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花藝設計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13:22: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創意花藝設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試議插花藝術教學方式
一、教學實踐中面臨的問題
1學生方面
插花藝術屬于應用型學科,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開設該門課程定位為選修課,授課的學生都是有一定藝術創作技藝的藝術生,但是由于我院學生的文化成績較低,所以學生的文化底蘊相比其他院校稍微要差些,這對他們的作品創意也有影響。同時由于這門課程定位為選修課,所以它所面對的學生就是來自全系的大一至大三各個專業的學生,而且這些學生都沒有花卉學知識基礎。所以在進行課程安排時就要添加相關知識,以使學生能盡快掌握基本的花卉學知識,以順利完成教學的要求。
2教學條件
方面因為是選修課,沒有獨立的插花藝術專用實訓室,也沒有實訓設備,直接安排美術生專用畫室作為實訓室。同時經費不足也是教學中面臨的另一問題,教學中不能大量使用鮮切花材,對于插花藝術這樣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將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實踐教學環節盡量使學生有接觸鮮花花材機會,只有通過實踐鍛煉才能使學生技能提高。
二、實踐教學中的教學方法研究
增強現實在實體花店運用研究
[提要]隨著消費升級,我國花藝市場消費結構呈現出新的變化,從此前的節日型消費逐漸向日常消費轉變。新常態下,花卉消費群體和場景不斷擴大,鮮花所蘊含的藝術文化內涵愈顯重要,普通消費者也更加注重鮮花帶來的愉悅感受和消費體驗。且線下市場正急速向頭部精耕服務、品質較高的花店集中,因此實體花店需通過提高服務體驗、內容營銷、提供更豐富的場景體驗才能滿足顧客需求,進一步拓展市場。以AR互動內容為載體,優化鮮花產品與服務,已成為行業升級的新方向。本文以實體花店為切入點,在研究AR發展階段與AR技術應用要素基礎上,重點探究AR在鮮花零售行業的應用可能性。
關鍵詞:AR體驗;增強現實;新零售;花店
一、增強現實概述
增強現實(簡稱AR)是一種虛擬信息與真實世界巧妙融合的技術,具有虛實結合、實時交互、三維配準等特點。AR利用計算機生成的虛擬圖像與真實物理世界相疊加,并通過傳感設備使用戶沉浸到虛擬環境之中,從而達到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實現用戶和環境直接進行自然交互。常見的增強現實技術實現形式表現為有識別標記和無識別標記兩種。有識別標記的需要預先設置標記圖像信息(可以是QR碼或圖片),然后經過識別才能夠呈現相關聯的虛擬模型。另外一種無識別標記的方法則不需要通過設定標記圖像,只需通過LBS或者陀螺儀等傳感器就可以將用戶所處位置周圍的信息以AR形式呈現出來。隨著消費升級和移動AR的成熟與普及,偏娛樂化展示的AR應用開始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在新技術紅利逐漸消失后,營銷再次回歸創意的比拼。充分借助AR釋放創意,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結合,增強消費體驗,為用戶提供生活服務工具正逐漸成為AR應用的新方向。
二、花店行業概述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人均收入水平提升,人們對服務體驗和生活品質的追求也不斷提高。隨著鮮花市場的拓展,我國花藝市場消費結構呈現出新的變化,從此前的節日型消費逐漸向日常消費轉變,消費者的目光逐漸從價格轉向“花卉品質”、“花卉品類”,甚至是“花卉文化”等深層次的問題。在消費升級的新常態下,月花、季花等新興業務模式蓬勃發展,花卉消費群體和場景不斷擴大,鮮花所蘊含的藝術文化內涵越顯重要,而普通消費者對鮮花品質要求也變得更高,更注重鮮花帶來的愉悅感受和消費體驗。這為創新鮮花消費體驗,實踐新型鮮花零售模式提供了契機。再者,國家鼓勵第三產業與新興產業的結合與發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日驅成熟,產、供、銷一體化的商業思路將變成現實,產品服務體驗成為了競爭焦點,鮮花零售商的生存將面臨不強則弱的境地。然而市面上大部分的實體花店當前的營銷模式較為傳統。除了高端花藝品牌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外,普通花店的產品內容高度重合,用戶體驗單一,競爭能力較弱,缺乏在產品品質、服務及差異化上的優勢。鮮花類的消費品屬于低頻非必需品,鮮花消費更多的是情感和審美消費,感性化因素對消費者的影響更大。且鮮花不同于綠植,其生命周期短,更換頻率更高。通過AR互動內容優化鮮花產品與服務,培養用戶日常購花習慣,可以極大地刺激鮮花市場,不失為鮮花行業的轉型升級的新方向。
