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態市建設思考
時間:2022-11-03 03:01:00
導語:加快生態市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省委、省政府建設“生態安徽”的戰略決策,全面實施“443”行動計劃,率先把我市建成生態大市,構建和諧**,特作如下決定: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提高環境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依托四大資源,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以生態求發展,促進我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全面推進我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目標要求:到2007年,形成若干優勢明顯的生態產業,人均GDP超過1200美元,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保護指標達到或超過生態市指標;到2010年,建成一批重大生態建設項目,并產生良好的生態經濟效益,社會進步指標達到生態市指標。到2020年,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進步三大類28項指標達到或超過生態市指標,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二、加快發展生態旅游
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根據國內外生態旅游的需求,培育和推出一批生態旅游的精品。大力推行旅游景區、景點可持續旅游標準“綠色環球21”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積極開展“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和“綠色飯店”創建。加強旅游資源的保護,強化旅游景區、景點環境管理,嚴厲查處旅游開發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違法行為。主要熱點、熱線旅游景區、景點在部分時段實行游客總量控制,減緩因游客過分集中造成的生態環境壓力,確保旅游區環境達標率達100%。通過努力,盡快把我市建成安徽旅游龍頭、華東旅游中心、中國旅游名牌、世界旅游勝地。
三、大力發展生態工業
組織實施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規劃,重點發展無污染、資源消耗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環保友好型產業,限制發展資源消耗較大,對環境有一定影響的產業,禁止發展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資源消耗大的產業。加強現有工業企業的污染治理和環境監管,逐步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和產品。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積極實施清潔生產,加快推進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及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集聚和區域集中。集中治理工業污染,建成一批生態工業園區。
四、全面建設生態農業
立足我市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實施農產品優質工程和品牌戰略,大力發展名、特、優農產品,做大做強茶葉、竹業、蠶桑、果蔬、中藥材和養殖等優勢產業,重點加強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強化科技投入,建立生態農業技術保障體系,大力推廣生物農藥和有機肥料,建成若干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符合標準的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和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把我市建成華東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五、加強生態資源保護
加大天然林、人工林保護和封山育林的力度,建好江河源頭和重點地區的生態公益林,嚴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制度。進一步做好退耕還林和綠色長廊工程建設,重點開展徽杭、合銅黃等高速公路和重要旅游通道的生態線建設,建成高標準生態景觀帶。加強森林防火,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的保護和管理,維護好生物多樣性,尤其要做好古樹名木及珍稀動植物物種的保護,建設以松材線蟲病防治二期工程為重點的森林有害生物防治體系。
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加大月潭水庫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設力度。加強水資源功能區劃管理,大力推廣節約用水技術,合理配置生活用水、生產用水和生態用水。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重點建設新安江、青弋江、閶江三大干流及主要支流源頭的水源涵養地。積極探索新安江流域生態資源保護補償機制。
六、優化城市生態環境
用生態理念規劃和建設城市,整體推進公共綠地、單位綠地、居住區綠地和道路綠地建設,加強濱江園林景觀帶建設和濕地保護,爭創國家園林城市。大力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市、區縣污水處理廠、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設。加強飲用水源環境保護,依法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取締河道非法采沙。鞏固和擴大煙塵控制區建設面積,在中心城區、區縣城建成區及主要景區內禁用1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治理餐飲油煙污染。強化建筑施工現場及道路運輸的揚塵污染防治,中心城區主要交通干道實施機動車禁鳴,加強噪聲污染管理,營造最佳人居環境。
七、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大力開展生態區縣、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生態家園建設。加強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范農村民居建設。加快“改水、改廁、改圈”步伐,建設農村沼氣能源工程,實施“整村推進”計劃。加強農業面源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綜合整治“臟、亂、差”,全面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營造各具特色的鄉村山水田園景觀。
八、積極開展生態文化建設
要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和網站等多種媒體宣傳生態市建設的重要意義,加快普及生態知識,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繼承和發揚徽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倡導節約資源、合理適度的消費習慣。開展“環境友好企業”創建,建立善待自然、保護環境的企業生態文化;開展“綠色學校”創建,把生態環境教育列入中小學教育內容,建設校園生態文化;開展“綠色社區”創建,培育社區公眾生態文化;同時,利用黨校加強干部生態知識培訓,增強干部生態環境意識,努力營造全民參與、共建生態**的良好氛圍。
九、逐步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建立市場投入為主、財政投入為輔的多元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設立生態建設專項引導資金,將其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在本級財政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用于生態建設的引導和扶持。同時,要充分發揮我市作為生態省建設首批綜合示范基地的優勢,以項目和基地為載體,積極爭取國家、省級生態建設資金的支持。依法征收城市污水、垃圾、廢物收集和處置費用。鼓勵不同經濟成分和各類投資主體,以不同形式參與生態建設。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逐步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十、切實加強領導
建設生態市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要建立生態建設長效機制,實行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制,明確生態市建設工作責任,細化各地、各部門生態建設工作任務和職責。要制定考核辦法,將每年生態建設任務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并將考核結果與各級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掛鉤。各級各部門要嚴格執行《**生態市建設規劃》,嚴厲查處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把生態市建設納入法制軌道,扎扎實實推進生態市建設。
- 上一篇:建立農村基層新機制意見
- 下一篇:提高工作效率實施意見
精品范文
10加快水利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