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縣域經濟范文
時間:2023-07-20 16:40: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加快發展縣域經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省委書記主持會議并講話。受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克志委托。副省長祿智明出席會議并作相關工作部署。
在會上充分肯定了10縣今年以來克服凝凍、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影響取得的工作成績和亮點,高度評價了10縣黨政領導班子、干部隊伍的工作和群眾的干勁。但他同時也指出,同全省相比,10縣經濟發展指標的確相對滯后,產業發展基礎普遍比較弱、增速排位下降位次比較大。
指出,10縣發展很有潛力、大有希望,必須堅定信心、奮勇前進。一是有政策機遇。10縣都處在武陵山區、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區,都能享受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的優惠政策。二是有區位條件。習水、務川、道真、正安、綏陽、鳳岡、余慶等具,地處黔中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中間地帶;平塘、獨山、三都等縣處于西南出海大通道附近,加強與成都、重慶、球三角等地的銜接與合作,吸引周邊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可以實現借力發展。三是有資源優勢。10縣各有其資源優勢,加大開發力度,可以化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四是有產業基礎。10縣中,習水的煤炭、白酒,余慶的電力,綏陽、道真、平塘、正安等縣的烤煙,鳳岡、余慶、務川、正安等縣的茶葉。綏陽縣的辣椒,獨山的鹽酸菜等發展得都很好,繼續扶持并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特色產業,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撐。五是有發展后勁。10縣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時期,內生增長動力強勁。
強調,要堅持把實施中心城市帶動和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作為全省工作的“兩個大局”,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走出一條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特色經濟為主導、以中小企業為主角、以城鄉協調發展為主線的縣域經濟發展道路。10個縣和全省縣域經濟發展,要重點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下決心轉型,由農業大縣或以農業為主的縣轉向農工業并舉乃至工業主導的縣,下決心實現縣域經濟的轉型,把工業做強做大。第二,亳不放松抓好農業生產,大規模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第三,要規劃建設城鎮新區,加快人口向城鎮轉移。第四,要繼續改善基礎設施。積極配合搞好縣縣通高速公路建設,抓好拆遷、征地、服務工作,把縣域內公路建設好,實現基礎設施向下延伸,加快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第五,要全面擴大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第六,要狠抓落實機制建設,把發展型干部提拔到發展崗位上來。
要求,省直各部門要加大對10個縣的支持,從規劃、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放權讓利,開綠燈、給政策,為10個縣發展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更加有利的條件。
祿智明就貫徹會議精神提出了具體意見,遵義市委主要負責人和10個縣負責同志做了交流發言。遵義市、黔南州及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
(責任編輯/任玉梅)推動“縣域經濟”提速轉型加快發展――省委、省政府在鳳岡召開專題會議李楓
12月29日晚.省蠶、省政府在遵義市鳳岡具召開專題會議,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丁作會議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研究推動2011年全省經濟發展增速排名靠后的綏陽、正安、道真、務川、鳳岡、余慶、習水、獨山、平塘、三都等10具提速轉型、加快發展。
省委書記主持會議并講話。受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克志委托。副省長祿智明出席會議并作相關工作部署。
在會上充分肯定了10縣今年以來克服凝凍、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影響取得的工作成績和亮點,高度評價了10縣黨政領導班子、干部隊伍的工作和群眾的干勁。但他同時也指出,同全省相比,10縣經濟發展指標的確相對滯后,產業發展基礎普遍比較弱、增速排位下降位次比較大。
指出,10縣發展很有潛力、大有希望,必須堅定信心、奮勇前進。一是有政策機遇。10縣都處在武陵山區、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區,都能享受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的優惠政策。二是有區位條件。習水、務川、道真、正安、綏陽、鳳岡、余慶等具,地處黔中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中間地帶;平塘、獨山、三都等縣處于西南出海大通道附近,加強與成都、重慶、球三角等地的銜接與合作,吸引周邊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可以實現借力發展。三是有資源優勢。10縣各有其資源優勢,加大開發力度,可以化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四是有產業基礎。10縣中,習水的煤炭、白酒,余慶的電力,綏陽、道真、平塘、正安等縣的烤煙,鳳岡、余慶、務川、正安等縣的茶葉。綏陽縣的辣椒,獨山的鹽酸菜等發展得都很好,繼續扶持并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特色產業,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撐。五是有發展后勁。10縣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時期,內生增長動力強勁。
強調,要堅持把實施中心城市帶動和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作為全省工作的“兩個大局”,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走出一條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特色經濟為主導、以中小企業為主角、以城鄉協調發展為主線的縣域經濟發展道路。10個縣和全省縣域經濟發展,要重點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下決心轉型,由農業大縣或以農業為主的縣轉向農工業并舉乃至工業主導的縣,下決心實現縣域經濟的轉型,把工業做強做大。第二,亳不放松抓好農業生產,大規模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第三,要規劃建設城鎮新區,加快人口向城鎮轉移。第四,要繼續改善基礎設施。積極配合搞好縣縣通高速公路建設,抓好拆遷、征地、服務工作,把縣域內公路建設好,實現基礎設施向下延伸,加快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第五,要全面擴大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第六,要狠抓落實機制建設,把發展型干部提拔到發展崗位上來。
篇2
一、堅持觀念創新,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首先要堅持觀念創新。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各級各部門的領導干部必須增強五種意識:一是發展意識。引導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加快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同時,大力引導,鼓勵企業經營管理者樹立“辦大企業、樹高品牌、抓大市嘗創新技術”的新理念,不斷做大做強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提升我縣工業的整體水平。二是機遇意識。充分認識和正確把握和新挑戰,審時度勢,抓住新機遇,開拓新思路,推動新發展,增創新優勢。三是大局意識。各級各部門尤其是職能部門,要牢固樹立“全縣一盤棋”思想,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部門與地方的關系,做到部門利益服從全縣利益,加快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四是服務意識。切實轉變過去“重管理、輕服務”的思想,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上來,為民營經濟大開綠燈,切實幫助企業和群眾解決熱點、難點問題。五是責任意識。各級各部門都要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扶持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為己任,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二、發揮資源優勢,致力發展區域特色經濟。
