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研究

時間:2022-09-15 09:17:03

導語:新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研究

摘要:新媒體技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生了深刻變革,不僅使思想政治教育變得“鮮活”,而且也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確傳播。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帶來系列問題,例如信息技術與思政教學尚未深度融合、思政課網絡教學傳播渠道相對單一和思政課教師隊伍媒介素養教育有待加強等問題。嘗試通過理論上、機制上和模式上等舉措來突破當前發展困境,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更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教師;高質量發展

2020年8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在《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提出“要突出創新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傳和教學質量。[1]2021年7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新發展”“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新媒體等各級各類媒體,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同年9月在《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加強網絡空間思想引領”“深入推進媒體融合”,加大對“主流媒體及移動端建設推廣力度”。[3]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環境、知識傳播、內容監管、育人模式、學科話語權等發生明顯變化,學生的現實圖景也隨之改變。對此高校要借助新媒體技術創新高校育人模式,立足新時代和新媒介,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高質量發展。

一、新媒體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重要意義

在融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有了新的內涵與外延,新媒體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渠道多樣、載體豐富、覆蓋廣泛的場域,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來”,讓教師教學更有“生命力”,讓學生體驗更有真實感。(一)新媒體技術使思想政治教育變得“鮮活起來”;一是要講“活”理論知識。思政課老師要從教學手段、教學場景和傳播手段上不斷創新,讓思政課氛圍濃起來、形式活起來,讓學生感興趣、喜歡聽和聽得進。二是要走“活”紅色教育基地。課程教育要緊密結合紅色資源,大力弘揚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加深對學生的感召力、引導力和凝聚力。三是要激“活”精神力量。教師要將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有機融入思政課,形成教育合力,錘煉品格修為。(二)新媒體技術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確傳播一方面,新媒體技術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發展。要深層激發新媒體技術潛力,緊密結合思政課學科特色,促進知識成果的創新性發展和高質量產出。例如認真學習思政專家、專業“大牛”和優秀思政課教師的知識成果,深層激發思政課育人潛能,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新媒體技術也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確傳播。通過個性化、智能化、數字化和精確化的信息傳播機制,實現了針對不同學生推送不同內容,有效過濾涉黃、涉暴、涉詐騙等不良信息內容,精確定位學生不同需求,有效降低學生獲取信息的時間成本,提高知識傳播的有效性。

二、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現狀與階段困境

新媒體技術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動能,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例如教育方式以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為主,知識講授也通過慕課、微課、大思政課等途徑傳播。(一)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現狀1.教育方式: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為主在高校思政課堂上,教師主要通過視頻、音樂和情景劇等媒介,通過熱點事件和典型案例進行現身說法,以豐富多樣、生動有趣、靈活自主等形式,進行“沉浸式”教學。通過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融入課堂,主動參與學習,進一步提升獲得感,促進師生共同進步。同時結合微信、QQ、學習強國App和智慧校園等網絡平臺,進行線上教育教學、打卡簽到、問卷調查、教學評價和期末測驗等,努力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貼心的教學服務。2.知識傳授:以慕課、微黨課和大思政課為例通過新媒體技術實時更新教學儀器設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信息化、網絡化和智慧化。以華東交通大學馬克主義學院為例,先后錄制了《重溫紅色記憶激蕩中國力量》《乘中國高鐵尋江西紅色經典》等微黨課,主要講述中國共產黨發生在江西紅土地上的不懈奮斗史、理論探索史與黨的自身建設史等紅色故事。探索出以校領導、教師、烈士后人、當地退休老黨員和學生“五位一體”的大思政教學模式,不斷增強育人實效。(二)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階段困境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對于新時代提高思政課學科話語權,占領文化主陣地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現階段也面臨信息技術融合與思政教學尚未深度融合、思政課網絡教學有效傳播渠道不足和思政課教師隊伍媒介素養教育有待加強等階段困境。1.信息技術與思政教學尚未深度融合新媒體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對于身處一線的思政課教師更是一項挑戰。部分教師由于年齡、時間、授課習慣、教學環境等主觀或客觀限制,在思政課網絡教學上存在不會用和不想用等現象。同時各個院校推出網絡學習軟件也大不相同,暫未形成統一的思政課教學軟件,對此教師要經常開展軟件學習,掌握不同軟件使用方法,不斷重復錄入學生基本信息。這間接上加重老師的教學負擔,也違背了智慧教學和高質量教學的初衷。2.思政課網絡教學傳播渠道相對單一新媒體技術的更迭深刻影響著思政課教育教學和傳播格局,同時意識形態工作和學科話語權也面臨全新挑戰。高校在內容質量的有效供給能力相對不足,例如對國家大政方針政策、開展學習先進典型和踐行志愿服務活動上的信息和服務能力相對不足,存在有效傳播渠道單一、接受受眾較為固定等困境。在面對主流媒體和線下教育、教師與學生等問題上,還未形成渠道共享、協同發展、共通共建的傳播局面。3.思政課教師隊伍媒介素養教育有待加強媒體在高校鑄魂育人的作用不斷凸顯,亟待思政課教師提高媒介素養。新媒體技術已經融入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努力提升媒介素養,這不僅是新時代傳媒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更是思政課教師隊伍鑄魂育人的一項重要使命。同時對于如何防范化解國外意識形態侵蝕,立破并舉、激濁揚清,旗幟鮮明地反對“普世價值”“歷史虛無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幫助學生厘清內在本質,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信心,更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三、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的優化提升

