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10-28 08:20:00
導語: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現狀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幾年來,我市教育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在隱步提高,“普九”年檢順利通過,素質教育捷報頻傳,高考人數連年攀升,一、二中相繼創辦為省重點中學,綜合考評在衡陽爭創一流,被人譽為“XX現象”,與“汩羅經驗”相提并論。但歡呼之后冷靜思考,繁華的背后也存在結構性的深層次矛盾,我市教育現狀究竟如何呢?農村教育將走向何方呢?
一、農村教育規模日漸萎縮,與城區相比極不平衡
1、生源不足教育資源浪費攀高
隨著我國計生政策的深入持久,入學人口高峰期已過,從2000年開始,每學年各鄉鎮教育辦自然減生達200—300人,不少村小每年適齡兒童全部入學也只有10余人。遙田教育辦2001至2003三年內共撤減學校數5所,哲橋教育辦也有3所。學生減少后,校舍等教育資源卻依然存在而無法利用。10余個學生的學校,還得配備教師,配全教學設施,真是“麻雀雖小,肝膽俱全”。全市現有小學生109859人,分布在524所小學,校均不足200人,有52所學校學生規模不足100人。全市34個鄉鎮,幾經努力撤并,共計撤除30個教學點(不包括撤并的學校數),還有16個鄉鎮保留這種“麻雀”教學點,占全部鄉鎮的近50%,這樣的“點”規模小,效益低,不能不說是教育資源的大浪費。
相反城區教育在規模上則一味的做強做大,又是擴校又是建校又是進人又是挖農村學校的墻腳,導致城區學校硬件設施相對緊張,于是不惜財力、物力搞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不斷攀高。盡管這樣,城區義務教育學校仍在超負荷運行,中小學生入學難的矛盾十分突出。城北小學幾經擴建,生源還是爆滿,無法妥善安置,班額多達96人,無法正常上課,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
2、投入不足基礎建設難以到位
我市財力不足歷來就是影響教育發展的“瓶頸”。農村教育附加和教育集資取消后,鄉鎮對教育的財政投入就幾乎為零了,在以縣為主的投入體制下,我市財政把精力主要放在城區教育的弦上,城區學校無論是硬件建設還是軟件開發都稱得上日新月異、無與倫比。比如說舉全市之力,讓一、二中接連創辦成省重點中學,兩校校園建筑更新換代、煥然一新,二中“古跡”只剩兩棟舊房。可市財政還不遺余力的將兩校的擴容列為市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從發展銀行貸款的9000萬建設資金,兩校各占1000萬。
鄉鎮中小學校園建設可謂舉步維艱,僅有的幾個學雜費能保持運轉都困難。危房改造、課桌椅添置、教室、寢室維修等諸多問題都無法解決。無圍墻、無校門、無運動場的學校比比皆是;絕大多數村小光線昏暗、校舍破舊、活動場地狹窄,甚至有些學校連黑板都殘缺不全,破爛脫落無法寫字;音體美勞課程無器材、無場地;“三機一屏”多數教室沒有,更不用說語音室、勞技室、多媒體教室了。有的甚至連教學樓、學生宿舍都沒有或者說是危房。像導子完小危房告急,學生都緊急撤離,臨時借房上課;XX七中,偌大一個學校,學生宿舍沒有,幾百號學生擠一個大禮堂睡,岌岌可危。全市103所有危改項目的學校中,農村占97所。
市里主要用于農村學校危房改造的城市教育附加專項經費,也因許多學校無錢墊資,工程不能上馬,遲遲不能到位(市里有規定,工程不先上馬,經費不撥)。我市今后三年累計要消除農村學校危房面積96427平方米,占全市三年累計擬消除危房總面積的89%強。
3、師資不足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我市近三年未進新教師,結構本來就不合理。再加之城區、農村分布不平衡,造成我市教學質量的提高后勁不足,難以攀升。全市教師分布呈現四個圈子,即城區堡壘圈、結合部擠壓圈、鄉鎮不平衡圈、偏遠緊缺圈。堡壘圈和擠壓圈中的教師人浮于事,“三個和尚沒水喝”,教學質量難以上去;偏遠圈的教師編制不足,不得不請代課教師維持基本的教學秩序。
