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集體經濟思考

時間:2022-10-11 10:30:00

導語:村級集體經濟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級集體經濟思考

農村牧區集體經濟是鞏固農村牧區基層政權的基石,是嘎查村基層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的物質基礎。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這就要求各地要在農村牧區經濟轉軌的重要時期,緊緊圍繞改革、發展和穩定的任務進一步加強農村牧區基層組織建設,不斷發展壯大農村牧區集體經濟實力,保證村級組織正常運轉。

一、當前我旗農村牧區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嘎查村集體經濟規模較小,總量不大。到**年末,全旗沒有集體經濟的嘎查村有95個,占206個嘎查村的46.1%;集體經濟收入1萬元以下的嘎查村有49個,占206個嘎查村的23.8%;1萬元—5萬元的嘎查村有30個,占206個嘎查村的14.6%;5萬元—10萬元的嘎查村有25個,僅占206個嘎查村的12.1%;10萬元以上的嘎查村有7個,僅占206個嘎查村的3.4%。

(二)嘎查村集體收入大幅下降,村級組織運轉困難。稅費改革后,全旗農牧民負擔水平從根本上減輕。據統計,到**年末,全旗減負總額為2076.6萬元,農牧民人均減負92.7元。在農牧民負擔下降的同時,村級集體收入也急劇下降,稅費改革前,鄉村總收入為4358萬元;改革后,實際收入為1972萬元,減少了45.25%。隨著“皇糧國稅”的全部減免和耕地二輪延包落實完善工作的結束,相當多的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僅來源于少量的機動地和流動畜群發包,除此之外,無其它收入來源。大部分嘎查村連干部補貼也不能正常發放,公益事業無法興辦,帶領群眾致富沒有經濟支撐。

(三)嘎查村債權債務持續攀升,集體經濟不堪重負。全旗11個蘇木鄉鎮206個嘎查村,集體資產總額1.3億元,其中固定資產6398.7萬元。集體債權總額6621.6萬元,集體負債總額6602.6萬元,資產負債率為51%,負債村175個,嘎查村平均負債36萬元,戶均負債1495元,人均負債362元。這些債務多以民間高息招款為主,沉重的債務象“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使本就薄弱的嘎查村經濟更是雪上加霜,資不抵債的嘎查村由**年底的40個迅速上升到現在的70個,集體經濟在重債之下不堪重負。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基層干部觀念陳舊,不能適應農村牧區發展的需要。一方面,農村稅費改革后,基層干部從繁重的稅費征收工作中解放出來,工作職能和工作方式的變化,使一些基層干部處于盲動和無所適從的境地;另一方面,新形勢下,需要農村基層干部轉變角色,盡快從“種、管、收”、“催、征、罰”的傳統觀念和工作方式中轉變成為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復合型”、“服務型”、“創業型”和“科技型”干部。但是一些基層干部注重發展的意識不強,特別是有些鄉村干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缺乏正確的認識;對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缺乏必要的辦法和措施,尤其是一些村干部缺乏創業的精神,缺乏知難而上的勇氣和決心,只是依賴于政府和上級部門的扶貧援助,很少探索如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路子。

(二)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關系處理不妥。近年來,大部分嘎查村已將所有的耕地、山林分包到戶經營,集體經營的功能被嚴重削弱。由此失去了統一經營收入,也失去了發展壯大的物質基礎。

(三)黨員的帶動作用不強,農牧民組織化程度低,收入增長緩慢。突出表現為:嘎查村“兩委”班子關系不暢,發展致富的思路不明;黨員隊伍整體素質低,帶動能力不高,服務意識不強;農牧民組織化程度低,單個分散的家庭經濟組織很容易受到激烈的市場大潮沖擊,實現農牧業產業化的路還很長;農牧民收入仍然以粗放型農牧業收入為主,依靠西部大開發、退耕還林還草、糧補和農業稅減免等政策拉動實現農牧民收入增加的空間仍然是有限的。

(四)嘎查村區域設置不盡合理,干部供養人員過多。全旗50戶以下的“袖珍型”嘎查村為41個。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嘎查村大小,其供養人員總體偏多,大的嘎查村“兩委”班子成員6人以上,誤工補助5人以上;小的嘎查村“兩委”班子成員也3-5人,誤工補助不下5人。據**年末調查:全旗嘎查村享受定補和誤工補貼的村級干部總人數是2225人,其中享受定補人數是1195人,以每年平均2000元工資計算,全年約支出工資239萬元;享受誤工補助人數是1030人,以每年平均800元工資計算,全年約支出工資82萬元,兩項合計321萬元。