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宣傳”,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系統性創新。對此要深刻結合新媒體技術,構建思政課教學耦合機制,來“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5](一)理論上:推進理論傳播進行系統性創新1.實現理論傳播與現實教育高度契合理論傳播要準確回歸到高校學生生活與實踐,教師要深刻對照學生實際需求,緊密結合熱點事件,高度契合學生學習生活,提高理論與現實之間契合度,要深刻闡述內在本質,準確把握內在規律,幫助學生厘清認識,讓其主動感悟理論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使育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教師也要明確不同學生的重點、難點、痛點和盲點,差異化定制需求,適時適度地推送傳播內容。同時理論傳播要做到涇渭分明,不僅要倡導主流核心價值觀,還要旗幟鮮明反對西方的“普世價值”。[6]2.全媒傳播助力實現宣傳效果最大化穩步推進媒體平臺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融合,將學習強國App、微信、QQ、智慧校園和數字圖書館等資源整合到校園融媒體中心,同時要努力實現校級媒體、縣級媒體、省級媒體和國家級媒體的同頻共振,協同構建教育傳播專項網絡體系,不斷推進智慧化教育,促進教育資源更加優質化、教育服務更加全面化、教育傳播更加精準化,逐步形成“視頻+音頻+智慧校園+智慧教育”的智慧教育發展體系,奮力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7]3.合理利用算法精確定位學生現實圖景新媒體技術通過學習強國、“互聯網+教育”、智慧校園等媒介精確定位學生需求。例如對高校學生學習習慣、圖書館借閱情況、測驗與作業、期末考試、學習強國App、思政課教學改革建議等數據進行有效采集,智慧分析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不足之處,依據個人學習習慣,優化理論傳播的內容質量、選題設計和推廣普及,使高校育人工作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富成效。同時學校要加強對算法的開發與運用,定期開展算法推薦滿意度測評,完善算法理論傳播推薦,針對性地推送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斷提高學生理論水平和媒介素養,增強意識形態教育的引導力與傳播力。(二)制度上:構建思政課教學傳播耦合機制1.新聞傳播學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耦合首先,思政課教師要加強同新聞傳播學的教師交流合作。[9]思政課教師可采用學科交叉的形式,不斷創新教學亮點,實現不同學科和不同特色的“新思政”教學,在互動交流和互動學習中加深對理論的認識,在傳播推廣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邏輯和新聞傳播的實踐邏輯的高度統一。其次,思政課教師要準確把握傳播新形勢,系統科學地制定育人計劃。要不斷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合理利用學習強國App、微信、QQ、智慧校園和數字圖書館等資源,將馬列主義通過短視頻、精品課程和示范課等形式強化傳播能力建設,提高思政課國內和國際傳播效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親和力。2.推動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動態教學的耦合高校要主動探索思政課多元融合發展模式,科學制定出學生培養方案、育人模式和課程體系等,運用數字化技術記錄學生學習情況,精確掌握學生學習數據,建立“高校學生、思政課程、具體實效”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推進高校思政課的“動態整合”和“實質耦合”。思政課教師可通過多元化、智能化和現代化等手段契合不同學生需求,可采取微課堂、翻轉課堂、慕課、現場實踐教學等手段豐富課堂形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可緊貼國內和國際形勢和網絡熱點事件,將思政課的精髓要義通過耳熟能詳、簡單淺顯和印象深刻的例子,引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3.教師課程模塊與學生能力模塊的耦合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上的耦合,不僅僅教師培養方案與學生培養方案的耦合,也是教師教學和學生成長的相互耦合。教師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價值意蘊,汲取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精神養分,激發立德樹人的內生動力,真正讀懂百年大黨的歷史厚度、理論深度、情感力度和視野高度,要提高視野站位,深入學習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從歷史的基本經驗中讀懂中國共產黨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智慧密碼。及時總結思政課教學的經驗教訓,擯棄“大雜燴”的教學思想,教師要針對性推送課程教學模塊,化解兩者信息不對稱難題,有力解決“供”與“需”矛盾。