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變革探析
一、藝術設計專業創新訓練的內容
藝術設計并非純藝術,它以特定的受眾為設計對象,不僅要求設計師具有藝術與人文的專業素養,并且需要設計師廣為涉獵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相關知識,具備綜合性的知識結構。設計師在掌握藝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需要關注技術進步、社會變遷、理論創新、傳播與管理等方面給藝術設計帶來的新變化,形成寬廣的文化視野和豐富的知識儲備,并有意識地培養創新思維,實現對知識儲備的高效整合,如此才能夠滿足創意產業高度發展下藝術設計市場的需要。面對創意經濟時代藝術設計發展需求,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方向必然發生轉變,從純藝術設計方向轉向藝術、技術與社會文化全面融合的發展方向,以培育具有綜合的知識結構,具備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為目標。藝術設計專業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面向課程的創新項目訓練培養創新能力是藝術設計教育的核心內容,它要求以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作為主線,貫穿所有的教學課程。在專業基礎課、專業設計課、設計實踐課中,以項目課題為中心,將專業知識講授、專業技能訓練與創造性思維培養緊密結合,通過案例教學、討論教學、參與式教學等方法營造活躍、開放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引導學生進入創新設計思維世界,拓展創新設計視野,掌握創新設計方法。結合專業課程進行的創新項目訓練是藝術設計創新教育的基礎。首先,專業課程有固定的授課時間和授課地點,結合專業課程的創新訓練因此具備滲透到日常教學中,面向所有專業學生的特點,這一特點保證了創新教育的普及度。其次,專業課程有專業教師授課,結合專業課程的創新訓練因此實現了專業教師對學生創新訓練的指導,從而保證了創新訓練的實效性。最后,創新訓練拓展了專業教學的內容,專業教學不再局限于狹窄的專業視野內,而是與社會現實密切聯系,變得生動而開放。在設計實踐課程中進行創新訓練不僅有利于強化教學與實踐的結合,而且有利于創新訓練的落地。打破常規的設計實踐課的封閉式課堂教學模式,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對設計項目的各個環節開展實際的調研與實踐。如帶領學生到企業或市場搜集第一手資料,到大型裝飾市場、產品生產與加工的車間、工程施工現場等地進行現場授課,與企業家、經營商戶座談討論設計產品的發展趨勢與市場反饋。通過社會調研和現場教學,使學生親身參與設計、施工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直觀的經驗,真實的感受,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由知識教學向職業教學的轉變。
(二)面向科研的創新項目訓練教師的科研項目和學生獨立設計的科研項目都是科研創新項目訓練的內容。一般而言,教師科研項目具有項目來源穩定,立項基礎堅實,研究經驗豐富,項目資金保證等優勢。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是學生和教師雙贏的選擇。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可以獲得科研項目研究的經驗,對科研項目的選題、論證,科研方法的使用,科研過程中問題的解決,科研成果的總結與推廣等方面有實踐認識,從而為其今后獨立進行科學研究提供幫助,并有助于加深其對職業的認識,促進其職業規劃的完成。對教師而言,學生加入其科研項目,能為其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在基礎資料收集和整理,社會調查數據獲取,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工作中得到學生的協助,在科研項目進行中獲得學生非定勢思維的幫助等。學生獨立設計的科研項目是具有較高水平的創新訓練內容,反映了學生運用創造性思維獨立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的能力。學生科研項目的獨立設計一般來自于個人特長和專業特長的基礎,興趣是很好的老師,職業是謀生的工具,在個人興趣和職業追求的雙重刺激下,學生科研項目更有利于教育個性化的實現。學生科研項目有其優勢也存在問題,囿于經驗不足可能造成科研項目運作失敗,囿于專業知識不足或視野不夠開闊,可能造成科研成果的科學性不夠嚴密等問題。基于此,學生科研項目訓練一般需要教師的指導,并注意項目運作過程的監控。