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因地制宜,培育新的產業優勢和物色產品。我縣有山地面積298萬畝,竹木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達30萬千瓦。因此,必須充分發揮我縣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具有xx特色的“山水”經濟。一是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經濟。要改變過去依靠政府投入發展“三高”農業的做法,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抓政策激勵、抓發展規劃,抓龍頭帶動和抓技術扶持上來,發展壯大“東茶西果南瓷北煙中菜”區劃經濟。要突出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二是大力發展小水電。各級各部門尤其是水電部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放腳,積極鼓勵支持社會能人和企業老板投資興辦小水電,增強我縣經濟收入來源。
篇3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樹立正確理念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
科學把握“小”與“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點在縣一級,難點也在縣一級。我國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關鍵要靠2000多個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過去,我們雖然在思想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堅定的,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存在過分關注經濟總量和規模、拘泥于局部利益。如在項目取舍中態度不夠堅決,在節能減排工作中力度不夠大,等等。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小利益”與“大利益”之間的關系,自覺把縣域經濟的發展置于全國發展大局來考量,并結合本地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一系列決策部署,真正做到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轉變”上動真格、在“發展”上見實效。
辯證認識“舍”與“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今日之“舍”,圖的是明日之“得”。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消除觀念束縛,正確處理好“舍”與“得”的關系。徹底摒棄“唯GDP論”,更加注重發展的效益指標,實現發展速度與效益的有機統一。對那些符合國家產業發展導向、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產業和項目,必須從長遠發展的高度,舍得投入、舍得付出,為今后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必須堅持以效益來衡量速度,舍得眼前利益,堅決舍棄質量不高、甚至是負效應的發展速度,對那些違背國家產業政策、能耗大、高污染的產業和項目。做到該關的關、該停的停。
正確處理“近”與“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項宏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持久推進。要全面完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各項任務,必須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處理好“近”與“遠”的關系,做到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相結合。立足當前,就是要牢牢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的倒逼機制這一機遇,在繼續推動經濟平穩回升的同時,著力解決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層次偏低、過分依賴出口、資源損耗偏高等突出矛盾和問題,力爭在提高發展質量上見成效。著眼長遠,就是要多做打基礎、重制度工作,堅定不移地通過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安排,著力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抓住重點環節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實現以點帶面、全力推進。
優化產業結構促轉變。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內容,必須把做大做強一二三產業,促進三次產業協同發展,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中之重。由于各地資源稟賦不同、區位條件不同、發展水平不一,在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整合生產要素,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從我市來說,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首先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實施大平臺大項目大產業大企業戰略,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步伐,著力解決傳統產業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競爭力弱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堅持三次產業聯動發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生產業、面向民生的服務業和休閑旅游業,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調整投資結構促轉變。調整投資結構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動力,今天的投資結構決定著明天的經濟結構。受發展階段、國情等因素影響,投資特別是政府性投資,一直被作為拉動GDP增長最直接、最有力的措施。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9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4846億元,同比增長30.1%,投資對GDP的貢獻率也達歷史新高。當然在后危機時代,這樣的結構需要調整,但調整結構畢竟需要一個過程,投資仍將是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重視投資結構調整特別是啟動民間投資。浙江縣域經濟的主體是民營經濟,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經濟成份。但許多地方都存在倚重政府性投資、民間投資乏力的現象,地方政府舉債投資的問題十分突出,這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非常不利的。為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投資結構優化,堅持政府性投資、民間投資、外資一起抓。努力形成各類投資多輪驅動的格局。特別是要把工作著力點更多放在促進民間資本的投資上,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投資領域,努力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給民營企業更大的發展空間
提升創新能力促轉變:創新能力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對縣一級來說,科技、人才資源匱乏,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這是嚴重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不利因素。為此,我們必須努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一方面。要抓住當前科技、人才資源開始由大城市向小城市流動的機遇,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和政府的引導作用,有效整合各方資源,積極搭建各類創新平臺,加快建立完善區域創新體系。積極深化產學研合作,充分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攻克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引進各類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標準化戰略和品牌戰略,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謀求長遠發展的主動權。我們余姚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目標。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推進自主創新,今年用于科技創新的財政資金將在5000萬元以上。
擴大對外開放促轉變。當前,我們正處于全球化時代。經濟開放程度對經濟活動的范圍、強度以及生產率等起看決定性的影響。對縣一級來說,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縣域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頹徹底拋棄保守、封閉的發展理念,以更大的魄力來推進開放,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當前,重點是做好“請進來”、“走出去”兩篇文章。“請進來”,就是要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一起抓,搭建平臺,創新方式,千方百計引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世界500強企業。千方百計引進一批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營銷采購、中介服務等機構,促使本地企業提升發展水平,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走出去”。就是要積極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提高對外經濟合作能力,特別是要鼓勵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通過收購兼
