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技術學院黨政工作總結

時間:2022-05-28 10:13:33

導語:職業技術學院黨政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技術學院黨政工作總結

2014年,是學院省示范性高職院校培育建設的啟動之年,也是學院新一輪人才培養工作的評估之年。一年來,學院深入貫徹落實省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全體師生員工同心協力、扎實工作,各部門緊密配合、開拓創新,圓滿完成年度八項重點任務,各項事業持續快速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證、科技支撐和智力貢獻。

本年度,學院取得十大成果:一是順利通過教育部新一輪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并獲好評,進入全省乃至全國高職教育第一方陣;二是“雙元制”人才培養品牌形成,在全省人才培養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交流,省委書記羅志軍視察學院給予高度贊賞;三是以非示范院校身份入選第五屆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成果展,政產學研融合發展的“模式”得到教育部肯定;四是成功舉辦吳百年華誕紀念活動,學院在國內外影響進一步擴大;五是機電一體化技術、信息技術服務外包專業群入選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群,中德中心升格省級綜合性實訓基地,專業建設成果不斷豐富;六是招生就業形勢兩旺,新生錄取分數線、畢業生就業質量顯著提高;七是依托高職院校建立的全國縣域首家大學科技園和市企業聯合大學揭牌運行,學院社會服務功能不斷拓展;八是“兩館一場”(吳陳列館、校史館和吳廣場)建成開放,形成校園文化新地標;九是推行中層干部競爭上崗和領導力全員培訓,管理隊伍活力增強,正能量集聚放大;十是二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學院功能布局進一步優化。

一、著力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黨風廉政建設進一步加強

2014年是創先爭優活動總結階段。學院以創先爭優活動為抓手,大力推進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不斷發揮,為學院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和精神動力。

1.隆重舉行創先爭優總結表彰活動。9月份學院召開創先爭優活動總結表彰大會,對爭做黨員“師德標兵”“成才標兵”主題實踐活動進行全面總結,對創先爭優活動中涌現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給予表彰,師生中逐漸形成“重德篤行、務實求新”的良好風尚。

2.全面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發動基層黨組織開展十八大報告專題學習和知識競賽活動。布置“感動中國”優秀人物事跡展和十八大圖片展。舉辦文明伴我行“七個一”主題教育活動。開展郭明義、李吉林、徐其軍、王強等先進典型學習活動。通過系列活動弘揚主旋律,引導師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吳薇同志榮獲省高校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陳梅玉、顧準兩位老師和江文珺同學的先進事跡入選市“身邊的感動100人”。

3.深入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召開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動員大會,部署重點工作任務。對26個基層黨組織分類定級。開展公開承諾、民主評諾、領導點評和民主評議黨員活動。黨員募集愛心基金10余萬元,黨員參與率和募集基金均創三年來新高。舉辦2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嚴格黨員發展條件和程序,發展黨員67名。軟件與服務外包學院和現代港口與物流管理系兩個黨總支榮獲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4.干部隊伍建設卓有成效。堅持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落實院領導對口聯系系部制度,領導集體求真務實、團結協作,得到師生擁護。在市委和院黨委領導下,完成新一屆中層干部換屆工作,按照“三定”要求,通過競爭上崗方式,公推公選中層干部19名,中層副職23名,一批年輕干部走上管理崗位,增添了學院干部隊伍的活力。組織中層以上干部參加核能領導力實踐階段培訓,干部隊伍責任感和凝聚力增強。

5.扎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實行黨風廉政責任制,落實“一崗雙責”。與市檢察院開展預防職務犯罪共建活動。組織干部觀看廉政動漫教育影片,參觀市陽光教育警示基地,教育干部秉公用權、廉潔從政。組織師生開展勤廉詩歌創作比賽等活動,廉潔文化影響力進一步增強。舉辦高校紀檢工作現場交流會,學院廉潔教育活動得到好評。

