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規劃

時間:2022-01-23 06:24:00

導語:經濟發展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發展規劃

1.海洋漁業資源

縣轄海域水面積792平方公里,約為陸地面積的8倍。洞頭漁場是浙江省第二大漁場,漁場面積4800平方公里,并與北麂、南麂和披山、大陳漁場聯成一片,漁業資源豐富,魚類名特優品種資源繁多,常年洄游的魚類、蝦蟹類300多種,形成春產烏賊、鰳魚、鯧魚、鯊魚等漁汛;冬產帶魚、馬鮫、梭子蟹等漁汛。

2.港口航道資源

縣域島嶼岸線綿延曲折,形成許多可供開發的深水岸線港灣、航道和錨地。縣域10米以上深水岸線長30公里,可建1-20萬噸泊位上百個,且水域條件十分理想,橫穿洞頭列島中部的北水道是巨輪進出溫州港的咽喉。其中水深、避風及后方場地等建港條件較好的深水港址有狀元岙港址、小門島港址、大門島港址,是溫州建設深水大港不可多得的港址,是溫州港從“口內”向“口外”延伸的理想選址。

3.濱海旅游資源

百島洞頭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是一個集“島嶼風光、海上運動、漁鄉風情”于一體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全縣景區面積(含周邊海域)200多平方公里,具有旅游觀賞價值的景點400多個,遍布40多個島嶼,主要有仙疊巖景區、半屏景區、大瞿島景區、竹嶼景區、大門島景區、海中湖景區、東沙景區等七大景區,尤其是半屏景區的被譽為“神州海上第一屏”堪稱中國一絕。

4.沿海灘涂資源

縣域沿海灘涂資源豐富,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26.6萬畝,理論基準面以上灘涂10.16萬畝,主要集中在洞頭本島、元覺島、霓嶼島和大門島等四個島嶼,其中可用于圍墾的面積約5.34萬畝,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5.海島礦產資源

洞頭礦產資源主要是花崗巖和礪殼。大門花崗巖遍布全島,表層可開采量約為3.19億立方米,具有品質優良,光澤度好、放射性強度低、金屬含量低及耐酸、耐堿、耐壓、耐磨等特性,廣泛用于市政園林建筑、道路建設、建筑裝修等方面。礪殼主要分布在黑牛灣、三盤門、霓嶼東部、大門北片附近,儲量約3800萬噸。

6.海島礁石資源

全縣擁有103個大小島嶼和259個礁石,素有“百島洞頭”的美稱,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和礁石共有186個,有人居住的島嶼14個,其余均為無居民島嶼。無居民島的陸地及其周圍海域“漁、景、林、能”資源豐富,至今其資源潛力遠未充分發揮。

7.海洋風能及潮汐能資源

洞頭風力資源豐富,可利用的風速≥6米/秒以上的全年平均有7525小時,具有無屏障、順序風、風力密度均勻、風向不多變等特點,屬全國風能密度一類區,可設計總裝機容量10萬千瓦以上。

同時,縣海域面積遼闊,潮汐運動顯著,平均潮差4.01米,潮汐、潮流等海洋能源的蘊藏量非常豐富,屬我國強潮區之一。

自“十五”以來,縣委、縣政府按照“構筑大交通、實施大漁業、啟動大旅游、發展大經濟”的發展思路,加大海洋資源開發力度,加快海島基礎建設步伐,積極發展海洋經濟。2003年全縣海洋經濟總產出21.46億元,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66.1%,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洞頭縣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1.港口建設初具規模,海運業迅速發展。

自“九五”以來,洞頭縣港口建設初具規模,除作為溫州港主體港區的小門島港區之外,還形成了以洞頭、三盤、東沙、潭頭、鹿西、烏仙頭等客貨運碼頭為集疏節點的南北兩向海上運輸體系,2003年全縣港口吞吐量188萬噸,客運量55萬人次,成為溫州市域主要港區之一。尤其是小門島港區(一期)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及狀元岙港區起步工程的全面啟動,標志著洞頭縣域深水港口的綜合開發進入實質性戰略發展階段。洞頭深水港區的開發建設已成為溫州“一港三城”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溫州從“甌江時代”走向“東海時代”的重要標志。

2.海洋漁業穩步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深入實施“漁業興縣”戰略,積極落實捕撈“雙控”政策,漁業結構調整力度繼續加大,“穩定捕撈,主攻養殖”取得明顯成效,2003年全縣漁業產量15.34萬噸,產值6.38億元。建成鹿西、東屏等漁業捕撈基地;形成以深水網箱養殖、羊棲菜養殖、紫菜養殖、灘涂貝類養殖、圍塘綜合養殖為主體的海水養殖格局,特別是“兩菜一箱”養殖已成為海島特色優勢產業;水產精深加工及流通不斷拓展,培育出了“捷禾”、“良泰”、“三豐”等具有一定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漁業龍頭企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羊棲菜養殖加工出口基地,并被譽為“中國羊棲菜之鄉”;建成東沙漁港防波堤工程,啟動溫州(洞頭)中心漁港的建設;省級育苗基地在洞頭落戶并初具規模,漁業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

