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創建困難職工幫扶長效機制調查研究報告

時間:2022-07-31 05:04:00

導語:積極創建困難職工幫扶長效機制調查研究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積極創建困難職工幫扶長效機制調查研究報告

工會組織高度重視和十分關心下崗職工、困難職工的生產生活,努力探索建立工會長效幫扶特困職工的新路子。筆者基于實踐認為,要真正實現幫扶工作由節日活動型向長效機制型的轉變,由抓典型向全域覆蓋的結構型轉變,由單純辦實事向幫監促全方位保障轉變,實現幫扶工作經常化、社會化、制度化,必須在思路、載體、方法上等進行不懈地探索。

一、創新思路,努力實現工會幫扶工作的主動“融入”

導致低收入階層和特困職工群體出現的原因是復雜的,如果僅就工會幫扶談幫扶工作,就工會能力談幫扶效果,使幫扶工作停留于“節日慰問型”階段,不僅難以治本,也使幫扶工作失去應有的意義,因此工會幫扶工作應在主動融入上著力。

(一)主動融入到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工作中去

切實保障廣大職工的基本生活,做好幫扶困難職工特別是生活難以為繼的特困職工工作,是工會組織始終牢記宗旨,進一步發揮好新時期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落實以人為本工作基點的具體實踐。因此要在維護國家整體利益的同時,堅持以廣大職工的根本利益為重,以關心職工的疾苦為重,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辦好事。凡是涉及職工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都竭盡全力去辦,把黨的溫暖和工會的關懷及時送到職工的心坎上,使包括困難職工在內的廣大職工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堅定克服暫時困難的決心和信心。

(二)主動融入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境中去。困難職工的幫扶需求多樣性決定了幫扶工作的廣泛性。工會組織要在發揮自身組織優勢的同時,勇于跳出自我循環的小圈子,善于借助“市場”這一無形的手來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的積極性,整合社會資源,發揮社會合力,做強、做大、做優工會的幫扶工作。采取自籌一部分,向同級政府(行政)申請一部分,組織熱心公益事業的企業家、社會知名人士及廣大職工捐助一部分的方式籌措幫扶資金和物資。工會組織應充分運用各種宣傳媒體、宣傳陣地,加大對這些熱心公益事業的單位及社會人士義舉的宣傳報道工作,以弘揚中華民族的美德,擴大其社會知名度,幫助其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通過營造一種人人關心困難職工,人人參與幫扶工作的良好氛圍,做到一家有難,全社會幫扶,實現多贏。

(三)主動融入到整個社會保障大體系中去

要在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保障新體系過程中,發揮工會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面對“兩個確保”、“一個低保”政策的執行和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的相繼推出,有針對性的組織開展專題調研,以調研報告、情況專報或三方協商會議等多種方式,向政府(行政)及時反映基層企業的愿望和職工的呼聲,為決策提供準確的第一手材料,促使相關部門對多項政策內容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真正落實工會源頭參與、監督保障職能。應積極參加各類公用事業聽證會,結合實際工資水平、最低工資標準、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經濟發展水平、物價指數和職工承受能力等因素,代表職工提出有根據的意見和建議,從源頭上維護職工的切身利益。

二、創新載體,探索幫扶困難職工新模式

要在構建幫扶困難職工長效機制的實踐中,努力擺脫過去多年來形成的幫扶工作的觀念定勢和思維慣性,認真研究分析新時期幫扶工作的規律和特點,以科學務實的精神、與時俱進的工作態勢,創新幫扶載體,探索出具有整體性、富于創造性、體現時代性的幫扶困難職工新模式。

(一)以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為主體,建立快速知情、快捷幫扶的救助系統

工會的困難職工幫扶中心,應直接面對所有求助的困難職工,通過特困救助、免費職介、信訪接待、法律援助四個服務平臺為職工提供快捷幫扶和一站式服務。應抓延伸,實現緊急救助與網絡幫扶的有效銜接,形成橫成片、縱成網、廣域覆蓋的幫扶工作格局。要以市場化運作、社會化發動等方法多方融資,集中資金、物資、崗位,集中援助的服務方式,圍繞黨政最關切,職工最期盼,社會最關注的問題,對困難職工實施入戶幫扶、現場幫扶、崗位幫扶、助學幫扶、醫療幫扶等,通過一件件實際問題的解決,一樁樁具體工作的落實,讓困難職工幫扶中心成為工會組織服務大局、服務職工的一個知名品牌。

