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黨組織一帶四建設意見

時間:2022-08-16 11:18:33

導語:農村基層黨組織一帶四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基層黨組織一帶四建設意見

為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六屆七次全會、縣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進一步促進黨的組織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深入開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一帶四”活動,即以開展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重心,全面帶動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大優化、產業發展大提升、民生保障大改善、和諧新村大建設,現結合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開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一帶四”活動,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作用的有效載體,更是增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服務“四大戰略”的現實需要。各黨組織務必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開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一帶四”活動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政治責任感,根據縣委組織部《關于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實施意見》文件要求,全力推進基層黨組織的先進性建設,不斷強化“核心”、凝聚“民心”、推動“中心”,為加快“一區三縣”建設提供、實現“12345”屆期工作目標堅強的組織保證。開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一帶四”活動,要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一)“務實”原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緊圍繞黨的建設中心任務和全鎮工作大局,自覺用“五個服務”建設的理念、方法和機制,緊緊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升黨建效能,為鎮黨委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凝聚強大群眾力量提供堅實的組織保證。

(二)“創新”原則,與時俱進、突出特色。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統領基層黨建工作,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服務方式、創建服務平臺、創優服務質量,推進基層黨組織實現工作方式轉型、工作作風轉變,探索符合時代特點的黨建工作新辦法。

(三)“為民”原則,因地制宜、務求實效。緊密結合鎮村(社區)黨建工作實際,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增強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服務意識,認真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問題、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確保黨建“一帶四”活動取得凝聚民心民力的實效。

二、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

以推進《關于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實施意見》等六個文件精神落實為主抓手,突出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黨員、服務基層“五個服務”重點,抓實農村基礎建設、產業發展、民生改善、新村建設,力促黨的富民惠民便民政策有效落實,民生工程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群眾收入持續增加、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滿意度大幅提升。力爭兩年內,通過強力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工作,全面帶動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大優化、產業發展大提升、民生保障大改善、和諧新村大建設。

(一)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大優化。以推行文明聯創、衛生聯潔、治安聯防、應急聯動、困難聯幫、產業聯帶為主要內容的“六聯機制”基層治理體系建設為抓手,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探索推行“4+X”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即:以村(社區)黨支部、村(居)委會、公共服務組織、經濟組織(或聯合組織)為支撐,“X”是指村(居)委會下轄的村(居)務監督委員會、村(居)民小組長、村(居)民代表等,重點抓好“協治、自治、共治”三大建設,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可持續發展。

1.強化責任幫扶聯動協治。著力完善幫扶責任制,通過鎮黨政領導掛點、部門聯點、派員駐點等方式,積極整合多方資源,采取“一個領導+一個聯絡人+一個工作組”模式,落實由鎮領導班子成員帶領工作組駐村訪民情、解民憂、惠民生。在基層群眾中廣泛推廣以“文明聯創、衛生聯潔、治安聯防、應急聯動、困難聯幫、產業聯帶”為主要內容的“十二戶聯動機制”,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規范化、常態化、制度化的基層治理體系。健全基層黨組織基本制度,落實“四議兩公開一監督”、“”、黨員發展、民主評議黨員、黨務村務公開等工作制度,把全鎮100%以上的基層黨組織建成為領導班子好、黨員隊伍好、工作機制好、發展業績好、群眾反映好的“五好”組織堡壘,突出解決矛盾糾紛、信訪案件和歷史遺留等“3個重點問題”,實現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與維護農村基層穩定的“雙豐收”“兩促進”,打造形成上下聯動、大抓基層治理格局。