以竹市教育辦為例,竹市教育辦是由原竹市學區和原東灣學區合并而成的。該教育辦170余人的教職工中有57.3%家住城區,該教育辦教師形成了兩個明顯的圈子,原竹市學區的教師嚴重超編,這些教師又太多住在城里,太部分時間用于往返途中,教學質量又如何保證?原東灣學區教師則嚴重缺編,請了代課教師挑大梁,代課教師知識能力有其局限性,教學質量又如何上得去?此外像余慶、哲橋等離城區較近的單位也基本如此。
4、待遇不足教師積極性難以調動
近年來,由于城區學校可收擇校費、贊助費,加之生源激增、政府重點投入等方面的優勢,城區學校教師的待遇相應提高,像一中、二中、城北、前進等學校過年過節千兒八百的已是稀松平常。而廣大農村學校則要人沒有,要物沒有,要錢更沒有,有些學校是長期負債運行,運轉都是拆東墻補西墻。個別小學的一期可用資金甚至抵不上重點學校老師一期的福利,加之收費政策越來規范,要稍搞點建設,就捉襟見肘,雪上有霜。陶洲中學過教師節,每個教師只發20來元錢節日禮金,相對某些城區學校,簡直是懸殊太大。校際間這種差距的拉大,如何辦學?質量何求?教師的積極性如何調動?最直接的后果是:
一部分教師削尖腦袋、找關系,擠城區獨木橋,無心搞好本職工作;另一部分教師自覺進城無望,心理不平衡,就消極怠工,圖個清靜無為。農村學校教師管理則難上加難,農村學校教育舉步維艱。
二、義務教育管理脫節與高中階段教育難以接軌
以往,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學制體系為“六·三”式,總體分為六年制小學由教育辦管理,三年制初中由中學管理的格局。我市今年按照上面“兩調”精神,撤銷了鄉鎮學區,設立了鄉鎮教育辦,但由于職能轉變還未完全到位,教育辦仍然沿襲過去的管理模式,造成了義務教育管理仍然處于脫節狀態。
1、管理流程不暢中學教育質量難以提高
目前中學生源普遍較差,是制約中學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這種情況相當大程度上來源于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不到位,學生基礎未過關。在素質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小學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缺乏嚴肅性與實效性,導致部分小學管理非常混亂。個別教師沒了責任心,上課“放羊”;個別教師借口素質教育,上課玩點“花樣”,不求實效;個別教師思想轉化教育避重就輕,將難以管教的學生甩包袱甩到了中學。由此憑空增加了中學教育教學管理的難度,就很難保證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下面看看XX市2003年上期期末統測統計出來的幾組數據,就不難明白了。表一:學科人平成績達及格標準的學校數及比例
科目政治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歷史地理生物
年級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學校數401722168136641511159
比率%66.728.336.726.713.321.710.010.06.725.018.325.015.0
表二:學科及格率達60%以上的學校及比例
科目政治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歷史地理生物
年級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學校數3515191451155511687
比率%58.325.031.723.38.318.38.38.38.318.310.013.311.7
此外,全市無一科成績達及格標準的學校,還有20所之多,占中學段學校總數的三分之一。各科均達及格的農村學校僅有洲陂中學,占總學校數的60分之一。由此可見,當前各學校教學質量令人堪憂。
2、管理權限不清教育資源難以配置到位