二、著力完善發展規劃體系,規劃引領作用進一步發揮

依據省市縣規劃精神,修訂完善學院“十二五”事業發展規劃并在教代會上全票通過,進一步確立學院發展定位、目標和思路。

1.“十二五”發展規劃修訂。組織20多名國內知名高職教育專家論證、修訂了學院“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明確了學院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明確了學院的四大優勢、四大特色和四大理念,明確提出:按照“穩定規模、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延伸層次、彰顯特色”總體要求,大力推進八項工程建設,2015年前建成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2020年建成特色鮮明、全國知名的高等職業教育品牌院校。規劃為學院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設計了藍圖。

2.子規劃體系進一步完善。在總規劃修訂完善的基礎上,制定了“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師資隊伍、科技服務、校園文化和聯合研究院、繼續教育學院”等子規劃,各子規劃根據總規劃目標任務要求,結合本單位本部門實際,進一步細化發展目標和實施方案,為總體發展規劃“落地”奠定了基礎。

3.規劃實施力度不斷加大。黨委行政高度重視規劃落實,廣泛發動規劃討論學習,在規劃指導下制定年度黨政工作意見,根據黨政工作意見審定年度重點項目,并成立項目工作辦公室,專門負責項目化工作的管理和督查。截止2014年12月底,195個立項項目(30個重點項目)完成160個,完成率82%,有效推進了學院規劃的實施和事業的發展。

三、著力加強師資內培外引,師資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

學院把師資隊伍作為第一資源,不斷推進師資隊伍建設七大工程的實施,修訂完善“名師選拔、團隊培養、崗位聘任、績效考核”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和激勵政策,促進師資隊伍學歷機構、職稱結構、雙師結構、專兼結構不斷優化,提升了學院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1.師資培養渠道不斷拓寬。建立企業“雙元”師資培養工作站和大學研究生工作站。34位專業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認定138位教師雙師資格,專業課教師中雙師素質教師比例提高到74.4%。選派110位教師參加國內外培訓。組織400多人參加全員核能領導力培訓,師資隊伍正能量迅速積聚放大。新增博士4名,碩士以上學位教師比例達66.2%。新增教授3名,副教授以上職稱教師增加到79人。新增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1人,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3人。評選院級優秀教學團隊4個。

2.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力度加大。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則,聘任行業企業能工巧匠等50人擔任兼職教師,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日漸形成。兼職教師擔任專業課學時比例不斷提高,管理不斷規范。聘請等全國高職領域18位專家擔任學院改革與發展顧問,成為建院以來層次最高、人數最多的一次“招才引智”行動。

3.崗位設置與考核管理進一步完善。成立“績效津貼方案制定小組”,廣泛征求意見后制定的《崗位設置與聘用管理試行辦法》提交教代會通過。根據新辦法聘任在職在編教職工327人。根據上級規定實施績效工資,兌現了在職教職工、退休人員等391人的績效工資,有效調動了教師從事教學和科研的積極性。

四、著力深化專業內涵建設,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

以迎接新一輪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為契機,全面啟動省示范性高職院校培育建設,召開第三次教學工作會議,精心組織職業技能、創新創業和教學大賽,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扎扎實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重點專業群建設成效顯著。圍繞區域六大主導產業建設六大重點專業(群),逐步形成國家、省、校三級專業梯隊。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通過了省級特色專業驗收(良好),并成功申報中央財政支持的建設項目。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和信息技術服務外包專業群入選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群。組織全院性專業剖析活動8次,各教學單位專業剖析活動超過70輪次,專業建設定位、目標和思路進一步明晰。

2.實踐教學不斷加強。率先規劃建設五大教學產業園,精密機械和生物醫藥兩個教學產業園啟動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分別增加到84個、132個。“中德中心”升格為省級綜合性實訓基地;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通過省級驗收,獲得省財政補助38萬元,累計獲得專項資助248萬元。頂崗實習全覆蓋,實踐教學管理不斷加強。實踐類課時占總學時58%。組織考級考證10520人次,雙證獲證率99%以上。在省級以上技能大賽中獲4個項目一等獎、1個團隊項目一等獎。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立項14個,其中4個項目參加省首屆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成果展示會。

