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調研報告專題12篇

時間:2022-03-17 10:38:12

導語:農村調研報告專題1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調研報告專題12篇

第一篇:農村調研報告

一、現狀

目前,鎮鎮村公路總里程是50.4公里,寬度為4.5米,其中鄉道12公里,村道38.4公里,柏油路50.4公里,已損壞影響出行40公里,從2005年開始至今,全鎮村村通公路建設已近有十年時間,給群眾出行帶來了便捷,農村經濟的發展環境有顯著改善。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車輛不段增加,特別載重車輛噸位多數道路使用頻繁,部分道路已損壞嚴重,路面坑洼不平,直接影響群眾出行。

二、主要問題及困難

1、建設資金問題。“村村通”工程配套資金嚴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設資金是村村通公路建設的核心問題,但是上級補貼資金有限,鄉村兩級在配套資金上卻存在著較大的缺口。從建設資金運轉來看,如修建4.5米寬、18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上整修路肩,再加上路基,就至少需要40萬元/公里,如果按省里每公里只補助15萬元,尚有25萬元左右的資金缺口難以落實,因此,各地雖有加快通村公路建設的迫切愿望,但由于配套資金缺口較大,導致上級農村公路建設項目不敢爭取。

另外由于資金短缺農村公路項目附屬設施基本沒有,直接群眾的出行安全;同時也有資金鏈斷裂的危險,建設單位欠施工單位,施工單位欠材料供應商,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不但影響今后農村公路建設,還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列系問題。

2、基層債務問題。村村通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部分,是廣大農村百姓千百年來的夢想與祈盼,群眾熱情之高前所未有。村村通工程建設是當前的一項惠民工程,村民把它當作對干部滿意程度的最低要求,處在中間的鎮村基層領導壓力之大超過想象,籌集資金的能力非常有限,無配套資金或配套資金較少或配套資金遲遲不得到位的情況下,開工一條路就得欠幾十萬元,啟動非常困難。

3、工程質量問題。由于資金缺口較大以及大規模建設導致項目管理難以跟上,由于建設道路成本過高,利潤偏低,導致質量、安全隱患增多。除了村村通公路的主體質量之外,還有道路的邊溝、排水等附屬設施的質量更得不到保證,有的路基、路面和構造物標準過低......

本文來自公務員之家,查看正文請使用公務員之家站內搜索查看正文。

第二篇: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調研報告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通過鄉黨委、政府積極引導扶持和各有關部門具體幫助指導,我鄉農民專業合作社從無發展到目前的77家,如何進一步完善和規范農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們對全鄉所有合作社進行了實地了解,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目前,全鄉已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77家。按行業劃分:種植業58家,畜牧業16家,其他3家,今年新增51家。加入各類專業合作社的農戶有7993戶。經營形式主要有以下2種:一是“合作社+專業大戶+農戶”。主要通過作為骨干成員的專業大戶開展生產示范和流通經營,為農戶提供間接服務。二是“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通過基地組織、協調和規范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通過合作社的運作模式,農民收入逐年增加,合作經濟組織也不斷狀大。按照利益聯結機制,緊密型合作社占24%,松散型合作社占76%。

二、我鄉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是認真學習,廣泛開展宣傳發動和培訓。鄉里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以宣傳發動、培訓人員、學習法律法規為突破口,解除農民的種種顧慮,使之充分認識入社的好處,辦社的意義。分類指導,制定規劃,建立各類合作社培訓班,指導農民辦社、入社,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是加強內部管理,構建科學的運行機制。為了解決合作社合作水平低,內部運作管理不規范的問題,我鄉堅持“自愿、民主、互助、平等”和“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則,重點做到四個方面:即有一個可行的示范章程,有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有一個嚴格的管理制度,有一個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法。并做到三個堅持,即堅持民主辦社;堅持入社自愿;堅持以農民為主體。

三是完善規范。“按照先發展后規范,邊發展邊規范”的要求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和管理。按照標準完善合作社的章程,財務制度,議事規則,發展規化,落實合作社的基地,明確合作社的責權利。建好一批規范的合作社。如修學花生購銷合作社、新科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

本文來自公務員之家,查看正文請使用公務員之家站內搜索查看正文。

第三篇:農村勞動力流失情況調研報告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三農”問題,連續11年出臺1號文件,聚焦“三農”問題,出臺實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等政策措施,可以說農業農村基層得到了夯實,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但調研發現,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還有一個值得關注、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即農村勞動力的嚴重流失,這是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的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黨委政府和社會關注。下面,我以區鎮的調研情況作分析。

一、基本情況

鎮,屬于典型純農業鄉鎮,處于川中丘陵地帶,位于區西南部。東鄰鎮、鎮,南與接壤,西靠鎮,北鄰觀音鄉。幅員面積56.3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255個村民小組,總有9617戶34042人,外出務工人口約21700余人,占中人口的63.7%。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450元,外出務工收人所占的比例高達%。外出務工人員年齡集中在18-50歲之間,約占這個年齡段總人數的93.4%。

二、勞動力流失的主要原因

從對村和村60戶家庭的調查走訪中看,家庭收入低、呆著農村無事可做、希望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是農民外出務工的主要原因,分別占被調查者總數的36.7%、25%和10.3%。

(一)家庭收入低。現在農村,一個孩子從上幼兒園到讀大學畢業,保守測算,需要10多萬元;子女婚嫁一般支出在5萬元左右;加之,平時日常生活購置生活物資的支出。對于農民來講,緊靠土地種植農作物難以支付如此大額的支出。這是走訪群眾中反映最大的,主要集中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群中。