并、股權置換等方式實現向外擴張,拓展發展空間。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突破難點障礙
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考核導向、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和保障。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探索力度,努力在體制機制方面實現新突破。
完善考核導向機制。對縣一級來說。我們不但要按照上級政績考核的要求,扎扎實實地抓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各項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符合本地實際的政績考核體系,以科學的考核導向,真正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各級各部門的自覺行動。近年來,我市在這方面作了一些積極探索,如去年在修訂完善鄉鎮(街道)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體系時,根據當地實際,擴充和提高了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內容和分值,起到了比較好的導向作用。今后,我們將繼續對政績考核體系進行調整完善,使考核經濟指標能充分體現又好又快、好字優先的要求,促進科學發展。
篇4
【關鍵詞】土地流轉;縣域經濟;發展途徑
縣域經濟的發展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帶動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結合發展的結果,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平穩發展的重要基礎。從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情況看,農村經濟增長速度慢,勞動力大量剩余,成為困擾縣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瓶頸所在。加快土地流轉,則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農村土地流轉是繼之后農村土地制度的又一重大變革。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必須加快土地流轉。土地流轉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要素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結果,對于解決當前農業發展中所出現的生產規模小、效率低下、市場風險大以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土地流轉能夠加快農民增收速度
土地是農業的本,是農民的根。農民要富裕,必須向土地要效益,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從農村土地流轉入手,用土地流轉帶動農村各項工作,帶動農村發展。這是因為: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是很難形成規模的。大量農民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上求溫飽,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是沒有大益的。實行土地流轉就是為了達到土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從種植業看:由于土地大規模向種田大戶流轉,他們就會有一個發展的長遠謀劃,就會加大對土地的投入,并且會不斷的更新機械設備,優化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精耕細作,倒茬輪作,使有限的耕地資源產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從畜牧業看:由于土地流轉也包括宜牧草場,承包草場的人會整合資源,使宜牧草場得到還原和休養,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養殖戶就能更有信心和條件擴大養殖規模,增加養殖類別,改良養殖品種,使畜牧業得到很好的發展,可以實現養殖業的現代化、標準化、規模化。黑龍江省克山縣通過大規模流轉土地,幾年里就涌現種植5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230多戶,養牛100頭,養羊300只,養豬10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110戶,養殖水面在100畝以上的養魚大戶23戶。土地資源利用最大化,農民獲得更多的利潤,加快了農民增收的速度。
二、土地流轉能夠加快農村勞動力結構調整速度
實施土地流轉,可以解放農村勞動力,解決了農村人多地少的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土地流轉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把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一些農民轉變境遇、轉變身份、轉變職業,這樣離開土地的農民從租地中獲得一部分收入外,還可以通過到基地打工、外出務工和經商販運等多種渠道創收增收,達到雙贏的效果。實行土地流轉以來,黑龍江省克山縣共轉移農村勞動力23多萬人,增收近12億元。此外,解放出來的大批農村勞動力,不斷向二三產業流動,又加快了城市建設的速度。實踐證明,凡是城市化建設進程較快的城市,大都是農民工集中的地方。
三、土地流轉能夠加快科學技術推廣速度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能夠直接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更是促進土地等其它資源有效發揮的間接動力。特別是在農業發展中,在土地資源有限、勞動力資源一定的情況下,要想讓農業產出率更高、利潤更大,就必須快速推廣科學技術。而土地流轉對科學技術的推廣有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能夠推動農業機械的升級換代。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必須大機械作業,農業增產增收要依靠大機械化、新機械化。所以,機械的升級換代就十分必要。
其次,它能促進優良品種的選育推廣。土地流轉實行的規模經營,可以集中選種、育種、購種,可以整體輪作轉換,可以集中施肥用肥,播撒農藥等,改變過去的作物雜亂種植的狀況,提高作物的整體種植水平。可以發展特色種植,以“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為模式,通過發展品牌農業、建強品牌基地等辦法,推進土地規模生產,加快致富步伐。黑龍江省克山縣經過幾年的土地流轉,努力推進規模種植馬鈴薯,被評為“特色馬鈴薯生產基地”,給農民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 再次,能提高抗風險能力。流轉進來的土地實行“統一供種、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銷售”的經營模式,既能提高自然災害的能力,還能提高農民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土地規模化經營后,擁有大面積的土地種植權的大戶就會十分重視農業病蟲害的防治,加大對農業病蟲害的投入力度,加快對專業科技人員的培養,甚至本人或者子女主動到農業大學深造,培養自己的種田專業隊伍。在預防農業災害、消除農業病蟲害方面,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爭取農業的大豐收。
流轉過來的土地通過大戶經營模式、聯合經營模式、股份合作模式、集體經營模式、龍頭企業基地化經營模式、場縣共建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統一提供良種、耕種、農藥、管理技術、收割、銷售等服務,收益歸農民個人所有。這樣做的結果,促使更多的農民愿意把土地交由公司集中經營,土地流轉的規模可以迅速壯大,公司的收益也得到增加,公司可以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農田水利建設上來,建橋、挖渠、打機井,使農業生產旱的時候不著急,澇的時候不慌張,增強了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使土地流轉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除此之外,公司還可以把土地流轉的收益投入到改善民生上來,鋪路、建敬老院、投資教育、規劃新農村建設,實現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生活富裕的發展目標。今年,克山縣土地流轉面積已達218萬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78%,其中整鄉流轉2個,整組流轉80個,土地經營大戶達2946戶。全縣規模經營達到194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3%。
四、提高貧困人口收入,能讓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黑龍江省克山縣河北鄉新啟村,村民周祥帶領20戶農民組建的元祥大豆合作社經營著3700畝土地,帶動了鄰村的新城村48戶農民1560畝耕地連片種植。周祥說,采取規模經營,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發展效益型農業,降低市場風險。去年,他們種植的大豆獲得豐收,比傳統小家小戶的種植模式每畝至少增收50元。據調查,像周祥這樣的合作社,黑龍江省克山縣已有880個,經營耕地3.4萬畝。
