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性意見

時間:2022-12-08 05:37:00

導語: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性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性意見

為策應沿海大開發,彰顯我縣沿海特色優勢,加快推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更好地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努力實現農業工作新突破,現就全縣2009年秋播和2010年農業結構調整工作提出如下指導性意見

一、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發展機遇,突出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積極構建外向、高效、優質、生態、集約化生產基地,加快建設以特色化和外向化為特點的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園區和農產品現代物流服務園區,努力將我縣打造成為優勢明顯、市場完善、輻射力強、生態優美的外向型農業綜合示范區。

(二)目標任務

1、高效農業。2010年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5萬畝,其中設施種植5萬畝、高效特色產業5萬畝、高效蠶桑1萬畝、高效林果1萬畝、高效漁業3萬畝、高效立體種植5萬畝、高效新品種種植5萬畝。

2、設施種養。2010年新增2000畝以上設施農業示范園7個、1000畝以上設施農業示范園10個、百萬元純效益規模養殖場17個、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1個。

3、優質糧棉。秋播縮減麥子10萬畝以上,重點建設20萬畝雙低油菜、30萬畝優質啤麥、30萬畝專用小麥、30萬畝高品質棉和50萬畝優質水稻生產基地。

4、畜禽養殖。2010年生豬飼養量新增15萬頭,家禽飼養量新增400萬羽,新增500個規模養殖場(戶)。

二、空間布局和推廣品種

(一)空間布局

按照農業園區化、產業化和標準化的發展思路,依托現有產業發展優勢,堅持外向突出、特色鮮明、統籌發展,以“一心、四帶、五園區、十基地”為主線,優化農業產業空間發展布局。“一心”即立足我縣耦耕、合德、海通現有設施農業,發展較大規模的綜合型、研發型、生態型、觀光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四帶”即沿我縣四條交通干線,建設規模化、集約化、外向化現代農業示范帶,分別為沿海高速設施農業示范園、射阜淮線現代農業示范帶、陳李線外向型農業示范帶、海堤公路規模養殖業(畜牧、水產)示范帶;“五園區”即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園區、農產品物流服務園區、外向型農業示范園區和蘇臺農業合作園區;“十基地”即建立糧油、棉花、中藥材、蔬菜、林果、蠶桑、大蒜、食用菌、畜禽和水產十大優質農產品產業基地。

(二)推廣品種

大力發展優質、高效、專用品種。設施蔬菜重點推廣甜辣椒、西葫蘆、西(甜)瓜、蕃茄、萵苣、紫茄、五彩椒等優新品種,露地蔬菜特經重點推廣羊角椒、胡蘿卜、白蘿卜、洋薊、馬鈴薯、黃秋葵、甜葉菊、紫甘薯等優新品種;小麥重點推廣鄭麥9023、寧麥11;大麥重點推廣單二、蘇啤4號;油菜重點推廣秦優8號、秦優10號、秦優11號等秦優系列;水稻重點推廣武陵粳1號;玉米重點推廣濟單7號、登海3號、蠡玉16。梨果重點推廣三水、黃金、金花4號等優質品種。蠶桑重點推廣金十、特山1號桑苗和春蕾錫桑蠶種新品種,棉花重點推廣科棉6號、泗抗3號、旭雜3號高產優質品種。畜禽重點推廣三元雜交豬、肉牛、羅曼蛋雞、三黃雞、櫻桃谷肉鴨、獺兔、波雜山羊等優新品種。

三、工作重點

1、加快園區建設,突破高效產業。突出“一心、四帶、五園區”,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園區。一是突破設施種植。秋播定全年,各鎮(區)要抓住秋播結構調整關鍵季節,未雨綢繆,確保規劃到位、土地流轉到位,為加快發展連片日光能溫室和鋼架大棚做好基礎工作。2010年,沿海高速及其接線沿線的特庸、盤灣、興橋、新坍、陳洋、阜余、海河等7個鎮每鎮新增成匡連片2000畝以上、其他鎮新增成匡連片1000畝以上、各村(居)新增100畝以上設施農業示范園(片),達到鎮有示范園、村有示范片、組有示范點,確保全縣設施農業新增5萬畝以上。二是突破重點園區。全縣重點實施的五大園區2009年要出形象、達規模、見成效。耦耕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以耦耕鎮為核心,建設總面積1萬畝的集設施園藝、種苗供應、加快推進新品種試驗示范和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蘇臺農業合作示范園以我縣高登自然生態園為依托,以阜余鎮為中心,創建5萬畝的集觀光魚養殖、日光能溫室和生態循環農業為一體的農業觀光生態園。外向型出口農業示范園以洋馬鎮現有中藥材產、加、銷為基礎,發展規模種植基地、園區化加工企業集中區和外向化交易市場,努力打造中藥材出口綜合示范園。農產品精深加工集中區2010年力爭引進企業達20家以上,實現銷售30億元以上,打造集食品加工、糧油加工、水產品加工為主的農產品加工園區。現代農產品物流服務園區通過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和配送中心,爭取用3-4年時間,將*沿海現代農產品物流區建設成區域農產品集散地和直接對外出口的平臺。2010年重點加快縣城富民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黃沙港華東水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各鎮同時分別建設一個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