將小學六年與初中三年的教育管理體系割裂成兩半,人為的擴大了資源浪費。一是加大了財政負擔,本來是一校的資源配置,都要分成兩校配置,本來許多資源小學和初中可以共享,如教師資源,但因為是兩個板塊,而無法實現,造成中學無法了解到為自已提供生源的小學的教育教學情況,小學也就根本不想了解或無法了解中學的教育教學情況。二是使師資缺乏的形勢更加嚴峻。由于初中、小學分層管理,互不了解情況,教師流動又不規范,造成初中進教師并非所需、小學出教師并非所愿。久而久之,中學專任教師奇缺,隊伍不齊;年輕教師紛紛調到中學,小學教師年齡嚴重老化,比例失調,形成空檔。如果小學、初中連成一體,則可對資源實行統一合理調劑,還可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為學校節約大宗福利開支和代課金、辦公費等。
3、管理體制不順普九成果難以鞏固提高
小學、初中管理的分段,造成人們對九年義務教育整體體系缺乏認識。農村許多家長只讓小孩讀完小學就算完成任務了,他們認為初中是另一個更高層次的學習階段。另外,小學生一旦畢業,小學就基本上不再干預初中入學情況,致使“普九”力量不能形成拳頭,“普九”成果難以得到鞏固。“普九”過后,許多學校輟學率出現反彈,遙田中學2002—2003學年度鞏固率88.7%,學年內流失128人,而該校2003屆畢業生三年直升率僅為54.2%。全市2003年有小學畢業生27717人,而只有25186人升入初中一年級,升學率僅90%。
如能將初中三年并入義務教育一體化管理,則可改變家長對舊的學制模式的認識,能有效控制學生的流失。
4、管理格局脫節農村高中教育難以為繼
我市基礎教育管理分為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三段相互獨立,缺乏連續性,容易形成管理空檔,使得義務教育不能形成整體效應,造成高中階段教育難以為繼。因為義務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為高中階段教育輸送合格人才,為高中階段教育準備優秀生源的教育。
我市近年來將優質高中教育資源高度集中到城區,嚴重損害了農村高中教育的發展,造成我市整個高中教育形成了“好學校越好,差學校越差”的非均衡教育發展格局,也導致了高考“一損俱損”局面的形成。98以前,我市還有11所農村高中,現在五中、八中是農村唯一的兩所高中,農村高中教育規模日漸萎縮。五中、八中兩所農村高中三個年級的學生數僅670人,占全市高中學生總數的6%,且成績都是不理想的。教師也一樣,這幾年一、二中從五中、八中挖了多少優秀教師,致使五中、八中有些高中科目缺了挑大梁的角色。這樣一來農村高中發展將會進入惡性循環軌道。今年我市高考整體大滑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因此一定要打破一、二中壟斷優質高中資源的權力,實現XX高中教育的遍地開花,這也是2008年實現“普高”,發展農村高中教育的需要。
三、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促進我市教育共同發展
1、改革義務教育階段管理模式,構建一體化義務教育管理機制,確保農村和城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首先要樹立教育的整體發展觀。盡管目前不同地域、學校的教育差異客觀存在。但我們的政策應立足于縮小這種差異,而不是擴大這種差異。對我市來說教育資源本來就十分有限,我們應該把十分有限的人力、物力傾斜農村中小學教育,促進農村與城區教育均衡發展。
其次要堅持教育的公平性原則。XX教育發展到今天,一枝獨秀,錦上添花已沒有多大實際意義,只有雪中送炭、百花齊放才是XX教育發展繁榮的現實道路。因此我們要公平對待每一所學校,保證更多數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權益的公平待遇,保證更多數的學生受教育的公平權利,盡力縮少農村與城區教育發展水平的差距,實現教育的共同繁榮。
再次要貫徹教育發展的連續性原則。義務教育是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以往初中、小學分層管理的結果造成中學與小學的相對封閉,現在撤銷了鄉鎮學區,使得中學對小學有了名義上的管理權,但由于舊體制的慣性,這種管理沒有得到有效行使,有的甚至形同虛設,中學與小學仍然搞單干。小學在沒有升學壓力和有效評價的時候,中學對其加強業務管理與指導,就是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中學會為自己將來的教育質量真抓實干,會為自身利益統籌規劃、嚴格要求、科學評價更基礎的小學教育。只有根繁,才能葉茂;本木分家,焉能興盛?