(二)勞動力飽和。現有的土地資源有限,農用機械又在推廣使用,加之,農業生產季節性強,不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投人。農村青壯年認為,呆在家里無事可做又無收入,還不如選擇外出務工。

(三)生產效益低。農業經營模式分散,生產周期較長,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加之,風險較大、效益低、收入少等特點,導致農民種地、種田積極性不高。

(四)農村發展滯后。近年來,國家和政府對農村的投入很大,但總的來說,交通出行仍然不方便、醫療衛生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精神文化生活依舊貧乏等等,加之,鄉鎮企業不發達,無法吸收剩余勞動力,必然導致人員外流。

(五)城市誘惑大。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更豐富的休閑娛樂方式,一些勞動力特別是青年人受城市多彩生活和便利舒適條件的誘惑,在思想上瞧不起農業生產這個行業,不愿繼承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以各種方式外出打工或經商。從走訪看,這是主要體現在35歲以下的青壯年中。

(六)為后代創造好條件。城市擁有好的教育、衛生等基礎條件,一些有了子女的中年群眾,有一定資金積蓄后,基本都留在城市中,及時沒買房,也長時間租住在城市,他們想子女接受好的教育。從調查的31戶中年群眾中,有23戶移居城市,跳出了農門。從、村看,很多房屋常年空置......

本文來自公務員之家,查看正文請使用公務員之家站內搜索查看正文。

第四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調研報告

一、工作目標

通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明晰各類農村產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林權),建立配套保障機制,促進農村產權流轉,推進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到2018年實現農村各類產權流轉交易金額達到5800萬元;實現各類產權抵押融資貸款余額達到2億元。

二、工作重點

(一)農村產權確權頒證

在年內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林權確權頒證工作。

(二)推進農村產權流轉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可采取出租、轉包、股份合作、互換、轉讓等流轉方式。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可采取出讓、出租、轉讓、轉租等方式流轉。農村房屋采取轉讓、抵押、租賃等方式流轉。林權采取轉包、租賃、互換、拍賣、招標、轉讓等方式流轉。

(三)推進農村產權抵押融資

通過建立農村產權價值評估,制定農村產權抵押登記辦法,建立抵押債權風險保障機制,創新抵押融資產品和服務,推進農村產權的抵押貸款工作。

(四)開展農村產權交易

在區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設立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鄉(鎮)建立流轉服務站,在重點行政村落實協辦員,形成區、鄉(鎮)、村三級農村產權流轉服務體系,開展農村產權交易。

三、工作現狀

我區轄21個鄉鎮及2個街道辦事處,497個村,33個社區居委會,4788個村民小組,現有承包農戶20.2萬戶,農業人口71.9萬人,幅員面積1258平方公里,農村承包地面積62.4萬畝(國土二調耕地面積113.66萬畝)。2012年11月,我區全面啟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林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一)農村產權確權頒證

1、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已完成了1258平方公里航攝和影像資料處理;已完成497個村4788個組的資料收集、農戶指界、實地測繪等外業入戶調查工作,占497個村的100%、占4637個組的100%(暫緩確權的145個組除外);已公示審核4637個組,占任務100%;錄入農戶信息數據19.71萬戶,占100%;已建立登記簿17.94萬戶,占91%。

2、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頒證。我區集體建設用地確權頒證工作總任務190421宗(其中宅基地189500宗,集體公益事業建設用地878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43宗)。截止目前,該項工作外業宗地地籍測繪及權屬調查工作已完成;集體公益事業建設用地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本文來自公務員之家,查看正文請使用公務員之家站內搜索查看正文。

第五篇:農村金融服務現狀調研報告

多年來,農村信用社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經營宗旨,為我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在“三農”問題倍受關注的背景下,農村信用社認真理清發展思路,緊密結合各地實際,積極創新發展模式,牢固樹立了“以農為本,服務城鄉”的經營理念,持續擴大服務范圍、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成為當地“三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一、支持“三農”工作總結

(一)機構網點設置基本實現全覆蓋

農村信用社是為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是農村金融體系的主力軍。隨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撤并縣鄉機構,農村信用社已經成為農村市場營業網點最多,客戶資源最廣,業務品種最齊全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

(二)存貸款規模不斷擴大

經過多年努力,我社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存、貸款余額逐年增加,顯示了其資金充裕、信貸規模擴張,支持我區企業、個人的生產及消費,有效保證了當地農村經濟持續、健康、平穩的發展。

(三)不斷加大支農資金,充分體現支農主力軍地位

農村信用社作為當地支農資金的主要投入者,近年來支農力度不斷加大,農村信用社的農業貸款在全區金融機構總體農業貸款中的占比已由年的.%提高到年的.%,真正成為當地支農工作的“主力軍”。

二、農村金融服務面臨的問題

我社在支持“三農”發展方面做出巨大貢獻,但隨著“三農”快速發展及自身經營存在的缺陷。主要有:

(一)可用資金短缺

由于農村地區資金外流現象嚴重,造成我社支農資金供給不足。農村經濟主體一方面需要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將大部分資金存入其他商業銀行,造成我社后續資金補給不足,且難以滿足當地“三農”發展的信貸需求。

(二)信貸服務機制不完善

近年來,我社支持“三農”信貸投入不斷加大,基本滿足了廣大農民的簡單生產信貸需求......

