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注重實踐交流材料

時間:2022-03-13 10:14:00

導語:教學注重實踐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注重實踐交流材料

一、教材分析

《量一量》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第四單位《面積》里的第二課時。本課旨在讓學生體驗到統一單位的必要性,感受到1厘米2、1分米2、1米2等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建立“面積”的空間觀念。在此之前,學生在一、二年級已經認識了厘米、米、分米等長度單位,并且在本單元第一課時也認識了圖形面積的含義,學會了用不同方法來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為本課學生的自主構建“面積單位”奠定了基礎,但教學中考慮到:對形象思維突出的小學生來說,面積的定義和面積單位的概念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為了幫助學生實現由“線”到“面”的飛躍,力求做到:1、讓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上自主地去構建知識,并力求讓能力和情感得到和諧發展;2、以學生發展為本,突出數學生活化、活動化兩個顯著特點,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注重讓學生在觀察、操行、比較中感知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概念,體驗、思考、構建“面積單位”。

二、學生分析

學生學數學的過程是一個自己“做”數學的過程,而有效“做”數學的前提必須做到:1、以學生已有經驗出發;2、過程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3、有利于“三維目標”,甚至“多維目標”的實現。基于這一考慮,我對學生的學情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1、學生已有的經驗:這里主要從知識和生活兩方面來闡述。知識經驗:在此之前學生已認識了長度單位,會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在上一課時學生知道了什么是面積,會用數格子等方法來比較兩個物體的面積。生活經驗:學生生活中有豐富的認知體驗,例如:知道學校操場面積比教室面積大得多,大約有10多個教室面積大等類似的情感體驗。知道表面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的有大拇指指甲、襯衫紐扣、作文紙的格子,表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的有電腦軟盤、一張修正紙等,表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的有地磚、磁性黑板等。

2、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要建立正確的“面積單位”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不能靠紙上談兵,也不能靠幻想,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要求我們必須以學生自己的空間知覺和體驗為基礎,必須通過一系列具體生動的活動來為載體,所以教學設計中設計了“量、比、估”等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在“做”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了實處。

3、教學的重難點:結合上面兩點分析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教學重點是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教學難點是面積概念及常用的面積單位形成的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了以自主探究為主要學習方法,以小組合作為主要探究形式的學習方式,構建了一節有價值有突破的課。

三、學習目標

根據上面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學情的把握,確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正確的表象,會應用常見的面積單位。

2、過程與方法: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等活動,使學生體驗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情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四、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感知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5分鐘)

1、師出示兩張紙。(一張長方形,一張正方形,面積一樣大)提問: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兩張紙面積誰大誰小?

生1:我覺得長方形面積大一些。

師:為什么?

生:感覺它應大一些。

師:有什么不同感覺嗎?

生2:有可能正方形面積大!

師:(笑)光憑感覺能判斷吧,有科學一點的方法嗎?

生3:可以用重疊的方法。

師:你來!(請該生上臺將其重疊在一起,馬上發現了問題)

生齊說:這種方法也不行。

生4:我還有辦法,可以用我們準備的方格紙來量一量。

師:這個辦法不錯!為了節約時間我們請男生用自己的方格紙量長方形,女生量正方形。

生:進行了測量。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計讓學生一開課就進入了思考,想出了不同辦法來比較這兩張紙,既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且在學生不斷的思考中感受到了數學的嚴密性,同時也為產生矛盾、激發探究欲望奠定了基礎。]

2、學生匯報,產生矛盾。

師:都量完了吧!誰來說說你的測量結果。

生:長方形面積有6個大、有7個大……正方形有4個大……

師:噫,結果五彩繽紛呀,量了后能知道誰面積大、誰面積小了嗎?

生:搖頭。

師:為什么還不能看出來?

生:因為我們的小正方塊大小都不一樣,量了也無法比。

師:那怎么辦呢?