3.旅游設施不斷完善,濱海旅游業持續發展。

近年來,按照啟動“大旅游”的要求,繼續加快完善旅游設施建設,推進新型旅游精品開發和旅游品牌建設,濱海旅游業得到發展。勝利岙“海霞”軍事主題公園和半屏山“神州海上第一屏”等旅游品牌得到進一步提升;三盤港“漁家樂”休閑漁業旅游項目得到積極開發;五島相連工程的建成,使洞頭初步成為一個融“海濱浴場、海上游樂、海島別墅、海鮮特產”于一體,以“百島奇礁、半屏絕壁、海上平湖”為特色,以“觀光度假、海上運動”為主要功能的綜合型海島風景旅游勝地。五年來,全縣旅游接待95.8萬人次,年均遞增18%,旅游綜合產出3.8億元,年均遞增20%,旅游綜合收入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9.7%,濱海旅游業已經成為洞頭經濟新的增長點。

4.抓技改、引資金、促投入,臨港(海)工業亮點凸現。

全縣走實業興縣之路,大力發展以臨港(海)型工業為主導海洋工業經濟,加快海洋特色工業區建設,大力扶持和引進涉海實體型企業,臨港(海)型工業亮點凸現。通過抓技改、引資金、促投入,涉海工業得到快速發展,五年來,累計完成涉海工業總產值30.2億元,年均增長5.6%。加大技術改造和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力度,五年來,累計完成企業技改項目84項,完成投資1.07億元。加快工業基地建設步伐,有效解決用地緊張瓶頸制約,楊文、科技、南塘等三大基地建設全面推進。進一步扶持醫藥、化工、機械汽配、電子電器、建材等重點行業的發展,形成浙江中油華電能源有限公司、浙江誠意藥業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骨干企業,有力地帶動了臨港(海)型工業經濟的發展。

5.圍涂造地穩步推進,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全縣已圍墾開發海涂面積1.73萬畝,灘涂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拓展了洞頭的城市發展空間,而且為深水港口開發建設、臨港工業發展、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等重點項目提供了后備用地,帶來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尤其隨著溫州淺灘工程的加快實施,更將促進洞頭與溫州的島陸一體化發展,加快洞頭由海島經濟向半島經濟轉型。

1.海洋資源開發水平較低

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總體水平仍較低,綜合效益不高,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應引起重視。

2.基礎設施投入相對不足

由于海洋開發投資主體小、分散,融資渠道少,開發規模小,使得在深水港區開發、漁港經濟區建設、旅游接待設施建設等方面投入相對不足,影響全縣海洋經濟的發展后勁。

3.海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

全縣海洋產業仍處于粗放型發展為主的初級階段。傳統的海洋漁業仍占主導地位;港口海運業、臨港工業及新興海洋產業等的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尚未形成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4.海洋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全縣海洋科技整體水平較低,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程度偏低,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不高;海洋科技人才匱乏、科技力量薄弱、科技儲備不足,難以滿足海洋經濟發展的需要。

5.土地淡水資源異常缺乏

全縣陸地面積僅為100.3km2,且多是丘陵地帶,平地面積較少,人均土地面積僅0.16公頃,同時洞頭還是一個淡水資源短缺的海島,全縣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約為48萬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389立方米,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土地、淡水資源的短缺使得現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受到較大的影響。

6.海洋環境污染日漸突出

隨著縣域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甌江流域污染源的影響,同時人們對海洋保護的意識不強,環保設施的建設相對滯后,使得近海海域污染程度有加重之勢,海域環境質量趨于下降,制約了海洋經濟持續發展。

進入新世紀,洞頭縣發展海洋經濟具有發展機遇良好、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區位條件優勢突顯、交通網絡日趨完善等方面的有利條件。

1.適逢良好發展機遇

進入新世紀,國家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提高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步實現海洋經濟強國;省、市領導審時度勢,做出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今后經濟發展重要的增長點;同時,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實施“一港三城”發展戰略,加快溫州(洞頭)半島工程的建設,實現溫州從濱江城市向濱海城市轉變。這些都為洞頭實施“三港經濟”、加快“三大轉型”、全力建設海洋經濟強縣創造了非常難得的發展機遇。

2.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全縣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升,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3.33億元,比上年增長14.9%,呈現出較強發展勢頭。同時,海洋經濟已初顯其主導地位,其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6.1%。這為洞頭實現海洋經濟強縣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3.區位優勢越顯突出

洞頭縣地處浙南沿海、甌江口外,是溫州的“東大門”。在新一輪省、市城鎮體系規劃中明確提出洞頭作為溫州都市區中心城市的組成部分,納入溫州城區的發展規劃,隨著半島工程全面建設,其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得以顯現和強化。這為海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拓展空間。同時,洞頭與臺灣“地相近、人相親、語相通、俗相似”,對臺經貿也將大有可為。

4.交通網絡日趨完善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建設大門環島公路一期工程、洞頭連港環島公路,以港口為依托的海島交通運輸網絡進一步得到完善。尤其是隨著溫州(洞頭)半島工程、大小門島連陸工程、狀元岙港區起步工程以及其它深水港區的建設,洞頭將形成“大交通”的格局,成為溫州市域陸海聯動大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省、市關于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總體部署,今后一段時期洞頭縣發展海洋經濟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市海洋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建設“海洋經濟強縣”和“海上花園”為目標,全面啟動“三港”經濟,加快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加強海島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和布局,不斷提高海洋經濟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洞頭海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1.堅持統籌規劃原則

