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心理效應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07 01:36:00

導語:班級管理心理效應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班級管理心理效應調研報告

拆屋效應。魯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雖然這一效應在成人生人活中多見,但也有不少學生學會了這些。如有的學生犯了錯誤后離家出走,班主任很著急,過幾天學生安全回來后。班主任反倒不再過多地去追究學生的錯誤了。實際上在這里,離家出走相當于“拆屋”,犯了錯誤相當于“開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應。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育方法一定恰當,能被學生所接受,同時對學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為絕不能遷就。特別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在這些方面養成與班主任討價還價的習慣。

鏈狀效應。有一句俗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鏈狀效應,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影響作用。這種效應在年齡低的學生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就學生的鏈狀效應看不是單方面的,既表現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個性、情緒、興趣、能力等方面發生綜合影響。利用學生的鏈狀效應,讓不同性格的學生在一起可以取長補短。因此作為班主任,應有意識地優化學生周圍的環境,如讓嬌生慣養的學生與獨立性較強的朋友做伴,膽小畏法的學生應和勇敢堅強的學生交友。

半途效應。半途效應是指在激勵過程中到半途時,由于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累的交互作導致的對于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大量的事實表明,人的目標行為的中止期多發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標行為過程的中點附近是一個極其敏感和極其脆弱的活躍區域。導致半途效應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目標選擇的合理性,目標選擇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二是個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時教育學生時多注意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多注意進行意志磨練。行為學家提出了“大目標、小步子”的方法,對于防止半途效應的發生具有積極的意義。

空白效應。心理實驗表明,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地留一些空白,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這就是空白效應。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班主任要善于留白,如在表達方面留白,針對某些問題,班主任不妨先不說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去想、去說,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在實踐方面,給學生一個鍛煉和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班主任應給學生思考分析的機會。讓學生獨立地思考、判斷和面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在批評方面,批評之后,留有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責備的時間。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一種被“究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會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