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路徑及建議

時間:2022-10-11 08:59:27

導語: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路徑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路徑及建議

摘要:在數字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產要素,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新動能。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與數字融合是必然趨勢。本文基于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面臨的數字基礎設施薄弱、數據共享體系不完善、農村電商供需兩端存在失衡風險、農民數字化素養有待提升等現實障礙,并提出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補齊數據共享體系管理短板、優化農村電商服務體系、著力提升農民數字化素養水平的路徑建議,以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關鍵詞:數字經濟;農業農村數字化;鄉村振興戰略

2021年4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指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高速發展,其規模已達到39.2萬億元,較2019年增加3.3萬億元[1]。同時,數字經濟的增速是同期名義GDP增速的3倍多。數字經濟作為工業經濟后的一種新興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數字經濟浪潮的推動下,我國農業不斷融入數字化發展進程,政府也出臺政策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如2021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強調,要促進農村教育、醫療等方面與數字經濟結合,構建鄉村數字惠民便民服務體系。從國家頒布的政策來看,農業農村數字化將是我國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

一、農業農村數字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動力

(一)農業農村數字化推動農戶提質增收

數字經濟所引發的“虹吸效應”能為農業生產、經營、銷售、流通等方面賦能。加快推動農業領域數字化賦能,有利于農戶實現從“會種植”向“慧種植”轉變,補齊農業領域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的短板,從而推進全面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從需求側角度來看,農業農村數字化引領小農戶采用集約化、綠色化生產模式。目前,我國農業種植易受到天氣、蟲害、疾病、土壤水質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在面對消費者需求時處于劣勢地位。通過運用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收集農業大數據,開發出各種數字種植系統,如植保無人機、農業氣象站、遙感衛星影像等被應用在農產品的精準采摘與精準施藥過程中,從而保證綠色化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實現農戶提質增收。

(二)農業農村數字化彌合城鄉“數字鴻溝”

一方面,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低是城鄉“數字鴻溝”的重要原因,但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我國開始實施“寬帶中國”戰略,截至2021年11月末,我國現有行政村已全面實行“村村通寬帶”,疏通了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的信息脈絡,使鄉村加快跟進全國高速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城鄉生產要素交換不平等拉開了城鄉差距。而網絡資源具有開放性強、來源廣泛等特征,通過運用網絡資源搭建城鄉之間生產要素共享平臺,實現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有序流動,能夠使資源配置趨向合理化,從而打破阻礙城鄉融合發展的技術壁壘,最終縮小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我國農村應抓住機遇,不僅要推進城市工業品進村,還要推進農產品進城,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用農業農村數字化建立城鄉之間良性互補的經濟內循環[2]。

(三)農業農村數字化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全國各行業遭受不同程度的沖擊,“移動菜籃子”“直播帶貨”等數字化零售模式在這種特殊形勢下應運而生。商務部發布的商務大數據監測顯示,2021年上半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9549.3億元,同比增長21.6%[3]。通過電商平臺的產業集聚能力,降低了農產品運輸成本,減少了不確定性風險,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銷售成功案例出現在大眾視野。如冠有“中國綠色名縣”之稱的漳縣,全縣11個鄉鎮、25個村打造特色高原夏菜,憑借抖音、淘寶等平臺直播帶貨,有效緩解農民就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農民運用云超市、微信小程序等平臺進行農產品線上銷售,拓寬農村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使農民從傳統的農戶身份轉變為網絡電商,從而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激活農戶的消費市場。

二、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的現實障礙

(一)數字基礎設施薄弱

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需要依靠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支持,建設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但目前部分農村依然存在地域范圍廣、人口零星分布的情況,導致硬件設施搭建困難,阻礙了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一方面,農村信息設施建設成本高。雖然我國現有行政村已實現“村村通寬帶”,但單純的寬帶接入并不意味著實現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由于農村地理位置偏遠,寬帶價格受搭建成本、維護成本等多種因素影響,明顯高于城市的寬帶價格,再加上網絡信號差的問題,給后期打造新基建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農村數字化交易體系滯后。雖然農村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但網絡的暢通性、安全性不高,并且農民的金融知識薄弱、抗風險能力低,導致農村的線上支付體系、金融體系略顯滯后。

(二)數據共享體系不完善

數據共享程度與信息化程度成正比,在農業領域建立數據共享體系有助于提高信息流通效率,減少閑置資源的浪費。目前,我國農村數據共享體系尚不完善,體現在數據管理薄弱及共享力度不足兩個方面,導致農業全產業鏈各利益主體信息不對稱。從數據管理方面來看,農村各地方政府在數據收集方面分工不明確,管理人員“各自為主”,可能存在不同崗位收集同種數據的現象,進而產生“數據煙囪”,給農民增加了大量無意義工作[4]。同時,政府也未對數據進行有效的整合,造成數據質量低下、有用數據缺失的局面,使得企業只能獲取局部數據,不利于搭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數據橋梁。從數據共享內容來看,我國農業大數據共享力度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農業大數據共享需要采用高信息技術手段收集并公開,而部分農業地區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欠缺大數據共享的技術支撐,無法形成有效的數據監管體系,從而增加了涉農領域數據泄露的風險。