本文來自公務員之家,查看正文請使用公務員之家站內搜索查看正文。

第六篇: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調研報告

按照上級部門要求,我鎮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我鎮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現狀

我鎮共有5個。近年來,我鎮始終堅持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建設工作放在解決“三農”問題的突出位置,在“嚴格選拔、注重培育、激勵增效”的思想指導下,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培育力度,進一步優化人才發展環境,逐步培養了一支有一技之長、懂科學、會技術、善經營、能管理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隊伍。

我鎮現有公務員17人,其中: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10人,事業人員7人,鄉土人才66人,其中:養殖能手5人,種植能手3人,文藝能手57人,戶外運動領頭人2人。

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視,創設服務農村實用人才良好的環境。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實用人才建設工作,縣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工作布置會議,對我鎮農村實用人才建設工作工作做出部署,并定期召開會議聽取我鎮農村實用人才建設工作匯報。我鎮積極采取各種措施,為農村實用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利用宣傳欄等媒體宣傳各類農村實用人才的事跡,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作用,通過宣傳,使廣大農民認識到在農村工作大有可為,借以激發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立志成才的積極性。今年,我鎮對全鎮農村實用人才進行全面調查,發放信息采集表,對全鎮農村實用人才進行登記,并建立農村實用人才數據庫,做到隨時更新、動態管理。

(二)開展技術培訓,提高農村實用人才綜合素質。一是開展農業實用技術與技能培訓。我鎮充分發揮街道、村的積極作用,層層舉辦油菜種植、特色養殖等專業技術培訓班。二是開展實踐指導。通過“農業科技之春”活動,以科技下鄉、科技培訓的方式,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到村,現場分析問題、手把手傳授技術,進一步提高了農戶的技術水平。三是組織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依托培訓基地開展職業技能性培訓31人,開展引導性培訓60人。

(三)搭建平臺,發揮農村實用人才的作用。依托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帶動作用。我鎮積極引導農業專業協會向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轉變,培育專業合作社。

三、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總量不足。全鎮現有農村實用人才占全鎮農業總人口的比例還很小,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領軍人才的數量少,不能滿足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

(二)文化程度偏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比例低,專業對口率低,很難適應效益型、集約型、外向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三)人才外流嚴重。農村的條件比較艱苦,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優秀人才不甘心留在農村,大多想到外地發展,以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另外,絕大多數大中專院校畢業生首先考慮的是到大城市發展,即使是農村出來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農村......

本文來自公務員之家,查看正文請使用公務員之家站內搜索查看正文。

第七篇:農村公共服務情況調研報告

一、建設情況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我縣有25個鄉鎮,每個鄉鎮都建設了文化站,以文化站的建設標準配備了設施設備。到目前,在4個鄉鎮建立了省級鄉鎮文化示范站。以4個省級文化示范站為點,以點帶面,帶動其它鄉鎮文化站共同繁榮,促進我縣農村文化全面發展。

目前我縣建設了36個村級文化活動室,配備了功放、音響、調音臺、話簡等唱歌設備;在活動室里還可以讀書看報、玩棋牌等活動。以后逐漸增加村級文化活動室的建設數量,并賦于更多的功能,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覆蓋更廣。

(二)農家書屋建設

我縣共有143個行政村,每個村都建設了農家書屋,配備了圖書管理員。每個書屋配書1300多冊,光盤100多盤。每年都要補充新書,以符合百姓的需要。

(三)體育場地建設情況

目前,我縣在鄉鎮、村共建設了52個標準籃球場,76個健身路徑。有效地滿足了老百姓健身的需要。

(四)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情況

近幾年我縣在143個行政村放映電影約1800場次,滿足了群眾看電影的需求。今年結合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放映了《永遠的焦裕祿》、《孔繁森》、《生死決擇》等群眾路線教育影片,有力地宣傳了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

二、工作舉措和取得的成效

(一)工作舉措。一是為確保我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順利推進,成立了以縣政府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縣文體廣新局主要負責人為副組長,各相關部門和各鄉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二是著眼于服務基層和服務群眾的文化建設方針,圍繞縣委縣政府的工作大局,從硬件和軟件是滿足群眾文化娛樂的需要,促進了全縣文體事業向縱深發展。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從縣到鄉鎮和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格局基本形成,全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成果。在免費開放體育館、文化館、圖書館的同時,逐步開放健身房、公共電子閱覽室,滿足群眾文化娛樂的需要。全縣25個鄉鎮的文化站也免費開放,143個行政村的圖書室免費閱讀,給鄉村帶去文化的精神食糧。各鄉鎮和一些村已有完善的全民健身路徑,安置了籃球場、乒乓球臺、健身器材,滿足群眾鍛煉身體的需要。

二是我縣群眾文化娛樂的需求增加,自覺加入文化娛樂、全民健身的隊伍中,精神需求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各鄉鎮自發成立廣場舞協會,每天晚飯后就跳壩壩舞。村民到鄉鎮文化站唱歌、看書,出門不遠就可以進行打籃球等體育活動。文化體育方面的娛樂已經潛移默化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在提高了群眾生活質量的同時,增進了百姓的素質,加快了創建“和諧·人文”目標的進程。

(三)取得的經驗。一是逐步引導群眾文化娛樂的需求。我局先在一些人口比效密集、經濟比效好的鄉鎮、村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積累保護管理經驗,建設之后其它的鄉鎮、村也就有了需求。二是做好管理工作。注重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的管理工作......

