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時間:2022-04-18 16:32:27

導語: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摘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給國際貿易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賦予了新的使命和挑戰。本文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國際貿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出發,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貿易人才需求情況,針對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措施。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國家將加強與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各領域開放合作機制,深化內地與港澳互利合作,以創新驅動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包括珠三角九市(廣州、深圳、東莞、佛山、肇慶、中山、江門、惠州、珠海)以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

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國際貿易帶來機遇與挑戰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交通物流樞紐和國際文化交往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大數據中心、國際化城市新中心、新型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高端航運服務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各種政策的驅動下,廣東省尤其粵港澳灣區的國際貿易相關行業發生了變化,相關改變既給國際貿易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貿易港口與國際物流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位居廣東省,擁有悠久外貿歷史與從事國際貿易的得天獨厚地域優勢。灣區內擁有諸多優良港口,在全球集裝箱吞吐量十強港口中,粵港澳大灣區就占了三席。港澳港口群是目前世界上通過能力最大、水深條件最好的區域性港口群。當前,廣東省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逐步形成了以香港港、廣州港、深圳港為核心,以珠海港、東莞港等周邊港口為支撐的世界級港口群格局。世界級港口群格局建設給國際貨物貿易與國際物流的發展帶來巨大機會。

(二)具有國際綜合競爭能力的國際貿易現代創新產業基地與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不斷構建具有國際綜合競爭能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多個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產業基地(園區)。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重點打造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以及全球先進制造業中心、國際金融航運和國際貿易中心,將極大促進創新型國際貿易的繁榮與發展。

(三)先進新型產業的沖擊和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建設以技術密集型與知識密集型產業帶為主,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互聯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產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受到沖擊和挑戰。隨著灣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外部環境的變化,廣大參與國際貿易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需要在戰略調整與轉型中積極尋求創新發展的方向,提升核心競爭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給國際貿易發展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賦予了新的使命和挑戰。

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貿易人才需求情況

粵港澳大灣區著力打造全球重要創新中心、國際金融航運和國際貿易中心,有力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使得灣區對國際貿易創新型、高科技、高素質性人才需求加大,灣區人才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具有大數據、信息技術背景人才的需求增多

在大灣區建設和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人才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粵港澳灣區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國際貿易中涉及的開發客戶、客戶分析、產品開發與定位、服務等越來越多環節依賴于大數據分析與信息技術。根據智聯招聘大數據分析,在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集中排名前三名的是制造、消費品和ICT行業(信息和通信技術,是電信服務、信息服務、IT服務及應用的有機結合),說明除了傳統的制造業和消費品貿易行業,粵港澳大灣區對于創新型的具有大數據、信息技術背景人才的需求增多。

(二)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需求大幅增長

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廣東省外貿進出口7.08萬億元人民幣,占全國22%,規模繼續穩居全國第一。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達4.35萬億元,同比增長0.2%,實現連續4年增長。在對外貿易中,跨境電子商務增長迅速,人才缺口最大。2020年廣東跨境電商貨物貿易收支310億美元,同比增長31.9%。另據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新增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含“電子商務”且含“跨境、外貿、進出口、外銷”(簡稱“跨境電商相關企業”)的企業超過7.6萬家。對外貿易的穩步增長尤其跨境電商的高速發展,新增企業增多,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需求大幅增長。根據智聯招聘大數據分析及外貿企業調查,粵港澳灣區所需人才行業分布中互聯網、電子商務類人才比例居第二位,其中跨境電子商務類型人才需求比例最大。

(三)跨境物流人才需求旺盛

粵港澳大灣區內擁有吞吐量位居世界前茅的廣州、深圳等港口,已逐步形成世界級港口群格局。根據綱要,粵港澳大灣區加速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形成,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鏈物流,建設國際物流樞紐,進一步推動了國際物流的發展和跨境物流人才的需求。在國際貿易規模穩中有漲,屢創新高和跨境電子商務增長迅速的情況下,貨運吞吐量巨大,急需大批物流操作人才。此外,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大批量、周期長的傳統訂貨模式逐漸被小批量、頻率高,速度快的跨境電子商務模式所代替,物流方面快遞、專線、海外倉等多種方式大量運用,諸多企業迫切需要精通跨境物流操作的專業人才。

(四)具有創新意識、高綜合素質人才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深入發展,傳統勞動密集型生產將被現代、先進、新型的行業取代,商業運作與服務模式也不斷轉換和升級。經調查,用人單位越來越青睞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創新意識強的人才更能接受和適應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帶來的改變,也有更開闊的思維來處理與應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此外,用人單位對綜合素質人才需求增多,調查普遍反映目前人才存在外貿實操性不強、外語能力不匹配、商務運營與項目管理等意識與知識不足、抗壓能力弱等問題。

三、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問題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校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如下問題:

(一)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

進行規劃的理念與認識不足目前,諸多院校國際貿易辦學模式與水平仍停留在舊的產業與貿易模式階段,缺乏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中與國際貿易相關的政策與產業規劃調查,沒有根據灣區行業轉型與國際貿易發展新方向對于人才的需求來調整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導致一些院校人才培養方案與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跟不上灣區經濟的發展與企業實際需要。

(二)校企合作互動長效發展機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是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也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部分學院沒有深入調查與了解粵港澳灣區國際貿易人才的實際需求,人才培養方案不符合企業用人要求,學生達不到企業要求的水平與能力,難以找到穩定優質的校企合作單位。有的院校校企合作僅停留在表面,除了應付檢查或任務掛個名,沒有實際有效多樣化的合作形式。同時有的院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由于資金、體制與管理問題,與企業合作不順利,教師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也不高。

(三)師資隊伍薄弱與缺乏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國際貿易隊伍的教師大部分由畢業于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及相關專業或外語專業人員構成,少部分由從傳統外貿企業進入學校教學的人員構成,個別由其他專業教師跨專業實施教學。雖然很多教師具備扎實的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基礎或者一定的傳統外貿工作經驗,但是粵港澳大灣區中創新產業與基地不斷建設與發展,新的貿易模式、平臺規則層出不窮,具有跨境電商實際工作經驗與創新意識的教師力量極度薄弱和匱乏。

四、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措施

(一)準確定位符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求的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目標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未有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國際貿易帶來的改變和企業需求制定,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跟不上灣區建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發展趨勢。高職院校應明確職業教育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地位與作用,根據灣區建設背景下國際貿易的創新發展趨勢與人才需求,準確定位與培養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

(二)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國際貿易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國際貿易課程體系應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與行業轉化升級需求,在國際貿易教育定位的基礎上,充分結合粵港澳灣區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及國際貿易中心與港口物流中心對國際貿易人才需求,依據企業行業與崗位職能需求,結合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路線,完善和優化國際貿易課程體系。在國際貿易課程體系的構建中,按照通用基礎課程、專業核心知識與技能、拓展知識與技能規劃設計相關課程。通用基礎課程需設置企業管理、創新創業、職業道德與素養課程;核心知識與技能除了原國際貿易傳統的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單證、外貿函電、外貿英語口語、外貿跟單、國際貨運與代理等課程外,增加跨境電商實務、跨境物流、采購與倉儲、跨境電商運營與管理課程;拓展技能增加大數據運用、跨境電商各模塊相關實訓課程。

(三)加強校企合作與實訓基地建設

1.校企共同構建課程體系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及國際貿易行業發展趨勢、灣區產業結構特點及人才需求,與各產業園區、創新中心、物流及貿易中心企業共同構建課程體系,選訂、編制教材,對傳統課程內容按照企業要求進行了崗位任務和工作過程重組。實現了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2.構建雙創型仿真校內實訓基地學校與企業雙主體協同育人,校內構建仿真實訓室,引入符合產業及企業崗位職能需求的實訓軟件或者模塊,引企業入校,引產業入教,校企共建集教學、職業培訓、經營實踐等多種形式融合的立體化校內實訓基地,以產業帶動教學。3.深化學徒制、訂單制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校企合作程度決定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合作與支持,企業的發展也需要職業教育提供高素質技能人才支撐。高職院校應與企業方不斷探索和實踐,深化“訂單式”與“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具有粵港澳大灣區特色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培養出更多、質量更高、更適應市場需求和企業實際的高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推進訂單培養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升產教合作人才培養質量,深化產教融合。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解決師資薄弱及匱乏問題,可引進產業園區、創新中心

企業具有貿易實踐業務經驗骨干人員或專家到校兼職授課或者引進,增加雙師型教師比重。鼓勵校內任課教師到灣區內合作企業或優秀企業參加培訓、利用寒暑假進行企業頂崗掛職實習實踐;選派相關課程教師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內辦學卓越院校和港澳合作大學進行交流訪學,把握最新貿易政策與開拓國際視野,學習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的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五)拓展學生國際化視野,加強灣區教育交流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要更多具有國際視野與創新精神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應利用地域優勢積極拓展與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項目,加強高校間學生的交流互動,引進優質課程,積極打造海外游學、進修與就業機會。

(六)以賽促學,以賽促教

進一步發揮專業技能大賽對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措施的推動作用,鼓勵與指導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參加校內外、各類省級、國家級專業競賽及業內舉辦的商業活動與賽事,努力創新“教”與“學”的方法,助力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張勝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理論依據、現存問題及國際經驗啟示[J].蘭州財經大學學報,2018,34(5).

[2]樊穎.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民辦高校就業指導路徑優化[J].中國多媒體和網絡教學學報,2019(6).

[3]李曉欣.國際貿易課程思政教學探討[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8):107-108.

作者:陳瑞玲 蒙寧 單位: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