加強海洋資源的統籌規劃和綜合開發,合理處理好各產業的關系,以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

2.堅持依法治海原則

按照國家《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港口保護法》以及《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提高依法治海水平,為洞頭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法制保障。

3.堅持科技興海原則

積極實施科技興海工程,加快引進和培育海洋科技人才,加強科技與海洋經濟的結合,全面推進海洋產業的科技進步。

4.堅持跨越發展原則

以實施溫州(洞頭)半島工程、啟動深水港區開發以及石化基地建設為契機,加快優化產業結構和提升競爭力,實現洞頭海洋經濟的跨越發展。

5.堅持持續發展原則

堅持保護與開發并舉的方針,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合理有效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實現洞頭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近期(到2007年)全縣海洋經濟總產出50億元,海洋開發和海洋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加快海島經濟向半島經濟、漁業經濟向海洋經濟、漁農村向現代化濱海城市的全面轉型;目標期(到2010年)海洋經濟總產出100億元,海洋經濟增加值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80%以上,全面開發和綜合利用海洋資源,基本形成以港口物流業、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臨港工業、濱海出口加工業以及海洋新興產業為支柱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經濟形態和城市形態根本轉型,實現海洋經濟強縣的發展目標。

——到2007年,海洋漁業總產值7.5億元,其中養殖產值3億元。主攻養殖,調整捕撈,深化加工,拓展流通,提升海洋漁業競爭力;到2010年,海洋漁業總產值8.5億元。漁業結構明顯優化,實現由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的轉變。

——到2007年,臨港(海)工業總產值25億元,產業初具規模;到2010年,臨港(海)工業總產值60億元,區域布局呈現集聚發展趨勢。

——到2007年,濱海旅游業總產出4億元,旅游接待人次85萬,濱海旅游業成為洞頭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10年,濱海旅游業總產出6億元,旅游接待人次115萬,濱海旅游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洞頭成為溫州中心城市的重要旅游休閑基地。

——到2007年,全縣港口(含溫州港在該縣的港區)吞吐能力800萬噸,其中集裝箱吞吐能力20萬TEU;到2010年,全縣港口吞吐能力3500萬噸(含溫州港在該縣的港區),其中集裝箱吞吐能力150萬TEU。基本形成現代化、多功能、綜合型港口體系,成為溫州港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2007年,圍涂2.5萬畝以上;到2010年,再新增圍涂1.2萬畝以上,為城市建設和海洋經濟發展拓展空間。

——到2007年,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和生物資源衰退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水質基本穩定;到2010年,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海排放總量控制,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標準,海洋生態環境有明顯改善。

洞頭作為溫州大都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溫州藍色產業帶的主導區域,是溫州市由“甌江時代”向“東海時代”邁進的重要支撐區域。依據《溫州市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的總體布局,縣域范圍被設定為“甌江口海洋經濟區”,其功能為:溫州海洋產業的發展中心、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臨港工業基地和濱海旅游勝地。并以此逐步擴展與提升為溫州海洋經濟開發區,將成為溫州市未來時期兼具向內陸輻射和向海上擴散的最重要的外向型片區。

今后一個時期尤其是“***”期間,洞頭海洋經濟發展的中心領域是:港口物流業、臨港工業、現代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濱海出口加工業與海洋新興產業等六大產業,以及與上述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涉海基礎設施建設。

在發展海洋經濟的總體布局上,要突出海洋開發的全方位、立體化和深層次化,按照“兩軸、兩環、三區”框架展開建設。

“南軸”:即“溫州淺灘”—狀元岙港區產業發展軸。該軸內主要作為溫州口外深水港的產業延伸帶和溫州城市東拓的發展空間帶,全面發展臨港工業、港口物流、出口加工、臨港商貿、港口旅游、港航服務等多個帶有明顯港口經濟色彩的二、三產業,爭取建成“甌江口自由貿易區”,是洞頭“海陸一體化”的主通道和最具潛力、競爭力的產業帶。借遠期溫州新機場的落戶,更可打造現代化空港、深水港“兩港一體化”的發展格局。

“北軸”:即“大(小)門島以及其連陸工程產業發展軸”。該軸主要依托大(小)門島油氣中轉儲運基地的產業基礎以及大小門島連陸工程,抓住新一輪東海油氣開采和上岸的機遇,縱深開發深水岸線資源,大力引進項目,打造溫州石化產業基地和船舶修造基地,成為溫州新興臨港工業集聚的“橋頭堡”,溫州區域經濟增長新的拉動點。

“兩環”:即為以旅游為主體的“環海中湖景區產業發展圈”和以漁港經濟為主體的“環洞頭漁港產業發展圈”。

——環海中湖景區產業發展圈:該圈是洞頭海上旅游產業和城市發展契合的重點區域,應以滿足溫州及周邊地區的休閑度假需求為主導方向,通過新城區拓展、五島連橋和洞頭峽跨海大橋建設、溫州最大的城市岸線景觀資源開發,緊密圍合本島北部、霓嶼島、狀元岙島南部和三盤島、花崗島,配套建設海濱公園、海景建筑和海上旅游設施,形成以海岸風光、海上娛樂、濱海人居和休閑度假為特色的濱海綜合旅游產業帶,使環海中湖景區成為溫州的城市海上風光和海上運動中心,并以旅游業拉動第三產業的整體快速發展。

