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10:16: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道家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道家文化論文

道家文化分析論文

一、自由主義

“自由放任和國家干預”是經濟學中一個永恒的主題。西方世界歷來極力傳播自由主義,并推出自己在經濟學界的代言人:亞當•斯密、馮•哈耶克、路德維希•艾哈德及米爾頓•弗里德曼等等。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以“看不見的手”理論而著稱,該理論認為:每一個進入市場的人都是持自利動機的,他們通過交易達成合作,從而在實現自利動機的同時也造福了他人。從整體社會來看,這種市場秩序提供了一種資源配置機制,它能夠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其余三位也分別有自由主義專著。

其實,這種“代言人”的資格應該是中國道家文化的創立者老子才配享有,《道德經》深刻地闡述了自由主義理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薄暗莱o而無所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強烈反對國家干預,他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天下多忌諱則民彌貧?!薄胺钭陶?、盜賊多有。”“大道廢,有仁義?!睆慕洕鷮W的觀點來看,這是因為:政府只有充分了解每個公民的利益和偏好,并據此求出社會總體利益,才能胸有成竹地去干預經濟。然而此項準備工作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因為每個人只能在進入選擇過程時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遑論政府。中國有句古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哉?”說的即是政府不能干預的原因。西方有句諺語:“鳥以為把魚舉在空中是一種善舉”說的是政府強行干預的后果。即使政府能夠無所不知,但在干預措施的執行過程中,也常會偏離其初衷。

2、循環經濟

道家提出了崇尚自然、尊重天地、無以人滅天、天人不相勝等環境倫理思想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德規范,開創了循環經濟思想的先河。人與自然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整體。所謂對立,是說人類要生存發展離不開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存在著與其他生命體在資源利用上的競爭;所謂統一,是說在終極意義上人與自然萬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離開自然環境,人類將無以生存及發展。在對立過程中實現統一,在統一中又不失去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價值和尊嚴。人與自然萬物都是自然系統中的一個成員,彼此之間是互為依存、共生共榮的關系。除了人之外,地球上各種物質,不僅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而且對人類都有積極意義,是賴以生存的基礎。老子曰:“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彼嬲]人們不要自恃靈明而高高凌駕于天地萬物之上,不要憑仗強大有力而妄為濫施。莊子“天與人不相勝也”的睿言就深刻地表達了人與自然應當平等的至理。

莊子認為天下萬物都有各自的本性及發展變化的規律,正確的做法是順應它們的本性,遵循各自的規律,不要刻意妄為。在遠古農業文明早期,生產力低下,農耕生產受到自然嚴重的制約,人們依賴自然,敬畏自然,把自己視為自然的兒子,對天地有著一種由衷的親切感戴之情。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能力的提高,人們對自然的認識與感情也有了變化,不少人不再那么敬畏自然了,甚至凌駕于自然之上,把原來相親相近的自然萬物當作可占有的財物任意踐踏役使,由此而導致生態失衡、環境惡化,給自己帶來危害。

查看全文

道家文化分析論文

1、自由主義

“自由放任和國家干預”是經濟學中一個永恒的主題。西方世界歷來極力傳播自由主義,并推出自己在經濟學界的代言人:亞當•斯密、馮•哈耶克、路德維希•艾哈德及米爾頓•弗里德曼等等。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以“看不見的手”理論而著稱,該理論認為:每一個進入市場的人都是持自利動機的,他們通過交易達成合作,從而在實現自利動機的同時也造福了他人。從整體社會來看,這種市場秩序提供了一種資源配置機制,它能夠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其余三位也分別有自由主義專著。

其實,這種“代言人”的資格應該是中國道家文化的創立者老子才配享有,《道德經》深刻地闡述了自由主義理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常無而無所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強烈反對國家干預,他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薄疤煜露嗉芍M則民彌貧?!薄胺钭陶?、盜賊多有?!薄按蟮缽U,有仁義?!睆慕洕鷮W的觀點來看,這是因為:政府只有充分了解每個公民的利益和偏好,并據此求出社會總體利益,才能胸有成竹地去干預經濟。然而此項準備工作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因為每個人只能在進入選擇過程時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遑論政府。中國有句古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哉?”說的即是政府不能干預的原因。西方有句諺語:“鳥以為把魚舉在空中是一種善舉”說的是政府強行干預的后果。即使政府能夠無所不知,但在干預措施的執行過程中,也常會偏離其初衷。

