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馮之浚循環經濟觀

時間:2022-10-22 10:11:00

導語: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馮之浚循環經濟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馮之浚循環經濟觀

馮之浚:上海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教授。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軟科學研究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循環經濟立法起草小組組長,上海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等職。主要研究領域是“戰略研究,規劃研究、政策管理以及區域經濟與地域文化”。主要著作有:《論戰略研究》、《軟科學新論》、《現代咨詢學》、《現代戰略研究綱要》、《知識經濟與中國的發展》、《國家創新系統的理論與政策》、《軟科學斷想》、《現代化與科學學》、《論西部大開發》、《戰略研究與中國發展》、《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軟科學論》、《軟科學綱要》、《西部地區人力資源發展戰略》、《循環經濟導論》、《論循

10月15日,作為列席代表,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著名循環經濟專家馮之浚教授現場聆聽了同志的十七大報告,尤其是涉及到環境保護的部分,他格外關注。本報記者曾先后兩次采訪了他。

關注循環經濟立法

10月15日晚,馮之浚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真切地說:“環境保護,關系國家發展,關系子孫后代。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的重要途徑。”

馮教授高興地告訴記者,8月26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循環經濟法(草案)》首次提交審議。這標志著循環經濟法已經進入了人大常委會的立法程序,如果能夠順利出臺,將為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循環經濟法(草案)》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主線來勾畫,共7章61條。這部從2005年7月啟動立法程序,歷時兩年多充分調研、認真討論和反復研究論證才成型的法律草案,以建立基本管理制度為核心,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作出了相關制度安排。

作為循環經濟立法起草小組組長,馮之浚向記者介紹我國循環經濟立法的“中國特色”:

他說:“這個草案從實際出發,強調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節約使用;突出重點,著力解決能耗高、污染重,影響我們循環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通過立法,實現投入最小化、廢物資源化、環境無害化,達到以最小發展成本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綜合目的。”

“金點子”獻齊魯

“循環經濟里沒有‘廢’字,‘廢’是發展的‘發’帶‘病’了,所以我們投資的目的就是把‘病’拿走,這樣我們就發展了,就發財了,就發達了。”

今年6月,馮之浚應邀蒞臨我省講學,在“儒學·人與自然和諧”學術研討會上,他詼諧的話語,激起了與會人員的陣陣笑聲。

“廢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馮之浚說:“我們要重新認識‘廢’字,變廢為寶,以廢為源,發展循環經濟。”

馮教授認為20世紀末出現的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是一根藤上的兩個瓜,較早提出了循環經濟概念,一直力推循環經濟的發展,并領銜循環經濟法的起草工作。近幾年來,他奔走各地,為讓全社會接受和正確理解循環經濟觀念,頻頻演講、宣傳,指導或領銜多項相關課題研究。

馮之浚說,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采用全過程處理模式,是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路反饋式循環過程。

他舉例說,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的東西都不靈,“有錢不買東洋貨”。后來日本人就請了專家去講課,專家講了一句話,影響了整個日本:質量不是檢查出來的,質量是生產出來的。日本人懂了,于是開始從源頭抓質量,日本的產品也就開始熱銷全球了。好的產品是實行了全面質量管理,相比而言,循環經濟則是實行了全過程治理。

馮之浚多次到山東調研、講學,他認為,山東是人口大省、經濟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為緩解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必須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的步伐。為此他提出了幾個“金點子”:以循環經濟立省;發展知識密集型的服務外包產業;創新青島保稅區發展模式;開發好黃河三角洲。

馮之浚教授追隨著名學者費孝通、錢偉長關注黃河三角洲區域發展已經有20多年了,與這片土地頗有緣分。在他看來,黃河三角洲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獨特,地理位置優越,開發潛力巨大,應該成為我國東部沿海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黃河三角洲獨特的濕地生態系統,不僅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調控功能,山東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處理好能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

記者從采訪中可以感受到他身上既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責任感,又善于創造性地接受新思想新觀念,而且幽默風趣。也許,這三種特質,對于推動一個新觀念的普及,都是缺一不可的吧。

善待大自然

山水有情,自然無價。馮之浚說:“我從小拉京胡,拉了五六十年。我對京胡好,用毯子包裹它,愛護它,京胡也幫我忙。你虐待它,嘣,就壞了。我有報于自然,自然也會有報于我。人類和自然是一體的,我們要善待自然,自然也會善待人類。”

“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隸,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要參與大自然造化養育萬物的活動。”

馮之浚雖然是工科出身,對人文學科卻頗有造詣。他認為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之一就是“天人合一”,這種樸素的思想至今還是有用的。中國古代賢哲主張“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境界,宋朝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句話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仁者氣象”和“天地情懷”。中國傳統天人調諧思想是解決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矛盾的重要理論資源。

“科學證明地球至今存在了46億年,生命誕生于30億年前,人類出現了約200萬年,產業革命不到300年,人類太年輕了,對自然界還沒有深入認識。”馮之浚引用了《紅樓夢》里的兩句話“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他認為這兩句話充滿哲理,人類有必要做一次全面的反省:人類發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才能維護和發展人類所創造的文明。

采訪中,馮教授對齊魯文化贊譽有加。他認為,山東素稱“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文化資源十分豐厚,齊魯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省應繼承和弘揚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充分挖掘整理、開發利用自身的精神資源,建設文化大省,通過發展文化軟實力,增強山東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馮教授還談到,“和而不同”的思想即發端于齊魯之地,充滿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是眾多不同事物之間的和諧,“同”是簡單的同一,“和而不同”之“和”,就是主張多樣、平衡,對不同的意見和事物,提倡發揚包容萬物、兼收并蓄的寬厚之德。將“和”用于人際關系,以寬和的態度待人,就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將“和”用于政治,協和各階層利益,就能政通人和,社會進步;將“和”用于經濟,則能促進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將“和”用于文化,則可使百家爭鳴,理論創新;將“和”用于戰略決策,則賢才蜂聚、良言潮涌。(《大眾日報》/薄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