——環洞頭漁港產業發展圈:該圈是依托本島的連港環島公路,形成以溫州(洞頭)中心漁港和東沙漁港為紐帶,且把本島南片及附近海域上的半屏、大瞿和竹嶼等景區(點)和海洋科技區、南塘水產品加工貿易區等串聯成鏈,形成以漁港(避風港)為龍頭、以水產品加工基地為依托,集水產貿易、旅游休閑、科技工業、海岸島礁風光為一體的環漁港經濟圈;并在適當時機將本島新城區與中心漁港以隧道形式南北相連,以形成海上城市功能集聚效應。

“三區”:即為“六島區”、“大小門島區”和“鹿西島區”。

——六島區:包括洞頭本島、三盤島、狀元岙島、霓嶼島、花崗島、半屏島等。該區包含了洞頭基礎設施建設最為快速、城市化意義最為深遠的五島相連區,產業分布領域廣且集中度大,是集中體現洞頭綜合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開發的核心區域。以匹配的優勢資源多樣化為支柱,堅持開發為主、整合為輔,主要發展港口運輸業、濱海旅游業、臨海加工業、海洋漁業、海洋能源利用新興產業等,形成經濟、文化、信息、經貿、工業、旅游接待中心。

——大小門島區:包括大門島和小門島。主要依托大小門連陸工程和小門油氣中轉儲運基地的產業基礎,抓住新一輪東海油氣開采和上岸的機遇,縱深開發深水岸線資源,大力引進和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項目,形成以石化儲運、石化加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和礦產品(花崗巖)加工為支柱的臨港產業體系,打造浙南重要的石化產業基地和船舶修造基地,成為溫州集聚新興臨港工業的“橋頭堡”,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鹿西島區:鹿西島是洞頭主要的捕撈和水產交易基地。未來發展應進一步加強漁業生產的規模化和專業化,圍繞浙南重要的海上水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全面發展漁業的前后向產業,成為優勢突出的漁業產業化基地。

在溫州港要建設成為“長三角”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支線港、浙南閩北以及更大范圍的區域性樞紐港的定位中,洞頭深水港口群要成為溫州的“出海大通道”和服務于以溫州為中心的經濟圈層的重要海上物流中心。

1、港區布局

根據溫州港功能定位,洞頭列島港區是以集裝箱、件雜貨及油氣的中轉為主,客貨兼備,內外貿易結合的多功能、綜合性港區,布局上要形成深水外用、淺水內用的基本格局。

♦狀元岙港區:依托后方集疏運體系的建設,建成以集裝箱運輸為主的溫州遠洋中轉運輸基地和大型臨港工業發展區,成為溫州口外深水港的主體港區。2007年建成港區一期工程5萬噸級(兼靠10萬噸)集裝箱泊位2個,港區陸域2.5平方公里,年吞吐能力集裝箱20萬TEU,件雜貨70萬噸。到2010年集裝箱150萬TEU,遠期為300萬TEU。

♦小門島港區:依托小門島石化中轉儲運基地,規劃為服務于基地的石化專用港區。加快深水港擴建,建成20萬噸級石化專用碼頭。

♦大門島港區:大門島港區分黃大峽、青菱嶼、臨港工業區岸線和大門市政岸線四部分。

黃大峽岸線:位于大門島東北—北側,可建5-20萬噸級泊位6個,為遠景規劃港區。

青菱嶼岸線:位于大門島南側,規劃為多用途泊位,為遠景規劃港區。

臨港工業區岸線:位于大門島南側,緊臨青菱嶼港區,性質為臨港工業區專用岸線。

大門市政岸線:位于大門島西南側,可建500-1000噸級客貨泊位9個。到2007年新建3000噸級貨運碼頭1個和大門客貨運綜合站。

♦三盤港港區:規劃為小型物資中轉港區,到2007年新建3000噸級貨運碼頭。

♦黑牛灣港區:位于洞頭島南側,作為港口發展預留區,大瞿岸段開辟為以貨物中轉為主的散雜貨港區。

2、海運業

依托洞頭港口資源和區位優勢,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和集疏運體系網絡體系建設,重點抓好狀元岙、大小門島港區的開發,奠定洞頭作為溫州深水港區的主體地位,并充分發揮縣域范圍內其它港區作用,合理布局、功能互補,逐步形成吞吐量大、航線眾多、集疏運便捷的海上物流樞紐,努力構建浙南海運強縣。

以狀元岙港區為龍頭的集裝箱專用港區,要積極拓展港口后方腹地和承接洞頭疏港高速公路和鐵路支線建設。要適應國際貿易和遠洋集裝箱運輸發展的需要,加快完善港口服務設施和服務體系,大力吸引國內外知名船務、遠洋運輸公司到港掛靠航線和第三方物流企業進港發展,發展與港口相配套的港航服務業、倉儲服務業、保稅加工業,建設港口型物流產業區,成為溫州輕工產業向海外拓展的門戶港口。

以大小門島深水港為主的石化專用港區,要緊緊抓住國家加快石油、煤炭等戰略能源儲備和在沿海布點的有利時機,配合溫州石化基地的產業大發展,加快招商和建設10萬噸級以上的專業港口和專用碼頭,打造以油氣為主的港口型石化倉儲物流基地。