五、大面積土地流轉和農業機械化的實現,為區域化、專業化、集約化的規模經營提供了條件
篇5
一、我縣濟發展現狀
小城鎮經濟發展概況由于縣域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空間分布不均衡,我縣小城鎮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中心縣城與一般城鎮等級規模落差巨大,相互間的職能關聯度和互補性較低,造成城鎮經濟發展緩慢。雖然近幾年小城鎮及農村有一定的發展,且發展較快,但還沒能構成經濟發達、產業密集小城鎮群。而我縣大多數規模較小、位于農村區域的中心鎮產業基礎弱,城鎮建設投入不足,缺乏經濟動力。
二、當前城鎮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
(一)資源利用不足,區位優勢不突出,造成整體經濟規模小
我縣地域遼闊,資源比較豐富,尤其是農牧資源,為城鎮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縣城鎮經濟依托資源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產品加工、畜牧產品加工形成一定規模,一些產業成為城鎮經濟的支柱。但是在調查中發現我縣小城鎮經濟發展中資源利用不足,我縣城鎮經濟成分中涉農、牧、林加工企業規模小,運行效率低,對小城鎮經濟整體貢獻不足,我縣的城鎮中還沒有以資源為依托的大型交易縣場,大資源小市場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貶值。我縣是西南北部地區最大的發展中城縣,巧蒙公路、巧魯公路、沿江大道等干線公路貫穿全縣,全縣相當一部分城鎮集中在巧家這個中心城縣周邊和干線公路延線,應該說具備一定的區位優勢,但是我縣大多數城鎮的區位經濟優勢并未顯現出來,環中心城縣的城鎮群及干線公路沿線的城鎮二、三產為特征的優勢并未得以發揮。
(二)投資不足,人才匱乏,形成了城鎮經濟的軟肋
城鎮經濟效應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投資規模。近年來,通過“撤鄉并鎮”、“撤鄉建鎮”等途徑,許多地方的小城鎮鎮域面積有所擴大。但是,真正能推進城鎮經濟發展的投資卻無根本性的增加,投資規模過小仍然是多數城鎮經濟落后的根本原因。城鎮經濟規模過小,導致城鎮功能不健全,基礎設施投資成本高,使用效率低,配套服務能力弱。這勢必妨礙城鎮集聚效應的發揮和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影響城鎮的產業升級和產業優勢的形成,從而導致小城鎮對周邊地區缺乏輻射帶動能力。許多地方的小城鎮遠看像城鎮,近看像農村,多與小城鎮規模過小有關。近年來,在某些地區,由于小城鎮規模小,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不突出,加之城鎮本身的就業問題日趨嚴峻,小城鎮對企業和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出現了相對下降的態勢。
調查中發現,我縣小城鎮中從政府的管理機構到產業和行業的服務機構,乃至到城鎮的企業都缺少復合型的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因為經濟規模小,城鎮經濟運行效益低,造成了城鎮經濟體系中的各層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收入低,域外人才難以引進,就地取材很難適應現代經濟管理與運行的需要,形成了落后——人才空位——更落后——人才更空位的循環。
(三)城鎮經濟體系布局水平低,宏觀規劃布局尤其薄弱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針對小城鎮發展中問題,縣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強調要提高小城鎮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迄今為止,這方面的工作已經有了很大進展。但是,從總體來說,小城鎮整體布局水平低,經濟發展落后仍是一個突出問題,在許多地方,小城鎮建設中出現的“馬路經濟”,多與小城鎮規劃缺乏長遠考慮、小城鎮建設規劃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協調有關。此外,小城鎮的城鎮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不協調的問題也比較嚴重。重單項城鎮規劃,輕小城鎮經濟體系的宏觀規劃。一些小城鎮政府在推進小城鎮發展的過程中,以鎮論鎮,很少考慮小城鎮在區域經濟和區域城鎮體系中的科學定位,導致不同的小城鎮之間、小城鎮與不同層次城縣之間缺乏有效的分工與協作,難以發揮整個城鎮體系的綜合效益。實際上,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及小城鎮群體規模的擴大,小城鎮宏觀規劃的重要性已明顯增強。在許多小城鎮密集的經濟發達地區,小城鎮已成為所在城鎮群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小城鎮的運行效益,越來越取決于它在城鎮群中具體定位。
(四)資源利用效率低,閑置浪費現象嚴重
以土地資源利用為代表,較為突出的問題是重平面擴張,輕挖潛改造;用地粗放,效率較低,導致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小城鎮資源利用效率低,不僅表現在土地資源利用方面,在現行財政體制下,地方政府的實體化傾向加劇了農村要素縣場、產權市場的分割,阻礙著小城鎮之間資源、要素和產業的優化重組。加上小城鎮發展缺乏有效的經濟體系規劃布局,從整個小城鎮經濟體系來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比較困難的。
三、推進小城鎮經濟發展的相應措施
(一)建立有助于城鎮經濟發展的管理體系
現行體制上的鎮不是完備一級的政府,沒有完全的財政、行政權,這嚴重妨礙城鎮獨立地制定和履行規劃、進行建設和管理工作,難以構建適應經濟發展的環境。實際上,城鎮基本上沒有自主的經濟發展規劃權力和完整的財政調控能力。隨著城鎮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功能的不斷完善,要逐漸強化城鎮的城縣化服務和管理功能,根據城鎮國民經濟和社會實際發展水平的需要,應賦予鎮政府必要的經濟和行政管理權限,明確劃分鎮政府與上級政府時事權,使鎮政府由傳統單純執行機構轉變到城鎮綜合調控和規劃機構,并逐步建立健全城鎮經濟管理和服務體系。例如,土地收益應按規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城鎮建設維護稅和市政、公用、環衛、園林設施配套費,應實行哪里收取哪里使用的原則,全額留鎮,用于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管理費應按比例返還鎮,用于市場建設和維護等。
要采取積極的財政、信貸政策,促使鄉鎮企業由分散、小型、先序逐步向集中、規模、有序過渡,刺激人口向小城鎮集中,鄉鎮企業向工業園集中,引導人口、企業向城鎮鎮區聚集。牽動鄉鎮企業向小城鎮聚集,以使調整中的鄉鎮企業和農業產業化成為小城鎮發展的重要拉動力量。
(二)改善投資環境,重點培育中心城縣周邊城鎮經濟群
巧家縣周邊城鎮地緣環境和資源優勢比較突出,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1、中心城市功能結構正在改良和優化,城市中心區正在大力推進退二還三,由于城市規模快速擴大,城市近郊區不再是一些大中型工業企業新的落腳和發展的選擇,因而巧家縣周邊城市正面臨著一種產業的轉移機遇。2、由于我縣特殊的投資環境,一些知名企業已經落戶和正在醞釀落戶我縣周邊地區的小城鎮,隨著國內新的經濟格局的成熟,巧家縣周邊城鎮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機會。因而我縣有關部門應該制定措施,加快城鎮建設的規劃管理,提高周邊城鎮的城縣化建設管理水平,為外來資本和產業的嫁接提供發育土壤,注重把搞好城鎮技術和規劃管理作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快城縣化建設的重點,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和高效能管理的原則,提高建筑設計水平,注重環境與發展的協調,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政府推動、縣場運作、規模適度,注重實效”的方針,加快周邊城鎮的建設步伐。切實提高城鄉美化、綠化、亮化,凈化的整體建設水平,通過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為小城鎮新經濟元素聚集創造良好的基礎環境。
(三)堅持“工業立鎮”發展思路,創建新興工業城鎮
我縣小城鎮正處于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加快小城鎮經濟發展,發揮區域、地緣、政策、人文優勢,走工業立鎮之路,必須從以下幾點著手:一是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宣傳力度,樹立新形象。二是擴大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堅持外向經濟帶動戰略,利用工業園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初具規模的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四是建立招商引資信秘專業隊伍。堅持以商引商,以誠招商,建立招商信息網絡,優化服務功能和服務體系。五是依靠科技進步,加快鎮屬企業技術改造和體制改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切實把鄉鎮企業的發展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對現有企業實行技術改造和科學管理,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上,對骨干企業進行新一輪技術創新改造。采用先進生產工藝和科學管理方法,走集約經營的路子,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產品質量、科技附加值,打造產品品牌。六是要引進培養和造就一批素質高、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是支撐和發展企業的重要生產力。依靠人才,企業才能生存與發展,技術才能上水平,產品才能上質量,競爭才能出品牌。同時,要抓好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的調整,提高城鎮企業的縣場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