本文來自公務員之家,查看正文請使用公務員之家站內搜索查看正文。

第八篇:農村文化建設專題調研報告

農村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政治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對于農村社會的發展、農民素質的提高、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期,我們深入部分鄉鎮村,通過與村干部座談、入戶走訪、實地考察等形式,對全縣的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的可喜成就

近年來,我們搶抓庫區移民搬遷補償機遇和國家、省出臺的相關政策機遇,圍繞“活動設施完善、文化特色鮮明、組織規范有序、社會風尚良好”的目標,遵循整體部署、階段推進、分類指導的思路,以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推動文明村鎮創建、加強基層文化網絡建設和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為主要載體,扎實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基層文化網絡初步形成。近年來,全縣上下緊抓國家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機遇,積極向上爭取政策、爭取資金、爭取項目,建設農村文化陣地,完善農村文化設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形成。全縣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按照統一標準進行了新建或維修改造,站房面積均在500平方米左右,內設“三室一廳”(書刊閱覽室、文化科技培訓室、辦公室、多功能活動廳)。同時作為共享工程服務中心,12個鄉鎮均配置了3臺以上電腦、1臺投影儀、1臺易播寶,其中有8個鄉鎮配備了衛星三級站。全縣192個村(居)委會建起了文化室,配備了兼職管理員;高標準建成農家書屋147個,每個書屋配有標準書柜5組,報刊架1個,實用圖書1500冊,電子音像制品100種,報刊雜志30種以及閱覽桌椅、電視機、影碟機、電腦等設備。全縣共有27戶市級、101戶縣級、1360戶鄉鎮級文化科技中心戶。每個社區至少有1戶文化科技中心戶及1名文化信息員。這些由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以及文化科技中心戶構成的農村文化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群眾看書讀報、健身娛樂的需求。

(二)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積極開展各種文化文藝活動,組織各村、居委會以村文化室、農家書屋、文化科技中心戶為載體,積極開展文化文藝活動,活躍農村文化。經常性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把科普知識送到田間地頭,把義診藥箱背到偏遠山村,把先進文化帶到農家大院。全縣每年送科技下鄉達100多場次,送戲下鄉達150多場次,送電影下鄉達2000多場次,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與此同時,充分發揮文化館、文化站等文化機構的組織和陣地作用,利用傳統節日、重大節慶、廣場文化活動等載體,開展了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自2006年開始,全縣開展了三次電視歌手大賽,每次大賽均吸引數千城鄉群眾參與,屈鄉大地處處歌聲飛揚,群眾性文化活動由此高潮迭起、精彩紛呈。每三年一屆的民間文藝匯演,也使一些沉寂多年的優秀民俗文化得以發掘,并綻放異彩。如民俗表演《開山號子》、《陪郎“四十八”揖》、《正月十五燒毛狗》、《靈牛耕地》,薅草鑼鼓《象牙床》,山歌對唱《車風斗》,楊林堂鼓等,這些節目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一搬上舞臺就在社會上引起共鳴,廣為流傳。目前,全縣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6人,縣政府連續表彰了三批48名縣級優秀民間藝人。2009年,屈原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除此之外,茅坪、歸州、沙鎮溪等鄉鎮還投資數萬元舉辦農民運動會或專場文藝匯演,廣受群眾歡迎。各鄉鎮的廣場文化、節日文化蓬勃興起,為鄉村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農村文化隊伍不斷壯大。農民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他們既是農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近年來,我們始終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首位,注重在農民中發掘人才,建立起穩定的骨干隊伍,逐步壯大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藝術才華,為農村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通過藝人傳授、集中培訓、交流學習等方式,培養了一批基層文化骨干,涌現出了一批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藝節目和民間藝人。全縣大大小小的民間藝術社團有40多個,大多由農民自籌資金、自置道具組建而成的業余劇團、文藝隊、戲班子。這些社團活躍鄉村,為農村的婚喪嫁娶及重大節慶提供演出服務,走出了一條以藝養藝......

本文來自公務員之家,查看正文請使用公務員之家站內搜索查看正文。

第九篇:農村初中校舍改造調研報告

我們根據縣委、縣政府的部署,為農村初中教職員工和學生營造一個良好、優雅、舒適的辦公環境和教學環境。我們于2011年月日至月日,對全縣個鄉(鎮)場的個中學的校舍情況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調查。現將調查的主要情況、存在的問題、應采取的措施,報告如下。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

一、基本情況及主要做法

(一)初中學校基本情況。

全縣現有初級中學3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9所,小學403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有教職工7917人,其中初中3108人;有在校學生217416人,其中初中65459人。寄宿學生79487人,初中住校生55227人,寄宿率達84.6%。初中學校占地面積779011㎡,生均12.1㎡,建筑面積327503㎡,生均5.09㎡。建筑面積中包括教學及輔助用房128697㎡,其中教室94315㎡,生均1.47㎡;行政辦公用房21146㎡,占總校舍的5.2%;學生生活及服務用房167128㎡,生均2.60㎡,其中學生宿舍112488㎡,生均2.1㎡,食堂36958㎡,生均0.57㎡,學生廁所7960㎡,生均0.12㎡。

(二)初中學校現狀。

1.大班額現象突出。我縣初中學生校舍建筑面積嚴重不足,與《農村普通中小學建設標準》(建標109—2008)規定標準相差甚遠。大規模的移民搬遷、城鄉統籌發展、人口的自然流動以及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等社會發展因素,導致移民新遷區和人口密集區學校辦學容量和辦學規模嚴重不足,安全隱患極大,全縣初中大班額比例達69%。以新縣城為例,新城原規劃為7萬人口規模,在短短幾年時間內猛增到17萬人,而城區目前僅有4所初級中學,辦學容量嚴重不足。因此容納學生相當有限,其最大班額達98人,最小班額65人,另外還有3000余名學生靠租用民房辦學。此類情況在我縣人口較多、規模較大的鄉鎮初級中學也比較嚴重。