2.優化組織設置帶動自治。創新基層組織的設置模式,抓好城鄉結合部、集中安置區(新農村建設、移民安置)、等重點區域的黨組織建設,積極推進互聯網企業黨建、農民工群體黨建,堅持在重大項目一線、骨干產業鏈條節點、基層民主治理網格上設置黨組織。全力打造鎮、村(社區)、新村聚居點或住宅小區縱向到底的網格體系,探索推行村黨組織領導下的“4+X”自治機制建設,堅持管理區域精細化、管理人員責任化、管理內容標準化。積極推廣天福鎮獅山村“兩統三自”和常樂鎮拱市村“五個一點”建設等模式,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切實做到“村民動嘴,黨員跑腿”,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3.建強管理隊伍驅動共治。全面建立鎮領導干部和一般工作干部駐村(社區)直接聯系群眾制度,按照人員、時間、地點、方式“四個固定模式”,零距離接待基層群眾、妥善解決群眾訴求,同時建立健全公開承諾、民事、專項考核、經費保障等“四項長效制度”,推動直接聯系群眾工作實現全覆蓋、常態化,激活鄉鎮村干部隊伍。深入實施村(社區)干部“領頭雁”工程,重點抓好新任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大學生村官、后備干部、女村干部等各類示范培訓班,著力提升鎮村干部依法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本領。同時,積極拓寬村(社區)干部特別是大學生村干部的政治出路,積極做好考錄鄉鎮機關公務員工作和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激勵引導工作,著力打造一批善于干事、勤政為民、主動爭先的實干型先鋒隊伍,合力共推基層治理體系建設。

(二)農村產業發展大提升。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關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意見》(蓬委發〔2014〕7號)文件精神,突出抓黨建促發展工作主題,實施“產業黨建”,把黨組織設置在產業鏈上,讓黨員作用發揮在產業鏈上,讓群眾富在產業鏈上,進一步彰顯產業黨建活力,讓產業黨建催生產業集群效應。整合農村基層事業單位優勢資源,設置“菜單式”“點對點”服務項目,及時服務群眾發展產業需要,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市場中介組織,扶持發展各種專業協會,重點推進附南、向前、翔鳳、鳴寶路“三大優勢產業帶”建設,推進產村相融,加快“農業轉型”。

1.大力培養造就新型農民。狠抓新型農民技能培訓,充分整合遠程教育“1+5”信息大平臺,完成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不少于7天的全員集中輪訓,加強對基層黨員不少于5天的普遍集訓。大力實施“農村科技致富人才、農村經營管理人才、農村教育人才、鄉村文化人才、鄉村醫療衛生人才”培養計劃,著力培育道德標桿型、知識技能型、艱苦創業型、市場開拓型、致富帶動型等“新型”農民,積極鼓勵、引導、扶持各類種養大戶、返鄉農民工走上創業之路;優化黨組織服務資源配置,組織農村“五老”充分發揮致富“傳幫帶”作用,大力開展生態蔬菜種植、香桂種植、生態小家禽飼養、PIC生豬養殖等特色產業示范活動,廣泛傳授技術,交流致富經驗,讓更多農民切實掌握一門致富技術。

2.加快發展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堅持以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為核心目標,守住耕地紅線,筑牢糧食安全基石,加快現代農業轉型發展。要加快發展和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形成以家庭承包農戶為基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全面推行“支部+協會”“聯村+企業”“公司+合作社+農戶”等聯結模式,讓村民真正感受到黨建富民、黨建惠民。全鎮要在原有農業產業體系方面上檔升級,開拓創新。

3.創新農業產業化發展機制。結合農村資源優勢和發展條件,分別制定發展規劃及措施,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宏觀引導。農業型示范村要以市場為“晴雨表”,重點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采取股份合作、自營、聯營、發包等多種方式,引進業主開發荒山、荒坡等,發展經濟林木、時令鮮果、花卉苗木、反季節蔬菜以及水產養殖等項目;特色產業示范村要把黨組織設置在產業鏈上,讓黨員作用發揮在產業鏈上,讓群眾富在產業鏈上,進一步彰顯產業黨建活力,讓產業黨建催生產業集群效應。

(三)農村民生保障大改善。圍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緊扣“強化基層基礎年”工作要求,大力實施十項民生工程,辦好16件民生實事,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緊貼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組織村組干部、致富能手、黨員群眾等方面帶頭人,把計生、新農合、新農保、強農惠農補貼兌付、政策性農業保險等與群眾相關的工作和服務延伸到村組。

1.健全幫扶救助體系。以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為核心,以制度創新為重點,建立貧困救助熱線和貧困學生救助制度、貧困殘疾人救助制度、白血病患者醫療救助制度、洪災救助制度、火災受災戶救助制度、因災因病返貧基層干部救助制度、貧困黨員救助和80歲以上老黨員定額補助制度、司法救助專項資金使用制度等八大救助制度,切實整合救助資源扶危濟困,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為城鄉弱勢群體送去黨和政府的溫暖,切實解決好困難群眾實際問題。各村(社區)要及時將“1+8”救助制度具體內容和申請辦理流程上墻,在村(社區)中深入開展救助制度宣傳工作,為村(社區)干部舉辦業務知識培訓。集中解決教育、醫療、就業、住房、扶貧等一批民生難題,讓群眾致富有人帶、困難有人幫、心結有人解。