(四)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建立涉農加工業經濟體系
我縣有相當一部分城鎮是農業大鎮,如白鶴灘鎮、藥山鎮等,農業資源豐富。要轉變農業單一、低值、弱化的現狀,關鍵是要加快農業產業化、商品化、工業化發展,要加大資源依托型經濟發展的投入,并注重優化投資結構,從以往的經驗教訓看,政府的政策扶持性資金應更多地投入開發資源基地,龍頭企業的發展應由民間和外來資本投入。要注重龍頭企業的建設和改造原來相當一部分農業大鎮都有一定規模的糧食、油脂、畜產品加工基礎,但是由于企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問題,一些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加工能力弱,運行質量低,應該由主管部門聯手相關行業的經濟技術部門加快企業改制,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激活原有農產品加工企業。制定有效招商引資政策突出物產資源的優勢宣傳,建立新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包括種植養植,農產品加工、大型農產品交易縣場在內的農業產業發展基地,以市場需求為產業發展導向,以現有的糖業加工、畜產品加工、糧食產品加工為龍頭,帶動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
(五)實施跨越式經濟發展戰略,走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發展之路
篇6
近年來,湖北省縣域經濟應該說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沿海發達地區發展相比仍顯不足,發展速度遲緩,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金融供給不足已成為制約湖北縣域經濟發展與壯大的“瓶頸”。在農村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地方財力緊張、招商引資有限的情況下,銀行貸款就成為了縣(市、區)域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資金來源。因此,如何加大銀行貸款支持力度,促進湖北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湖北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湖北省現有76個縣(市、區),總面積17.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95.8%;總人口4971.6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82.4%;2005年共完成生產總值3390.6億元,占全省GDP總量的52.3%;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5.88億元,占全省一般預算收入的25.6%。其中前20個縣(市、區)的經濟實力雄厚,2005年創造的GDP為1536.4億元,占全省縣域經濟的45%以上;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為40.85億元,占全省縣域一般預算收入的42.6%;GDP增長速度為12.34%,工業增加值增長18.97%,財政收入增長23.3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36%;非農產業比重達到76.3%,工業化率為34.6%,城鎮化率為31.5%。與此同時,全省仍有近20個縣(市、區)國民生產總值縣均為24.8億元,僅為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55.6%;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縣均為7565萬元,僅占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60%,嚴重入不敷出。
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總體不平衡,差距在拉大。這種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主要是由于縣域工業發展水平的差異引起的,這是因為目前發展縣域工業仍是縣級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湖北省目前縣域工業比較發達的縣(市、區)主要集中在經濟最為活躍的武漢、宜昌、荊門、黃石、隨州等城市的周邊,由于發展基礎和速度上存在較大差異,縣域工業化進程也存在較大差異。從農業來看,農業在大多數縣都屬于主體產業,農業經濟和農村經濟在縣域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通過采取農產品深加工等一系列措施,延長了產業鏈條,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在糧棉生產大縣中,已有一半以上的縣財政收入超過億元。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雖然湖北縣域國土面積和人口在全省占有較大份額,但反映湖北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生產總值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卻較低,說明出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經濟規模不大,財力明顯不足,自我發展的能力較弱,迫切需要強化外界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金融服務湖北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較低,削弱了銀行提供金融服務的支持力度
湖北是農業大省,卻非農業強省。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在推進農業產業化方面可以說是不遺余力的,但到目前為止,湖北縣域經濟主體仍是大量的農副產品加工中小企業,這些企業的典型特點是規模較小,產業層次低,自有資金不足,經濟效益不高,管理水平低,生存周期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強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生存和發展。中小企業這些特點導致一方面銀行單筆貸款成本高,風險大,銀行提供信貸支持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現實,也給新的金融機構的設立、金融業務的創新與發展等造成困難,無疑也阻礙了金融自身的發展;最后就是湖北縣域范圍內擔保制度不太健全,社會不能提供有效的社會化擔保服務和信用服務,這也增加了銀行貸款的難度。
2.社會信用環境不佳
目前,社會信用觀念淡薄,信用狀況惡化,再加上作為信用體系建設基礎的制度、法規還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造成企業逃廢金融債務的現象十分嚴重,成為影響金融業穩健運行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一些中小企業為了自身利益,置銀行債權于不顧,故意拖欠金融機構貸款本息,想方設法逃廢金融債務,大量占壓銀行信貸資金,嚴重干擾了銀行的正常信貸活動,侵蝕了縣域經濟中信用文化的建立和發展。尤其是隨著銀行管理工作的加強,金融信用約束越來越強,金融債權要求不折不扣地履行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的這種失信行為必然導致銀行減少對其信貸支持力度,其結果是貸款供給下降,最終受傷害的還是中小企業自己。
3.金融體制的改革與完善限制了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貸供給
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追求安全,增強自我經營與約束能力,近年來各大國有商業銀行加大了金融改革力度,對市場空間和業務定位做了適當的調整:一是精簡機構,撤銷了大量的縣域范圍內的銀行分支機構;二是上收了縣域范圍內的銀行分支機構的貸款權限,造成縣級支行只有組織資金權、貸款(貼現審查)調查權和收貸權,對縣域經濟支持和經濟結構調整所需的大額資金沒有審批權,減少了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貸款數量;三是各大國有商業銀行普遍實行了貸款責任終身制,給基層信貸人員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同時又未有與之相匹配的獎勵措施,這種責、權、利不相稱的信貸管理制度嚴重影響了基層銀行信貸人員發放貸款積極性。國有商業銀行上述的這些改革對提高銀行自身效益和應對加入世貿的挑戰有其積極意義,但對縣域經濟發展卻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對縣域經濟的信貸資金支持力度。
三、推動湖北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對策
1.建立健全湖北縣域信用體系建設
為了盡快凈化湖北縣域經濟的信用環境,增強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信心。首先各級地方政府應具備長遠的目光,正確處理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系,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傾向,積極支持和配合金融機構依法收貸收息,落實金融債權,打擊各類逃廢銀行債權行為,實現縣域資金的良性循環;其次應加快由人民銀行牽頭的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完善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建立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檔案,對列入逃債“黑名單”的企業實施嚴厲打擊,同時對遵守信用、遵紀守法的企業在投資政策、工商稅收傾斜、金融機構結算和信貸支持等方面給予鼓勵,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最后,應進一步強化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擔保機構――湖北省農業產業化信用擔保股份有限公司的擔保功能,從而保證大量有市場發展前景而又苦于缺乏抵押品的農業產業化企業獲得生產所必需的寶貴金融資源。