2.學生生活用房嚴重不足。主要原因:一是隨著縣城及中心集鎮學校學生的增多以及營養工程的實施,導致了許多學校生活用房嚴重不足。二是作為山區縣,地廣人稀,學生上學路途較遠,這些學生只能住校。三是我縣是人口大縣,勞務輸出大縣,很多家庭夫妻雙雙外出打工,留守農民工子女也需住校讀書。學生生活服務用房的不足,嚴重制約了學校的發展。由于學生宿舍面積小,住宿生多,學生用床不足,住宿非常擁擠,30㎡的寢室住上近40人,每架床(上下兩個鋪)睡4-5個學生,對學生身體健康影響較大。學生食堂面積嚴重不足、設施設備簡陋,廁所不符合衛生標準,嚴重影響了師生正常生活。這些都迫切需要新建學生生活服務用房。

(三)“十二五”期間項目投資及進度情況。

1、項目投資情況。“十一五”期間,我縣“初中工程”建設項目10個,共投入中央預算內資金1280萬元,建設校舍13900㎡(其中學生宿舍12350㎡、食堂1200㎡、廁所350㎡),運動場7800㎡。2009年4個建設項目,投入中央預算內資金700萬元,建設學生宿舍9100㎡。其中:第三初級中學3350㎡,投資252萬元;黃龍初級中學2000㎡,投資156萬元;盛堡初級中學1650㎡,投資128萬元;小江初級中學2100㎡,投資164萬元。2010年6個建設項目,投入中央預算內資金580萬元,建設校舍4800㎡,運動場7800㎡。其中:第二初級中學食堂1200㎡,投資130萬元;寶坪初級中學運動場建設5800㎡,投資50萬元;耀靈九年制學校廁所120㎡,投資20萬元,運動場2000㎡,投資20萬元;云峰九年制學校(現更名為清水土家族鄉九年制學校)學生廁所(含生化池)230㎡,投資40萬元;養鹿初級中學學生宿舍1300㎡,投資130萬元;高陽中學學生宿舍1950㎡,投資190萬元。

2、項目進度情況。截至目前為止,耀靈九年制學校運動場建設正在緊張施工;養鹿初級中學、高陽中學學生宿舍建設主體已完工,進入裝飾階段;其余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3、高度重視規劃編制。為保證規劃的科學性、目標性、前瞻性,我縣高度重視規劃編制工作。縣教委與縣發改委、縣規劃局等部門加強溝通密切合作,組織專人進行“初中工程”的規劃編制工作,為項目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是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綜合考慮我縣城鎮化建設進程、人口流動和密度、學齡人口變化趨勢等因素,緊密結合我縣教育事業發展及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在充分利用現有學校的基礎上,以方便學生入學為前提,做到布局合理、規模適度。二是分類指導、推進均衡。結合我縣人口密度、生源分布情況,優先規劃建設新縣城及北部新區、中心鄉鎮的學校和農村薄弱初中學校,促進校際間辦學條件基本均衡,提高辦學效益。逐步化解“大班額”問題。不打造“重點校”或“示范校”,不搞形象工程。三是整合資源,提高效益。整合縣內農村初中學校的辦學資源,為杜絕浪費,對于校舍面積總量已經達標的,此次不列入建設規劃,將通過調整、改造部分富余校舍,解決寄宿學生生活條件不足的問題。四是堅持標準,確保質量。凡規劃的項目,均按《農村普通中小學學校建設標準(建標109—2008)》規劃和建設,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辦學標準和功能要求;嚴格執行有關建筑標準、規范和抗災設防標準,按統一質量標準建設。

4、切實加強建設管理。工程立項、項目評估、勘察設計、招投標、施工監理、資金管理、預決算審計、竣工驗收、檔案管理將嚴格執行國家現行有關法律法規和部門的規章及行業標準。建立健全工程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嚴格實行工程項目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質量保修制。做到了“五個嚴格”。一是嚴格執行規劃。對批復后的規劃嚴格執行,無大的調整和改動。在建設過程中,嚴格執行《農村普通中小學建設標準》(建標109—2008)。二是嚴格基建程序。項目嚴格按照基建程序操作,嚴格立項審批,統一組織招投標選擇施工隊伍。堅持了四項基本建設制度,即基本建設工程投標制、工程質量監理制、項目法人制和決算審計制。堅決貫徹“牢固、實用、夠用、方便學生”的原則并嚴格執行。三是嚴格工程質量。選擇了有資質的設計單位進行規劃、設計,嚴格選擇有質量保證的材料用于施工,教委組織了有經驗的專業人員指導和監督工程的施工,嚴格按程序對完工項目進行驗收,確保了工程質量。四是嚴格項目責任。我縣每個項目都有專門的負責人,負責項目實施全過程的責任。縣上與各項目學校簽定了責任書,并建立責任追究制。所有項目工程嚴把質量關,堅決杜絕偽劣工程和重大安全事故;嚴格按照市上確定的年度工程計劃,實行了倒排工期制度,按時、保質完成年度建設任務。五是嚴格資金管理。我縣對“初中工程”專項資金實行了專戶管理,封閉運行,集中支付。將中央預算內資金納入縣財政專戶統一管理,并嚴格按合同和工程進度撥付資金給施工企業。每次資金撥付時,需施工單位、項目學校、監理單位簽署意見后報縣教委、發改委、財政審核后方才撥付。工程項目單位接受審計部門的監督,對項目計劃和執行情況、經費支出情況以及土建工程決算進行了專項審計。通過建立專款專用制度,嚴肅財經紀律,確保了資金安全,無截留、擠占、挪用、滯撥的現象發生。