學生要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對照自身發展實際,努力改正自身缺點不足,從小我到大我,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同時學生也要幫助教師實現進步,針對課程存在問題提出意見,完善教師教學,形成師生教學合力,攜手同行共同進步。(三)模式上:通過多媒體技術增強學生體驗1.提高多媒體教學的整體水平首先,黨要牽頭將國家主干網、省市教育網和高校校園網進行有效整合。要將學校教育管理、教師教學培訓、學生課程學習、平臺優化建議等進行統一管理,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可靠、學習專需、方便快捷的網絡環境,實現對學生的精準定位和有效供給。其次,多媒體技術要與校園網深度融合。要將多媒體技術在思政課教師群體進行創新、推廣和普及,提高教育者整體水平和媒介素養,通過“新媒體技術+教育”等平臺,使教學變得更加立體、全面和鮮活,盡量滿足學生的多樣需求。最后,將思政課課程內容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生動展示。例如可通過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教學設備和思政課相關配套教學設施,增強學生思政課學習參與感和獲得感,提升課堂的趣味性、互動性和交互性,不斷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和引導學生,真正實現以人為本。2.要讓思政課系統化和信息化第一,思政課教師要讓思政課變得系統化起來。思政課教師要仔細研讀國家最新統編思政學科的重點教材,系統梳理相關學科的主體知識框架和重點教學內容,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理論水平。同時思政課教師要刻苦鉆研思政課“精品課程”建設,聚焦高校學生現實圖景,系統制定學生課堂學習計劃和知識鞏固計劃,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品德進行綜合測評,及時掌握學生的真實水平,從而進一步修正和完善思政教學計劃。第二,思政課教師要讓思政課變得信息化起來。思政課教學要廣泛運用新媒體、互聯網和數字技術,依托“新媒體技術+教育”等平臺,合法收集用戶學習習慣、思政課知識難點盲點,對學生的教學信息進行智慧分析,從而科學制定學生的個人學習計劃、知識鞏固計劃和重點學習計劃,讓思政課教學變得更加科學化、智慧化和人性化。3.給學生“沉浸式”課程體驗首先,各個高校可利用聲、光、電等多媒體互動技術,使受眾觀感更加立體和真實,引發學生內心情感共鳴。例如可建立智慧圖書館和“四史”AI+VR體驗館等,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虛擬與現實設備、教育“云課堂”等手段,打破時空限制和地域限制,凸顯新媒體教學的教學優勢和傳播優勢,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對思政課學習欲望,自發學習“四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內容,讓學生“沉浸學習”之中。其次,思政課教師可將紅色革命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學中,不斷啟發受教育者,真正使思政教學入腦入心。例如帶領學生重溫紅色革命根據地、愛國主義實踐教學基地和文化旅游體驗基地等,通過實地考察、情景再現和互動交流等形式,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將思政課教學與學生現實圖景相結合,讓思政課教育教學更加真實、更加生動、更加鮮活起來。

四、結語

新媒體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可通過多樣形式滿足不同主體需求,激發受教育者主體活力;可通過優質的內容質量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性轉化;可通過智慧教育來推進教育優質均衡,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實效。總之,要充分將新媒體技術廣泛應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上,促進教育向更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9):75-80.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8):18-19.

[3]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9-15(001).

[4]李佳,叢佳紅.媒體融合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5):141-145.

[5]余友情.新媒體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S1):91-93+97.

[6]劉強,劉紅芹.新媒體實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體系建設[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0):7-9.

[7]奚小網.新媒體技術在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應用研究[J].傳媒,2021(16):84-86.

[8]駱正林.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專業課程教學的耦合機制[J].傳媒,2020(9):9-11.

作者:付垚 王曉旭 單位: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