(三)農村電商供需兩端存在失衡風險

我國農產品仍主要依靠傳統銷售模式,如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等。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傳統模式逐漸暴露出消息傳導滯后、消費者認可度較低等弊端,嚴重影響農戶的經濟效益。在這種形勢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迅猛,成為廣大地區農產品上行的重要路徑。我國農村地區經濟差異化較大,許多偏遠地區交通不發達,再加上不同類型農產品運輸條件不同,尤其是冷鏈物流技術體系滯后,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使某些農產品滯銷,物流成本上升。另外,農村電商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商家不注重售后服務,對農產品數量信息掌握不全,出現訂單與發貨量不符的現象,致使農村電商供需兩端存在失衡風險。

(四)農民數字化素養有待提升

農村地區憑借其優越的自然條件,能夠開發出多種形式的“鄉村+”項目,吸引城市消費者參與,成為數字經濟發揮作用的一片藍海。而農民作為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的主體,大多面臨教育水平低、培訓力度低、青壯年人才缺乏的現實困境[5]。2021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數字素養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我國農村居民數字素養與城市居民相差較大,且農民的數字素養遠低于其他職業。雖然智能手機、電腦等數字化設備已在農村普及,但農民數字化增收能力非常低,使得農民忽視數字技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農民對新事物的學習能力弱,僅把智能手機當作娛樂消遣的工具,沒有用它學習農業專業知識以及數字化操作技能;第二,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大量年輕人口流入城市,留下的農民習慣于傳統的種植方式,造成專業型技術人才短缺的局面,無法滿足農業農村數字化人才需要。

三、推動農業農村數字化健康發展路徑建議

(一)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首先,要提升“新基建”水平。“新基建”能夠改善農村信息網絡,帶動農村數字化發展和智能化升級。因此,建議在農村原有寬帶接入的基礎上,快速推進千兆光纖、物聯網等網絡基礎設施覆蓋農村。在有需求的地區建設5G基站,實現5G“村村通”,解決農村網絡信號差的問題,讓農民享受“滿格幸福”。其次,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一方面,基層政府可以建立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的標準體系,保障建設數字基礎設施的資金運行,避免資源浪費;另一方面,鼓勵企業投資農村地區,從而建立以地方政府為主、以企業為輔的資金供給機制,以此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進程。最后,要健全數字化交易體系。農村基層干部可以采取走訪、廣播的形式,定期給農民普及金融相關知識,并健全相應的征信體系、建立信用風險擔保機制,以此強化農村的數據監管體系,提高農民銷售數字農產品的安全性。

(二)補齊數據共享體系管理短板

隨著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成為我國大數據產生的重要領域,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但仍存在數據冗雜、開放力度不足等問題,從而衍生出數據數量多、質量低等問題。因此,必須拔掉“數據煙囪”,實現地方政府對信息的協同管理。具體而言,第一,國家要盡快出臺針對“三農”領域的數據開放政策,明確農業大數據可共享內容,建立數據信息服務平臺,從而有效連接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數據共享。同時,加大農業數據向社會開放力度,緩解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道德風險”。第二,在收集涉農數據時,地方政府要制定采集數據標準體系,管理人員按照標準明晰權責,對農田資源、疾病防治、氣象監測等數據分類整合,提高數據的準確性,避免重復性工作。第三,要完善農業大數據安全監管體系。通過設置風險等級安全防范系統,常態化風險評估工作,有助于及時化解數據泄露危機,進而補齊數據共享體系管理短板。

(三)優化農村電商服務體系

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存在信息貧困現象,不僅農民獲取消費者需求信息不及時,農業生產也無法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因此,建議優化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實現與消費者的精準對接,進而解決農村電商供需兩端失衡風險。從政府層面來說,政府要發揮頭雁效應,推廣地方特色農產品,著力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政府應加強宏觀政策方面的指導,根據農產品自身特點,對農產品市場需求量進行精準預測并反饋給農戶,再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在農產品運輸方面加強與冷鏈物流企業的合作,實時監測農產品質量[6];另一方面,政府要設立專項資金,定期在農村地區開展創新創業比賽,鼓勵農民加入電商行列,并按照平臺運營質量、農產品銷售數量等標準給予相應獎勵。從農民個人層面來說,農民要增強數字化意識。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不能單靠政府實現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必須建立政策引領、政府主導、農民參與的多方合作機制。

(四)著力提升農民數字化素養水平

農村地區“空心化”現象嚴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必須著力提升農民數字化素養水平,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數字化人才隊伍。從培育本土人才角度來看,應開設面向中老年群體的技能培訓課程,鼓勵運用智能手機發展農業生產,發揮智能手機的功能效應,使農民成為“數字新農人”。同時,青年群體能夠對數字化技術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并且思想觀念先進。因此,對返鄉青年要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因人分類制訂培訓計劃、建立考核體系,使其具備發展數字農業的能力。從引進外部人才角度來看,國家應給予相關的政策支持,引導大學生返鄉就業,并落實返鄉安家補貼。同時,鼓勵高校開設數字農業課程,從而更好地為農村地區培育高素質人才。

作者:尹燕瀛 李桃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