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普法教育路徑

時間:2022-09-28 11:16:10

導語:高校學生普法教育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學生普法教育路徑

摘要:本文從制度史和學術史角度回顧介紹了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高等學校法制教育歷程,對“校園貸”的產生和發展問題從個人、學校、社會諸層面進行思考。并就在普法教育中防范借貸風險的路徑進行探討,需要通過如新媒體、學科競賽、社會普法等方式開展對青年群體的普法教育。關于“校園貸”視角的普法教育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開展青年群體的思政工作。

關鍵詞:青年群體;大學;普法教育;校園貸

一、高校法制教育發展歷程

1979年9月中共中央要求加強法制教育,把法律課列入教學內容。自此,民主法制教育的內容開始進入高校政治課程體系。隨著1982年《憲法》的頒布,我國高校普法教育經歷了近半世紀的發展。此后,《法律基礎課》開始獨立設置,與《思想道德教育》課程并列,這也是法制教育地位逐漸提升的標志。1987年,國家教委對課程設置提出新要求:將《法律基礎課》設置為高校必修課。至此,法制教育正式成為高校教學體系的一部分。[1]21世紀以來,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逐漸趨于系統化。黨的十五大會議上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戰略,該階段,高校普法教育的總目標轉變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主陣地。2004年,國務院再次對高校思政課程設置方案出臺指導意見,將“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遵紀守法觀念”列入大學生培養目標范疇。同時,該意見要求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合二為一。次年秋季學期伊始,全國范圍內高校開始使用新版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此后,高校思政教育體系開始囊括法制教育。2013年,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兩部一辦”(指: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綜治辦,下同)和共青團中央聯合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和相關高校教育普法規劃文件。對于高校法制教育體系的建設明確提出要注重發展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處理問題的素養。此外,《綱要》中對普法教育形式提出了更多指導意見:鼓勵學校開辦各類普法活動,并充分運用新媒體的力量與資源,提升高校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近幾年,我國法律體系加速完善,高校普法工作的任務也迎來新標準、新內容。2021年《民法典》的實施,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邁入新階段。這一部時代性法典的頒布,也對將來高校普法教育工作提出更多新指向:普法工作不僅要內容豐富化,也要在傳播范圍、傳播形式上廣泛化。我們認為:優良的法律素養是未來社會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質,高校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工作,既是依法治理校園的重要措施,亦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我國高校普法教育的發展歷程主要節點與國家法治體系的建設節點遙相呼應,隨著依法治國戰略的推進,高校作為培養國家接班者、社會儲備軍的搖籃,已然成為全民普法的基礎陣地、主要戰場。[2]當前,普法教育已然是廣大學生工作者公認的關鍵教育內容。隨著“八五”普法的順利實施與社會發展背景的快速更迭,未來的普法工作會遇到更多挑戰,既有思想上的阻力,也會有實踐上的困難。本文基于當下大學生特點,從法律完善、法制教育的角度對學生工作中頻繁涉及的學生管理問題作出探析。

