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思索

時間:2022-08-27 04:29:00

導語:三農問題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農問題思索

既要用老辦法,解決“三農”問題。更要有新思路。要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結構調整,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要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穩步推進城鎮化進程;要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根據條件依法、自愿、有償進行適當的土地流轉;要根據世貿組織的規則,采取新的思路改進對農業和農民的保護,努力增加農民的收入,減輕農民的負擔,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

政府和各界紛紛對這個困撓了中國幾十年的經濟和社會難題把脈開方,三農”問題可以說是國社會的一個頑癥。以期能夠有所突破,從而推動新時期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得到質的飛躍和發展。作為一個在農業大學就讀的學生,也對這個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問題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這里提出來,希望不要見笑于大方之家。

第一、關于加強小城鎮建設的問題。

就地轉化,上個世紀九十年有文件說我找到一條“讓農民離土不離鄉。與西方城市化進程完全不同的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之路”就是用加快小城鎮建設的辦法來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現在看來,這種想法有些簡單,因為它違反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般性規律.首先,那種讓支撐小城鎮經濟基礎的鄉鎮企業和地方小工業遍地開花的設想與現代產業資源的聚集效應是背道而馳的可以看到曾經“盛極一時”鄉鎮企業在內地正日益萎縮或消失,而沿海一帶制造業的規模卻日趨擴大,產業鏈日趨完善,已經成為世界上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制造業中心。其次,小城鎮的規模小不利于綜合利用城市的公共資源,也不利于發揮城市的綜合效應,從而使得中國城市化的成本變得極其昂貴。如果小城鎮在全國遍地開發,互相弧立,功能雷同則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也不是目前我國力所能承受的

因政府集中征地搞開發,據新聞報道南京郊縣一些地方。20多萬農民陷入了無地、無業又無保障的三無”境地,導致民怨沸騰,嚴重傷害了農民的利益。當前有一些地方領導人為了什么加快城鎮化的進程,任內撈點“政績”竟不顧現實,硬是讓農民搬出祖祖輩輩居住的鄉村,集中住到沿公路建筑的一排排千篇一律毫無生氣的鋼筋水泥房子里,結果是既掏空了地方財政,榨干了農民僅剩的一點油水,還欠下了一屁股讓其后任和百姓苦不堪言的債務,而最后農民因在城里”無生活來源,種地也不方便,又通通搬回了原來的住所,真是勞民又傷財。由此看來,城市化進程是要另謀良策了什么良策呢?其實還是應該遵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來辦事,順其自然,做好服務和引導的工作,半點也取巧不得,任何人若想在這一進程中充當“高明”設計師和指揮家,必將遭到可恥的失敗和現實無情的報復。從目前實際的情況來看,農村富余勞動力主要是往大城市及其周邊衛星城市以及制造業中心地帶轉移,而我政府只要在這一過程中做好以下幾件事就夠了

根據勞動力市場供求情況,一、做好送工入城的工作。這主要是征對農村基層政府而言的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首先是要政府加強引導。盡量做好總量控制,避免盲目流動;其次就是要做好進城務工人員的培訓工作,從而增加他就業機會和待遇。這方面,自從中央在農村工作會議上做出指示后,各地正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探索,其中浙江省衢洲市的培訓券”制度我認為很有新意,做法是由需要進城務工的農民提出申請,政府免費發給“培訓券”然后由社會辦學力量憑券對農民進行各種職業技能培訓,最后由政府買單。接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由財政反哺農民”

務必使他當中盡量多的精英份子能夠站住腳,二、做好接受農民工的工作。城市管理者應該在政策、法律、工作條件、就業指導、創業環境以及城管、維權、人文關懷等方面為進城務工者提供方便和服務。融入城市,即便那些最終返鄉的人,也要讓他多一些興喜少一些失落,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痛苦。當然,要做到這些,僅僅依靠政府是不夠的更重要的城市各

多一點包容,階層要作為一個整體多一點同情心。胸懷更寬闊一點,微笑再多一點。時下,正在各城市如火如荼地開展的為農民工討工錢的運動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不要一門心思地盡想著往城里送,三、農業發展要產業化.轉移農村富余勞動。還應該立足農業和農村,盡量將農業做大做強,讓更多的農民不需要進城,農村就可以發家致富,所謂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應該是一個相對的變化的概念。相對現在農業還很落后蕭條的情況,九億農民當然是太多了但假如我把農業的本職工作做好了這個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富余”不是會少余一些呢?