島內其他生產、生活性港區重點建設三盤港、大門貨運碼頭和大門島車渡碼頭、狀元岙島車渡碼頭和鹿西島貨運碼頭(兼顧汽車輪渡),通過汽車輪渡,使洞頭南片至大門、鹿西實現“軟連接”;大力發展島際間(本島和大門、鹿西)、洞頭至坎門以及大門、鹿西至溫州的豪華高速客輪。

島內與碼頭配套的公路網絡和站場建設重點是新、改建五島相連接線公路,以及連港環島公路和大門、三盤環島公路、鹿西公路,建成洞頭客貨運中心、大門客貨運綜合站、五島沿線養護站等,為今后港區疏運提供便捷條件。

要積極促進本縣海運結構調整,提高海運裝備整體素質,優化運力結構,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經營。要科學制定海運業發展規劃,全面銜接與之密切相關的港口、船舶修造業、臨港工業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態勢。

全力推進連接周邊陸域的管道、公鐵聯運的集疏運體系建設,采用基地型發展模式,形成以石化儲運、石化加工、船舶修造、礦產品加工、能源等為重點的臨港產業群,把洞頭打造成為浙南閩北重要的臨港工業基地。

——石化儲運、加工業

以大、小門島為主體,盡快實施連陸工程,加快深水港口和水、電、路配套建設,解決制約石化業發展的基礎設施“瓶頸”。

近中期重點建設小門島石化儲運基地,2007年前建成20萬噸燃料油及原油庫、3萬立方米液體化工庫、3萬立方米汽油庫年中轉量200萬噸以上,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石化儲運基地和亞洲最大的常溫液化氣集散中心。遠期建成一個20萬噸級油氣碼頭、5個5~10萬噸級石化碼頭和相適的千噸級碼頭,年中轉能力超過500萬噸。實現30萬噸瀝青加工廠的規模化生產,同時積極引進域外石化合作項目。打造4平方公里的小門石化儲運加工基地。

適時加快大門島石化儲運業發展。依托大門島的岸線和土地資源,與小門島共同構成石化儲運基地。2020年前建成3個5~10萬噸級碼頭,儲備區占地面積約0.5平方公里。加快大門石化基地建設,規劃控制約5平方公里土地用于中遠期發展,發展方向為低污染型石化深加工業。

——礦產品加工業

堅持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生態環境、海洋資源相一致的原則。主要開發利用花崗巖、礪殼等礦產品。

以大門島為主體,積極調整、規范花崗巖開采加工布點,科學規劃礦產開采區、禁采區和限采區,提高花崗巖開采水平、深加工能力和資源綜合利用率。到2007年,花崗巖開采產值8000萬元。

礪殼開采以大門島北、霓嶼東部、三盤門、大瞿西、黑牛灣等為主。

——船舶修造業

緊緊抓住溫州被確定為浙南船舶修造中心及我國運輸業、船舶修造業蓬勃發展的契機,主動承接,積極爭取市政府支持大門成為全市船舶修造業基地,促進轉產轉業漁民投身海上運輸及相關的新興行業。

在大門島烏仙嘴頭—山背頭一帶長約5公里岸線,后方可圍墾面積約1.5平方公里,并控制縱深部分山體作為后備用地,規劃建設2平方公里大門船舶修造基地,并與樂清(黃華)船舶修造基地共同構成溫州市修造船業產業帶。同時在溫州(洞頭)中心漁港、黑牛灣等大型避風良港和避風錨地形成洞頭南部以服務過往船舶為主的修船業。

——能源(風能)工業

以海洋風能開發為主。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建設洞頭風電場,使洞頭納入全國20個10萬千瓦以上大型風電場選點。一期工程建設本島、大門島、小門島、鹿西島風電場,安裝發電機組60臺,裝機容量4.65萬千瓦。

加快海洋漁業戰略性調整,主攻養殖,調整捕撈,深化加工,拓展流通,構建多元化的現代化海洋漁業體系。

——加快海洋捕撈結構調整。完善海洋捕撈準入制度,嚴格執行休漁期、禁漁區制度,降低近海捕撈強度。調整改進漁船,實現漁船鋼質化、裝備現代化,開辟遠洋作業,開辟新漁場。推廣漁業節能和一線保鮮技術,發展冰鮮運銷船,提高漁產品的附加值。健全捕撈基地通訊服務網絡,加強信息交流合作,努力在基地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格局。切實做好漁民職業技能和素質培訓,提高漁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主攻海水養殖。做大做強以羊棲菜、紫菜、深水網箱養殖為主導的養殖產業,建成全國養殖示范基地和打響“國字號”品牌。加快發展水產苗種業,重點抓好名優魚類工廠化育苗、淺海藻類種苗繁育和水產原良種培育三大工程,逐步形成浙南水產品種苗產銷中心。在養殖布局上,重在挖掘養殖區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潛力,合理部署養殖功能區劃,形成以深水網箱、藻類養殖為主的淺海養殖區,以藻類、縊蟶養殖為主的灘涂養殖區,以魚蝦蟹貝為主的圍塘養殖區,以放流名貴海洋生物為主的人工魚礁區,以島礁自然增殖、人工養殖、海洋牧區化養殖等生態型開發為主的岸礁生態利用功能區,構建浙南“海上牧場”。

