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路徑

時間:2022-06-17 14:38:41

導語:職業院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院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路徑

[摘要]當下核心素養與課程思政不僅成為我國教育界特別是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更是擔負著國家人才培養“把關人”的高校教育的“重心”。本文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教學總目標,以英語課程的內容六要素為教學的主線,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視角挖掘思政元素,以過程性評價為主,輔之以多元評價的方式檢測學習的效果。將隱性的思政元素融入到顯性、具體、可操作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力求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嘗試探索出一條可操作、可模仿、可推廣的新的教學路徑

[關鍵詞]核心素養;英語課程思政;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學路徑

教育理念的革新是實現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如今“人人育人”的課程思政理念被提到了學校教育的首位,掀起了我國教育界的大變革:三全育人,立德樹人,各層級、各學科都在積極探索學科育人的方法和途徑。作為高級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高職院校更是如此,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課程思政的理念該如何實施?怎樣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這些問題急需找到新思路。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找到一條既有很強的操作性,又有推廣價值的新的教學路徑來解答上述問題,是本文研究的切入點。

核心素養的研究背景

核心素養的提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21世紀是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的新時代。世界格局、國際交流、社會風貌呈現出與上個世紀完全不同的特點:科技高速發展,跨界交流更加頻繁,相互依賴與競爭日益加強,紛繁復雜的變化使得不確定性因素驟增。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必須進行變革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早在1990年代,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已開始了對勞動力核心素養的研究。2012年,一個跨國研究團隊在國際各組織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正式提出了一個共識性的核心素養框架,包括10個方面的素養:創造與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決策能力,學會學習、元認知,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團隊工作),信息素養,信息通訊技術(ICT)素養,公民素養(地方性與世界性),生活與職業生涯素養,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團隊達成的這個共識,為各國培養應對21世紀挑戰的新型國際人才提供了有重要參考價值的理論基礎。從知識傳授到素養培養,是教育界的一次巨大變革。為教育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必須轉型: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轉向以素養培養為核心的教育體系。因為現在很多基礎認知方面的知識已被計算機或網絡所代替,而核心素養的能力目前尚無法完全被人工智能機器所取代,所以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熱浪”必將在“核心素養”培養的動力下一波一波掀起。我國教育部在2014年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褚宏啟專家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公民素養、合作與交流能力、自主發展能力、信息素養這6種核心素養,作為21世紀中國國民素質提升和改造的重點選項。這一觀點既跟進了世界潮流的發展步伐,也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同時為我國推進教育現代化改革搭好了框架,因而被廣泛借鑒。外語界專家、學者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持有不同見解。根據北京師范大學王薔教授的觀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有四個方面: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可以歸納為兩部分:一是必備品格,即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二是關鍵能力,即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核心素養”的英語表達是“KeyCompetencies”,可以直譯為“關鍵的能力”,意譯為“勝任力”。素養是知識、技能、態度的整合,是可以被觀察、教授、習得和測量的行為。由此可見,核心素養是可以教授、學習和評價的。英語課程因其人文性、直觀性和實用性,具有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然而課程思政是比較抽象、隱性的元素。因此,筆者試圖將隱性的、抽象的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政元素融入到顯性的、具體的、可操作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過程中,來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嘗試探索出一條可操作、可模仿、可推廣的新的教學路徑。