(三)面向社會服務的創新項目訓練面向社會服務的創新項目主要包括教師的社會實踐項目,學生的創業項目和社會公益項目。工作室是教師社會實踐的平臺,藝術設計工作室借鑒包豪斯的師徒制工作模式,通過教師帶領學生承擔社會服務項目的形式,共同參與社會實踐。工作室制的優勢在于專業針對性強,工作模式接近職場,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等。學生創業一直是高校教育鼓勵的方向。學生利用在校機會進行創業訓練和嘗試,能為其畢業后獨立創業提供經驗。學生創業項目訓練最需強調的因素是可行性,脫離實踐的創業計劃只能是一紙空談。在學生創業訓練中需要多專業教師的共同指導,需要進行大量的社會調查,因此它具有拓展學校教學空間和內容的優勢,也因此具有較高的難度。學生從事社會公益項目也是創新項目訓練的內容,這些項目可以增強學生參與社會事務的能力,增進團隊協作能力,培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公民意識。
二、項目實例
中國書法藝術與服裝設計論文
1書法藝術傳承的重要性
中國漢字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同時也經歷了一個完整的演變過程,也正是由于中國漢字的歷史悠久,導致了中國漢字自身具備深厚的思想文化內涵。漢字的發展充分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與中國人民的智慧,它擁有著其他藝術門類所不及的特殊意義。中國書法藝術將漢字作為素材,將形式美作為書法藝術的一個創作準則的傳統藝術,它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與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文化魅力,為我國的文化發展增添一定的色彩。通常,中國書法藝術表現力是比較豐富的,書法藝術能夠應用簡單的色調表現出我國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人類思想的一種物化,是中國人民智慧的一個有力的表現形式。但是,由于當前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腦已經被廣泛的應用,久而久之,鍵盤的使用逐漸的取代了手寫,這大大的削弱了書法的實用性,導致了東方筆墨韻味逐漸的消失,傳承書法藝術已經陷入了一個緊張的環境當中。
2我國書法藝術與服裝設計之間存在的聯系
書法藝術與服裝設計看似兩個沒有聯系的文化因素,從本質上看卻存在著很大的聯系。兩者從本上看都由實用功能演變到審美功能的一種藝術,并且在演變的過程中,書法與服裝經歷的過程與性質是相同的。對于書法藝術而言,它屬于中國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是中國特有的一個視覺符號,擁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重要的藝術價值。而服裝設計,要抓住消費者的眼球,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國際元素,同時還要擁有一定的民族性的特點。書法藝術在當今世界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為此,在服裝設計
的過程中還要汲取書法藝術的精髓,將書法藝術應用到服裝設計當中,對推動服裝設計實現自身的生命力與藝術的價值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中國書法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婚禮策劃師的找尋(功略)
現在很多人把婚禮策劃誤會為婚禮司儀的工作,或是做訂車訂酒席等中介工作。在婚禮儀式前,策劃師會幫新人一起挑選吉日、挑選酒店、挑選婚禮服裝、尋找婚禮場地、場景布置以及確定背景音樂和喜煙喜糖、外景的拍攝地點,并為他們設計一套適合新人個性的結婚方案。同時,組織婚禮當天各項工作,安排好結婚現場的燈光、舞美、音樂和司儀。為使緊張而興奮的新人們避免忙中出錯,策劃師在各個程序中都設計了獨有的手勢引導新人。新郎、新娘只要耳聽司儀、眼看策劃師就能有條不紊地進入儀式。
專業的婚禮策劃師需具備的條件
一、具備豐富的婚俗文化的經驗,精通婚俗民情,為您打造一個既傳統、又極具個性的現代化婚禮.
二、具備好體力,從早上6點多忙到晚上9點多,不管是扎花車、接新娘還是拍攝婚禮外景,舉行婚宴,還是鬧洞房,策劃師是一刻都不能休息的.
三、必須極具人性化的工作能力,和諧可親的為人之道,能充分理解以及有為新人著想的工作態度,不但要知道怎樣給新娘補妝換發型,更要提醒新人什么時候放禮花、什么時候給長輩敬茶,還要提醒新人父母,甜羹應該放哪幾樣谷物煮,教新娘的弟弟怎么背姐姐上花車等.