——深化水產加工流通業。依托溫州(洞頭)中心漁港,加快建設南塘水產品加工貿易區,建成浙南水產品交易市場和水產品加工基地,與鹿西組合港共同發揮作用,主動承接溫州漁市場的遷移,成為輻射力強的浙南海產品物流中心。大力培育水產加工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大力發展“訂單漁業”,重視深水網箱、藻類養殖品的深加工和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醫藥制品的研制開發。鼓勵發展各類漁業中介組織,實施漁、工、貿、科一體化經營,推進漁業產業化。加快信息網絡建設,積極拓展國際和國內市場,促進水產品流通業的發展。

——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加強漁(農)業與旅游的結合,鼓勵支持富余漁(農)民轉產轉業發展休閑漁業。結合漁港建設,開發“漁家樂”等特色項目,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形成漁港沿線同漁業關聯度大的綜合產業帶。結合養殖多元化和無居民島開發,發展生態觀光養殖、海釣、灘涂旅游等休閑漁業,加快生態示范區的建設,保持良性循環發展。近期以竹嶼島、百浪鼓為重點建成集生態、娛樂、休閑于一體的海上生態休閑基地。

——加快發展漁港經濟區。通過連港環島公路使溫州(洞頭)中心漁港與東沙漁港連為一體,盡快建成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的國家級漁港和浙南避風良港。全面開發環漁港經濟帶,建設成為以漁港為依托、以漁業產業為基礎、集漁船避風和補給、水產品集散和加工、休閑漁業為一體,產業體系較為完善的現代化漁港經濟區。充分發揮漁港經濟區的海洋漁業、信息、物流、文化、休閑、集鎮等集聚功能作用,實現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的跨越式發展。

以發展“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為導向,依托海島、海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等旅游資源,統一規劃,突出特色,努力實現由風景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變,全面發展包括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綜合服務、旅游商品生產、旅游娛樂、旅游文化等在內的綜合性的旅游產業,形成融“港口景觀、海灘浴場、海上運動、海島別墅、海濱公園、海鮮品嘗、海洋文化”為一體的浙南休閑度假型的濱海旅游勝地。

要加大旅游基礎設施投入,大力拓展旅游空間,科學策劃和配置旅游項目,形成“一湖、一城、三群”的海洋旅游新格局。

“一湖”:指海中湖景區,由霓嶼島、狀元岙島、花崗島、三盤島、洞頭島等島嶼環列而成,分布有新城湖區、三盤湖區和花崗湖區,水面面積約12.5平方公里,是開發海上旅游、休閑、度假的理想場所。通過建設洞頭高速公路連接線工程,結合城市規劃和港口規劃,因地制宜布置海洋公園、游艇基地、水上運動區、垂釣區、度假區等設施,成為溫州的城市海岸觀光和海上運動中心。

“一城”:指本島內部的城市公園和外部的“旅游黃金海岸”。通過建設新城海濱公園、東屏公園、燕子山公園、望海樓公園、海霞軍事主題公園等一批居民休閑和海島旅游相得益彰的城市公園,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和品位。充分發揮東南部岸線自然景觀集中、景觀保存完整的優勢特色,通過連港環島公路將景點串珠成鏈,構建從東沙漁港(媽祖宮)至貢尾海灣、大沙岙海濱浴場、仙疊巖、紅石灘、東岙旅游服務區、半屏景區和中普陀寺的“旅游黃金海岸”。

“三群”:指北部島群旅游區、中部島群旅游區和南部島群旅游區。

北部島群——指大門島、小門島、鹿西島及周邊礁島。以大門島馬岙潭、觀音礁、龜巖為核心重點發展山地和濱海休閑度假旅游,配套鹿西鳥島生態觀光。中遠期配合港口的建設可開發港口觀光旅游項目。

中部島群——指“六島相連”島群。在三盤渡假村、望海樓、海中湖、仙疊巖、大沙岙、海霞軍事主題公園等景區基礎上,大力打造“神州海上第一屏”的半屏景區,結合新城和環洞頭漁港產業帶建設,開發岸線景觀、城市公園、海島別墅、漁家風情和休閑漁業旅游項目,配套建設旅游交通、星級賓館和旅游服務功能區,形成集海濱觀光、人文景觀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洞頭旅游中心區。

南部島群——指大瞿島、竹嶼島、南北策島及周邊礁島。重點發展大瞿海島探險游、竹嶼野營休閑游、大策島海洋觀光游等旅游項目。結合人工漁礁建設,開辟垂釣區。

依據市、縣產業布局和產業發展趨勢,洞頭應加快建設綜合型濱海出口加工基地,形成溫州市濱海出口加工業的前沿陣地。通過臨海工業這個載體,把海洋的利用及海洋優勢的發揮由海域向陸域轉移和擴展;加快促使陸域資源的開發利用及內陸的經濟技術力量向本域傾斜,充分發揮港口、海運等方面的優勢,向海外輻射。

——加快濱海出口加工區建設。依托圍墾造地工程,科學規劃,突出以發展濱海出口加工業為重點,加快建設楊文工業區、海洋科技產業區、南塘水產品加工區和大門花崗加工區,形成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海洋出口加工產業簇群,集聚規模效應,提高臨海工業的產業層次。

