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職能轉變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18 11:20:00
導語:鄉鎮職能轉變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農村稅費及“兩工”的取消,市場經濟中各種經濟實體的大量涌現,實現城鄉統籌和構建新農村的任務尤為艱巨,面對前所未有的轉型考驗,鄉鎮干部歷史形成的傳指令,收稅費,搞結扎的工作模式,已經完全不適應新形勢下農村工作的客觀需要。要改變目前鄉鎮工作困境,就必須從構建和諧新農村事業的客觀矛盾中尋找突破口,從完善市場體制中尋找服務方式,從鄉鎮職能轉變中尋找位置和出路。
一、鄉鎮職責履行中面臨的矛盾
一是形勢任務與職能定位的矛盾,二是依法行政與強迫命令的矛盾,三是優質服務與素質不高的矛盾,四是供給財政與入不敷出的矛盾。
二、鄉鎮職能轉變的方向目標
(一)職能取向。一是由計劃干預型向引導服務型轉變。稅費改革后,鄉鎮工作的重點應該轉變到抓產業促經濟發展、抓服務方便人民群眾、抓法制構建和諧社會上來,必須從過去的指令性、強制性計劃干預模式向引導型、示范型、協調型的服務工作模式轉變,向產業化經營、企業化治理方向轉變,在服務中體現行政治理。二是由行政推動向依法行政轉變,進一步規范鄉鎮行為,規避行政的隨意性,減少行政干預性,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鄉鎮干部的法律觀念和政策水平,自覺做到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三是由行政治理型向技術服務型干部轉變,加快鄉鎮職能轉變,核心就是要加快鄉鎮干部轉型,通過培訓學習,變“萬金油”干部為經濟內行型干部,變治理型干部為服務型干部,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鄉鎮干部的服務本領和服務質量。四是由大包大攬型向務實高效型轉變。在推進鄉鎮職能轉變過程中,通過培植市場主體,組建產業協會,完善產業服務體系等方式,加快鄉鎮角色轉變,逐步讓龍頭企業,產業大戶和協會組織擔當經濟發展的主角,抓主抓重,統籌協調,實現鄉鎮政府角色的本位回歸。
(二)、職能定位。社會治理職能:貫徹執行上級的各項方針政策,保障公民享有憲法規定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利;加強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根據鄉村社會的需要,組織制定和推動落實經農民認可的鄉規民約,構建和諧新農村。發展經濟職能:組織制定本鄉鎮產業發展規劃,指導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地域產業特色;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指導農村生產,提高農村生產組織化程度,加強信息服務,促進農業新技術推廣。公共服務職能:提供水利澆灌、道路運輸、電力供給、農技推廣、病蟲害防治等生產性公共產品;協助教育部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建立和落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養老保障包括福利院、敬老院的建設,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推行;建設鄉村社會各種生活基礎設施,建立農村特困戶的救助體系。基層建設職能:抓好農村黨組織建設、抓好村委會班子建設、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設。
三、鄉鎮職能轉變的基本途徑
(一)科學設置機構。依據新時期鄉鎮擔負的職能要求,可考慮設立社會治理辦、經濟發展辦、公共服務辦、黨政綜合辦,用科學合理的機構確保職能的充分發揮。(二)優化人員組合。對內設機構實行競爭上崗;鼓勵鄉鎮干部自擔風險,帶薪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或承建農科示范園;從事民營經濟,領辦創辦企業;鼓勵干部到村和街道社區擔任正職。(三)創新工作方式。學會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發展和治理經濟;堅持服務到位不越位,重視搞好政策引導,組織協調和環境優化工作;加快鄉鎮干部由生產治理型向經濟服務型轉變,提高鄉鎮干部的依法行政的能力、經濟引導的能力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四)完善考核機制。堅持因事設崗定人,優化整合干部資源,建立“錢隨事走,以錢養事、以事取人”的考核機制,強化干部的責任心、事業心和緊迫感;按照產業服務的要求,對干部推行包產業、包項目、包技術、包效益、定獎懲的“四包一定”治理責任制,實行責任權利統一、目標量化和效能治理,以項目目標責任為考核基準。
- 上一篇:農村信用社財務風險防范調研報告
- 下一篇:高職教師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