第二、關于農業產業化的問題。

農業產業化也是振興農業,發展農村,讓農民擺脫貧困的必由之路。但我需要什么樣的產業化模式呢?不同的國家因國情不同其農業產業化的模式是很不一樣的像美國,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走的一條高投入、高產出、規模化運作的產業化之路。而日本則因為地少人多,3/4國土為山地的事實,多采取小規模的家庭經營模式,注重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環保理念,走綠色農業之路。國家與日本也有類似的情形,不同的還沒有市場化所必需的外部環境。認為,走小規模的家庭式經營之路將是大部分農民的選擇,那種將土地私有化集中起來搞規模化經營的辦法在符合條件的地方搞,諸如內蒙、東北等少數地廣人稀的地方償試,不適合在全國推廣。上面說發展農業產業化,留住農村富余勞動力,以目前的現狀來看。

馬上想到就是辦一個什么農產品加工企業,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領導一提起農業產業化。然后讓農民與它簽訂合同,叫:公司+農戶或者訂單農業。但農業產業化的路子何其之多,怎么可能只有這一種模式呢?這說明,很多領導沒有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知識。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所必需的外部環境,諸如建立順暢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培育統一的農產品流通市場;由國家投資,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農產品供求和價格變動的信息網絡,讓我農民少一些因為信息不靈而盲目進行低水平重復性投資所造成的損失(對這個太有感性認識了同時,也可按市場化運作方式,建立一個貼近農民、服務及時、不斷更新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總之,市場經濟體體制下的政府應該是一個服務性的政府,而不是直接去參與市場運作。

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非彈性商品,需要指出的由于農業是一個社會效益遠大于其經濟效益的行業。一旦全部產業化后,農業將很難獲得社會平均利潤,這種情形在國由于農業從業者太多,競爭激烈,將顯得更為突出;現在加入了WTO將逐步參與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無疑又嚴峻了國農業的生存環境。農業產業的上游可以通過減少流通環節,優化物流配置來壓縮運營成本,同時也因為其屬于服務業的性質,獲利應該是沒問題的下游問題大點,但也可以從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科技含量,注重環保,走綠色農業的路子上下功夫,利用我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無非是少投點錢,多投點力,因為我中國的農民是最勤勞,最舍得花力氣的最主要的政府要加大農業補貼,要直接補貼,要將農業補貼作為國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一個經濟杠桿來用。美國農場主財大氣粗,政府尚要對其補貼,中國的農民窮得叮當響,政府還舍不得那幾個錢嗎?

第三、要加強基層政府部門在經濟建設中的引導作用。

提高教育水平,要想提高自己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最主要的還是靠自己艱苦創業、自力更生。改革基層政治體制后,政府也要起到引導作用,主要是為農民提供相關的經濟信息,組織工農群眾進行必要的技術培訓,提高農村生產經營技術水平,大力開展第二、三產業等多種經營,有條件的也可以組織勞務輸出,也可以組建集體所有制或股份制的公司企業,但要加強民主監督,防止貪污腐敗。這種發展工商業,加速城市化進程,提高人均收入,提高就業率的唯一途徑。另外,政府還有義務有責任組織人民群眾進行其他方面的公益基礎設施建設,如修筑公路,興修水利,植樹造林,治理沙漠等等.這里面我要清楚的一點是現在農產品及其再加工產品沒有實現規模經營,缺乏市場競爭力,這是擺在面前的一個難題,而比較分散的民間資本對這方面的投資熱情不高,這就要求國家在宏觀調控上給與支持,并由基層政府扶持、引導相關企業的發展。另外企業還要重視人才,尊重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尤其是人文環境,使人才能充分發揮其才能(這對經濟不發達地區尤為重要,不能提供好的生活條件,至少要提供好的人文環境吧)如果家鄉的這些經濟建設有了成效,人們不會盲目涌向大城市的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大城市的人口壓力,很多反對取消戶籍管制的想法也就多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