3.課程建設成果不斷豐富。在北師大趙志群團隊指導下啟動系統化課程開發建設。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任職要求,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優化課程體系和優選教學內容。匯編2014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截止2014年底,校企合作開發課程29門。新增院級精品課程8門、教改課程4門,累計建有省級精品課程3門。教改項目27個、精品課程5門通過中期檢查。教學資源不斷豐富,新增省級精品教材1本(累計5本),選用精品教材比例不斷提高;校企合作開發教材19本,案例庫、多媒體課件等教學資源建設不斷推進。

4.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定崗雙元”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探索進一步深化,受益面進一步擴大,校企按照六大原則組織實施,“六雙”特征不斷彰顯。部分專業根據專業特點和企業需要,不斷探索“雙元制”本土化更多的有效模式,豐富了學院人才培養的路徑。

5.質量保障體系不斷健全。與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合作開展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跟蹤測量評估及新生調研分析,把調查報告作為改進教學的重要依據。完成2014年狀態數據采集工作。督導“督教、督學、督管”工作力度加大。構建了外部評價與內部保障貫通的全方位、多元化、互動式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形成全程監控、實時反饋、階段調節和持續改進的質量保障機制。

6.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專業對口率、月收入均高于省平均水平,畢業生對母校滿意度高出省平均5個百分點;2011屆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名全省第4位。學院在全省人才培養質量工作大會上作了經驗交流。在11月26—28日教育部新一輪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專家組現場考察中,專家組給予學院人才培養工作高度評價。

五、著力構建合作辦學體制,學院辦學活力進一步增強

充分發揮學院四大優勢,強力推進校政、校企、校校和國際合作辦學,廣泛集聚國內外資源服務學院人才培養。

1.校政合作持續推進。學院把貢獻不可替代作為事業發展的根本。隨著學院對區域貢獻度的不斷提升,市政府為學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證、制度環境和足額的經費投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大學科技園、市企業聯合大學相繼揭牌,創業公共實訓基地啟動建設,投資近3億元的二期工程竣工使用,“建成省示范性高職”列入市“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學院與政府相互兼職渠道逐漸打開。學院與地方“相生相伴”共同發展格局逐步形成。

2.校企合作規模擴大。各專業加大企業調研,服務企業發展,新增合作企業40余家,合作內涵不斷豐富。中德中心“一董三委”體制優勢不斷顯現,新增伯合樂公司、諾坦尼亞公司等多家合作德企,獲贈加拿大愛克公司價值155萬元設備。首創與大型國企——佳木斯電機股份公司“定崗雙元”模式培養學生項目運行良好。七大校企聯盟成員企業突破百家。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功能不斷發揮。學院二級合作教育網絡逐步健全。

3.校校合作領域拓寬。與中專、昆山一中專、昆山二中專等三所學校合作開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與“物流管理專業”試點“3+2”分段培養項目,項目實施受到省專家好評。借助聯合研究院高端平臺“磁吸”合作高校25家。依托臨滬優勢,積極探索與上海高校“專升本”教育合作。

4.國際合作穩步開展。與德國AHK-上海合作項目“中德中心”每年招生兩個專業學生100名,該合作項目成為學院品牌和亮點日益受到廣泛關注,3月29日省委書記羅志軍視察中心時,對學院培養企業需要的技術人才做法給予贊賞。與英國奇切斯特學院國際合作項目順利開展,與德國GRONE基金會合作項目穩步推進。

六、著力強化職業素質教育,學生工作水平進一步提升

以現代職業人為培養目標,大力推進職業素質教育和職業發展教育兩大載體建設,拓寬學生管理三大中心功能,整合學工處、團委、思政課程組等軟硬件資源聯合開展職業素質教育,逐步形成特色的職業素質教育體系。