2、加快特色學校和綜合高中建設,壯大農村高中,拓寬農村教育人才輸送渠道,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一方面要發展城區綜合高中,開辦特色學校。發展農村教育,并非不要城區教育。城區教育應在質量上做成農村教育的樣板,求高求精求尖,辦出每個學校的特色。我市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嚴重不足,造成我市職業高中和成人中專辦學轉向,轉辦普高和初中。我們可將兩校辦成特色學校或綜合高中,以吸引廣大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畢業生,滿足廣大農村初中畢業生繼續升學深造的需求。像信息技術、農業科技、導游知識、園藝廚藝、車技維修等熱門行業的技能,仍是廣大農村學子渴求掌握的必需本領。城區職業學校可在這方面動動腦筋、深入挖掘。這樣一來,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升學率就會空前高漲。
另一方面必須發展壯大農村高中。目前我市農村高中要苗子沒有,要基數沒有,要好教師沒有,教育信譽日益滑坡。學生非一、二中不讀高中,已嚴重制約了高中入學率,使很多學生失去了讀高中的機會。我們如能做好兩方面的工作,這種局面完全可以改觀。一是教育決策者們要痛下決心,遏制一、二中壟斷優質高中教育資源,打破其優質生源、優質師資“獨家經營”的權限,將優秀苗子、優秀師資均衡分配到城區、農村所有完中。教師進城要慎之又慎,學生非正常流入城區的渠道要堅決堵死。二是各農村完中自身要努力,要在辦學條件、管理措施、師資保障等方面優化環境,尤其是要狠下決心提高教學質量,留住學生,穩住師心。倘若完中教學質量日升,高中學生人數將會怎樣提高?基數擴大了,高考上線人數又會怎樣增加?有了質量,有了基數,完中辦學即入良性發展軌道,這即為XX的高考提供了遍地開花的有力保障,同時也為將來“普高”堅定了基礎。
3、爭取黨政重教,依法落實各項教育經費的投入,拓寬投融資渠道,促成農村、城區教育資源共享
一要改革完善財政投入機制。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制定強有力的農村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優先滿足農村地區和弱勢群體就學的權益。各級政府應本著農村城鎮化發展的要求,改革縣市財政支出結構,拓寬縣級財政教育投入尤其是農村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促成各級財政投入向邊遠學校或薄弱學校傾斜,而不是像過去樣只向城區學校或重點學校傾斜。
二要鼓勵社會、企業團體及個人捐資助學或扶貧助學,相應改變農村學校的辦學模式。可采取國有民辦、民辦公助、私立學校等多種形式,減輕公立學校的經費負擔,將節余的經費投向農村公立學校。
三要鼓勵農村學校自立更生。政策要放寬,允許學校利用節假日和當地地理優勢資源,采取勤工儉學、學校創收獲得部分經費。物價、審計等部門不要借故索拿卡要。
四要大力促進農村教育信息化。要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搶點教育制高點,追趕城區教育的步伐,跨越農村、城區教育間的鴻溝,促成農村教育現代化,實現農村、城區教育共同發展,教育信息化是一條捷徑。推進教育信息化自然面臨著重重困難,我們要采取多種措施切實解決農村教育經費問題,加快實現校校通工程,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整合,實現網絡教學及網上辦公,滿足農村青少年多樣化學習的需求。
4、改革師資調配流動體制,繼續抓好中小學布局調整,開辦寄宿制中心學校,提高農村學校辦學效益
首先應建立師資流動管理的配套制度。一要建立骨干教師交流機制,要鼓勵城區教師到農村支教,鼓勵編制富余學校到薄弱學校支教,有計劃地開展定期交流制度。要采取可行措施,縮小農村與城市教師收入上的差距,幫助邊遠山區貧困教師改善福利。二要真正建立優勝劣汰、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聘任機制,強化崗位聘任,實現教師聘任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三要建立農村學校學科短缺教師的“對接培養”制度,完善教師培訓進修制度。
其次應進一步加大中小學布局調整力度。要對調整布局后的中小學作出統一規劃,集中財力辦好農村寄宿制中心校。因為農村學校點多面廣,需改善辦學條件的錢相當有限,如果將有限的錢平均分配到各校的話,是難見效果,意義也不大的。有條件的鄉鎮要以完小或中心初中為重心,聯合幾所聯小,辦成寄宿制中心學校,可以是九年一貫制學校,也可以是小學到高中的完全學校。范圍較寬、路程較遠的中心學校,要租車接送學生集中學習。其他地區也要因地制宜,或撤并或隔年招生或辦復式班,將農村分散的教育資源,整合起來集中辦學,是對現有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解決教師難派、管理難到位的問題,有利于逐步提高農村的綜合辦學效益。
- 上一篇:農村青年入黨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 下一篇:競聘演講 — 競聘農行某分理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