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護理風險管理在急性冠狀的應用
時間:2022-04-18 11:17:57
導語:急救護理風險管理在急性冠狀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觀察基于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HFMEA)理論的急救護理流程風險管理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患者救治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該院采用常規急救流程風險管理的53例ACS患者為對照組,另選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該院采用基于HFMEA理論的急救護理流程風險管理的53例ACS患者為觀察組。比較兩組救治時間、實施前后心功能指標[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水平和護理滿意度評分。結果:觀察組急診處理完成時間、進門-球囊擴張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觀察組LVEDD小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操作技術、工作效率、服務態度和健康教育等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于HFMEA理論的急救護理流程風險管理應用于ACS患者救治中可縮短急救時間,改善心功能指標水平,提高護理滿意度評分,效果優于常規急救流程風險管理。
【關鍵詞】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急救護理;風險管理;心功能;護理滿意度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是由于不穩定斑塊破裂,引起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導致心肌缺血的嚴重進展性疾病,具有發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等特點,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2]。ACS的治療關鍵在于盡早開通梗死動脈、恢復血流灌注。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受綠色通道管理不佳、救治流程不合理等因素的影響,常會延誤救治時間,影響患者的預后[3-4]。基于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healthcarefailuremodeandeffectanalysis,HFMEA)的急救護理流程風險管理通過全面評估急救護理流程,確定高、次風險因素,運用質量改進方法制訂對策,可實現急救護理風險控制。本文觀察基于HFMEA理論的急救護理流程風險管理在ACS患者救治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采用常規急救流程風險管理的53例ACS患者為對照組,另選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采用基于HFMEA理論的急救護理流程風險管理的53例ACS患者為觀察組。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第8版)》中ACS的診斷標準[5];經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確診;患者有胸骨后悶痛、緊縮壓榨感,活動時伴氣急、煩躁、心絞痛等前驅癥狀;發病至入院時間<6h;年齡≥40歲。排除標準:患有嚴重精神疾病者;伴肝腎等器質性病變者。患者及家屬了解本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觀察組:男28例,女25例;年齡46~72歲,平均(59.89±5.12)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2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1例。對照組:男27例,女26例;年齡45~74歲,平均(59.95±5.15)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2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急救流程風險管理。患者平躺休息,給予氧氣吸入,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嚴密觀察患者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出現異常立即對癥處理;遵醫囑給予鎮靜藥物,密切觀察藥物不良反應,出現異常立即處理。觀察組采用基于HFMEA理論的急救護理流程風險管理。(1)建立HFMEA護理團隊:由1名護士長、5名護師組成,組內成員均集中培訓HFMEA和風險管理的相關知識,要求護士正確使用風險評估量表,1次/周,共3次。(2)確定活動主題為“優化ACS患者急救護理流程”。(3)分析失效模式:查閱以往急救記錄,小組成員采用頭腦風暴法,全面評估患者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尋找各流程中的失效模式。計算危急值(RPN)=嚴重度(S)×失效模式的頻率(O)×探測度(D),賦值均為1~10分,RPN分值越高表示失效風險越高。(4)優化急診護理方案。①護士對患者病情評估不準確、分診不當(RPN分值226分),原因主要與護士缺乏相關培訓,分診主要依靠經驗,缺乏??圃u估表有關。改進措施為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形式,加強對專科護士ACS識別與病情評估的培訓,接診后通過面、言語、GRACE評分評估患者病情,盡快完成預檢分診。②溝通不暢、無效往返、信息傳送不及時(RPN分值275分),主要與患者家屬對就診流程和醫院環境不熟悉,缺乏明顯引導標識和信息平臺支撐。改進措施為主動詢問患者家屬的問題,耐心指引,在醫院關鍵位置設置醒目指引標識,加急預約CT檢查。③患者轉送、待檢時間較長(RPN分值251分),主要與護士工作量大、未設置ACS專用床位等有關。改進措施為開通急診綠色通道,選擇輪椅、平車等轉送工具,增加轉送人員數量。④患者家屬對治療相關決定考慮時間較長(RPN分值286分),主要原因與家屬溝通較少、疾病知識缺乏有關。改進措施為電子公告屏循環滾動溶栓相關知識,接診第一時間告知家屬溶栓的可能性,并耐心解答疑問。⑤繳費、取藥延時(RPN分值309分),原因主要與繳費、取藥需排隊,無相關綠色通道有關。改進措施為指導患者家屬通過微信繳費,設置溶栓取藥綠色通道和溶栓配藥專崗。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救治時間,包括急診處理完成時間、進門-球囊擴張時間(進入急診室至第一次冠狀動脈內球囊擴張時間)和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入院時和出院時心功能指標水平。于患者入院時和出院時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徐州貝爾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82230603,型號:BLS-X3)檢測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3)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于患者轉科時發放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從操作技術、工作效率、服務態度和健康教育4個維度評價,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56,重測效度為0.866,每個維度均有5個條目,采用1~5分評分法,總分20~100分,得分與急救護理滿意度呈正相關。調查表發放106份,現場收回106份,回收率100%。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救治時間比較
觀察組急診處理完成時間、進門-球囊擴張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入院時和出院時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入院時,兩組LVEF、LVEDD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兩組LVEDD均小于入院時,且觀察組小于對照組,兩組LVEF均高于入院時,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操作技術、工作效率、服務態度和健康教育等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ACS患者病情危急,具有不可預見性,易發生惡性心律失常、心室顫動等一系列心血管事件,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6-7]。早期評估ACS患者病情,實施科學合理急救,對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常規急救流程風險管理以疾病救治為重點,管理措施缺乏針對性、系統性,效果欠佳[8]。基于HFMEA理論的急救護理流程風險管理依據失效模式制訂相應改進措施,以降低風險的不確定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LVEF和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LVEDD小于對照組,急診處理完成時間、進門-球囊擴張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與文獻報道相吻合[9]。分析原因為基于HFMEA理論的急救護理流程風險管理通過全面評估急救護理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制訂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可將急救護理風險由事后處理轉變為事前預防,控制急救過程中的重點風險環節,提高救治效率[10-11]。其中加強對護士的培訓和學習,能提高護士操作熟練度和業務能力,強化風險管理意識,提高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護理服務,提高患者滿意度;綠色通道的開啟和應用,可有效整合醫療資源,減少患者等待檢查、項目繳費時間,使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救治,縮短球囊擴張時間,最大限度地減少心肌壞死面積,優化心肌能量代謝,滿足ACS快速救治的需求,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促進其康復。綜上所述,基于HFMEA理論的急救護理流程風險管理應用于ACS患者救治可縮短急救時間,改善心功能指標水平,提高護理滿意度評分,效果優于常規急救流程風險管理。
作者:張偉娜 單位: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急診科
- 上一篇:談土木工程專業升級改造路徑
- 下一篇:群體高層住宅工程施工電梯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