1.職業素質課程改革不斷深入。開設《現代職業人》課程,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學生職業素質能力、就業創業意識顯著增強,學習目標更加明確。思政教師與輔導員互動加強,理論與實踐聯系更加緊密,思政課程教育形式多樣化、內容本土化、考核多元化成功實施。體育俱樂部制教學改革受到學生歡迎。人文藝術類課程教學管理不斷加強。

2.學生管理隊伍建設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力度加大,組織27人次參加省教育廳培訓,舉辦思政教育研討會、教學反思征文,不斷推進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發展。輔導員、班主任以學生為本,注重心理溝通和管理育人收到實效。加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學生整體素質有所提高,本年評選產生“優秀學生干部”129名、“三好學生”147名、“優秀畢業生”145名。

3.學生活動豐富多彩。組織實施五項青春行動,每月開展特色主題活動,服務青年學生成長成才。舉辦校運會、校園文化藝術節和各類技能競賽,通過話劇、攝影、朗誦、征文等系列活動大力弘揚吳精神,豐富學生第二課堂。積極拓展人文藝術教育基地,組織廣大青年志愿者走出校園服務社會。全年開展學生活動78項,參與市級以上活動16項,獲得省蘇南片區運動會團體第六名、第十三屆運動會啦啦操第一名。

4.推進生命教育工程。成立“大學生生命教育工程”領導工作組,開展新生心理普查、心理健康月、“防艾”系列活動、緊急救護技能大賽、同伴健康教育、模擬法庭等,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榮獲“市教育示范學校”稱號,中國紅十字會華建敏會長視察學院工作,給予生命教育高度評價。

5.關心關愛學生生活。加強宿舍軟硬件建設,完成2幢宿舍地磚鋪設和2幢宿舍樓公共區域美化,宿舍環境不斷改善。做好學生獎、助、貸、補工作,秉承“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發放獎助學金320萬元,未收到一封學生來信。297名學生獲得助學貸款163.8萬元。多渠道資助學生中的弱勢群體,確保學生不因貧困而退學。

6.招生、就業形勢兩旺。175位教師、355位學生參與招生宣傳,錄取考生1728名,報到率93.06%,省內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文史類專業高出省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21分,理工類專業高出省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24分,9個專業第一志愿錄滿。逐步健全學生就業平臺和網絡,2014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97.53%,高出省4%,年終就業率98.89%,榮獲“省學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承辦全國高職高專招生就業協作會暨就業工作模式創新研討會。本年度“專轉本”學生100名,應征入伍學生37名,均創歷史新高。

七、著力增強服務地方功能,服務地方領域進一步拓寬

學院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上,繼續加強科技創新、科技服務和繼續教育,在區域創新型、學習型城市建設中的貢獻度不斷提升。

1.科研成果量質并升。修訂教科研工作量計算辦法、科技成果獎勵辦法等科研激勵政策,完善科技項目管理、科技創新團隊認定等管理辦法。調研72家高新技術企業人才與技術需求。全年各級各類課題結項33個,其中立足的社科應用和科技軟課題近20個。新立項科研課題43個,其中市科技局項目15項,到賬科研經費73.4萬元,比上年增長66.7%,首次獲得省科技項目軟科學研究項目1項,省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推進項目1項。市級以上科研成果評獎中獲6個一等獎。大力推進知識產權申報工作,專利授權24件,軟件著作權6項,新受理專利79件,均取得歷史性突破。