二、對校園貸問題產生和發展的若干思考

針對當前高校學生工作中頻繁發生的、涉及范圍較廣的問題(如網絡借貸問題),本文從學生工作、法律教育等立場思考法律教育效果欠佳的現狀,探索開展高校普法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的更多實現路徑。以期解決當前高校學子的法理知識欠缺問題,從而達到扼殺風險于初期的目的。根據大學生信用認知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當現有資金無法滿足需求時,其中愿意采取網貸方式的學生占比將近9%。而網絡貸款平臺的貸款程序簡單,審核寬松,只要提出申請幾乎都能得到資金。當前,校園貸主要分為以下四大類:消費金融平臺、網絡貸款平臺、民間私貸和銀行產品等。此前,因國家監管要求,大多數正規網貸平臺均已暫停校園貸業務,但校園貸的黑色產業鏈并未就此而止,以后面臨的是更艱巨的挑戰——不正規平臺貸款。很多大學生接觸的網絡借貸平臺更多屬于非正規機構,信息不透明,利率和手續費均高于正常借貸業務。但是由于其具有審核流程簡單、通過率高等特點,吸引了大量在校大學生,釀成許多慘案。2016年以來,由于無力償還貸款金額以及后續壓力,多名高校學生被暴力催債,甚至被私密照片威脅,造成超過13個省份多所高校學生結束生命的慘案,其中金額從幾千到百萬不等,造成的后果不僅是年輕生命的隕落,更是一個家庭的沉重傷痛。這樣的案件頻發在值得個人深思的同時,更值得所有學生工作者、監護人反思個中原因。綜上,高校學生群體已然成為非法借貸對象的“重災區”。這些事件的發生,不僅對當事學生及其家庭造成物質上的損失,還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害怕、擔憂、自責等多種負面情緒,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事后身邊人的追責、教導等都會給學生的心靈造成二次重創,甚至會給學生的社會活動造成一定障礙。校園貸危害大、蔓延廣,是學生管理工作者必須重視且加以引導的領域,而引導手段中除了金融知識的普及,學生觀念的引導,法律知識的普及也尤為重要。高校學生網絡貸款頻發,背后除了相關監管部門的責任不到位,學生金融常識的缺失,還有學生管理工作的漏洞。第一,大學生群體特性引發貸款行業擴張。一方面,大學生多處于經濟不獨立、思想半獨立的階段。這個年齡階段使得學生消費需求強,虛榮心強,尚未建立正確理智的消費觀,而當前產品又將大學生作為消費主力,精準宣傳投放的各類廣告頻繁對學生的消費欲望產生吸引。但是據統計,當前超過九成的大學生生活費主要來源仍靠監護人支持,也就是說,大多數學生并無財務獨立能力。這種落差是導致大學生強烈貸款需求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很多大學生仍處于未成年、剛成年的階段,社會閱歷單純,觀念簡單,防護意識和金融知識雙失,這就造成該群體易受騙的特性。[3]另一方面,高校學生群體日益龐大,截至2020年末,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833萬人。而如上所述,大學生亦是借款需求大、防護意識低的群體,這就促成校園貸款業務的瘋狂滋生。由于市場受眾廣、行業規模潛力大等原因,加之大學生群體有監護人的保護違約風險極低,網絡貸款平臺的高校市場風險低、收益大、成本低。兩方面原因造成了該行業的迅速擴張。第二,我國兼職體系有待完善,學生兼職機會少。在一些國家的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的學費及生活費由自己通過兼職等承擔,與此同時,社會上也有較為成熟的兼職體系供學生維持自身學習生活的需要。但是我國的文化背景下,由于父母和社會的保護,我國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基本不需要自身操心,而當下就業壓力的激增,兼職市場一崗難求的背景下,高校學生缺失兼職機會,只得靠借款平臺滿足自身消費需求。第三,相關知識的缺失使學生未正確認識網絡借貸。在上述真實案例中,不乏有同學提供自己或他人私密信息作為保障換取貸款資金,若學生無法及時還款,這些信息就會被發布在各類公眾平臺。此外,常見的暴力催收手段還有:對逾期學生以短信電話等形式恐嚇催債,騷擾逾期學生親友,公布逾期學生個人私密信息等不道德手段。但是學生尚無社會經驗與判斷能力,在面對這些場景時,并無維護自身權利、保護隱私信息的意識。此外,面對網貸平臺的利率和還款政策,學生沒有足夠的金融常識判斷其利率是否偏高,對高利貸并無辨別能力,更何談風險防范意識。2017年6月,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與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發布通知,其中提到:要求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并明確退出時間表。至此,針對大學生網貸的保障性法律法規首次開始施行。也就是說,此前的網絡貸款市場存在大量灰色產業鏈,整個行業嚴重缺失監管角色,并無成文規定保障貸款人的權益。2020年1月,最高法發布文件,其中明確指出:全日制在校生因“校園貸”糾紛成為被執行人的,一般不得對其采取納入失信名單或限制消費措施。面對愈演愈烈、無孔不入的非法借貸平臺,僅僅靠外部社會的監管難以做到疏而不漏。大學生多處于18~24年齡段,價值觀尚未成型又有著較強的攀比心、虛榮心以及模仿力,直面橫行的消費主義陷阱往往難以逃脫。同時,由于大學生的防范意識弱且無自主還款能力,在日常學生管理和普法教育中應給予學生一定的干預和引導。筆者認為,為防范風險,護航學生成長,將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納入教育內容是十分有必要的舉措,也是切實發揮法制教育作用的可行思路。

