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集聚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
時間:2022-04-25 10:37:53
導語:農業產業集聚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基于2005—2018年廣西農業生產數據,通過計算研究期內廣西農業碳排放水平,實證分析農業產業集聚對農業碳排放總量及強度的影響。結果表明:(1)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碳排放總量及強度之間存在“倒U型”特征關系;(2)農業經濟發展顯著增加了農業碳排放總量,但有利于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3)城鎮化水平提升會顯著降低農業碳排放總量和強度;(4)畜牧業產業集聚相比種植業產業集聚更有利于降低農業排放量。
[關鍵詞]農業產業集聚;農業碳排放;多元回歸;廣西
十八大以來,國內學者關于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碳排放研究日漸增多,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農業產業聚聚與農業碳排放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李文華等采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分析框架得出我國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碳排放總量呈“倒U型”特征關系。[1](2)農業產業集聚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因農業生產類型的不同而不同。胡中應等認為種植業產業集聚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強度,但會帶來農業碳排放總量的增加,而畜牧業產業集聚的效果則相反。[2]張哲晰等認為對于具有比較優勢的高農業碳生產率的農戶而言,農業產業集聚的低碳增效作用更加突出。[3](3)農業產業集聚程度的不同,對農業碳效率的作用亦不相同。張俊飚等認為農業產業集聚是造成我國七大農區農業低碳經濟效率擴大的重要因素之一。[4]程琳琳等進一步發現農業碳效率在農業高度集聚區隨農業產業集聚程度的提高表現為“先升后降”特征,而在處于農業低集聚度區時農業碳效率隨著農業產業集聚升級得到明顯改善。[5]綜上所述,現有關于農業產業集聚和農業碳排放的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宏觀層面,對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碳排放的關系研究較少。鑒于我國區域間差異較大、農業產業集聚、農業碳排放之間的關系存在較大的異質性,有必要分區域討論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碳排放之間關系。目前關于廣西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碳排放相關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以廣西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元回歸模型探討廣西農業產業集聚對其農業碳排放的作用機制,以期從培育或抑制產業集聚角度為廣西農業碳減排工作提供參考建議。
一、農業產業集聚影響碳排放的理論分析
農業產業集聚是一個或多個農業主導產業及其經濟活動在空間范圍內不斷匯集、高度集中的動態發展過程。根據產業類型不同,可劃分為種植業、畜牧業、農產品加工與流通業以及農業科技園等農業集聚類型。農業碳排放主要來自于作物的生命活動和要素投入帶來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6]農業產業集聚可以產生規模經濟和技術溢出效應,其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隨著農業產業集聚程度的形成,農作物播種面積和生產要素投入的不斷增加,農業碳排放總量也會隨著種養規模的擴大相應提升;然而受農業產業集聚水平高低的影響,農業產業集聚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可能具有區間性。換言之,在農業產業集聚初級階段,農業產業集聚會帶來農業碳排放量的增加,隨后得益于中高級階段農業產業集聚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農業生產效率會得到顯著改善,碳排放增速可能會有所下降。第二,隨著農業產業集聚的形成和發展,農業碳排放會受到基礎設施共享、農業社會化供給等規模經濟、知識和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具體而言,農業產業集聚在降低能源消耗和要素投入的同時,能夠抑制碳排放。農業產業集聚形成的技術溢出效應有利于催生和推廣新的技術發明,從而提高能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率。第三,隨著農業產業集聚的升級,規模化生產會使分工更加專業化,從而提高交易效率,進而降低單位產出的碳排放量。同時,農業產業集聚利于促使產業內企業在節能減排行動上的合作,采用更多的環保生產技術,形成迂回經濟助力農業碳減排。
二、農業產業集聚影響碳排放的實證研究
(一)變量選擇與模型設定
本文主要分析廣西農業產業集聚對農業碳排放水平的影響,借鑒EKC理論構建如下模型:E=α0+α1lq+α2lq2+μ(1)其中,E為農業碳排放水平,以農業碳排放總量(tc)和農業碳排放強度(cl)表示,lq為農業產業集聚水平,用區位熵表示,其公式為:lq=(Yi/Yj)/(Yɑ/Y)其中,Yi表示廣西農業總產值,Yj表示廣西所有產業總產值,Yɑ表示全國農業總產值,Y表示全國總產值。由于農業經濟發展是影響農業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因此引入人均農業總產值這一解釋變量,以此反映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業碳排放之間的關系,得到模型(2):E=α0+α1lq+α2lq2+el+μ(2)城鎮化有利于我國開展碳減排工作,這在中西部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7]因此將城鎮化(ur)作為控制變量引入模型中,以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得到模型(3):E=α0+α1lq+α2lq2+el+ur+μ(3)農業碳排放水平與農業產業結構密切相關,考慮此種影響,在模型(3)中加入種植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pp)和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bp)兩個指標,以此觀察農業產業結構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E=α0+α1lq+α2lq2+el+ur+bp+pp+μ(4)為了進一步探索有利于開展農業碳減排工作的農業產業集聚類型,設置交叉項lq*pp和lq*bp,以此判斷增加種植業(或畜牧業)比重對農業碳排放影響,見模型(5)。E=α0+α1lq+α2lq2+el+ur+bp+pp+lq*bp+lq*pp+μ(5)
(二)數據來源及說明
