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民收入經驗交流材料

時間:2022-08-05 10:22:00

導語:農村農民收入經驗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農民收入經驗交流材料

ⅩⅩ是個農業大縣,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0%以上。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大力發展農村產業經濟、勞務經濟和民營經濟作為促進農民增收和全面建設小康農村的重要措施來抓,取得了明顯成效。20**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5.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82元,同比分別增長5.8%和11.6%。我們的主要作法是:

一、大力發展產業經濟,打好農民增收基礎。近年來,我們按照“基地聯動、龍頭帶動、市場驅動”的工作思路,積極運用工業理念、市場理念、效益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走出了一條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農村產業經濟發展路子,有效地打好了農民增收基礎。一是堅持基地聯動,大力培植主導產業。我們按照“基地+農戶”的模式,圍繞優質稻、油茶、楠竹、烤煙、瘦肉型生豬、肉羊六大優勢主導產業,組織全縣20多萬農戶,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優質化農產品生產基地。目前,已形成了以三口塘、文明鋪、龔家坪等鎮為重點的30萬畝高檔優質稻基地,以肖家村、八寶等鎮為重點的萬畝烤煙基地,以觀音灘、茅竹等鎮為重點的5萬畝油茶低改基地,以七里橋、潘市等鎮為重點的2萬畝楠竹低改基地,以十里坪畜牧場、黎家坪鎮為重點的10萬頭優質瘦肉型生豬基地,以羊角塘、內下林場為重點的2萬頭肉羊基地,以文富市、大村甸等鎮為重點的10萬羽“三黃雞”養殖基地。在基地的聯動下,全縣農業逐步實現了由“分散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去年,全縣種植優質稻面積39萬畝,畝均增收200元以上;出欄生豬102萬頭,牛、羊、兔等草食動物15萬頭(只)。僅此一項,全縣農民人均增收56元。二是堅持龍頭帶動,大力扶持加工企業。我們按照“興農強工”的發展思路,依托產品基地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一方面,做大做強現有龍頭企業。通過引導和支持企業向上爭項目、向內強管理、向外創品牌,促進了一批龍頭企業上規模、上等級、上品牌。去年來,先后有天龍米業有限公司、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銀利來糧油有限公司等3家農產品加工企業跨入省級龍頭企業行業,年產值達3.47億元,創稅658萬元,出口創匯120萬美元。目前,天龍米業公司生產的龍江香米、龍江粘米、天龍貢米和金浩植物油公司生產的金浩牌茶籽油、調和油、色拉油均已通過國家綠色食品標志認證。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外資發展龍頭企業。通過外引內聯,大力引進縣外資金、技術、設備,投入到農產品加工領域,推動了農產品加工企業外向型進程。如近年來,我們引進外資1500萬元,在白水科技工業園創建了金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產皂素50噸;引進外資600萬元,在觀音灘鎮創辦了山山達大芯板廠,年產值1000萬元。目前,全縣共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1218家,其中上規模的龍頭企業85家,年加工糧食20萬噸、茶油3.5萬噸、木材17萬立方米、楠竹12萬根,年產值8.3億元,共為全縣農民增收4000余萬元。三是堅持市場驅動,大力構筑流通網絡。我們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積極開拓農產品市場,搞活產品流通,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面,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網絡。圍繞主導產業,逐步構建了以批發市場為龍頭、專業市場為骨干、農貿市場為基礎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先后鞏固和完善了文明鋪生姜、香芋市場,大村甸生豬市場,大忠橋鮮魚市場,浯溪蔬菜市場等25個專業市場,年外銷生姜、香芋2萬噸,畜禽水產6.2萬噸,商品蔬菜12萬噸,貿易額達6.5億元。另一方面,努力暢通農產品販運網。以發展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和運銷大戶為重點,著力培育壯大民間銷售隊伍。目前,組建了“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水果銷售公司”、“三黃雞銷售公司”等182家民間流通組織,并在北京、廣州、長沙等30個大中城市設立了銷售窗口,進一步搞活了農產品流通。同時,通過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有效地擴大了市場份額。去年,全縣共落實優質稻、柑桔、黃花菜等訂單面積22萬畝,訂單額收入占全縣貿易總額的30%以上。