生:找一樣大小的小正方塊來量才行。

師:看來,要度量大小,必須要先統一標準。這個標準國際上已經有了,叫做“面積單位”(板書:面積單位)

[設計意圖:學貴有疑,學生在用自己的正方塊測量后發現還是無法比,矛盾引發了疑問,是什么原因?引發了孩子們的思考,在此基礎上引出了“面積單位”,讓學生感受到統一單位的必要性,也產生了學習的興趣。]

二、自主構建、認識平方分米,“創造”平方厘米、平方米(22分鐘)

(一)探究“平方分米”(提供大小不一樣的正方塊)

1、師提問:既然我們知道了統一標準的必要性,下面請同學們在袋子中找一個比較合適的正方塊來測量這兩個圖形,并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請學生再一次用選擇的正方塊測量長方形、正方形面積。

①學生動手測量

②匯報:發現長方形里有8個小正方形,正方形里有9個小正方形,正方形面積要大一些。

3、學生研究小正方塊的特點,發現其邊長是1分米,師指出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4、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面積是1平方分米。

5、估一估:教材封面大約是多少平方分米。

[設計意圖:當學生知道需要統一小正方塊的時候,教師提供了大小不同的小正方塊讓學生選擇,并說選擇的理由,讓學生感受到測量不同大小物體面積時需要用不同的面積單位。而當學生比較出正方形與長方形面積大小,在感受成功的時候,教師將研究推向深入,學生在動手中認識了1平方分米,并且在說一說、估一估活動中加深了認識,建立了空間觀念。]

(二)創造“平方厘米”、“平方米”

1、認識“平方厘米”

⑴、提問激起矛盾。師:認識了平方分米,老師這兒有一個不足1平方分米的物體,怎么測量?

⑵、學生討論認識到要用一個比平方分米小的單位。

⑶、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的知識想一想比平方分米小的單位是什么?

⑷、說一說:1平方厘米應有多大?怎樣準確描述它?

⑸、找一找:在袋子里找出1平方厘米

⑹、比一比:1平方厘米和什么物體大小相近?請舉例

2、認識“平方米”

⑴、師提問:如果要你們用平方分米或者平方厘米的正方塊來測量我們這間教室面積,你們說好嗎?為什么?你覺得應怎么做?

⑵、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準確表述1平方米。

⑶、出示1平方米,之后平放在地上,學生估一估大約可以站幾個小朋友?然后驗證,體驗估算成功的樂趣。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再加上上一環節對“平方分米”的研究,這里的活動讓學生在矛盾引發思考,提出了平方厘米、平方米,在思考后討論表述,講清楚了什么是1平方厘米、平方米,然后通過找、比等活動建立了正確表象。設計中概念由學生引出,概念的認識由學生自主發現,并且僅僅聯系生活實際來強化應用,整個過程集趣味性、探究性、應用性為一體。]

(三)、鞏固學習,深化認識。(8分鐘)

1、填一填,選擇合適的單位。

2、聽故事,找錯誤。

3、結合學過的知識思考:1平方米里有多少個1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有多少個1平方厘米?1平方米里有多少個1平方厘米?并說說理由。

(四)、全課總結,課堂延伸。(5分鐘)

說說今天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五、習題設計

題1:練一練:用適當的面積單位(cm2、dm2或m2)填空。

(1)一間房屋地面的面積約50。

(2)一張郵票的面積約6。

(3)練習本的面積約2。

(4)單人床的面積約2。

題2:聽故事,找錯誤

吃飯時,馬小哈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上吃午飯,要一不小心,咬到了一粒石子,馬小哈那顆表面約1平方米的大門牙被碰掉了,鮮血直流,馬小哈忙掏出1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往醫院跑!哈哈哈,你信嗎?

[設計意圖:這兩題考察學生對幾個面積單位的理解情況,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起科學的空間觀念,同時也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題3:結合學過的知識思考:1平方米里有多少個1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有多少個1平方厘米?1平方米里有多少個1平方厘米?并說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