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復興心得

時間:2022-11-25 03:41:00

導語:中華民族復興心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華民族復興心得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不但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而且極大地改變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在抗日戰爭中孕育和形成的偉大抗戰精神,大大豐富和升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為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撐。回顧抗日戰爭的悲壯歷史,研究總結偉大的抗戰精神,對于新形勢下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孕育了偉大的抗戰精神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壯烈的民族解放戰爭。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光輝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全國各族人民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與日本帝國主義進行了氣壯山河的英勇搏斗。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組織者和鼓舞者。在中國共產黨的感召下,中華民族涌現出無數抗日英雄,孕育并產生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救亡圖存、民族解放為主題,以自強、團結、犧牲、堅韌為基本內涵的偉大抗戰精神。這種偉大的抗戰精神,集中體現了這一時期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和價值取向,我們認為,其主要內容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萬眾一心、共赴國難。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族奮起抵抗外來侵略的戰爭。“九一八”事變之后,特別是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面對深重的民族危難,抵抗外來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成為中華兒女的共同意志。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中流砥柱,各黨各派捐棄前嫌,一致對外;社會各界萬眾一心,同仇敵愾;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到處是“妻子送郎上戰場,母親叫兒打東洋”的悲壯場面;五洲四海,異國他鄉,到處有華僑華人“御外侮、挽危亡,愿為后盾”的積極行動。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精神。

第二,不畏強暴、敢于犧牲。抗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與帝國主義強國之間進行的一場決死的戰爭。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經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等,割地賠款,受盡欺凌,積貧積弱;而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一躍成為帝國主義強國,在軍事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等方面占有明顯優勢。面對強大而殘暴的侵略者,全國人民排除一切悲觀主義和妥協投降論的干擾,堅定抗戰必勝的信念,與敵人展開殊死斗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積極開辟敵后戰場,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與日軍英勇作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無數中華兒女,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毀家紓難,舍生忘死,前仆后繼。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于勝利的民族精神。

第三,百折不撓、堅韌不拔。抗日戰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從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我國東北算起,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時十四年;從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算起,中國人民全國性抗戰歷時八年。這期間,抗日戰爭經歷了由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的過程;經歷了從戰略防御到戰略相持,最后到戰略反攻的過程;經歷了從單獨抗戰到與世界反法西斯盟國攜手抗戰的過程。中國共產黨關于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為爭取抗戰勝利指明了方向。全國人民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條戰線上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不懈斗爭。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第四,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抗日戰爭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無論是局部抗戰還是全國性抗戰,都是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進行的。二戰全面爆發后,中國的抗戰雖然得到國際社會的巨大支持和寶貴援助,但仍然十分艱苦。特別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把中國作為其資源及兵源供給地,在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政治誘降的同時,加緊對中國進行擄掠、壓榨和控制,尤其對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大規模掃蕩、長期清剿和殘酷封鎖。面對缺衣少食、缺槍少炮、缺醫少藥的艱苦條件,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堅持一邊生產、一邊戰斗。中華優秀兒女始終保持旺盛革命斗志,頑強抵抗日軍侵略。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

第五,伸張正義、維護和平。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正義與邪惡較量的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東方的主戰場。在二戰爆發后的前三年,即1939、1940、1941年,日本陸軍總兵力的83%、78%和69%被死死釘在中國戰場上,有效遏制了其北進蘇聯的企圖,大大削弱了其南進太平洋的力量。中國人民的抗戰摧毀了日本法西斯稱霸世界的狂妄夢想,對最終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按1937年比值計算,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6000億美元,中華民族為捍衛國際正義和人類尊嚴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伸張正義、維護和平的民族精神。

總之,偉大的抗戰精神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血與火中孕育、產生,促進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民族覺醒,促進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和民族大團結,促進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強,為中華民族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撐。

二、偉大的抗戰精神極大地豐富和升華了中華民族精神

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維系中華民族強大生命力的血脈。產生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緊要關頭的抗戰精神,極大豐富和升華了中華民族精神。

第一,抗戰精神豐富和升華了愛國主義精神。其一,突破了以往“忠君報國”思想的局限,注入了近代以來反對外來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精華,形成了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準則、以救亡圖存和民族解放為目標的共同民族意識。其二,沖破了以往“閉關鎖國”觀念的束縛,把追求中華民族獨立與維護世界和平正義統一起來,實現了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有機結合。誠如同志所說:“我們是國際主義者,我們又是愛國主義者。”

第二,抗戰精神豐富和升華了英雄主義精神。其一,突破了舊式英雄主義強調個人價值與作用的局限,形成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群體意識和集體主義的英雄觀。其二,摒棄了舊式英雄主義為個人利益打算、為統治者效力的愚昧落后思想,形成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并為之英勇獻身的革命英雄主義。

第三,抗戰精神豐富和升華了民族團結精神。其一,突破了強調“華夷之辨”的大漢族主義局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成為共識,中華民族意識空前覺醒。其二,中華民族空前團結,各民族以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為重,和衷共濟,并肩戰斗,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成為各兄弟民族的共同意志。

第四,抗戰精神豐富和升華了自強不息精神。其一,在深重的民族災難和基本物質保障極度匱乏的條件下,中華兒女不畏艱難,依靠自己的力量頑強拼搏、奮發圖強,形成了自力更生、自立自強的強烈民族意識。其二,面對生死考驗,中華兒女自覺踐行不妥協、不退讓、不屈服的民族氣節,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精神。

三、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承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60年前,依靠偉大的抗戰精神,我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目前,面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機遇期,仍然需要認真繼承和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第一,深刻認識抗戰精神的核心價值。抗戰精神的核心價值是愛國主義。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愛國主義的偉大勝利。60年前,正是在愛國主義的感召下,各階層各黨派各兄弟民族萬眾一心、團結奮戰,形成了日本帝國主義難以逾越的銅墻鐵壁。今天,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各種嚴峻挑戰。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應對挑戰、克服困難,必須把愛國主義作為最重要的精神資源,充分發揮愛國主義能夠最大限度地統一全民族意志、振奮全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特殊優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續寫新的篇章,鑄造新的輝煌。

第二,準確把握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正如同志在全國性抗戰之初就明確指出的,“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看在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之下來決定”。60年前,面對民族危亡,“愛國主義的行為”就是“英勇堅決地走上民族解放戰爭的戰場。”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愛國主義的鮮明特征,就是“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今天,我們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和意志,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牢記和平來之不易,和諧成就未來,自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維護世界和平。

第三,切實加強和改進愛國主義教育。同愛國主義一樣,愛國主義教育也是一個歷史范疇,應當隨著我國歷史方位的變化而與時俱進。與60年前相比,目前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已發生根本變化。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明顯增強,同時,狹隘民族主義甚至極端民族主義情緒也在少數群眾中滋生。應當立足于新的形勢和任務,切實加強對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指導。既要充分肯定并保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又要切實防止狹隘民族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引導人們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歷史、面對現實,自覺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和尊嚴;以寬廣的胸襟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虛心學習世界其他民族的長處,真正做到“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