四、必須具備強烈的協調能力。不能人為造成新人之間、家庭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一些不必要的矛盾,要充分的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一場親切祥和的氛圍,一場皆大歡喜的隆重婚禮.
區文化委員會工作計劃
工作重點:
實施八項工程: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二是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工程;三是農村、社區文藝演出星火工程;四是奧運文化廣場活動工程;五是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文化活動建設工程;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程;七是文化市場科技監管工程;八是文物保護利用工程。
工作任務
一、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農戶為對象,發展區、鎮鄉、村(社區)和非農單位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建立政府投入機制和社會投入機制,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使各個層次人群都有合適的活動場所。
(一)區級:一大一小兩個工程建設
農林院校美育與專業教育培養模式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新時代背景下高層次農林人才的培養目標發生轉變,農林院校畢業生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品位。基于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華中農業大學植科院依托自身的專業特長,在專業教育中融入美學教育,探索將美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全新農林人才培養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文章認為,開展該培養模式研究,有利于提升非藝術背景專業畢業生的審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專業教育,提升學生的學習志趣,對未來其他院校美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模式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農林人才;美育;培養模式;審美能力
長期以來,美育是高校教育相對薄弱的環節,很多高校只注重專業教學,忽略了美育,這種現象在農林高校等理工農科高校中尤為突出[1]。2018年9月,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202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劃出美育硬杠杠”,美育作為中小學教育的“硬指標”,是評判學校育人水平的重要參考之一。這在我們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同樣適用。近年來,一批農林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進行了一定嘗試和探索,例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通過建設特色校園文化進行育人[3],然而卻鮮少涉及基于專業教育和美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研究。在農林高校開展美育,培養專業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兼具的“新農科”人才,引導農林高校大學生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力軍,是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4]。因此,對高校育人模式大膽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專業教育和美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美育和專業教育結合培養模式實踐
(一)培養模式的實施背景
2019年1月22日,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獲批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學院以“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為目標,以全面教學改革為抓手,以提升傳統農科為契機,全面提升學院教學、科研和管理服務工作。綜合分析當前學院育人實際,提出要促進第一、第二課堂融合,將專業教育和包括美育在內的綜合素質教育融合,構建協同育人體系。同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統一;堅持立足長遠,以制度體系建設為重點,全面深化各方面改革,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培養服務黨和國家建設尤其是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合格人才。結合實際,不斷改革當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重要的切入點。學院進一步發揮專業育人作用,探索適應“新農科”的人才培養改革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農科”人才。在專業教育中融入美育是提升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將美育貫穿在教書育人過程中,貫穿在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才能培養出既具備扎實專業能力,又擁有良好審美能力的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優秀“新農科”人才。