5、全面落實優惠政策。“初中工程”的實施對中西部的項目縣來講,是雪中送炭,可謂機遇難得。我縣本著對人民群眾和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制定并落實了相關政策,管好用好中央專項資金,使之發揮最大效益,努力把好事辦好,好事辦實。縣教委主動聯合發展改革、財政、城鄉建委、工商等部門,對“初中工程”延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的有關優惠政策措施。對項目立項、辦理土地使用手續、規劃設計、施工組織等建設過程中涉及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均予以免收;涉及的經營服務性收費,在服務雙方協商的基礎上,有關單位從支持農村義務教育事業發展的角度適當給予減收。各項優惠政策的實施,提高了“初中工程”投資的效益。

6、項目實施效益。一是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據統計,“十二五”初,我縣農村初中生均校舍面積為6.4㎡,與國家規定的9.72㎡相差3.32㎡;學生食堂僅有25651㎡,生均僅有0.4㎡。工程實施后,使絕大部分農村初中學校具備了基本的校園、校舍和體育活動設施,使寄宿學校食堂、飲水設施等方面得到了改善。截停“十二五”末,全縣初中學校占地面積增加166552㎡,生均由原來的11.5㎡增至13.5㎡;校舍增加32079㎡,生均校舍由原來的6.4㎡增至6.6㎡,其中新增學生宿舍19150㎡,食堂13355㎡。建設塑膠運動場26片共20余萬㎡,投資近5000萬元。二是排除部分校舍隱患。通過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排查,全縣D級危房9萬余㎡。通過“農村工程”與校安工程有機結合,排除初中校舍危房近4萬㎡,有了較大改善。

7、促進均衡發展。實施“初中工程”,一定程度上解決我縣部分農村學校寄宿比例低、大班額現象嚴重、辦學條件不足等方面的問題,有力推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了教育公平。項目建成后,學校新增學生3194人,新增住宿生32292人,提高住宿率47%,改善約20000名原住宿生的住宿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班額。通過對食堂的改造,添置設備設施,學生吃得安全舒心;部分學校建設衛生廁所,改變蹲位不足、衛生狀況差的現狀;塑膠運動場的建設,提升學校整體形象,促進體育教學發展......

本文來自公務員之家,查看正文請使用公務員之家站內搜索查看正文。

第十篇:農村學校藝體教育調研報告

一、當前農村學校藝體教育現狀分析

(一)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1、教育導向有偏重。雖然我國一直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教育方針,但在貫徹落實中,由于高考指揮棒的導向因素、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方向因素等問題,使得長期以來,“體、美”培養遠遠落在了“智、德”培養的后面。

2、教育考核不完善。在很長一個時期內,上級主管部門對學校工作的考核均主要考核語文、數學等統測學科和升學率;學校基本未對音體美教學情況進行考核。導致了在農村學校管理中,師資配備的不合理性、課程管理的隨意性和實際教學的任意性現象較為嚴重。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藝體教育的重視,相關政策的不斷出臺,各級層面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有較大提升。例如縣從2013年開始,對學校體育教學情況進行抽測,所得成績在教育局對學校教學質量評估中占20分,2014年將對學校的音、體、美教學情況全面進行考核,同時出臺了關于陽光體育活動、社團建設及各種競賽的一系列方案和規定,這些極大地提升了學校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但由于歷史原因,學校、教師和學生及家長對藝體教育的認觀念轉變仍不徹底,重視和認識仍然不足,配套跟進的教學管理措施、考核評價機制仍未建立和完善。

(二)師資隊伍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

1、編制相對不足。一是藝體教師核定編制總數相對實際需求數的不足。近年來,僅在2011年以2010年藝體教師人數為基礎對編制數進行了微調。并未考慮入學兒童人數增加、流動人口就學、校點分布等因素,核定編制數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數。二是偏遠地方學校的音體美專業教師相對縣城區內學校及據中心城區半徑距離小于五公里的學校不足。藝體教師的缺編集中在偏遠地方學校,特別是村小一級藝體課程基本形同虛設。以縣玉屏鎮為例,全鎮共有中小學教學班25個,在校生近1000人,但僅有音樂專業教師2人,美術專業教師4人,體育專業教師1人。其中中心校僅有1名體育專業教師和1名音樂教師,村小均無藝術專業教師,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

2、專職程度低。藝體專業的教師在學校工作中未擔任所學專業的專職教師的現象普遍存在。由于整體教師編制不足的原因,加上學校評價考核的不完善。很多藝體專業教師都擔任了其它學科的教學,成了兼職教師。仍以玉屏鎮為例,藝體專業畢業的7名教師均擔任了統測學科的教學,都是兼職教師。由于編制不足,再加上專業老師未專職,導致更多的非專業教師擔任了藝術教學工作。這直接導致了學校的藝術教育狀況參叁不齊,總體水平低。