2.聯合研究院“智匯”功能不斷彰顯。一是高層次人才培養已見成效。與11所高校合作探索“雙元制”多導師培養模式,入學研究生197人。新增會計碩士專業,承接昆山教育碩士培養任務,招生專業和范圍不斷拓寬。引進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大四”、“研二”學生到企業“多元培養”得到認可。與市經信委共建省內首家企業聯合大學掛牌,首批開辦“能源管理師、國際物流經理、行政人事總監”三個研修班,定向服務區域企業高層次培訓拉開序幕。二是領軍人才團隊初具規模。建立領軍人才團隊10個,其中美國黃新江生物醫藥研發團隊和李湃物聯網技術研發團隊,名列市“522人才計劃”評出的29個團隊前列。黃新江團隊市政府重點培養申報省“雙創人才”及國家“千人計劃”。三是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大學科技園10月30日揭牌運作,已入駐企業132個,員工800多人,其中博士30人。市創業公共實訓基地前期投入219萬元全部到位,基地建成后將成為全國創業實訓的樣板工程。新材料實驗室投入使用,分析檢測中心、物聯網工程研發中心建設不斷推進,與上海大學共建技術轉移中心分中心達成協議。四是高品質技術服務成果增多。聯合研究院專家庫匯聚各行業專家85名,與20余家企業簽定產學研合作協議,促進企業產生專利15個,幫助20多家傳統企業向研發型、總部型轉型升級。外派教師為斯迪克公司獲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空白。學院《政產學研共鑄高職教育新模式》成果入選第五屆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成果展。

3.繼續教育規模不斷擴大。一是成教生源市場不斷開拓。電大成人開放教育、遠程網絡教育、成人業余函授教育和大學獨立段本科教育招生1073人。校外第二個函授站——連云港大港中專校教學點開始招生。二是職業培訓規模穩步擴大。

八、著力轉變服務保障觀念,學院內部環境進一步優化

服務保障部門圍繞學院中心工作,樹立主動服務觀念,提高服務管理水平,為師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本年度評選表彰了服務意識強、服務質量好、群眾滿意度高的12名勞動模范和2個先進集體。

1.經費籌措和使用監管力度加大。加強資金籌措和管理力度,建立“爭、籌、貸、節、獎、管”等經費管理體制,爭取到預算外資金1152.79萬元,收繳學費3600萬元,根據建設需要凈融資1100萬元,為學院發展提供了經費支持。成立并運行“教育基金會”,多渠道籌集辦學經費。科學設置預算科目,預算管理不斷規范。招待費、辦公費、差旅費等監管力度加大。撰寫財務分析報告,完善財務信息化系統,重視業務培訓和部門管理,財務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2.后勤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加強食堂從業人員培訓和食堂運行監管,被評為省百佳餐飲A級單位、省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百千萬示范工程建設單位。狠抓節水節電,節水18554噸,同比下降8.51%。重視公共衛生安全管理,做好傳染病防治工作。完成校園110平臺建設,提高報修響應速度,加強綠化、物業、電梯、空調等服務外包單位監管和考核,后勤服務保障效能提升,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

3.營造書香校園。發揮圖書館的情報與檢索優勢,根據專業建設需求,建立教學資料信息庫,主動服務教育教學改革。積極倡導多讀書、讀好書,大力開展讀書節活動,參加人數超過1萬人次,獲得第七屆閱讀節“優秀組織獎”(高校中唯一獲得者)。啟動圖書館改造工程,推進圖書資源共建共享,館藏資源不斷豐富,服務形式現代化和多樣化,圖書館利用率不斷提高。

4.校園信息化建設加速推進。CRP工作按計劃有序推進,完成硬件建設,采購CRP虛擬服務器,為每位教職工配備一臺上網電腦和一臺上網手機,并提供每月70元上網補貼;逐步完善CRP軟件系統,系統從五大模塊29個子模塊增加至84個子模塊;CRP系統應用取得突破,人事、后勤管理和門戶及任務系統全面應用,教務、學工管理系統部分運用,畢業定崗實習、畢業設計系統開始試用。

5.切實維護教職工權利。發動教職工參政議政,召開三屆一次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學院發展規劃和崗位聘任辦法。豐富教職工業余生活,組織教職工參加省、市、校活動18次。關愛困難教職工,慰問教職工45人次。關注教職工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組織全體教職工和退休教師體檢,為教職員工辦理人生意外保險和家庭財產保險。千方百計提高教職員工福利,發放福利5次,截止2014年底,工會總支出38萬元。關心女教師發展,女教師中產生市“勞動模范”、市和市“巾幗建功標兵”,創建了市“五一巾幗標兵崗”。

