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景觀設計中道家文化

時間:2022-09-08 08:45:00

導語:小議景觀設計中道家文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景觀設計中道家文化

內容摘要:廣東中山岐江公園是改造式公園,在設計中能夠看到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現代設計理念的一種結合,其中有著中國道家思想的體現。道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其獨特的世界觀和審美藝術價值是藝術設計者參詳的目標。岐江公園的設計理念與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有無相生”“審曲面勢”等觀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關鍵詞:岐江公園現代設計道家文化返璞歸真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現代社會的變革中,人們在深刻剖析工業文明帶給城市的利弊和失衡后,進一步思考了如何對待當前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如何構建適宜人居住的新型環境問題,這是人類生存與環境變革共同進化的一種必然選擇。

廣東省中山岐江公園是一個占地面積為11公頃的休閑式公園,是由北京大學景觀規劃中心主任俞孔堅主持并設計的。岐江公園在原粵中造船廠舊址改建而成,粵中造船廠是20世紀近50年來中國工業化歷程的一個縮影,見證了中山由一個農業小鎮發展到中型現代化城市的歷程。因此,俞孔堅提出保留其造船廠的一部分建筑和器械,并對一部分生硬、陳舊的工業遺跡進行整理、提煉,并賦予其新的功能,使其具有休閑性和觀賞性。岐江公園的設計理念與中國道家文化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道家思想中最基本的哲學思想是“道”,“道”是一種擁有豐富內涵的思想。首先,“道”的概念具有虛無性(即抽象性)。正是由于其含義的不確定性,最終使得人們憑借著自己的經驗和文化對事物進行闡述,也正是這種人人都能夠使用而人人無法界定其內涵的思想,使得“道”這一觀念具有了廣泛的適用性,被人們普遍地運用到了各個領域中去。同時也正是這樣的一種包容性,使“道”成為了解讀中國藝術設計的一個基本原則。設計是一門具體到如何去操作、如何去使用的學科,因此,在探尋設計的時候,要把人放在第一位,而“道”這一概念能夠把人和物之間的聯系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在岐江公園的設計風格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或多或少具備著中國傳統設計思維。筆者就從道家的“有無相生”“審曲面勢”“天地材工”“返璞歸真”等觀念出發,對岐江公園的道家思想進行闡述。

一、有無相生,各隨其意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道德經》

這些生活中極為普遍的語言詞匯包含著許多辯證的思想和引人深思的人生哲學,如果將這些思想引入設計中,我們就可以創造出許多想象豐富的空間設計作品。

在岐江公園的設計理念中,“有無相生”的思想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尤為突出的是公園中的萬桿柱陣(圖1)。在保留下來的鐵軌的兩側,安置了許許多多的鋼柱林,鋼柱群整齊排列成一個個方陣,虛實相間,構成了一個獨特的完整的交換空間。而其中的虛空間看似是一個無形之境,卻又處處體現著設計者的獨特匠心,正是筆鋒未到而意境已至,既保存了現代工業文明時代的特征,又使人聯想到生態循環的空間形式。

“有無相生”或許是設計中運用最多的一種形式。“有”,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實際存在的實物;“無”,可看成是一種無相無象的抽象的存在。“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形成一個辯證性的觀念,發展至設計藝術中,便是有容乃大的“空白”。“空白”就是設計者按照設計畫面反向思維的特點所形成的一種想象空間,它具有實際的愉悅性、錯視性、想象的投機性等。在空間設計中,虛空間是一種無形的卻又真實存在的一種氣場,我們可以看成是文章中的言外之意或者音樂中的弦外之音。

二、審曲面勢,各隨其質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道德經》

“審曲面勢,泝洛背河,左伊右瀍,西阻九阿。”這是張衡《東京賦》中的詩句,指工匠做器物要整理仔細察看曲直,根據不同情況處理材料。要依循自然之材的性質和形狀,加以發揮和利用,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換取最大的功用。

在岐江公園原址上,有許多原粵中造船廠所遺留下來的建筑和物件等,在設計的時候對這些物件并不是一味地拆除或重建,而是通過不同的環境對其進行改造和再利用。如內湖的兩個船塢(圖2),其中一個被插入當代膜結構設施,而另一個僅僅刷了一層漆。這兩個船塢形成了強烈的新舊對比,這就是審曲面勢的典型。老子講究順其自然,“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對事物進行最少的改動就能發揮最大的功能,這就是道家文化中的重點思想之一。

三、天地材工,各隨其宜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考工記》

早在古時,人們就對設計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天有時”代表著天氣以及時機,“地有氣”彰顯著地域文化特點,“材有美”強調著設計材料的質量,“工有巧”講究的是設計者的能力。每一個成功的設計除了考慮需要優秀的材料、設計者的能力以外,還要顧及時機與地域文化。對于歷史的研究或許不是為了證明什么,而是為了揭示這段歷史背后所蘊含的思想。

岐江公園在設計風格上可謂是集百家之長(圖3)。首先是運用豐富的嶺南植物和園藝所產生的含湖環境,其次,在整體格局上借鑒了西方傳統幾何式園林。中山作為一個著名的僑鄉,在公園中出現了許多具有幾何圖案之美的景觀。再者,借鑒現代西方環境主義對于舊城改造的思想,把公園中的許多建筑形式都進行保留,并在這一基礎上運用現代的手法加以重現。那高低錯落的樹林、內湖和岐江的呼應,鋼構件和蘆葦叢的交替,其中透著復雜與簡單、對比與和諧、變化與統一的關系,在這里被巧妙地融合成了一體。這種新的形式表達了中國傳統道家思想和時代文化的傳導,同時也彰顯了岐江自己的個性。

四、返璞歸真,各隨其境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恬淡為上,勝而不美。”——《道德經》

道家文化一直都主張保持人性的自然本真,反對用禮儀束縛人性。在中國的設計藝術史上,一直都十分推崇“淡”,在中國畫中,“淡”代表著簡淡、清淡,正如諸葛亮的《誡子書》所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見,古代文人對于平淡美的追求是一直都沒有停止的。

岐江公園有著許多的景觀設計,都在追尋著道教的返璞歸真的簡約之境。如在公園的內湖有著棧橋式湖岸(圖4),這里有著各式各樣的鄉土植被、蘆薈、荷花等,輕輕走近猶如進入了大自然一樣,胸襟突然被一種平淡所代替,這就是詩意的“淡”。而豎立在岐江邊的雙塔,由兩個舊水塔改造而成,一個是包著玻璃外衣的“琥珀水塔”,是一個能夠吸收太陽能而發出熒光的燈塔;而另一個是脫去水泥外衣后的“骷髏水塔”,這是一種完全由鋼筋所圍合而成的塔柱,沒有任何其他裝飾,以其嚴謹的結構吸引著人們的視線,這是工業的“淡”。

以上內容是筆者對岐江公園景觀設計所領悟到的一些關于道家文化思想與景觀設計之間的一些想法,道家文化在內容、形式以及審美觀念上都對中國傳統園林景觀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美學,應該在保持自己特點的情況下與其他文化進行交融,發掘具有自己特點的觀念系統,從而形成真正的具有華夏民族特色的藝術設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