2、循環經濟

道家提出了崇尚自然、尊重天地、無以人滅天、天人不相勝等環境倫理思想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德規范,開創了循環經濟思想的先河。人與自然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整體。所謂對立,是說人類要生存發展離不開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存在著與其他生命體在資源利用上的競爭;所謂統一,是說在終極意義上人與自然萬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離開自然環境,人類將無以生存及發展。在對立過程中實現統一,在統一中又不失去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價值和尊嚴。人與自然萬物都是自然系統中的一個成員,彼此之間是互為依存、共生共榮的關系。除了人之外,地球上各種物質,不僅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而且對人類都有積極意義,是賴以生存的基礎。老子曰:“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他告誡人們不要自恃靈明而高高凌駕于天地萬物之上,不要憑仗強大有力而妄為濫施。莊子“天與人不相勝也”的睿言就深刻地表達了人與自然應當平等的至理。

莊子認為天下萬物都有各自的本性及發展變化的規律,正確的做法是順應它們的本性,遵循各自的規律,不要刻意妄為。在遠古農業文明早期,生產力低下,農耕生產受到自然嚴重的制約,人們依賴自然,敬畏自然,把自己視為自然的兒子,對天地有著一種由衷的親切感戴之情。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能力的提高,人們對自然的認識與感情也有了變化,不少人不再那么敬畏自然了,甚至凌駕于自然之上,把原來相親相近的自然萬物當作可占有的財物任意踐踏役使,由此而導致生態失衡、環境惡化,給自己帶來危害。

查看全文

明式家具設計中的哲學思想體現論文

論文關鍵詞:明式家具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論文摘要:通過分析明式家具的形制風格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之間的關系,旨在由表及里地掌握明式家具哲學思想內涵的精髓,為現代中國家具設計和發展提供參考。

明式家具的形制及結構深受中國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東林學派思想的影響和熏陶,無論是在審美觀念還是在表現手法上都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這種精神表現出來的簡樸、空靈、內斂、優雅也深深地影響著當今的設計理念。

一、儒家思想中“中庸”、“禮”的體現

博廣的儒家思想的審美情趣和思想內涵在明式家具中得到充分體現。中庸之道在形式上重視“中正”、“中行”,在內涵上主張凡事都不要過度,要含蓄,以免適得其反??鬃诱f:“興于詩,立與禮,成于樂”,“禮”主張社會上的人要區分名分,如君和臣、父和子、夫和婦等,然后又指出了各種身份之間應該遵循的禮儀、處事規范等。

明式家具的設計中處處體現著這種內斂、中庸、禮法有度的觀念。如明式圈椅對稱式的整體構架、外擴內斂式的椅圈及扶手、鼓腿彭牙式及內翻馬蹄式的腿足等等不僅傳達出中庸、含蓄的思想內涵,也體現出儒家思想中的“禮有法度”對人性的束縛。

查看全文

我國哲學發展趨勢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2000至2007年以來《中國哲學史》雜志研究成果的計量分析和相互對照,考查了中國哲學學科的外在社會環境影響和內在演變脈絡,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勾勒出立于新舊世紀交匯點的中國哲學發展的階段性輪廓,力求展示中國哲學在當代的發展趨向。

《中國哲學史》雜志主要刊登中國哲學最新研究成果,它順應時展的要求,與中國哲學一起共同成長發展,見證了中國哲學由偏重儒學研究轉向密切關注多種哲學派別、現實社會領域、中西文化交流等的發展態勢。中國哲學發展既受外在社會條件的影響又有其內在自身演化的獨特邏輯進程。

一、大力發展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哲學史》雜志中最為穩定且刊發比率較大的就是對儒家哲學和道家哲學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

首先,儒家哲學仍占主流。從儒道兩家的橫向比較中可知處在世紀之交的儒學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儒學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基石,經過長達2000多年的積淀與傳播,已深深根植于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民本”等思想及注重道德修養的主張更是當今時展的迫切需要,特別是我國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更是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了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所以,步入新世紀儒學思想仍然保持著一貫性的優勢發展。