3、教研水平差。由于專業教師不足、兼職教師專業化水平低再加上重視程度不夠等因素,使得農村學校藝體教研活動的開展基本是空白。這使得從事藝體教育的教師業務水平長期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在教學中根本無法落實教學的要求,教師“不想上好、不能上好”藝體課的情況十分嚴重,擠占藝術課程挪作它用或“放羊式”教學情況十分普遍。

(三)設備設施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

由于財政投入不足、生均公用經費較低等原因,農村學校的藝體教育設備設施還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目前,雖然農村學校的藝體教育設備設施配置在“普九”、“督政”工作中的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但若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要求和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的標準來看,仍處于十分低的水平。

仍以玉屏鎮為例,從體育教學設備設施上看,存在著活動場地不足、體育設施不齊的情況。玉屏鎮兩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均無環形跑道,僅有幾個籃球場,更無單雙杠、鞍馬等體育設施;村小的活動場地僅有百余平方米,一兩張乒乓臺。教學設備設施不足的情況在音樂教學和美術教學上更為嚴重。全鎮學校均無專門的音樂教室、美術教室、舞蹈教室。諸如教學中如需的鋼琴、電鋼琴、石膏像等更是廖廖無幾。

二、解決農村學校藝體教育問題的對策思考

(一)強認識轉觀念,突破農村藝體教育的束縛

1、強化宣傳、提高認識,切實轉變傳統觀念。“藝術教育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關系了個人的全面發展,而且對于全體國民素質的提高以及社會的長期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2002年教育部便出臺了第一個藝體教育法規性文件《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隨后又相繼頒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藝術教育活動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藝術教育的意見》,但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些文件在實際工作中均未能在農村學校得到有效的貫徹和落實。所以,解決藝體教育問題首先需要各級部門不斷加強宣傳,深入討論藝體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作用及藝體教育與德育、智育等的內在聯系,要使教育工作者及社會各界認識到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為目的的素質教育離不開藝體教育,藝體教育對于開發學生身心潛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轉變長期以來重智育、德育,輕體育、美育的觀念。

2、高度重視、建章立制,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層面應分別制訂出相應的相關藝體教育的工作制度和考核評價體系。使藝體教育考核具有不同于應試教育考核的特點,切實擺脫應試教育對藝體教育的束縛,提升教育工作者對藝體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加強師資建設,突破農村藝體教育的瓶頸

1、要配好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根據實際需求,重新核定藝體教師編制人數,進一步加強對學校藝體教育的師資編制配備。同時加大音體美專業教師的引進力度。在教師配備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向農村學校傾斜,實現校際間師資配備的均衡。

2、要用好人。用好人關鍵在于學校。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做好工作:一是實現專業教師專職化、兼職教師穩定化。逐步實現以專職為主,兼職為輔。在工作安排中,改變過去因整體編制不足而“挖肉補瘡”的方式,真正將有限的藝體專業教師專職化;同時在兼職教師的安排時,也要充分考慮教師實際情況,讓對音體美相關專業有一定水平的教師擔任工作。二是統籌安排、整合好現有資源。當前學校的藝體教育專業教師配備也存在著不合理的情況。例如針對玉屏鎮中棉小學有4名美術專業教師,中心校沒有;中心校有1名體育專業教師,中棉小學沒有;兩所村小沒有藝體專業教師的具體現狀。筆者認為,由鄉鎮中心校來一體化管理所轄學校藝體專業教師,將專業教師從某一個學校的教師變為全鎮的專業教師......

本文來自公務員之家,查看正文請使用公務員之家站內搜索查看正文。

第十一篇:農村空巢老人情況調研報告

鎮有22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3.2萬多人。其中六十歲以上的人有5302人,占總人口比例16.1%,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的30%,他們的生活直接關系到農村的穩定和發展,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黨的各項重大決策在農村的貫徹落實。

一、農村空巢老人現狀

1、農村空巢老人的經濟現狀差

這些農村的老人,屬于貧困的弱勢群體,他們大多依靠家庭的供養,然而由于我們的農業生產落后,使得以農為生的他們收入微薄,他們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標,中青年農民供養老人成為他們很大的一大負擔,另外,在改革開放以后農村中青年越來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來越來越多地攜帶妻兒進城謀生。雖然,青壯年外出務工的收入高于種地收入,但他們對留守老人的經濟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還要靠勞動來維持生計。特別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擔起繁重的農活和家務,他們參加農業勞動的比例高達80%。同時,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數也將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種,這樣一來無疑加重了農村空巢老人的勞作負擔。本該頤養天年的他們,真可謂苦不堪言。

2、農村空巢老人的身體狀況令人擔憂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盡管實行了農村醫療合作,空巢老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仍有不少人連補償起付標準線以下的費用也負擔不起。同時,農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們一方面抱怨醫院收費太高,每次病痛發作,吃一些廉價的止痛藥,隱瞞自己病情不說,寧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給兒女找麻煩;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節儉,舍不得花錢看病,對待小病,他們總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萬一遇上病情突發,家中無人,又會錯過治療時機,導致難以治愈的嚴重后果,有的農戶家距村衛生室超過5公里,到鎮衛生院、縣醫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們得了急性病常常會耽誤治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3、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空巢”最難熬

“空巢老人”外出務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陷入孤寂之中。萬家村1組的郭承全夫婦就是如此,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將小孩也帶到打工處上學,幾年時間不回家探視老人,老人反而天天為兒孫的生活狀況擔憂著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于“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著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里,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郁郁寡歡。