三、在普法教育中防范借貸風險的路徑

校園貸不但嚴重擾亂校園環境和市場環境,而且嚴重危害著高校學生人身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經過整治,當前正規校園貸已經得到遏制,但市場上諸多新型網貸品種依然在野蠻滋生,不容忽視。如何在普法教育中將相關金融知識、法律知識納入教育課程,以此防患若干借貸風險于未然,是當前學生管理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結合數位前輩在學生工作開展過程中的經驗之談,本文提出以下路徑作為參考:

(一)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創新普法形式

網絡時代的來臨為我國的法律普及工作提供了新思路,這些也同樣適用于青少年的法律教育工作。針對當前學生深受后現代思潮的影響,喜歡接受碎片信息的特性,[4]各類部門和教學組織可以將法律知識與經典案例結合,通過小短劇、小視頻、漫畫、表情包套圖等形式創作,[5]既能寓教于樂,吸引廣大學生的接受興趣,又能通過這種新興方式提高學生的吸收效率,將刻板嚴肅的知識生動化、形象化,將該類課程的刻板印象活潑化,更易于學生理解和傳播。此外,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已有微博、公眾號等平臺資源,用連載等形式,利用學校官方平臺資源,擴大相關法律知識的傳播范圍,將傳播形式帶出課堂,使傳播地點走出教室,靈活化教育。

(二)開展各類比賽競賽,檢驗學習成果

當前高校普遍采用課內學習成績+課外實踐成績的雙重考核標準進行綜合成績測評,而各類學科競賽的成果都是課外實踐成績中舉足輕重的分數構成。因此,可以針對學生的實踐成績需求,圍繞法律知識、金融知識的宣傳主題開展各類比賽競賽,例如普法視頻拍攝大賽、普法演說大賽、普法話劇比賽、普法欄目策劃大賽等,不拘泥于傳統方式,創新比賽形式。讓廣大學生參與到普法教育中,讓教育對象把握教育主動權,用學生在各類競賽的產出成果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通過這類活動給學生一個展示平臺。同時,通過對優秀參賽作品的宣傳,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用最受青少年歡迎的作品形式進行法律普及教育。

(三)運用社會資源,結合專業特性普法

當前大學生使用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配套教材中,法律基礎的內容占比不算多,并且偏向于基礎法學理論而輕針對性的法律條文。在此建議:開展思政課程過程中,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應選擇與時俱進、更契合學生生活和專業的相關讀物作為普及資料。[6]例如對會計專業的同學,可以學習《會計法》;對審計專業的同學,學習《審計法》;對廣大專業同學,可以了解《勞動法》。拿網絡借貸案例來說,可以給學生普及自然人的基本權利,例如名譽權、隱私權等,在合法權益被侵犯時,學生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而不會求助無門,進而畏懼自戕。這些課外法律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我國法律體系的了解,更有助于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與自身權益保護意識。此外,對于未開設法律專業的高校,可以通過聘請專業人士,如律師、法學教授等教師開設選修課程或講座等形式,針對一些典型法律問題進行普及宣傳。[7]這些舉措有助于學生從細微之處了解法律,從生活場景尋求法律關系。同時,教師也可結合社會熱點事件,帶領大家分析其中的法律問題[8],例如借娛樂圈某藝人的違法案例,與學生共同分析,用學生熟悉的方式學習法律。

四、結語

青年是國之未來,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堅強后盾。要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強國,做好高校普法工作可謂是必由之路。在消費主義和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給大學生們上好人生普法第一課,是每位學生工作者應當思考的母題。作為一名學生管理工作者,應首先從自身做起,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秉承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不斷探索打造普法教育模式,為莘莘學子的健康成長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任先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的歷史嬗變與現實啟示[J].教育評論,2016(1):11-14.

[2]文淵.新時代做好高校普法工作的幾點思考[J].法治觀點,2021(5):88-89.

[3]王樂.法制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J].漢字文化,2020(6):160-161.

[4]李章星.后現代思潮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及應對[J].新西部(理論版),2016(17):114-115.

[5]李章星,趙欣辰.視覺語言的碎片化重構——“表情包”使用的后現代闡釋[J].科技傳播,2017(17):6-7,9.

[6]崔瑋.大學生刑事法治意識提升研究:實證與理論的雙維考察[J].法學教育研究,2020(30):251-267.

[7]楊宗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法兼修高素質法治人才[J].法學教育研究,2017(19):48-59.

[8]薛祎.淺析普法教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J].現代經濟信息,2019(9):470.

作者:趙箭 劉忠杰 單位: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國際交通學院 陜西稼軒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