2.大力提升湖北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增強對金融服務的吸引力
由于湖北是農業大省,要想大力提升湖北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必須改變湖北的農業大省為農業強省地位。為此,湖北縣域經濟必須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抓科技興農,抓基地扶農,抓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大力推進現有縣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創新經營機制,發揮地方資源優勢,積極扶持和引導那些有規模、有品牌、有效益的大中型骨干企業實行低成本擴張和強強聯合,增強市場應變能力和活力。
3.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積極支持縣域經濟大力發展
篇7
黨的十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和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雙倍增的發展目標。這個目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如果我們略微調整一下計算方法,把黨的十召開作為起點,2012年我國人均GDP是5400美元,未來十年,我們人均GDP再翻一番,5400美元就可以達到10800美元。如果再努把力,提高到12000美元,這是什么概念呢?意味著我們跨入了高收入國家行列。我從網上查了一下,世界銀行的標準,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分界線是人均GDP12000美元,也就是說5400美元再增長1.2倍,就能夠跨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在未來十年或者是十二年的時間內,要想跨入高收入國家,我們面臨最大的難題就是現在居住在農村的近七億人口,怎么樣提高他們的勞動生產率,怎么增加他們的收入。現在農業勞動生產率只有二、三產業勞動生產力的28%,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31%,我州的差距是6244元,也就是說還有近40%的差距。凡是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一般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就是城市化率達到70%左右;第二,農業勞動生產率要接近和超過二、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第三,農民的人均收入要接近和超過城鎮居民的收入。如果沒有這三個條件,就掉在中等收入的陷阱,達不到12000美元。所以,未來十年,最大的難題就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發展縣域經濟。
二、關于巴州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總量相對較小
根據第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顯示,2012年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87.93萬人,地區生產總值578.34億元,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39.36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6939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51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12320元。從我州縣域生產總值看,2012年,全州8縣(除庫爾勒市,下同)完成GDP318.42億元,僅占全州GDP總量的35%。從發展規模看,我州縣域經濟平均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弱。2012年,全州縣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9.8億元,相當于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的6.88%,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億元的僅有3個(和靜縣65億元,若羌縣60.01億元、輪臺縣51.5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在20億元以下的有3個(博湖縣18.01億元、和碩縣18.8億元、且末縣18.2億元)。縣均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3.49億元,相當于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平均規模的8.8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5億元的縣僅有3個,最少的博湖縣不到1億元。
(二)經濟發展不平衡
近年來,我州縣域經濟總體趨好,但受經濟發展基礎、區位、資源、交通等因素的影響,各縣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比較突出。2012年末統計數據顯示,縣域主要經濟指標相差幅度較大,如工業增值增速最高為且末縣106.4%,最低為焉耆縣在2011年的基礎上還下降了7.4%,高低相差113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最高為輪臺縣8.8億元,最低為博湖縣1.26億元,高低相差近6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為若羌縣21700元,最低為博湖縣10071元,高低相差11630元。
(三)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總體看,縣域經濟結構仍處于工業化發展的初級階段,產業結構升級緩慢,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仍占據主導地位;工業規模小,高新技術產業數量少,科技含量較低,工業基礎薄弱,是產業結構中的薄弱環節。2012年巴州三次產業結構為16.9∶64.6∶18.5,而8縣除和靜縣、若羌縣、輪臺縣外,則基本呈現一、三、二分布狀,一產偏高,二產偏低。一產比重最高的和碩縣高出全州38個百分點;二產比重最低的和碩縣比全州低47個百分點。與2012年新疆二產比重(47.3)比較,只有若羌縣(66)超過,和靜縣(45)接近全疆水平。數據顯示,我州大部分縣域經濟仍是以農業為主的農業經濟性結構,工業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還需走很長的路,依舊是縣域經濟的“短腿”。
(四)經濟發展活力不足
縣域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仍然相對較小,2012年,全州完成地方固定資產投資額556.72億元,增長36.3%。僅庫爾勒市、開發區分別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7億元和58億元,占全州的60.58%,其他8縣共完成地方固定資產投資額為219.3億元,平均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僅為27.41億元。與區內先進地區比,無論從規模上,還是發展勢頭上,都處于落后水平。主要表現在三次產業投資結構不夠協調,第一產業投資少,比重低,第二產業投資多,比重高,主要集中在電力交通、鋼鐵冶煉、石油石化、礦產資源等行業,資源輸出產業多,高科技項目少。第三產業投資不足,帶動能力弱。后續儲備項目不足,對縣域經濟增長拉動力不強。
(五)區域經濟發展環境制約
在我州縣域中,大部分依靠能源、資源產業支撐,隨著資源的逐漸減少,經濟發展壓力日益增大,而且這些產業提高當地居民收入的傳導帶動作用有限。從發展現狀及趨勢看,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發展要素將按其優化配置更多的流向發展較快的區域和縣市,特別是大中專學生回鄉率很低,由于產品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少,缺乏市場上的競爭,難以適應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需要,難以實現先進適用技術和產業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經濟落后區域很難形成資金、人才和技術的“洼地”。這將促使我州縣域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
三、關于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項對策
(一)抓重大項目,擴張縣域經濟
按照“謀大、謀深、謀遠”和“突出產業發展、突出項目儲備、突出項目報批、突出項目招商、突出項目進度、突出項目服務”的總體要求,堅持不懈地抓上三到五年,力爭在石油石化、特種鋼材、天然氣開發、有色金屬選冶等重大項目上有所突破;圍繞農業產業化、新農村建設,籌劃一批農業開發重大項目;圍繞景區建設,籌劃一批旅游開發特色項目;圍繞拉開城鎮框架、增強城鎮功能、提升城鎮形象,籌劃一批城市建設項目;圍繞構建大交通、大網通、大流通,籌劃一批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大項目;圍繞科技、教育、體育、衛生等事業,籌劃一批社會事業發展重點項目。
(二)抓市場主體,驅動縣域經濟