——構筑“溫州淺灘”—狀元岙港區出口加工產業帶。圍繞溫州(洞頭)半島工程和深水港口開發,溫州淺灘工程填海造地區將是溫州未來工業發展不可多得的寶貴土地,且緊鄰溫州中心區,接受產業輻射能力強,依托港口發展臨港工業的條件優越。應積極構筑溫州淺灘—狀元岙港區的出口加工產業帶,通過設立與港口一體化的保稅區、保稅倉和加工貿易區,逐步形成以港口為優勢,貿易、加工相結合的進出口加工體系,并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力爭形成濱海出口自由貿易區。

——提升濱海出口加工業的競爭力。加速重點骨干企業和實體型企業的技術改造,重視高新技術的引進和研發,加強基礎裝備創新、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大力提升信息化水平,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引進清潔生產理念和模式,發展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產業。逐步形成以抗病毒為重點的醫藥工業,以精深加工為主的水產品加工業,以精細化工為重點的化學工業,構筑洞頭特色濱海出口加工綜合體系。

加快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爭取在海洋生物醫藥、功能保健食品和海水、海洋能開發利用等新興產業領域取得新突破。

——海洋醫藥及保健食品業。進一步加強與大專院校、海洋藥物科研單位的合作,健全研發和產業化生產體系,加快開發高附加值、市場前景好的海洋醫藥和海洋綠色保健產品,積極申請綠色企業和綠色產品稱號。海洋科技產業區要成為高附加值的海洋產品加工基地和海洋科技產業研發基地。

——海水和海洋能開發利用。引進海水淡化綜合利用技術,適時推進海水淡化產業化,緩解近期的海島淡水用水緊張。積極開發風能、鹽能、潮汐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海洋清潔能源,形成多能互補的海洋資源開發體系。

——海洋信息服務業。著力推進“數字海洋”工程。加大海洋信息服務業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海洋空間地理信息系統和海洋信息化體系,實現海洋信息資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可視化,在海洋環境監測、海洋海域受損與生態環境的恢復、海洋產業的資源保護和生態化提升、海洋災害的預警預報等領域發展相關技術,不斷提高海洋開發管理水平和控制力。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指導下,通過綜合管理和海域治理使海域環境污染惡化趨勢得到緩解,并逐漸恢復其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達到可持續利用的生態環境。

——加大海洋環境保護教育和宣傳力度,提高全民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建立健全海洋環境保護管理及監測機構,加強海洋執法隊伍建設和綜合管理。

——控制陸源污染,增強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提高處理率和達標率;緩解海水養殖投入品污染,科學制定海水養殖發展規劃和合理布局海水養殖,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海水養殖總量和密度,防止海水養殖自身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開展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及污染物容納能力綜合評價,注意開發強度和密度對環境的影響。

——加強海洋污染調查、監測和管理,將洞頭海洋污染監測納入到全市乃至全省的衛星、船舶、岸站等立體海洋監測系統、災害預警系統。

合理利用和港灣綜合整治

岸線資源合理利用。深水岸線優先保證重要港口建設需要,以適應洞頭(溫州)大型港口大型化、專業化、及全天候海運發展的需要;對具有特色海岸自然、人文景觀的岸線要加強保護,尤其是以本島為核心的五島連橋島嶼區域——中部島嶼群,要充分發揮岸線自然資源,構筑海島岸線景觀形態;保護護岸植被,加強侵蝕岸段的治理和保護,嚴禁非法、過度采礦。

灘涂資源合理開發。科學論證灘涂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影響,準確掌握灘涂動態變化規律,處理好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進行有計劃、科學合理的圍墾開發利用;試點開展灘涂養殖環境評價制度,控制灘涂養殖投入品污染,保持灘涂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平衡。

港灣環境綜合整治。加強港灣海域的環境保護管理,減少海洋的污染及生態資源的破壞;通過在港口、碼頭、運輸船舶中安裝油水分離器,建立廢油回收處理裝置,以減少流動船舶對港灣的油污染;增強環境監管力度,大幅削減甌江及樂清灣帶入的污染排放量。

保護

積極籌建海洋特別保護區,加強生物物種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維持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南策島石斑魚增殖特別保護區:繼續加大在南策島以東,包括東策島、五嶼頭、四嶼等一帶島嶼海區放流增殖石斑魚,同時要切實搞好其它重要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回游通道及其環境的保護。

經濟幼魚及產卵親體特別保護區:依據《國務院關于渤海、黃海及東海機輪拖網漁業禁漁區的命令的補充規定》,洞頭確定從北緯27。38/至28。01/,東經從121。36/至121。55/,該線以西海域作為機輪底拖網禁漁區,嚴格實施休漁期和禁漁期制度,以有效保護經濟魚類親體及其稚幼魚,促進魚類資源的繁殖。

大瞿島生態特別保護區:該區位于洞頭島東南面的大瞿島,區內有國家級保護植物全緣冬青、蜈蚣蘭,以及省級保護和浙江省新分布植物,如黃松、臺灣景天、毛柱郁李等16種,另外還有海島特有植物7種,以及大量濱海植物,是洞頭縣各島中植被資源最豐富的島嶼,要重點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合理規劃保護各類生物資源。

鳥島生態特別保護區:充分利用該區常年有海鷗、賊鷗、白鷺、白鸛、海燕、赤嘴鷺鷥等棲息繁衍的鳥類資源特色,規劃建設范圍主要包括北爿山嶼、南爿山嶼、北貓嶼、雙峰山嶼、南擺嶼、北擺嶼等6個鳥島在內的鳥島生態特別保護區。