其次,道家地位逐漸上升。2000年,《中國哲學史》上討論道家道教的文章16篇,而同期關于儒學的論文28篇,打破了儒家一手遮天下的局面,二者差值為12篇,2001年差值縮小為5篇,2006年的差值為8篇,2007年差值為7篇,總的來說儒道兩家平穩的保持著較小的差距。當前,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日益凸顯,若想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必須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而道家著力倡導的“天人合一”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傳統道家思想對現代科學思想具有重要的啟發性,當代新道家又與新科學有著深刻的聯系。[2]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今天,于道家思想中尋求寶貴的思想資源成為現實的選擇。

查看全文

淺析中國傳統色彩的美學論文

論文關鍵詞:五色觀;儒家;道家;色彩審關意識

論文摘要:“五色觀”是我國古代在色彩科學史上的一大發明,它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影響具有深遠的意義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色彩觀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色彩觀為我國古典色彩關學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

原始時代的人類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中創造了歷史性色彩最純粹的形式。最早發現的原始美術物是距今二萬年前的洞窟巖畫,標志著人類已經用色彩裝飾自己的居住場所,其各種各樣的動物形象,用色鮮明濃烈,飽含著原始人類特有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在我國黃河中游發現的石器時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淺穴中,由紅、黃、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表明我們祖先對色彩的掌握和運用邁出了一大步。至春秋戰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中國古典美學思想進入啟蒙階段,以儒道兩家為代表的古典美學思想已經形成,并不斷地推動著“目觀為美”簡單樸素的低層次色彩美感認識向高層次色彩審美認識的發展。幾千年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色彩觀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色彩觀始終貫穿于中華民族色彩審美意識之中。色彩對民族精神的影響具有深遠的意義。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記錄著民族精神的全部過程。中華民族二干多年形成的色彩體系就是世界獨特的“五色體系”。我們全面系統地了解“五色觀”及其色彩文化內涵,有助于中華民族在全球一體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鮮明的民族色彩個性。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傳統的經典色彩已經面臨數字色彩的挑戰,人類的色彩活動必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弘揚民族色彩文化,開拓豐富色彩表現語言,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一、“五色觀”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傳統民間色彩“五色觀”的形成是繼承遠古人類對單色崇拜,結合中國人自己的宇宙觀——“陰陽五行說”,并與構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節、方位、五臟、五味、五氣逐漸發展而來的。

據史書《周禮》記載:“畫績之事雜五色”,這是目前我國最早關于“五色觀”色彩理論的記載,由此也奠定了我國傳統色彩的美學觀念的形成。它比西方的“七色觀”,“三色觀”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時間。在我國洛陽二號殷人墓發掘四幅繪有紅、黃、白、黑的四色畫幔,就充分地證明了我國當時的帛畫已初具“五色”的豐富性。

查看全文

道家科學思想研究論文

1道家思想及“道”的內涵

1.1道家思想的發展

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提出了一個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老子以后.道家思想經歷了戰國中期的莊子、秦漢之時的黃老之學。道家在漢朝之后慢慢的被官方棄用,但仍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魏晉玄學以后。從道家學派史的角度看,道家學派似乎已經不復存在,但其思想理論在與儒家和佛家的相互借鑒、融合與滲透中。主要通過道教學者對道家著作的注疏和對道教思想的發揮,而繼續不斷地得到新的發展,并始終在中國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發生著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尤其對中國科技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仍然有著現實意義。

1.2“道”的內涵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日:道。同時,道家認為物質世界由道所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道家思想進行綜合研究可以得出“道”的內涵:第一,對于“道”這一世界規律存在和可理解性的堅信,否認宇宙由神權支配;第二,天地萬物和人類雖然紛繁萬端,但皆以“道”為最大共性和本源,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和一致性、統一性;第三,天地萬物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人類不能無視規律的主觀妄為,而只能尊重和遵循“道”這一世界的根本規律。

2道家思想中所體現的科學思想

查看全文

小議先秦音樂思想的倫理審視

[論文關鍵詞〕先秦音樂思想倫理思想

[論文內容提要]文章從倫理學的角度,對先秦儒家、道家音樂思想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深遠影響做出了簡潔明了的歸納和總結,并闡明先秦音樂思想與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甚至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聯系。