2.延伸服務群眾觸角。圍繞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堅持問題導向,以改進作風為主線,以維護群眾利益為核心,以了解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為主要任務,深入推進“人人爭學蔣乙嘉,我為家鄉做件事”專題活動,契合“走基層”“雙聯”和“雙報到”等活動載體,全面推廣黨員干部聯動流動直接服務群眾機制,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增強先進性意識,踐行先進性標準,推動黨員干部更好的落實為民務實清廉要求,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單位單獨服務與部門組團服務相結合,整合供水、供電、供氣、通信、郵政等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項目入駐村(社區)服務站,采取發放“便民服務卡”等形式,準確掌握群眾的困難、鄰里糾紛和家庭矛盾等疑難問題,在第一時間內幫扶群眾協調解決,為基層群眾辦好事、做實事,把為民服務觸角延伸到“神經末梢”。

3.夯實民生基礎保障。堅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工作思路,繼續加大公共財政的民生投向,務實推進以“就業促進、扶貧解困、教育助學、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文化體育、助農增收”為主要內容的十大民生工程和16件民生實事辦理。重點抓好加快山、水、林、田、路的綜合整治,新一輪村(社區)活動場所達標建設,最低生活保障的應保盡保,充分就業戰略,建立離任村干部補助制度和正常增長機制等基礎保障工作。同時,擴大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覆蓋面,確保參保人員住院政策范圍內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達75%。大力實施陽光家園計劃,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大力發展養老服務事業,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四)農村和諧新村大建設。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和縣委《關于幸福美麗新村(社區)文化院壩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文件要求,圍繞到2020年幸福美麗新村覆蓋率超過80%的目標,組織引導民兵、共青團、婦聯等組織骨干力量,大力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文化傳承五大行動,努力把黨組織政治優勢轉化為服務社會管理創新的工作優勢,力爭把各村村建成“治理規范、生活富裕、精神充實、環境良好”的和諧新村。

1.建強便民服務中心站所。大力開展以“1+6”為主要內容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充分利用原有文體設施,有效整合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農家(社區)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黨員活動室、學習室、數字電影放映室、群眾體育陣地等資源,著力建設規范化服務平臺,村(社區)建立便民服務代辦站。鎮便民服務中心、村(社區)便民服務代辦站要健全落實首問負責、限時辦結、投訴舉報等辦事制度,完善辦事柜臺、窗口吊牌、辦公桌椅、辦事指南和各類標識標牌等服務設施設備,力求規范統一、高效為民,形成規范化的“立即辦、主動辦、上門辦、靈活辦、依法辦”“五辦”服務模式,健全完善興民、為民、便民三位一體的現代公共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完善新村建設配套改造。按照“合理布局、經濟實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要求和“統一規劃、綜合開發、基礎先行、設施配套、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的原則,與扶貧新村同步規劃,與“戶辦工程”同步實施。對新農村的道路、住房、供電、通訊、院壩等設施進行統一規劃,扎實推進“三化、三改”,整治村容村貌,逐步實現村道硬化、園林綠化、環境凈化、家庭美化,徹底改變農村臟、亂、差狀況,改善人居環境,全面完成草危房、土坯房改造,全面提高村民生活質量。

3.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基礎文化設施和文化隊伍建設,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按照“一院一壩一品牌”的要求,著力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積極探索文化院壩活動開展、作用發揮、人員保障等機制經驗,培育和發展一批“民間藝術村”“特色文化村”。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組織和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移風易俗,破除迷信,反對和打擊邪教,用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促進農村文化繁榮,提升群眾幸福感。

三、組織領導和責任落實

鎮黨委將在縣委的統一領導下,積極主動配合縣相關牽頭和責任單位,把開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一帶四”活動與“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實強化組織領導,提出具體實施方案。并由鎮黨委書記第一責任人,鎮黨委副書記為直接責任人,督促、指導本地本各單位“一帶四”活動扎實開展。各村(社區)各單位務必增強責任意識,精心規劃,確保“一帶四”活動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