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康監測報告
時間:2022-05-20 04:29:00
導語:農村小康監測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科學地反映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現狀,進一步推動全市農村全面小康建設步伐,市統計局通過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統計年報及市有關部門統計數據,輔以一些社會調查數據,對2012年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進行了監測,結果如下:
一、農村全面小康綜合實現程度
按照農村全面小康監測綜合指標體系,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口素質、生活質量、民主法制和資源環境6個方面18個監測指標對市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進行了測算,經過測算,2012年農村全面小康的綜合評分為37.3分,比2011年提高3.7個百分點。其中7個指標實現程度達到100%。
經濟發展實現程度為3.92%。經濟發展實現程度由2011年的-0.4%提高到2012年的3.92%,提高了4.32個百分點。促使經濟發展實現程度由負轉正主要是2012年反應農民收入狀況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442元,扣除價格因素后為3276元(2000年不變價)比上年增加了236元,實現程度較上年提高了6.23個百分點。
社會發展實現程度為79.74%。反應社會發展的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農村居民基尼系數實現程度均達到100%。影響社會發展實現程度提高的瓶頸依然是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2012年,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較上年雖有提高,但幅度不大。
人口素質實現程度為7.82%。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2年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為7.52,實現程度7.5%;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70歲,實現程度9.09%。勞動力受教育情況關系到農民收入高低,從統計年報看,初中、高中及以上學歷的農村人口呈上升態勢;文盲、半文盲及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村人口呈下降趨勢。
生活質量實現程度為57.3%。衡量生活質量的四項指標中,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農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比重實現程度達100%;農村居住質量指數、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隨著全市新農村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家電下鄉等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村居民的居住質量和生活質量均有了良好的改善。2012年,農村居住質量指數、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實現程度分別較上年提高0.7和0.07個百分點。
民主法制實現程度為100%。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將實行村務公開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農村基層政務建設列為農村工作的主要內容來抓,使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步伐加快。農民對村政務公開的滿意度和對社會安全的滿意度不斷提高,2012年,農民對村政務公開的滿意度和對社會安全的滿意度實現程度均達到100%。
資源環境實現程度為-1.44%。資源環境實現程度由2011年的-35.5%提高到2012年-1.44%。衡量資源環境的三個指標中,常用耕地變動幅度實現程度由2011年的-33.3%提高的2012年的6.66%,萬元農業GDP用水量實現程度由2011年的-6%提高到2012年的53.27%,進而帶動資源環境實現程度大幅提高。
二、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利好因素
(一)農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長。2012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有關“三農”的各種支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設施農業的扶持力度,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51元,增長14.6%,是“十一五”以來增量最多、增速最高的一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442元,較2011年增長13.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程度從2011年的22.09%提高到2012年的28.32%,提高6.23個百分點。
(二)農民生活質量、生活條件穩步提高。2012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市農村居民的收入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住房條件日益改善,生活質量逐年提高;在監測生活質量的4項指標中,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實現程度和農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比重實現程度均達到100%;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實現程度提高到2012年的69.16%,標志我市農村信息化進程發展勢頭良好;隨著全市新農村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村居民居住質量指數實現程度較上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
(三)民主法制進一步健全。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法制環境建設,村政務公開、一折通、一冊明等一系列政策制度日益完善,農民對社會安全和農民對村政務公開的滿意度都達到全面小康值。
(四)農業的水效益穩步提高。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和種植業結構的大力調整,全市農業的水效益穩步提高。2012年,萬元農業GDP用水量由上年的2666立方米下降到2014立方米,實現程度由上年的-6%提高到2012年的53.27%,提高了59.27個百分點。
三、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幾個難點
(一)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大。2012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51元,比上年增長14.6%,總量位居全省第六,增速位居全省第五,總量和增速均創歷史新高,隨著農民收入基數的增大,今后快速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一是農產品價格上漲帶來的增收空間縮小;二是農業生產成本呈逐年增長態勢;三是受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等因素制約,種植業的效.益風險較大;四是非農產業對農民持續增收支撐較弱。從全市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結構來看,來自第一產業收入遠大于來自二、三產業收入,農產品加工增值明顯不足,產業鏈條短,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收入的持續快速增長。
(二)就業結構轉換難,農村城鎮化進程有待加快。我市農村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過大,農村近70%的勞動力從事第一產業,第一產業吸納過多的勞動力,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過慢。2012年,第一產業勞動力占農村從業人員的比重為67.73%,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為-100%,影響全市全面小康評分減少5分。全市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只有18.25%,實現程度11.84%,離全面小康值35%還有相當一段距離。雖然近年來我市為加快農村小城鎮的發展和勞動力轉移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市城鎮化起點低、主導產業不突出,農村勞動力轉移形式多為外出打工,定居者很少;而在農村內部,由于二、三產業發展水平低,也不具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條件。小城鎮發展的步伐較慢,影響了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進程。
(三)農村養老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市委、市政府在不斷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努力提高社會保障服務功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農村養老保險廣泛推行尚有一定難度,需要社會各界予以大力支持。2012年,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實現程度為-1.32%,較上年略有提高,但此項還是影響全市農村全面小康評分減少0.05分。
(四)農村人口素質不高。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根本上改變農村落后狀況的有效途徑,因而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全面小康監測體系中占12%的權重,僅次于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我市農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52年,實現程度為7.5%,評分僅為0.9分。農村文化素質高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滯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文化層次較低的婦女和老人。
四、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繼續大力培植特色優勢產業。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農業、以暖棚養殖為主的畜牧業和以葡萄、紅棗、優質梨、枸杞等為主的特色林果業已成為我市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應充分發揮我市區域優勢,做大做強特色農業。以發展現代農牧業提升農產品的品種、品質人手,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形成規模開發效益。同時,發展壯大一批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二)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將農村生活保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改善就醫條件,進一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面,確保人人看得起病。
(三)增加農村教育投入,提高農村人口素質。以“兩基”檢查為契機,繼續不斷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教育條件,建立教育救助體系,保障所有兒童都能享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確保人人能上得起學,杜絕新一代文盲。同時,要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素質教育,提高現有勞動力的文化教育程度。
(四)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小城鎮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主導作用,可以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集約效益,也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一條重要途徑。以《城鄉融合發展核心區總體規劃》的制定實施為契機,大力實施城鄉融合戰略,注重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村鎮建設為重點,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農村生活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前提條件,關系到全面小康的實現。因此,應更多地將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在資金上給予支持,在農村大力提倡使用沼氣、沼液、沼渣等清潔能源,鼓勵農民美化村鎮環境,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按照比較優勢和比較成本配置資源,促進城鄉協調,實現共同繁榮和進步。
- 上一篇:畜禽養殖污染狀況調研匯報
- 下一篇:市安監局職業健康監管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