巴州縣域經濟發展不夠,產業規模不大,經濟總量不大,主要問題是市場主體發展不夠。全州注冊登記的各類市場主體共有65420戶,其中私營企業只有11314戶(注冊資金在1億元以上的21戶,1000萬元以上的449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僅有185戶(包括二師),個體工商戶也只有5.1萬多戶,私營企業僅占全部市場主體的17.29%。2012年新增市場主體與2011年相比減少61.21%。這些企業主體還不夠大、不夠強。各縣市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強化措施,放手發展一批市場主體;抓大扶小,扶持發展一批市場主體。
(三)抓基礎平臺,支撐縣域經濟
一是抓城鎮建設。城市是先進生產要素的集合體,要高度重視新型城鎮建設,把城鎮建成縣域經濟的“橋頭堡”,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縣域經濟新格局。二是抓工業園區建設。工業園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要制定鼓勵政策,支持引進的工業項目進入園區,銷售收入、稅收由相關縣市受益,真正把園區打造成生產要素的積聚區、經濟發展的先行區。
篇8
一、突出重點,實現項目建設新突破
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動作、更實的舉措,掀起項目建設新熱潮。一是解放思想謀劃項目。項目的前期謀劃和事前儲備是爭取和引進項目的前提和基礎。做好項目謀劃工作對于推進今年乃至整個“十二五”期間項目建設都至關重要。要加大謀劃力度,圍繞重點產業,專門謀劃項目。今年,我們將結合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重點圍繞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發展、現代農業、生態旅游、資源深度開發以及民生工程等內容,精心篩選、論證、儲備和推進一批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高、產業拉動力強的大項目。要加快項目更新,根據國家產業政策、投資導向和市場變化,及時對項目庫進行調整、充實、完善和更新。二是發揮優勢上項目。充分發揮我縣生態品牌效應,大力培育和發展綠色、生態旅游等項目,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打好資源牌、走好資源路,以資源謀項目、以項目興產業、以產業促發展,重點圍繞我縣“六大主導產業” 謀劃上項目。依托我縣現有存量資產優勢上項目,大力引進與其相近的大企業入駐,切實變包袱為財富。三是千方百計爭取項目。認真鉆研國家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密切關注資金投向和政策導向,努力尋找我縣需求與上級政策扶持的結合點,最大限度地爭取上級支持。四是建好園區服務項目。園區是項目承載的重要平臺。我們要把園區建設真正擺上日程,本著功能配套齊全、產業定位合理、生態環境一流的原則,加大園區的建設力度,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吸引一批“高、大、強”項目落戶基地。要堅持一路綠燈抓服務,簡化程序,掃清阻礙,讓企業放心投入、放手建設、放膽發展。堅持園區優先發展戰略,鼓勵企業將新的基建項目、技改項目、高新科技項目集中到工業園區建設。要嚴把項目質量關,優先選擇投資額度大、科技含量高、稅收貢獻多、拉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入園。
二、加快進度,推進項目建設快見效
針對有效工期較短的客觀條件,必須搶前抓早,攻堅克難,全力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一是對已竣工投產項目,要做好后續服務工作,促其盡早達產達效。要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生產中的困難和問題,包扶領導和部門要繼續傾注真情、主動上門搞服務。二是對已開工項目,要緊緊抓住天氣晴好的有利時機,加強項目資金籌集和施工設備調集,搶抓工期,加快項目施工進度。對在建項目要倒排工期,加快實施進度,爭取早日投產。三是對續建項目,要強力推進,爭取早日開工建設。四是對正在洽談項目,要加強溝通協調,緊盯不放,爭取早日簽約。
三、打牢基礎,促進優勢產業發展
實施產業化戰略是當前我縣推動工業發展的最佳路徑和最好選擇。要夯實“強工”之基,不斷壯大我縣工業經濟總量,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促進產業規模化擴張、集群化發展、高效益經營,加快企業強縣進程。一是壯大龍頭企業。對骨干龍頭企業在技改創新、資金協調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著力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努力為企業發展創造條件。引導和支持企業增資擴產、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增強企業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實施企業名牌戰略,提升企業外部競爭力。強化企業經營管理,幫助企業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人才,完善內部管理機制,促進規范運作,提高經營水平,增強發展活力。二是建好產業基地。要堅持市場為導向,以規模化種養、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為重點,切實抓好產業基地建設,保證龍頭企業有較為充足的原料供應。三是理順農企關系。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微觀指導職能,引導農企平等相待、誠信合作、遵章守諾、依法經營。組建并發揮各業協會的作用,架起農企互通的橋梁,解決好農企的利益糾葛,實現農企風險共擔、利益均沾、互惠雙贏。四是注重搞好服務。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銷售、融資、技改等方面的問題。不斷更新觀念,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水平,在煤電油運、用工用地、企業環保等方面、在企業產業配套、周邊治安等外部環境方面加大服務力度,努力扶持和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四、多措并舉,全力推進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是我們加快項目建設、推動縣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第一實招和硬措施。我們要保持招商引資的信念不移、信心不減、行動不緩、力度不降,瞄準戰略投資者,全力以赴搞招商,努力推動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一是理順關系招商。要處理好“取與予”的關系,樹立“吃虧就是解放思想、讓利就是轉變觀念”的招商理念,堅持先予后取、多予少取,充分考慮投資者的心理和利益,舍小利求大利,放利引進企業,放手發展企業,促進企業引進建設并發展壯大。要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既要把能牽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大項目作為重頭戲來唱,又要針對投入少、效益好的小項目適應性強、更易引進的特點,抓好小項目建設,逐步做大做強。要處理好“硬與軟”的關系,既要引進資金、項目這一硬頭貨,又要引進人才、技術、經營理念、管理經驗等軟黃金,增強發展后勁和實力。要處理好“近與遠”的關系,既要抓好立竿見影的近效項目建設,又要引進建設發展潛力巨大、涵養稅源的長久高效項目,努力培植稅源、積蓄發展潛力。二是明確目標招商。把戰略投資者作為主攻方向,把引進工業企業和項目作為重點,把主要精力放在立縣大項目上,著力引進一批牽動能力強、支撐能力大、發展前景好的大企業、大項目,徹底扭轉我縣缺乏立縣型企業的局面,增強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三是抓好親情招商。要以親情招商為重點,綜合運用會展招商、定向招商、上門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形式,不斷推動招商工作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篇9
堅持產業強區戰略,發揮比較優勢,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城市產業體系。經過近十年時間的高投入、高增長,東勝區的城市規模強勢擴張,但產業培育步伐相對滯后,產業結構單一,服務業活力不足,實體經濟對城市發展的支撐乏力、拉動就業能力不強,居民生產、生活成本偏高,人氣商氣不足等問題凸顯。因此,加快培育壯大產業,著力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尤為緊迫。一要繼續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煤炭物流產業,力爭5年內煤炭電子交易中心年交易量達到5億噸、交易額突破1500億元,建成輻射西部地區的煤炭物流核心區。全面提振絨紡和酒業等傳統產業,依托鄂爾多斯羊絨集團、鄂爾多斯酒業集團兩大行業龍頭企業,建成世界一流的絨紡工業園區和國內知名的酒業園區,搶占行業制高點,放大“鄂爾多斯”品牌效應。二要加快新興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全面發展壯大以奇瑞汽車為龍頭的汽車制造產業,以京東方、世紀互聯云計算數據中心、中興通訊等項目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以新興重工、巨鼎煤機等項目為引領的能源化工裝備制造產業。打造銅川汽車博覽園區,大力發展汽車銷售維修及汽車休閑文化經濟。三要積極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鄂爾多斯高原夏季清新涼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生活服務條件和人文環境不斷優化,要圍繞“避暑”這一特色,大力發展休閑產業,重點培育旅游度假、商務會展、教育培訓、體育競技、康體養生等行業,使休閑產業成為東勝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年內,啟動酒吧一條街、餐飲一條街,改造新建步行購物街、羊絨一條街、大眾消夏夜市街等休閑街區;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利用現有商業樓盤,扶持創業人員經營特色餐廳、品牌店面等50處休閑場所;積極引進希爾頓、喜來登、福朋等國內外知名酒店入駐。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打造和推廣在全國范圍有影響力的“避暑休閑之都”品牌。四要全面增強園區內生動力,努力把園區建設成為擴大招商引資、促進項目建設的重要平臺。爭取到2017年,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基地、經濟科教(輕紡工業)園區、銅川汽車博覽園三大園區銷售收入分別超500億元、100億元、200億元。