二、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我們始終堅持把組織勞務輸出、發展勞務經濟作為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重大舉措來抓。20**年,全縣勞務輸出23.5萬人,年勞務總收入約13億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65%。主要抓了“三手”:一是建立信息網絡,確保人員有序轉移,合理流動。針對外出務工人員信息不靈的問題,我們采取了兩條措施:一條是在縣外建立了穩定的信息窗口。先后在深圳、東莞、海南、浙江、福建等地設立了19個勞務輸出窗口,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勞務協作關系。同時,全縣各鄉鎮都建立了勞務管理站,負責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勞務信息、職業中介、勞動力組織和輸出等服務。今年1-3月,全縣通過信息網絡,共輸出勞動力14.9萬人。另一條是在縣內建立了規范的勞動力市場中介信息窗口。20**年,縣財政投入120萬元,建設了620平方米高標準的勞動力市場服務大廳,使縣級勞動力市場走上了覆蓋面廣、信息反饋靈,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的軌道。二是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業務素質。根據沿海城市產業升級和技術水平發展的新形勢,我們建立了以勞動就業部門為主、職業技術學校和社會力量為輔的勞動技能培訓體系。在縣職業中專、勞動就業工程學校、宏達技校等15所上規模的培訓機構,常年開設了適合沿海用工需要的專業50余個。同時,還開設了短期專項對口培訓班,幫助外出務工人員提高勞動技能,熟悉專業知識,掌握相關法律法規與外出務工常識。據統計,目前全縣外出務工人員70%以上接受過各種技能培訓。通過培訓,不少能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獲取了高額收入。三是提供優質服務,解除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一方面,及時為外出務工人員辦理各種證件。除常年為外出務工人員辦理所需證件外,我們還組織有關部門分別在縣火車站、汽車站設立了辦證服務點,全力提供辦證、換證等服務。另一方面,努力為外出務工人員維權。組織勞動保障、司法部門,采取跟蹤服務的辦法,定期到務工人員比較集中的地區和企業進行走訪,協助調處他們自身無法解決的勞動糾紛,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四是積極“引鳳還巢”,吸引打工能人返鄉創業。對回鄉創業的外出務工人員辦理項目申報、工商稅務登記等手續,均由縣招商局和縣勞動保障局全程代辦,并在辦證、用地、稅費征繳等方面享受與外商投資同等的優惠政策。同時,對投資120萬元,年產值500萬元以上或就地吸納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200人以上的企業,實行縣級領導掛牌保護制度。到目前止,全縣共有1800名打工能人回鄉辦企業450家,總投資9250萬元,安置就業人員近1.5萬人。

三、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增強農民增收后勁。民營經濟是百姓經濟、實惠經濟,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強大動力。近年來,我們著力做好了“推”、“引”、“促”文章。一是依靠優惠政策推。縣里規定:凡民營企業收購和兼并國有、集體企業,或國有、集體企業轉制為民營企業,都可享受國有和集體企業改革的優惠政策;民營企業申請使用國有、集體土地,與國有、集體企業同等對待;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員,均可憑居民身份證和有關證明申辦民營企業。同時,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以獨資、參股、控股、合作、聯營和特許等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投資與經營;支持民營經濟參與社會事業和社會服務業的建設和發展,充分發揮了民營企業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農村進程中的主導作用。二是依靠園區平臺引。我們按照“合理布局,聚集發展”的原則,在322國道、祁羊公路、祁大公路、衡棗高速公路與三南路的交匯口等交通便捷之處,先后建立了祁黎工業小區、羊角塘鎮煙花爆竹業項目區、觀音灘至白水加工貿易區、白水科技工業園,引導民營企業向園區聚集。目前,全縣95%以上的民營規模企業均在園區落戶,年總產值達50余億元,占全縣工業企業總產值的62%。三是依靠優化環境促。在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簡化審批手續,提高辦事效率的基礎上,縣里成立了“政務服務中心”,并按照“先上馬后辦照、先發展后規范,先讓利后收費、先服務后管理”的要求,實行一站式審批、一個窗口服務、一次性辦理手續、一卡登記收費。同時,努力做到“五同”、“四民”。“五同”,即“國”、“民”待遇同等,準入門檻同標,管理措施同樣,社會服務同質,軟硬環境同優;“四民”,即在政策上體現利“民”,在措施上采取親“民”,在提供服務上為“民”,在利益取舍上優“民”,進而促進了全縣民營經濟快速發展。20**年,全縣實現民營經濟總產值73.6億元,增長16.9%;完成民營經濟增加值26.5億元,增長13.6%,占全縣經濟總量59.1%。同時,通過民營企業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7.8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