6.平安校園建設成果進一步鞏固。加強校園安全信息收集,確保敏感時期學院政治穩定和各類矛盾及時化解。在新生中首次舉行全員安全知識競賽,提高了全體新生的安全意識。在校園人員密集場所,增加二條減速帶,有效防止了交通安全事故。調整保安工作方式,提高保安工作效率,降低了保安運行成本。加強校園110報警電話的接聽,隨時解決突發事件,全年校園安全穩定。

九、著力打造校園文化地標,校園文化氛圍進一步營造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學院充分發掘歷史底蘊和文化資源,“軟硬兼施、內外兼顧”,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不斷形成。

1.校園文化軟環境不斷改善。完成校園景觀雕塑群、吳園浮雕群、名人題詞石雕群、籍院士墻和文化走廊建設。完成校園道路、建筑命名。征集制作了校歌。出版了48萬字校史一部。成立校友會,集聚三校校友資源服務學院發展。《吳》畫冊制作。完成《走進》、《積健為雄》兩個專題片制作。無處不在的文化滲透豐富了校園文化內涵,提升了學院人文氣息和教育品質。

2.“兩館一場”新地標建成。全面展示核物理女王一生風采的吳陳列館5月31日建成開館,并成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濃縮百年發展華章的校史館10月20日正式開放。氣勢恢宏的吳廣場建成,雕塑大師章永浩制作的吳漢白玉半身雕像、鑄銅全身雕像安裝到位。“兩館一場”成為校園文化的新亮點和對外宣傳的新窗口。

十、著力搞好大型活動宣傳,學院社會影響進一步擴大

作為高職領域的“新秀”,學院借助大型活動舉辦之機,廣泛宣傳辦學成果,內聚人心,外樹形象。

1.借吳百年華誕紀念活動擴大學院的社會影響。舉辦吳百年華誕紀念活動吸引了海內外嘉賓,也吸引了《中國教育報》、《揚子晚報》、《教育電視臺》、《光明網》等10多家主流媒體集聚,《職業教育的“洋經驗”如何本土化》等三篇專稿在《光明日報》等媒體報道后被廣泛轉載。借紀念活動“東風”,邀請省內外高職專家舉辦了“傳承吳精神,辦好示范性高職”論壇,分享高職教育成果,共謀發展大計,學院知名度與社會影響力迅速提升。

2.借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活動提升學院行業內的知名度。教育部評估既是檢驗辦學水平的“國考”,也是擴大學院行業內影響的“廣告”。各部門通力合作,通過橫幅、標語、網絡、校報、卡通宣傳冊等多種渠道學院辦學理念、特色、成果以及評估專訪和新聞報道,營造了濃厚的迎評創建氛圍。學院的“精、氣、神”給評估專家留下很深印象,楊應崧教授用五個“不簡單”充分肯定了學院校園文化、精神面貌、服務地方、辦學成效等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績。

此外,本年度,學院在資產管理、監察審計、學報編輯、檔案管理、研究所、關工委、校友會、基金會、外事、統戰、退協等各方面工作中也都有很多亮點和可喜成績,為學院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4年,是學院事業大發展、成果大豐收的一年。但是,學院的整體發展水平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行業企業的需求和師生員工的訴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近年來,高考報名人數以每年2-3萬的速度萎縮,2013年高考報名人數銳減到44.86萬,高職教育的形勢不容樂觀,高職院校的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作為高職辦學歷史不長的學院,自身的師資水平、專業特色、成果積淀、社會影響還存在諸多短板,如何在外部環境變化中化“危”為“機”,迎難而上;如何在自我全面審視中揚“長”補“短”,后來居上,需要人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腳踏實地,不驕不躁,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努力開創學院各項事業新局面,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