先秦時期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胚胎”和“萌芽”時期,作為倫理學的“德”的觀念發韌于夏代,中經殷周和春秋戰國,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是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上有著重大影響的時期。由于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在對音樂文化的闡釋中,先秦音樂思想凸顯了中國傳統音樂深厚的倫理意蘊。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德”具有總攝諸體、兼收并蓄的意義及功能。尤其作為中國音樂思想中一個最為重要、最核心的觀念,從先秦典籍《論語》、《左傳》到漢代《禮記·樂記》,從戰國末期孟子、荀子的《樂論》到魏晉秘康的《聲無哀樂論》,以迄于唐、宋、元、明、清,歷代樂論、筆記、詩詞、小說、曲論、唱論,無不浸潤著“德”的觀念。謹遵道德規范,乃是中國古代音樂倫理、政治、美感和形態的最高理想。

一、先秦時期的音樂倫理思想著述研究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倫理精神與音樂藝術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中國傳統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藝術的境界,傳統藝術又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人格的完成。先秦時期思想家學派繁多,在思想領域中產生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成就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一頁。先秦典籍、諸子百家的著述、先秦考古文獻(包括出土的文獻如“簡犢”“帛書”及“銘文”等)、文物實物資料是研究先秦音樂思想史料的主要來源。這些文獻史料如儒家孔子的《論語》,孟子、荀子的《樂論》及《周易》“象”,《周豐山“春官宗伯·大司樂”,《尚書》“堯典”、“皋陶漠”,《禮記》等經典;墨家的墨子《三辯》、《非樂上》、《非儒樸和《公孟》;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商鞍《商君書》、韓非子;雜家的《管子》、《呂氏春秋》、《列子》、《國語》、《左嘟(先秦史書);以及漢代的《史記》,《樂記》(后人記載的先秦歷史資料)等均載有一定的論樂文字。

查看全文

道家思想研究論文

老子關于“無為”的論述,歷來為后學所爭議。

多數人都認為他的這一觀點是消極處世的。在一個主流哲學以索取并滿足人類欲望為目標的社會中,開發和競爭是硬道理,追求成了每一個公民、每一個家庭乃至每一個民族的昂揚斗志和理想。從這樣的立足點出發,老子的“無為”當然要屬消極。

但如果我們剝開主流意識的哲學觀念,立足于宇宙的全人類立場上看,這一觀點無疑是十分積極的。老子是第一個悟透人性致命弱點的人,他了解人的貪得無厭、爭強好勝,知道人會為了贏得尊貴和安逸而不惜互相殘殺,爾虞我詐,因而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所謂“無為”便是對自身欲望的抑制。

老子認為人的生命是平等的,享有同樣的尊嚴?!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1]。人是沒有貧富貴賤高下之分的,而人是最不把別的生命尊嚴當回事的種群,隨意踐踏其他的生命,而且對于同類也是用盡心計加以荼毒。老子的“無為”就是從這一點出發,要求人類彼此尊重,平等相處,要處下居后,抱樸守缺,不要去追逐生命之外的東西。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2]。老子認為:“無為”就是不爭,不索取,不競爭,對任何事、人聽之任之,就是“無所作為”。在老子看來,無所作就是對自己的克制,就是對地球有限資源的節約,就是“小國寡民”理想的實現。在“道常”的帶領下,“無為”以至于“無不為”。你什么也沒作為,你就是大作為,沒有不作為。你抑制了欲望,你才是大智者,你的生命才能在樸素中放射出最燦爛的光輝。

由是觀之,老子的無為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查看全文

先秦雜家的存在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雖然在學術界有許多學者認為,先秦時期雜家“學無所主”、“調和”、“折衷”百家之學,雜家不成其為一個學派,甚至將其歸屬于黃老道家。但筆者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先秦雜家有自己獨特的學術宗旨、理論方法和構筑思想體系的思維模式,先秦雜家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而且,先秦雜家和漢初諸子有著學術上的傳承關系。