都市型現代農業探討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作為滿足市民對“菜籃子”“果籃子”的現實需求,園藝在當今中國可謂“大業”已成。但同時,園藝事業又急盼守正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增進我國人民更大福祉。21世紀以來,我國園藝工作者們緊緊圍繞推動農業多功能發展,將市民可體驗園藝置于都市型現代農業之中創新應用,取得了可喜成績,教授了科學知識,豐富了勞動情趣,守護了心靈性慧。
以生產性體驗,傳承農耕文明。園藝一詞,原指在圍籬保護的園囿內進行的植物栽培,后發展為區別農藝的一種栽植果蔬花木技藝。考古發現,石器時代人類已經開始栽植棕棗、無花果、油橄欖、葡萄及洋蔥。古羅馬時期著作和《漢書》,均有當時已經使用原始型溫室的記載。我國早在周代,園藝就曾作為官方獨立經營機構(園圃)出現,較早進入園圃栽培的作物有瓜、瓠、韭、葵、棗、山梨等。秦漢時期,隨著東西方交流的不斷增進,中國的桃、杏等被傳至西方,西方的大蒜、黃瓜、葡萄、石榴、核桃等引入中國。南北朝時期,果樹繁育、栽培技術得以很大進步。唐宋時期,觀賞園藝發展迅速,出現牡丹、蘭花、梅花、芍藥等名貴品種。明清時期,隨著海運大開,我國銀杏、枇杷、柑橘及白菜、蘿卜等先后被傳向國外。發展至今,我國園藝生產過程可謂是滿載中國勞動人民的耕作智慧。以生產性園藝體驗為主的現代農業,在全國各大城市的推廣較為普及。市民在觀光的同時,通過果樹嫁接、瓜蔬水培土培、果蔬采摘等農事活動親身體驗,既能掌握園藝生產中的一定勞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次來自遠古、直通現代的中華農耕文明莊嚴洗禮。
以生活性體驗,感受身入心至。以北京市創建園藝驛站為例,園藝驛站是首都綠化委員會組織的,由街道社區、近郊鄉鎮、公園景區、科教園區或其他基層單位,有效集成轄區內生態資源,充分利用綠地附屬空間和疏解騰退出來的公共場所,用于組織開展公益性市民戶外活動、園藝技能培訓體驗及園藝生活交流,“零距離”感受自然、享受園藝的實踐平臺。該項工作始于2015年,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園藝驛站已超過80家。已建成的園藝驛站,有的依托市民公園、景區景點或林地工作站,有的依托公益書屋、溫室空間等,公益課程設計各具特色。花卉養護、中式插花、多肉造景、標本制作等園藝DIY課程深受市民喜愛。有的驛站還推出園藝療法課程,借由實際接觸及運用園藝材料、方法來美化植物、盆栽或庭園,賦予身心活力、調節情緒、緩解疲勞。園藝驛站可以理解為一種充滿創意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如今園藝驛站已經融入周邊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市民感受綠色生活方式,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的好去處。以生態性體驗,營造發展空間。
近年來,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紛紛舉辦地景藝術節,這些地景藝術節以保護生態為主旨,筑起園藝小巢,供市民觀賞和體驗。其中,有的注重挖掘園藝生態之美,如花中有蝶、蝶舞月下……,“讓園藝融入自然,讓自然感動心靈”;有的注重現實與意境體驗,手工花藝DIY、園藝小種競賽等,讓市民置身于花海、花墻或果林之中,親身融入大自然;有的倡導發揮園藝廢棄物再利用價值,利用枯枝、落葉、樹皮、果皮等元素進行創作,經過藝術加工煥發新姿,盡顯地景之美。地景藝術節往往歷時3個月或更長,節后向都市型現代農業轉型的發展空間較大。尤其是地景一旦誕生往往又成為即時地標,人們趨之若鶩、心有所往,既是對園藝勞作的一次完美踐行,也是向園藝生態的一次禮贊致敬。“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生趣盎然的自然意境,是都市農業的最高追求。發展以市民可體驗園藝為主題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符合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符合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要。發展以市民可體驗園藝為主題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離不開創意與產業融合,離不開對大自然的尊重與熱愛。
作者:吳國琴
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
摘要:山陽面花是一項被列入山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美術工藝。但如今山陽面花不但不能給村民帶來足夠收益,還面臨著后繼無人的風險。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具有便捷性、交互性等特點,把新媒體時代線上、線下傳播相融合就可以為山陽面花的發展及鄉村振興尋找新的契機。本文通過文獻研究法和實地研究法對山陽面花的危機現狀、發展路徑、山陽縣經濟振興與面花這一民間工藝如何利用新媒體環境保護傳承做以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民間工藝;鄉村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文以山陽面花為例,探究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將互聯網直播帶貨、“前店后廠”模式與中國鄉村手工藝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起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媒介傳播優勢帶動鄉村經濟繁榮的同時保留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山陽面花藝術的形成條件
陜西位于中國內陸腹地,跨越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是小麥等面食原材料的主要產地之一,天然的地理環境促成了面食在陜西的發展。山陽縣位于陜西東南部,地處楚頭秦尾,人口雜居十省。由于原先人口流源紛雜,民間美術有土生土長的,也有從外地引入的,經長時間融匯移植嫁接而演繹,便形成了流傳至今的“山陽面花”藝術。2008年3月商洛市政府公布山陽面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面花工藝往往是村民利用身邊唾手可得的工具,如剪刀、攝子、梳子、竹簽等,在短時間內創造出千姿百態的動物、人物、花、鳥、蟲、草造型的工藝食品,因此面花也被稱作“面粉的奇跡”。
二、山陽面花的現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