依據國家海洋局頒發《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規定》的要求,按海島資源優勢對洞頭縣無居民島進行功能劃分,加強無居民島管理和生態保護,促進無居民島的合理開發利用。

——充分挖掘海島海闊、水清、礁美、魚豐的旅游資源,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和有效開發景點景區,發展濱海度假、生態旅游以及生存探險等特色型的海島旅游。主要包括大竹嶼、小竹嶼、東策島、北策島、鳥嶼等島嶼。

——在有重要價值的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分布區,為維持海洋的自然多樣化和豐富性,依據有關法律和規定程序建立海洋自然特別保護區。主要有大瞿島生態特別保護區、東策島放流增殖區以及南北鳥島特別保護區等。

——用于漁業、農業生產。竹嶼島西部規劃3000畝發展淺海深水網箱養殖;白龍嶼、北策島東側、竹嶼島北側發展放流增養;竹嶼島東、南側發展人工魚礁;北策島、五嶼頭島、筆架嶼等在漁訊季節上島搭棚從事張網捕撈作業。

——用于海洋公益服務,設置燈塔、航標以及領海基地標志,對航海安全和海島權益起保障作用等。主要包括虎頭嶼、草嶼、赤嶼、笠巖島、龍眼礁、梅花礁等

——其它無居民島目前或近期不具有開發利用價值或不宜開發利用,原則上應保護其自然生態狀態。

、海洋經濟發展的對策與措施

一)健全海洋管理體制,加強海洋綜合管理

增強全民海洋意識。大力宣傳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提高全縣人民的海洋國土意識、海洋經濟意識和海洋管理意識,增強發展海洋經濟的緊迫感和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的責任感。

健全海洋管理體制。建立多級海洋綜合管理機構,加強各涉海部門和地區間的海洋事務協調管理,合理布局、突出重點、科學利用,提高海洋資源綜合效益。

強化海域使用管理。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加強海域使用管理,認真實施海域使用證制度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

加強海洋執法隊伍建設。強化海洋監督機構的職能,加強海洋執法隊伍建設,加大海上執法力度,切實抓好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和管理,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實施科技興海,提高海洋產業競爭力

全面啟動“科技興海”規劃。深入、系統地開展海洋科技的綜合研究,完善科技攻關手段,逐步建立先進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增加海洋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提高海洋資源的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水平。

加大海洋科技的投入。爭取省級、市級科研經費補助,建立科技興海財政專項經費,并逐年增加科技興海的投入;積極引導涉海企業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廣辟橫向開發的融資渠道,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體系。

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推廣體系。加快海洋信息系統、網絡以及海洋科技示范區的建設,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技術,實現海洋資源的綜合開發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加快海洋科技人才的培養。積極引進高級海洋科技人才,加強海洋科技隊伍建設;根據海洋經濟發展需要適時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開展多種海洋技術教育和培訓,提高涉海勞動者的素質。

三)廣辟投融資渠道,加大海洋經濟投入

投資多元化。堅持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渠道、多種經營形式一齊上,廣泛吸納和動員全社會資金投向海洋開發和海洋經濟發展,形成新型海洋開發機制。

建立專項資金。積極爭取省、市資金資助,將海洋開發與保護建設資金列入各級財政預算,設立涉海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的專項資金。縣級及各鄉(鎮)政府要每年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用于加大對海洋開發與綜合管理的投入。

健全投入機制。按照“非禁即入”和“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建立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公開招標、競價承包等方式,放開搞活經營機制,加快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

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海洋經濟發展環境

以改善海洋開發條件、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增強產業承載能力為出發點,集中推進和加快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進城市化,優化海洋經濟外部發展環境,全面提升產業層次,有效吸納陸域產業向半島轉移。

交通網絡建設。加快建設靈霓海堤和疏港高速公路,以及洞頭連港環島公路、大小門連島工程、洞頭高速公路連接線工程(洞頭峽跨海大橋工程)、鹿西島公路和車渡碼頭等工程,改善島陸、島際交通;同時以狀元岙港區為重點開發建設洞頭深水港區,構筑大交通,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支撐條件。

水利設施建設。科學實施海涂圍墾,拓展海洋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空間,做好土地資源的儲備。加強供水水源保障力度,實行統一管理調度,重點做好洞頭(溫州)陸域引水工程。

電力、通信建設。繼續完善大陸向洞頭海島供電工程建設,為工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保障,重點做好110KV輸變電工程。提高通信設備的現代化水平,滿足海陸間及海上作業對各種通訊業務的需要

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繼續抓好海岸防護工程建設,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健全海洋氣象、海洋通訊、海洋環境、海洋災害、赤潮監測等海洋預報和海洋災害預警防御系統。

五)擴大對外開放,拓展海洋經濟外向空間

擴大海洋產業的對外開放。引導國內外知名企業的資金投向洞頭海洋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濱海旅游、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等重點領域。

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合作。抓好海洋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保稅區的建設,鼓勵涉海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增加出口創匯。

加強對臺合作與交流。加快對臺貿易發展步伐,爭取設立自由貿易區或保稅區建設,開辟對臺貿易,增強對城市和港口以至周邊區域的輻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