[關鍵詞]學術史;先秦雜家;存在

在學術史上,先秦雜家到底存在與否?是一個到現在還未解決的問題。由于對“雜”及“雜家”認識上的偏見,秦漢以降的歷代學者對先秦雜家鮮有研究且一味貶斥,發展到明清時期,甚至直接將雜家作為容納儒家正統學術之外其他學派和異端學說的皮囊了。二十世紀初,在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下,諸子學再度興起,一大批大師級的學者對先秦雜家均有論及,諸如章太炎、蔣伯潛、羅根澤、呂思勉、郭沫若、侯外廬、馮友蘭、錢穆、任繼愈等,在結論上分歧也很大,但這可能給我們繼續的研究探索以新的啟示和鼓舞。筆者通過讀博期間以及近幾年的研究探索,認為先秦時期從宏觀意義上來看,雜家學派是存在的。而不是像某些學者那樣,認為先秦除了“儒、墨顯學”和道家之外再無學派。筆者認為,先秦雜家有自己的學術宗旨、理論方法、思想體系、代表作品及學術傳承,因此,雜家在先秦是成其為一個學派的。

一先秦雜家的學術宗旨

一些學者否定先秦有雜家學派存在的一條主要理由就是,雜家沒有學術宗旨。侯外廬先生說:“《呂氏春秋》因為它是‘調和折衷’的緣故,所以任何一說都沒有徹底”,即不主任何一家,也暗指沒有學術主旨。馮友蘭先生認為:“《漢書·藝文志》他們所說的‘蕩者為之’,其實就是雜家的本質。雜家要兼儒、墨,合名、法,而沒有一個自己的中心思想,這就是‘無所歸心’”而錢玄同在《中國學術論文集要》中更是說的很明白:“雜家之書,傳于今者有《呂氏春秋》及《淮南子》,二書皆成于眾人之手,蓋集合百家之說,初無宗旨可言?!蹦敲矗惹仉s家真是沒有自己的學術宗旨嗎?筆者以為不然,此點值得商榷。自從《漢書·藝文志》在書中始列“雜家”于諸子百家之屬,并著錄雜家著作二十種四百零三篇于其中之后,《隋書·經籍志》也列“雜家”著作于其中,著錄雜家著作九十七部二千七百二十卷之多。《漢書》和《隋書》如同司馬炎在《論六家之要旨》中將先秦諸子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一樣,將先秦諸子分為“九流十家”,并且也將各家的學術從淵源、旨歸等方面予以界定和評述?!稘h書·藝文志》說:

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查看全文

我國儒家釋家道教的藝術色彩文化論文

論文關鍵詞:意境說;宗教思想;儒家;道家;佛家

論文摘要:中國古代宗教思想的特點決定了其影響意境說的方式,橫向剖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意境概念基本內涵的形成及其融合都來自于儒、道、佛的影響,縱向考察則可以輕松理出儒、道、佛思想對立統一影響意境說生成、成長及成熟的軌跡。意境說是中國古代宗教思想與中國古代詩學、美學共同孕育的一朵奇葩。

意境說作為中國古典藝術理論的核心范疇,內涵豐富、深刻且有著光彩奪目的民族特色,它的孕育發生發展以至最終完成都離不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滋養。它深深植根于儒、釋、道對立互補共同作用積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結構中,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在形成過程中始終沐浴著中國特有的宗教思想的靈光,可謂中國宗教思想照耀下茁壯成長起來的一朵奇葩。

中國人的宗教意識很濃、很泛,卻也很隨意。一般中國人沒有嚴格的宗教信仰,也很少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們對神靈的態度往往處于信與不信之間。無憂無慮時,哪路神仙都不怕,哪種神靈都不信;有災有難時,見到廟宇就燒香,見到神靈(塑像、畫像)就跪拜。大多數古代中國人盡管崇尚實用,但由于深受古老的“天人合一”、“萬物有靈”觀念影響,在潛意識中還有對神靈的畏懼、崇拜甚至迷信,所以思想中宗教意識也是很強的。另一方面,由于影響著中國人的儒、釋、道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彼此之間相對寬容,這就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同一個人可以既崇孔子為師,又求仙訪道、吃齋敬佛?!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成了文人們的人生信條。元代畫家兼詩人的倪贊表達更為鮮明,他說:“居于儒,依于老,逃于禪?!?/p>

這種現象正透視出中國宗教思想的一大特點:“泛神”、“準教”。

中國人特有的這種宗教思想特點也影響到古代中國的文化藝術。儒、道、佛相互融合,積淀于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之中,形成一種連續不斷的思想文化氛圍。意境說作為中國古典藝術理論的核心概念,也無一例外地打上了宗教意識的烙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