基本教學路徑

以英語課程的核心素養四要素為教學總目標,以英語課程的內容六要素為教學的主線路,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視角挖掘思政元素,以過程性評價為主,輔之以多元評價方式檢測學習的效果,使語言課程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場個人素養提升的旅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四要素(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貫穿在英語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既相互聯系又彼此影響。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文化意識體現價值取向,思維品質體現心智特征,學習能力構成發展條件。通過在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有目的、設計合理、有效的教學活動,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培養,啟發多元思維和創新思維意識,培養和提高在將來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運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英語課程六要素是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包括: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這六個要素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所有的語言學習活[摘要]當下核心素養與課程思政不僅成為我國教育界特別是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更是擔負著國家人才培養“把關人”的高動都是在一定的主題語境下展開的,學生圍繞具體的主題語境,基于不同類型的語篇,運用語言技能獲取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提升認知水平;同時,有效地選擇運用各種學習策略,提高理解表達效果和學習效率。本教學設計是參照我國普通高中英語課標(2020年修訂版)來進行的。原因在于:一是由于高職院校性質的復雜性、特殊性,高職英語課程內容沒法統一標準;二是因為高職生的英語知識文化基礎及認知能力與高中生緊密銜接,且目前常用的高職英語教材基礎階段的知識結構框架與高中教材相似處很多;三是因為該課程六要素的適應性很廣泛,尤其是對于高職基礎階段的英語教學。教育部高教司在2000年10月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基本要求》(以下簡稱《要求》)中明確了分級教學的要求:“鑒于目前高職、高專和成人高專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差異較大,教學要求分A、B兩級,實行分級指導。A級是標準要求,B級是過渡要求”。但是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由于師資、教學管理等多方面條件的限制,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次教學”,因而采取“班內分層教學”。英語課程六要素整合教學為實現這一要求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徑。另外,《要求》強調“要注重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還強調“訓練語言基本技能與培養實際從事涉外交際活動的語言應用能力并重”。運用英語學習活動觀正好為實現這些教學目標找到了視角。因此,筆者采用該思路作為高職院校核心素養培養的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路徑。

教學路徑設計

1.基本原則(以學科核心素養四要素為目標)第一,秉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由于學生英語基礎個體差異較大,為了盡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可以允許學生英語加漢語表達,甚至直接用母語也可以(但是提前告知學生:評分會有區別)。第二,教學活動內容的設計應關聯單元主題,結合時政,貼近生活。活動類型有學習理解型、應用實踐型、遷移創新型,活動方式可以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去考慮,充分體現“學以致用”的職業教育特色。在“學”(知識傳授)的階段融入對主題認知認同及情感內化的內容,在“用”(能力塑造)的階段融入行為轉變的內容。第三,對教學活動的評價應采取“分級標準”,以真實體現“班內分層”的教學實踐。評價標準可依據學情分為A/B兩級或A/B/C三級,評估的方式可以是客觀測試(認知層面)、撰寫反思(情感層面)或成果展示(行為層面)。2.基本步驟(以英語課程六要素為主線,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視角)首先,根據單元主題創設導入話題(一般采用why問題導入法),引領學生一起進入主題意義探究(主題語境有: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創新思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活動中應多關注高認知、低參與和低認知、低參與的學生群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分享意識。接下來是語篇學習。該學習過程是教學的主要過程,包括語篇內容、語言知識(語音、詞匯、語法)以及語用知識。對于語篇內容的學習,教師可運用問題式教學法+自主學習法(師生先共同讀懂提前設計好的問題,然后學生自己閱讀文本回答問題),之后通過問題回答檢測閱讀效果(可學生自測、小組互測或教師統測)并及時予以點評。對于語言知識的學習,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自己學”,而不是“聽老師講”。比如,讓學生列出自己的生單詞表并查找其讀音、意義并造句(可作為課前作業),讓學生標出文本中熟悉的短語,分別找出文本(可以是一個段落)中的動詞(包括所有變化形式)、形容詞、名詞復數、副詞、介詞、連詞或者某種語法現象(有目的訓練的內容),然后進行評測、總結、反思。語用知識的學習以口頭、筆頭活動設計來進行。口頭可以通過“職場情景劇”為主要表現形式,筆頭練習各種不同的職場應用文寫作。教師可以通過講解、播放視頻、模擬等方式開展活動。最后是文化知識的提取、概括、總結。該環節中的文化元素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自己查找、閱讀、概括、總結。通過對中外優秀文化的賞析,在不同文化的比較、鑒賞過程中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民族自信,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總結

通過本人的理論探索與教學實踐,上述新的教學路徑能夠使英語教師從觀念上牢固樹立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意識,在備課環節圍繞提升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優化設計,巧妙地將思政元素(育人理念)融入到學科教學中,并在教學活動中予以貫徹,從而達到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最終把立德樹人的目標落到實處。作為教師,應首先培養學生“成人”,而后“成才”。教育決不可急功近利,應著眼于學生的未來——國家的、世界的、人類的發展。當然,由于本人理論基礎及實踐能力的限度,這些教學改革的新路徑還有待更多專家、同行們一起探索與改進,為我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獻計獻策。

作者:徐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