三、發展壯大農村牧區集體經濟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問題,為了鞏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切實加強集體資產管理,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當前應重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抓出一個發展集體經濟的好隊伍。在充分認識發展村級經濟的調節社會分配、促進農牧業增產、農牧民增收和興辦公益事業、減輕農牧民負擔、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時,還需注重三個方面:一是加強嘎查村“兩委”班子建設,堅持把配齊配強村級班子特別是配強嘎查村黨支部書記作為發展農村牧區集體經濟的重要工作來抓。要大膽選拔任用年輕干部,把一批責任心和事業心較強、懂經營和善管理的人才選拔到村級領導崗位。黨支部書記可在現有蘇木鎮干部中調劑使用,嘎查村干部工資逐步列入財政預算。對嘎查村委會主任的選拔任用,要在堅持“村民自治的”前提下,實行差額選舉,對于在選舉上拉幫結伙、徇私舞弊,搞“家長制”和“宗族勢力”的要堅決剔除。二是調整嘎查村區域布局,精簡機構,壓縮供養人員。按照嘎查村人口、收益和業務數量設置“兩委”人數、誤工補助人員,“兩委”人員實行交叉兼職,合理確定編制。三是對嘎查村干部重新核定工資和福利性補助的比例,適當提高其標準,具體事項應該出臺相關政策進行指導。

(二)制訂一套發展集體經濟的好制度。強化對集體經濟的有效管理。要按照市場經濟體制的新要求,本著發展經濟的目的,建立健全以資產經營為重點的集體經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形成集體資源性資產(如土地)、實物性資產(如村辦集體企業資產等)和貨幣性資產等多渠道增值的集體積累機制。一是加強資產管理,要進一完善投資決策和資產占用(使用)責任制度、資產核算、收益管理等項制度,增強各項制度的可操作性。二是加強合同管理,維護集體資產收益,對土地承包要本著合理負擔的原則,依據土地等級和經營收益的高低,分類確定承包上交標準,對農業專業承包,如果園、特種經濟作物等項目承包,逐步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公開招標經營,專業承包,確保集體收益穩定增長。三是加強財務管理,管好用好集體積累資金,要全面推行村級財務預決算制度和村級財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定期的財務審計和干部離職審計等制度。四是建立和完善基層干部選拔任用和考評考核機制,加大對基層干部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等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和知識水平。

(三)確定一個發展集體經濟的好思路。沒有思路就沒有出路。要把制訂一個好的思路作為發展壯大農村牧區集體經濟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來抓,瞄準市場抓經濟,力爭把品種調優、規模調大、層次調高、機制調活,走出一條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農牧業發展的新路子。這就要求嘎查村“兩委”班子要形成抓好經濟促進發展的合力,對村情村貌全面調查研究,因地制宜,合理確定發展思路,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與特色經濟,在謀劃和實現群眾致富的基礎上壯大集體經濟積累,進而夯實帶領群眾致富的物質基礎。

(四)拿出一套發展集體經濟的好措施。因村制宜,大力培植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由于村情千差萬別、各地的資源條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必須從最容易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的項目入手,采取有效辦法,發展集體經濟。一是要完善經營機制,辦好現有村級企業。二是發揮村土地資源優勢,培育以地生財的新機制。首先,要發展特色農牧業。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可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特種養殖業;農區應繼續大力發展效益農業,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這樣,村集體從中可通過資源開發、管理服務等途徑,增加收入。其次,要在穩定承包權的前提下,通過市場化土地使用權流轉的辦法,村集體與農戶簽訂合同,對土地集體進行“倒租”,由村統一規劃,集體開發經營,或者由經營大戶與農戶簽訂轉包開發合同,收益由集體、經營者、原承包戶按比例分成。三是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一些地處城鎮周圍以及公路沿線村,要充分利用本地區位優勢,通過集體非農土地要素的入股、聯營等形式,興辦工業園區、專業市場,獲取股利分紅,開展物業租賃,尤其是對土地征用較多的城郊型的村,要利用好土地征用補償款、投資興建各類三產項目,或高科技、高投入的效益農牧業項目,增加村級經濟收入。四是進一步完善村級集體資金管理,由蘇木鎮經管站對村里財務進行“雙代管”,要做到既代管帳,又代管錢,防止出現只管帳、不管錢的現象。五是加強管理,有效化解決村級債務。要建立全旗嘎查村減債目標責任制,在全面調查核實村級債權、債務的基礎上,通過劃轉債務、降低利息、審計總結等多種措施,有效化解嘎查村級債務,使集體經濟組織輕裝上陣。

(五)營造一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好環境。進一步加大村級經濟扶持力度。一方面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在資金、用地、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對經濟強村,要穩定原有的優惠政策,促進村級經濟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同時,對經濟薄弱村,在興辦開發性項目時,政府應有一定的啟動資金扶助;對步入經營時,收取的管理費,應按一定比例,返回于村。另一方面,要實施對口扶貧。要繼續采取部門聯村,以強帶弱,以富幫窮,鄉村聯合,村廠協作等途徑,幫助引進一些項目、資金和技術,創造發展條件,增強造血功能,逐步發展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