(二)全面推行“綠卡”跟蹤幫扶制度

“綠卡”跟蹤幫扶制度是工會系統自下而上界定幫扶對象,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聯動包保,責任到人的一種幫扶管理模式。它以層層簽訂包保責任書為主要方式,把一定區域內特困職工和孤老退休職工的幫扶責任落實到單位,具體到人頭,并按照家庭狀況清、特困原因清、技術特長清、就業要求清、思想狀況清的“五清”標準建檔立卡,形成規范的特困職工檔案,統一輸入微機,建立起特困職工動態管理微機網絡,做到隨時發現隨時輸入,隨時變化隨時調整,隨時脫困隨時注銷。

(三)構建依法協調、法律幫扶機制,拓展幫扶困難職工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

部分職工生活致困和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有著直接的關系,有的職工勞動權利被非法剝奪,造成生活困難,有的職工因為企業拖欠大量醫療費而致困,有的職工因得不到應有的補償而使生活陷入困境,針對這些實際問題,工會組織應著眼于建立依法協調、法律幫扶工作新機制,通過法律幫扶來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解決困難職工的生活難題。

三、創新再就業渠道,切實解決根本的民生問題

(一)做到認識到位,增強做好再就業工作的政治意識、緊迫意識和責任意識

就業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是一件關涉國計民生的大事。擴大就業,促進再就業,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關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各級工會應始終把促進再就業作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首要內容,作為變“輸血”為“造血”,從根本上幫扶困難職工的重要途徑,作為落實“組織起來,切實維權”工作要求,實現“以人為本”和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服務大局、服務職工義不容辭的責任,并以更大的工作力度、更新的工作招法、更實的工作作風,不斷把工會促進再就業工作推上新水平。

(二)措施到位,為開展工會促進再就業工作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面對工會促進再就業工作的新形勢和廣大下崗失業人員對工會組織的真情期盼,工會組織應把握變化,超前研究,著眼長遠,針對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切實可行的措施。要結合區域實際,圍繞經濟發展大局,及時制定了再就業工作規劃,出臺推進工會系統再就業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充實再就業工作隊伍。要加強就業培訓,加大再就業政策宣傳,引導下崗失業人員轉變擇業觀念。要結合本地區本系統就業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動態,采取結構分析的方法,按照市場需求開展了“訂單式”培訓,緊盯“市場行情”,做到“供需對路”。要把再就業培訓與勞動部門推行的勞動崗位資格證書制度緊密結合起來,培訓圍繞崗位轉,人才緊跟訂單走,使經過培訓并且獲得資格證書的下崗失業人員,不僅能及時找到工作,而且與崗位供求相一致,提高培訓就業率。各級工會要整合社會資源尋求崗位,特別是主動與蓬勃發展的非公有制企業聯系,鼓勵和引導各類企業積極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建立工會再就業基地,建立空崗聯系制度,及時推薦條件合適的下崗失業人員走上工作崗位;工會應積極支持和幫助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開發經營領域,在促進企業提高效益的同時,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實現企業發展和再就業工作的“雙贏”;通過與有關部門和用工單位聯合舉辦招聘會等形式,實現用工信息集約化,為下崗職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要發揮再就業帶頭人的引領作用,帶動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實現“1+1群”的規模效應。要依法監督,保障職工勞動就業權,工會組織要在企業改組改制中主動維護,認真履行源頭參與和監督保障的職責,堅持對改組改制方案、下崗分流方案、企業用工方案,依法落實職代會的權利,嚴把職代會審議、通過關,既旗幟鮮明地支持改革,又旗幟鮮明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總之,工會組織要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滿腔熱情去探索和創新,構建起黨委領導,行政主導,工會運作的工作格局,發揮自身優勢,匯集社會合力,才能有情有形地把幫扶工作做好、做實。惟有形成以第一知情人、第一報告人、第一幫助人為主旨的工會縱向幫扶網絡;形成以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為載體的橫向快捷幫扶系統;形成以物質幫扶、資金幫扶、崗位幫扶、法律援助、助學幫扶、醫療幫扶、協調幫扶為內容的全方位的立體幫扶體系,才會從根本上提高工會幫扶能力,開創工會保障工作的新局面,為建設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公務員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