堅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不動搖。非公有制經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途徑,是縣域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和活力所在。東勝區的發展與民營經濟興衰相依,東勝區非公有制企業的稅收收入占稅收總收入近65%,非公有制企業及個體工商戶近3.5萬戶,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民營經濟的發展有力地支撐了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成為啟動民間投資和拓寬就業渠道的重要力量。當前,要放手發展非公經濟,以開展全民創業活動為著力點,以非公經濟的大發展來推動縣域經濟的新跨越。一是從制度上保障非公經濟的地位。按照“非禁即入、一視同仁”的理念,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使其成為非公經濟發展的內生機制,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創業的良好氛圍。二是強化服務,推動各項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措施在東勝區全面落實。針對各級政府頒布的政策,制定細化的實施措施,分步驟地全面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的領域,一律對民營經濟開放。三是主動作為,以“中小企業服務年”為契機,采取“一企一策、分類指導”的辦法,幫助中小微企業“抱團取暖”,共克時艱;以積極穩妥地解決民間借貸問題為開端,以新型金融業推動東勝民營經濟在轉型提質上邁出新步伐。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吸引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公路、市政以及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等實體經濟領域,不斷完善鼓勵創業的政策措施,健全創業服務體系,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增強民營企業的綜合實力,持續提升民營經濟的整體水平,把民營經濟打造成真正的“就業工程”“富民工程”。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推動城市建設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按照全市“一核、一圈、一帶”總體規劃,主動融入核心區一體化布局,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突出自然、歷史、文化和民族的特色,避免產業雷同、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走功能強化、品位提升、城鄉一體的城市現代化發展之路,努力建設宜居宜業避暑休閑城區。一是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設施。暢通對外通道,加快融入“呼包榆城市1小時經濟圈”進程,加快“鄂爾多斯核心區半小時生活圈”建設。年內,全力支持呼準鄂鐵路建設,啟動實施210國道改線、機場高速、機場輕軌、包東第二高速、銅大高速、東康快速路改擴建等重大交通項目,新建5條、續建25條市政道路,完成公鐵立交六號橋和昆都侖四號橋建設,提高城市交通運營能力,實現干道交通大動脈和城市交通微循環系統暢通連接;啟動第二輪電力合作項目,萬利等3個220千伏輸變電工程、星河灣等6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送電;全面改善城區供水、供熱、供氣等設施,三年內基礎設施覆蓋率達到95%以上;完善便民服務體系,配套建設全民健身活動中心、文化中心等公益性場館,布局新建一批醫療、商貿、停車場、幼兒園等便民服務網點。二是提升城市品位。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契機,深入開展“三年綠化攻堅”行動,在舊城改造中注重拆遷還綠、園藝植綠,實現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目標。推廣節能建筑、節電照明、節水改造技術,拓展雨水利用型城市綠地,倡導低碳生活。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依托“數字東勝”平臺,整合城市管理、食品衛生、道路交通、安全生產、社區服務等信息化監管工作,構筑集監控信息采集、應急指揮控制、綜合信息服務功能于一體的數字城市管理系統,實現可視化、信息化、網格化管理全覆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三是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把城市建設與全市帶動轉移農牧民穩定就業、充分就業工作緊密結合,加快引導轉移農民自主創業、入園務工,率先實現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
篇10
要把投入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第一選擇。有投入才有產出,有投入才有拉動,有投入才能壯大實力。經濟增長靠三架馬車,一是投資,二是消費,三是出口,所以,要力爭上一批重大工業產業項目,才能增加經濟總量。同時,也要加強鐵路、公路、港口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水、電、路、通訊、廣播電視、醫療衛生、基礎教育建設,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縣域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夯實良好的經濟基礎。
要把發展工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首先,要確立以工業立縣(市)的指導思想。縣(市、區)、鄉鎮必須轉變思維。工業化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標志,也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引擎。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必須堅持以工業為主導,優化結構,做大支柱,提升檔次。相比之下,廣西初級工業化水平要比全國平均水平整整慢了將近 30 年的時間。工業化水平低一直是制約廣西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
要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看,只有堅持不懈地招商引資,堅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項目、引資金,才能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當前,縣域經濟發展能力和綜合實力的競爭越來越集中地體現為項目的競爭,要想靠有限的資金投入換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立足自身實際,以市場為先導,選準投入方向,避免低層次盲目重復建設。必須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每年都要引進一批項目,開工建設一批項目,竣工投產一批項目。通過項目建設,壯大經濟發展基礎,壯大經濟總量。
要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加快發展要有項目做支撐,上項目就要有投資,而要投資必須有良好的投資環境來保證。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的新形勢下,投資者的投資選擇已經開始由注重優惠政策向注重投資環境轉變,投資環境成為吸引資金的關鍵因素,成為各生產要素流向的基礎條件。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投資安全和投資回報,最需要的是公平、公正和高效率,這些都必須有良好的投資環境來保證。只有著力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創新服務思路,拓寬服務領域,創造寬松的宏觀社會環境、平等競爭的體制環境、加快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務環境,才能形成“磁場效應”,贏得發展主動權,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
要把農業產業化作為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基礎。隨著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農業在 GDP 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小,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會改變。要以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提高農業產業化和組織化程度,破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只有使農業的發展與工業化相結合,才能達到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上一篇:環境污染問題及解決方案
- 下一篇:現代制造技術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