本文所用變量數據來自于歷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及廣西農業農村廳等相關部門發布的政府統計公報及相關統計資料。其中農業碳排放強度以每萬元農業總產值引發的碳排放量表示,農業總產值、種植業總產值和畜牧業總產值均以2005年為基期,采用GDP可比價,剔除價格因素。
(三)實證檢驗及結果分析
1.變量平穩性檢驗變量是否平穩是判斷模型設定是否科學的重要依據,也是檢驗模型是否存在偽回歸的重要途徑。本研究依次對各變量進行了平穩性檢驗后發現,各變量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不存在“偽回歸”現象。2.模型估計結果與分析表2給出了因變量為農業碳排放總量的估計結果。在5%顯著性水平下農業產業集聚程度平方項系數(lq2)為負數,說明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碳排放總量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這與理論分析相一致。在農業產業集聚初期,碳排放總量隨著農作物或畜產品數量的增加與農業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而上升,伴隨著農業產業集聚的形成,農業生產效率、技術效率和流通效率會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經濟效應開始體現,農業碳排放總量達到拐點后開始下降。就產業結構對碳排放總量的影響而言,種植業比重和畜牧業比重系數均顯著為負數,即種植業比重與畜牧業比重的增加會降低碳排放總量,種植業比重系數大于畜牧業比重系數,說明廣西農業碳排放的貢獻主要來自于種植業。種植業比重與區位熵系數(lq*pp)交叉項高于畜牧業比重與區位熵比重系數(lq*bp),意味著與種植業相比,通過增加畜牧業比重來完成產業集聚更有利于溫室氣體減排工作。表3給出了因變量為農業碳排放強度的估計結果。農業產業集聚程度的二次項平方系數(lq2)、一次項系數(lq)均為負數,說明農業碳排放強度隨著農業產業集聚程度的增加呈現“先增后減”趨勢。這表明在一定的農業產業集聚水平下,農業產業集聚的規模經濟效應和技術溢出效應才開始發揮作用。農業經濟發展水平(el)、城鎮化水平(ur)的影響系數均顯著為負,說明發展農業經濟、提升城鎮化水平可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其中,人均農業農產值每上升1%,農業碳排放強度將下降0.781%;城鎮化水平每提升1%,農業碳排放強度將下降2.404%。就農業產業結構而言,種植業在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系數(pp)大于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系數(bp),且為負數,說明增加種植業比重相比增加畜牧業比重更有利于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原因在于種植業生產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相對于畜牧業而言更容易通過規模經濟和技術溢出效應降低碳排放強度。種植業的溫室氣體主要來自化肥、農藥等要素投入,與化肥、農藥要素的施用數量密切相關,存在規模報酬遞減現象;而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更多來自動物本身的生命活動,受到養殖數量的影響,規模養殖對照明、保溫條件要求更高,因此消耗的能源反而更多。但種植業比重區位熵交叉項(lq*pp)的系數為正,且高于畜牧業比重與區位熵交叉項系數(lq*bp),這與理論分析不一致。可能因為體現農業產業集聚減排效應的能源及要素投入為粗放式投入,且占總投入比重太低,從而限制了種植業集聚的減排效果。
三、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1.綜上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碳排放總量及強度之間存在“倒U型”特征關系;農業經濟發展顯著增加了農業碳排放總量,但有利于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城鎮化水平提升會顯著降低農業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畜牧業產業集聚相比種植業產業集聚更有利于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2.基于本文研究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1)合理進行農業產業集聚,發揮規模經濟效應。根據廣西經濟發展進程、內部產業結構、農業發展階段、農業基礎設施等現實情況,適度集聚農業產業,優化資源與要素配置,逐步推動集聚由“數量”向“質量”轉變,有序推動農業產業集聚轉型升級。(2)就農業碳排放效率而言,農業經濟增長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強度,但會帶來地區農業碳排放總量的增長,因此需轉變以資源環境破壞換經濟增長的模式,向生態、循環、綠色和低碳農業發展模式轉變。(3)踐行“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建設方針。在城鎮化進程中,協調好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的關系,統籌城鄉發展,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積極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順利轉移。(4)畜牧業是實現農業碳減排的重要突破口,需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減少資源消耗大、化學品投入較大的農作物種植面積,推動綠色養殖、生態養殖業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李文華,周倩,陳永強.農業產業集聚與碳排放:我國省際層面的實證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8(24).
[2]胡中應,胡浩.產業集聚對我國農業碳排放的影響[J].山東社會科學,2016(6).
[3]張哲晰,穆月英.產業集聚能提高農業碳生產率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7).
[4]張俊飚,程琳琳,何可.中國農業低碳經濟效率的時空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碳投入”視角[J].環境經濟研究,2017(2).
[5]程琳琳,張俊飚,何可.農業產業集聚對碳效率的影響研究:機理、空間效應與分群差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8(9).
[6]曠愛萍,胡超.廣西農業碳排放影響因素和趨勢預測[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2).
[7]盧祖丹.我國城鎮化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1(7).
作者:胡超 曠愛萍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農產品市場化在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
- 下一篇:蓮藕塘小龍蝦生態養殖技術研究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