2、調優區域布局,做強主導產業。一是調優糧油。糧油走“主攻單產、提高品質、加工增值”的路子,重點建立10個萬畝優質水稻、5個萬畝優質啤麥、5個萬畝雙低油菜和10個萬畝專用小麥生產基地。二是調優棉花。棉花生產堅持走優化布局、輕簡栽培、提高品質、立體種植、節本增效發展之路,建立萬畝優質高產示范匡10個,早春棉田套種西(甜)瓜、馬鈴薯、青毛豆和玉米擴大到20萬畝。三是調優特經蔬菜。大力推廣高效新品種規模化種植,2010年擴大到每鎮新發展3000畝以上,其中至少建成一個2000畝連片新品種示范基地,全縣總面積突破5萬畝。依托我縣臨海、千秋現有大蒜產業,通過輪作換茬、提純復壯和品種改良等技術措施,建立20萬畝優質大蒜生產基地。擴大以辣根為主的脫水蔬菜種植面積,培大育強外向型脫水蔬菜產業。四是調優規模畜禽。以萬頭商品豬、萬只山羊、萬頭肉牛、10萬只蛋禽、100萬只肉禽等大型養殖場為發展方向,大力發展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畜禽養殖場和畜禽大戶,加快建立商品豬、肉牛、蛋禽和肉禽專業化生產基地。2010年每鎮新增1個年純效益百萬元以上規模養殖場。

3、提質擴量增效,放大特色產業。多年來,我縣已形成多個經濟效益較好的特色產業,這些特色產業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基礎,也是擴大高效農業總規模的主要依托。2010年,各鎮要新建成一個連片5000畝的高效特色產業基地。一是做特中藥材。以洋馬鎮為核心,向特庸、盤灣、興橋、黃沙港及新洋農場等周邊地區輻射,鞏固提高菊花、丹參等中藥材主導品種,發展名貴長線品種,建立集藥用與食用于一體的花卉生產基地,注重中藥材深度加工和專業銷售市場的建立,打造外向型中藥材產、加、銷產業基地,2010年全縣中藥材面積發展到10萬畝以上。二是做優梨果。以海河、陳洋、興橋等鎮為主產區,放大國家級無公害梨果示范基地效應,新拓果園5000畝,打造10萬畝優質梨果生產基地和1萬畝棚架梨果栽培示范園。三是做大蠶桑。以特庸、盤灣兩鎮為重點,依托“全國無病桑苗生產基地”品牌,通過推廣優良桑蠶品種,發展桑園立體套種和林下養殖,2010年新拓桑園1.5萬畝,全縣桑園發展到8萬畝,年產優質桑苗2億株。四是做深食用菌。積極推廣優新品種,大力培植設施化、工廠化食用菌栽培,加快推進食用菌產業化經營。重點在主產區通洋等鎮,建立萬畝食用菌設施栽培基地,2010年全縣食用菌投料達25萬噸以上。五是做強啤麥。依托全縣現有40萬噸麥芽加工能力,推廣高品質、高產量專用啤麥品種,在千秋、海河、阜余、陳洋等鎮建立30萬畝優質啤麥生產基地。

4、依托資源優勢,開發新興產業。一是開發鹽土農業。啟動沿海以蓖麻為主的萬畝耐鹽油料生產基地,開發沿海生物質產業。成片成匡開發海蓬子、鹽蒿菜等耐鹽蔬菜示范種植區5000畝。二是開發沿海林業。大力推廣耐鹽樹種,發展生態與長效、景觀與效益相結合的沿海林業,重點建設2000畝抗風耐鹽樹種良種繁育基地和50公里海堤生態林。三是開發觀光農業。依托國家珍禽自然保護區和*河口風景區,加快沿海濕地觀光公園和蘇臺高登自然休閑農園建設,大力發展沿海濕地旅游和休閑觀光農園。

四、推進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各鎮(區)、農口各部門要強化服務指導,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分管負責人要具體抓,明確分工、責任到人、措施到位。每個園區要建立專門的園區服務中心,配備專門的工作班子,負責園區的服務管理和指導。

2、堅持多元投入。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投入機制,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吸引外商、外資、外智參與沿海現代農業開發。深入發動本地在外創業成功人士、黨員干部和能人大戶投資創辦設施農業園區。涉農各類項目資金要傾斜用于園區建設和設施農業發展。充分發揮縣級財政獎補資金引導作用,建立健全“以獎代補”資金激勵政策。要積極協調金融部門優先安排專項貸款,探索推行高效設施農業保險,落實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和出口龍頭企業各項退稅政策。

3、強化指導服務。組織實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三新”工程,組裝和配套糧棉油、蔬菜和大宗畜禽主導產業的優質、安全、高產、高效生產技術。積極開發中藥材、優質梨果、食用菌、大蒜、耐鹽蔬菜等特色產業優新栽培模式和精深加工技術。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植物保護技術支撐體系,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加強現代農民教育培訓。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產品營銷協會、為農服務社和農民經紀人“四類中介”服務組織。建立現代農業信息網絡,積極培育以現代物流業為重點的市場服務體系,加快發展連鎖超市、配送專賣和冷鏈物流,積極組織參加各類農產品交易會,構建農產品促銷平臺。

4、嚴格督查考核。各鎮區要把相關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村組、田塊和農戶。縣政府將加大對今年秋播和明年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采取月觀摩推進、季督查通報、年考核排名等措施,扎實組織推進園區建設、高效農業發展和優質產業基地建立等重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