除了天倫之樂的缺失,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全鎮部分村、社區活動室只是作為擺設,活動室更沒有健身、康復的器材設備。鎮合江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戶,其中20戶家里連電視機都沒有。

有些老人還為教育子孫傷腦筋。教育孩子,這本是年輕父母的事,可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務工維持生活,孫子輩的讀書、教育這項任務全部落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雙河村的王世清老人無奈的告訴我:“我兩個兒子都出去打工,放下兩個孫子在家讀小學,要管吃、管住、管監護,教育孫子不但責任大,而且極為操心,今天不是孫子生病,明天就是孫女鬧別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聽話,又不爭氣,時不時還給你惹禍上身,再加上我們沒文化,無法輔導讀書,怕影響娃娃終身。教育不好又怕兒女埋怨,真是心煩”。

二、當前“空巢老人”產生的原因

1、經濟環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開放,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物價持續上漲,農村的經濟收入已無法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于是產生了農民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務工來補貼家用,近年農村惠民政策不斷出臺,政策寬松,農民工地位明顯提升,種地與務工收入比對,形成明顯差距,加上近年來打工人員中部分人員已成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較高不愿返鄉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齡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農村生育率有了明顯的下降趨勢,優育觀念逐步形成,使農村產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家庭規模縮小,也使得代際重心發生傾斜,“寵幼厭老”的現象有所抬頭。有人預測,到21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與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農村中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與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為避免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產生沖突與矛盾,而選擇獨立生活。二是子女壓力大(子女的子女讀書等),無暇照顧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負擔,而選擇獨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緊張等條件制約,無法與子女同住。四是極少數子女具備條件,但贍養老人的觀念很淡薄,嫌棄老人,從而使老人不得不獨守空巢。

4、老人長期養成的生活觀念和習慣難以改變

一些進城務工的年輕人,在城市購買了房子,也樂意把父母接到身邊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種與鄉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農村老人很難適應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層的單元套房、相對淡薄的人際關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對久居的農村生活充滿懷念。也有的農村老人雖然希望與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覺得雙方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方面存在差異,為避免共同居住與子女產生沖突而選擇返回農村居住。總之,對于大多數農村老人來說,他們更傾向于選擇留在農村。所以,除了那些進城務工......

本文來自公務員之家,查看正文請使用公務員之家站內搜索查看正文。

第十二篇: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調研報告

黨的十八大強調,均衡九年義務教育在全國的實施,是建設學習型社會、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一直以來,我縣始終把全面發展義務教育擺在建設和諧新的優先位置,強化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公共服務職能,為全面落實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工作,及時解決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存在的問題,縣財政局組織了關于實施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情況的調研工作。

一、我縣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情況

我縣位于南部邊緣,全縣轄9個鎮、6個鄉(含2個彝族鄉),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少數民族待遇縣。全縣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共有158所,其中:初中22所(含九年一貫制12所),小學136所(含教學點10個)。在校生29763人,其中:小學生19985人,初中生9778人。

二、我縣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執行情況

(一)、我縣堅持因地制宜、以校施策的原則,按照“具備食堂供餐條件的學校實行食堂供餐,不具備食堂供餐條件的學校實行蛋奶供餐”的思路,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目前,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學校共有12所,涉及學生5993人;實施蛋奶供餐的學校146所,涉及學生23770人。

(二)、縣財政按照省定小學20元/生·年,初中800元/生·年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根據教育事業統計學生數統籌安排公用經費,列入縣級財政年度預算。2011年至2013年累計安排生均公用經費()萬元(其中:2011年()萬元,2012年2080萬元,2013年()萬元)。上級撥付的學雜費和生均公用經費全額劃撥到縣教育部門,教育部門及時劃撥到學校,保證學校正常運轉。

(三)、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后,為加強農村中小學校舍安全工作,加大對校舍的規范化監督管理,建立了校舍改造長效機制,中小學校舍的維護、改造、建設納入全縣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經費財政列入預算,全額保障。汶川地震后國務院啟動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項目,縣制定了2009年至2013年校安工程建設五年規劃,縣財政多渠道籌集資金,保障五年規劃的順利實施。2009年投入為2390萬元,完成了19所非淹沒區學校40棟樓19541平方米的重建及加固;2010年投入資金2479萬元,完成了36所非淹沒區學校55棟樓16857平方米的重建及加固。

(四)、全面貫徹落實“兩免一補”及義務教育助學金制度。出臺了系列關于做好“兩免一補”工作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建立和完善了資助貧困家庭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救助制度和助學金制度。

三、我縣農村義務教育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縣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但與先進市、縣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問題和不足亟待解決。主要表現為:

(一)、教育經費短缺。我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財政困難,政府辦學財力不足,導致許多農村學校硬件設施不全,軟件設施不到位。2013年縣財政對教育經費的投入為,以后需逐年增長已成困難。因此,經費不足已成為制約全縣教育發展的首要問題。

(二)、教育資源匱乏。目前,我縣教育資源匱乏主要體現在農村骨干教師頻繁流失和學校設施不全兩個方面。農村骨干教師頻繁流失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農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偏低,農村教師除了工資由縣級財政保證外,獎金、補助等福利待遇基本沒有;二是工作負荷較重,由于農村學校規模小,教師相對短缺,農村教師往往要兼教多門課程,工作壓力大。三是學校設施配備不全,不僅影響了正常的教學,還阻礙了教師個人的發展。而學校設施配備不全的原因主要是經費不足......

本文來自公務員之家,查看正文請使用公務員之家站內搜索查看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