計算思維能力培養提供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計算思維;思維教學;C程序設計;問題求解

1背景

自2006年3月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周以真教授提出計算思維這一概念后,作為三大科學思維之一的計算思維就在計算機領域和教育領域引起廣泛關注。計算思維成為每一個現代人必備的能力。計算機領域是計算思維教育的主要陣地,C程序設計凸顯了解決問題的算法特性,成為計算思維理念的最好體現。以C程序設計課程為載體培養計算思維能力是有益的嘗試。在CNKI文獻檢索平臺以“程序設計”和“計算思維”為篇名,精確檢索出與高校程序設計課程相關的4篇核心文獻。文獻[1]重點探討程序設計實驗教學中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的思路;文獻[2]以ACM/ICPC程序設計競賽為切入點探討計算思維在競賽中的體現、應用及培養問題;文獻[3]側重分析C程序設計課程中計算思維本質的體現,并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內容方面給出計算思維培養的建議;文獻[4]則從教育游戲的視角論述在程序設計課程中“輕游戲”對培養計算思維能力的影響。這些研究雖然從不同維度做了有益探索,但是少有運用計算思維的系統方法全面論述C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培養計算思維的問題。

2計算思維概述

2.1計算思維的官方解讀

查看全文

博物館研究論文

回溯:

博物館現象最初萌發于人們的收藏意識。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就注意尋找保存珍品奇物。在古代希臘,也有這樣的專為收藏寶物的機構,它是一種專門保存版畫、珠寶、王室的旗幟和權杖以及其它珍貴飾物的收藏機構。這種寶物庫在歐洲其它的國家也有發現。隨著收藏內容的擴大,原來一些寶物庫逐漸使用了當時流行的拉丁文FllHfi~Llln。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建了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繆斯神廟”,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在不同的地域,寶庫和博物館兩種不同名稱同時存在了很長的時間。一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隨著時代的轉移和社會教育發展的需要,改了名稱并擴大了規模的博物館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寶物庫,終于成為今天流行的為廣大群眾開放的博物館。

現代意義的博物館在17世紀末l8世紀初才出現的,英國有一位內科醫生漢斯·斯隆,是個興趣廣泛的收藏家。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品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他決定把自己將近8萬件的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王室由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在中國:“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在《山海經》就出現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到了19世紀的后半葉,我國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詞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博物”的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知識。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協會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公益性成為它的首要職責。

1979年,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倡議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經有關單位協商,確定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革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作為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的發起單位。1980年7月,8個發起單位的負責人在北京開會,決定先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同年l0月,在四川成都召開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成立會,會上討論并原則通過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章程f草案)》,選舉產生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委員。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博物館學的研究和學術活動,提高博物館的業務和學術水平,開展國際間博物館學術交流活動,增進同國外博物館工作者的聯系,擴大博物館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