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發展城市化交流
時間:2022-11-25 11:36:00
導語:農村發展城市化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央決定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將對中國的農村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還要繼續加快城市化的進程,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形成新的二元結構互動機制。
“十五”時期中國的城市化進入加快發展的歷史階段,城市化率由“九五”末期的36%上升為“十五”末期的43%。目前,城市總人口已達到5.6億,農村約為7.8億,以2003年為例,約有1.1億農村富余勞動力從農村流入城市務工。就業的穩定性提高,有73%的勞動者就業時間超過了半年。
大量勞動力流入城市,既改善了農業效率,增加了農民收入,也對城市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以去年為例,在3255元的農民收入中,有1175元來自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大大超過了農產品價格變化和政府各種補貼的貢獻。與此同時,大量農業勞動力進入制造業和服務業,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業競爭力,也為消費者創造了更多福利。特別需要看到,流動的農業勞動力在沿海地區獲得收入后,帶回自己家鄉,事實上緩解了城鄉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對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總的來看,理解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結構轉換,理解中國的宏觀經濟格局和面臨的各種挑戰,都離不開對農業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推進的了解。
在加速發展的城市化過程中,也出現了幾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是農業轉移勞動力的基本工資標準和基本權益的保護問題。在很多行業一度存在著拖欠進城務工人員工資的現象。另外,交納社會保險的情況也不盡如人意。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去年進城務工人員工資提高了11%左右,但這只是抽樣統計,在相當多的行業和崗位,工資水平近10年沒有明顯變化。這不僅對務工人員的生活產生影響,而且對投資、消費和凈出口的總需求格局產生影響。
二是人力資本不足的制約問題。盡管存在著大量的剩余農業勞動力,但中國已從勞動力無限供給向勞動力結構性過剩的階段轉變。相當多的行業出現了勞動力供給的結構性短缺,特別是在一些對技能要求較高的行業。回歸分析表明,有54%是由于人力資本難以適應就業崗位的需要而導致就業不足。國內的資料還表明勞動力轉移的速度與受教育程度正相關,真正在城市定居的主要是受過初中以上教育的勞動力,目前總量約占20%左右。
三是不同類型的城市吸納新增就業的能力存在較大區別。流動勞動力越來越集中在沿海發達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而相當多中小城市和內地城市的就業吸納能力明顯不足。由于就業的吸引力相對集中,發達地區普遍感受到了來自資源和環境的壓力。除此以外,上億人跨區域流動,對交通運輸形成巨大壓力,遠離故鄉的人們也在忍受和家人分離的種種痛苦。
四是城市土地擴張的速度高于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2000年全國城市土地面積為2.24萬平方公里,2003年達到2.83萬平方公里,年均增長8.08%,而同期城市人口增長率則僅為4%左右。可以看到,城市擴張的沖動之一是土地融資和商業動機。這和不合理的財稅體制有直接關系。另外一個原因,是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后,對就業、住房、子女教育和對其他未來風險預期存在種種不樂觀的判斷。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使城市發展和人口增加達到協調,是需要研究的一個重點政策。
除了這些問題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值得關注的問題,比如大量人口流動造成的社會管理困難等等。對這些問題都需要從更廣泛的角度加以研究。
引導城市化的健康發展是“十一五”時期的重要議題。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穩步推進城鎮化的前提下,中央和地方政府正采取有效措施,對解決以上問題作出反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關于勞動力的權益保護。“十一五”規劃綱要對勞動力的權益保護提出了明確要求。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最低工資制度和基本社保要求等政策文件,許多地方也在采取符合實際的做法,更加關注社會公平。
二是關于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中央政府高度重視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時,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專門安排資金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今年還將繼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除了政府采取的行動之外,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政府、企業之間創造了各種形式的合作。
三是關于廉租房和子女教育問題。為新進入的農村勞動力提供廉租房,是使勞動力順利轉移的前提條件。沿海地區的政府已經開始做好這項工作,力爭使房租每月的價格低于100-150元。為了便于社會管理,盡量使廉租房不要過于集中。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較好的子女教育,也是各級政府努力做好的一個現實問題。目前的努力放在兩個方面,一是怎樣真正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子女教育,又不至于使當地政府承受過多的“搭便車”的壓力。因為一旦對流動人口子女免收義務教育費用,會使更多的非勞動者親屬進入城市,因此,進行科學管理非常重要。二是有些工種的季節性變化很大,怎樣既使其子女受到較好教育,又要防止工作地轉移而造成的生源突發性大起大落。這些問題看起來具體,實際上都會對勞動力順利轉移產生較大影響。
四是關于提高流動人口定居的比重。中央政府要求,對在城市已有穩定職業和固定住所的進城務工人員,要創造條件使之逐步成為城市居民;對因城市建設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農村人口,要轉為城市居民。目前在很多沿海發達地區,地方政府開始積極推動這項工作。
五是關于提高不同城市類型的就業吸納能力。盡管大量剩余勞動力進入東部發達的大城市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但也存在明顯的經濟和社會外部成本。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政府正在作出相應的努力,中央政府正在加強對城市群的規劃,以便實現更均衡合理的城市分布。沿海地區明顯感到了人口流動過多的壓力,力爭努力提高產業發展的層次,從源頭上緩解產業過密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壓力。另外,有關方面也正在研究怎樣通過稅制改革保護耕地,使城市發展的模式擺脫依靠土地融資的擴張模式,使城市的發展和財稅的增加更好地相適應。
盡管中國的城市化存在種種挑戰,但我相信城市化仍然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如果中國的城市化率按照每年上升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在未來20年將有3億多人口從農村轉入城市,這將徹底改變中國的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協調性也會大大提高。
- 上一篇:改革深化交流
-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四項認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