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計量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8 00:10: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資產計量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資產計量論文

生物資產計量論文

按照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原則,在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基礎上,財政部制定了《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該準則基本上沿用了《國際會計準則第41號——農業》的思路,但是仍然保持了我國的特色。新準則不僅從定義上明確了生物資產的范圍,改變了以往生物資產確認與計量的思路,而且首次全面系統地對生物資產和農業活動這一特殊領域進行了規范。

一、生物資產的定義和特征

(一)生物資產的定義農業活動是指企業將生物資產轉化為可售生物資產、農產品或其他生物資產的生物轉化過程的管理。我國新會計準則中指出,生物資產是指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這與國際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概念完全相同。在生物學上,生物主要分為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雖然人類對微生物的研究和認識還很有限,但是微生物的生產和經營卻是農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只將生物資產定義為植物和動物,缺少微生物,這是不完整的。目前,被企業作為生產對象進行經營管理的還主要是動物和植物,沒有考慮微生物,但是隨著農業科學技術和生物技術的研究與發展,生物資產的概念將不會只限于動物和植物。

(二)生物資產的特征生物資產作為資產除了具有一般資產的共性外,還有其特殊性,如生物轉化性和自然增值性;生長周期性;多樣性;地域差異性;能夠提供副產品;與其附著物不可分割;未來經濟利益不確定性;具有雙重資產特性等。

二、生物資產的分類

國際會計準則鼓勵企業將生物資產進一步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同時,按生物資產的成長特征又可劃分為成熟生物資產和未成熟生物資產。我國會計準則充分考慮我國公益性生物資產數量較多,國有農場等實際情況,將生物資產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三大類,并分別規范了這三大類生物資產的定義、包含的內容和相應的會計處理。消耗性生物資產,是指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將來收獲為農產品的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是指為產出農產品、提供勞務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資產,可見,其持有目的是為了長期使用。公益性生物資產,是以防護、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包括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等。之所以將公益性生物資產也界定為生物資產的一類,是因為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資產雖然不能直接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但是具有服務潛能,有助于企業從相關資產中獲得經濟利益,從而滿足了生物資產的確認條件。因此能更有助生物資產的確認和會計處理。

查看全文

資產計量研究論文

一、引言

會計上資產計量一直存在著成本與價值之爭。這種爭論緣于會計學者對資產本身以及會計目標認識的不同。20世紀前期,學者們傾向于從成本的角度來理解、界定資產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人們對資產本質認識的深入,會計學放棄了資產的成本觀,采納了經濟學的觀點,認為資產是“未來的經濟利益”,如FASB(1980)就將資產定義為“因為過去的交易或事項而由某一特定主體所擁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來經濟利益”,這一觀點已得到會計界的普遍認同①。相應的資產也開始越來越多地采用價值計量。

在會計目標上,則存在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兩種觀點。受托責任觀要求會計信息真實、客觀,因此歷史成本是最好的選擇;決策有用觀則強調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因而價值計量可以更好的滿足這一目標。對于這兩種會計目標,受托責任觀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實踐上都遠早于決策有用觀,但在資本市場成為企業的主要籌資場所以后,決策有用觀得到更多認同,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也被普遍接受。與此同時,歷史成本由于只關注過去而不重視未來,導致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缺乏,要求采用價值計量的呼聲日漸高漲。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使用,公允價值②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其中公允價值中的現值計量尤為引人注目,FASB就此專門頒布了SFACNO.7《在會計計量中應用現金流量信息與現值》。在這份公告中,FASB鮮明地傾向采用公允價值,并意圖將其運用領域由金融工具擴展到其他領域,由此進一步加深了資產計量模式的成本與價值之爭。

二、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本質與資產計量屬性選擇

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是其主要目標,因此提供當前及未來預期價格(價值)顯然比過去的價格對投資者更有意義。但是,會計提供的信息必須符合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要受會計本質特征的約束,從而對資產計量屬性的選擇產生直接影響。

在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中,可靠性與相關性是兩條并列的首要質量特征。相關性越大,可靠性越高,越符合使用者的決策需要。但是在實際經濟環境中,在很多情況下,這二者存在著此長彼消的矛盾,如何取舍一直是會計信息面臨的兩難問題,在資產計量屬性的選擇上尤為如此。從資產可以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本質來看,產出價值(價值觀)比投人價值(成本觀)更能反映出資產對于企業的價值,提供的信息與決策者也更相關。但產出價值的主觀性太強,且不符合會計的實現原則,因此可靠性受到質疑。

查看全文

固定資產計量探討論文

企業外購固定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使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可歸屬于該項資產的運輸費、裝卸費、安裝費和專業人員服務費等。

外購或自行建造固定資產初始計量與計稅成本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借款費用停止資本化的時點不同。外購需要安裝的固定資產或者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其借款費用停止資本化的時間為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當天。稅法將停止資本化的時間明確為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的當天。如果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卻尚未交付使用,會導致會計資本化利息小于按稅法規定計算的資本化利息,導致固定資產會計成本小于計稅成本,從而產生可抵減暫時性差異。

2.借款費用資本化的金額不同。《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規定,可以資本化的借款金額包括專門借款和一般借款。《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內企)第三十六條規定,企業向關聯方取得的借款,不得超過注冊資本的50%,超過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稅前扣除。國稅函〔1991〕326號(外企)規定,外方資本不到位,相當于不到位注冊資本的借款利息,不得在稅前扣除。此外,企業向非金融部門取得借款發生的利息支出,不得超過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同期商業銀行的基準利率和浮動利率標準,超過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稅前扣除。浮動利率取消上限后,原則上執行浮動利率取消上限前的最高上限。上述不得扣除的借款費用,如果已按借款費用準則進行資本化處理,則固定資產的計稅成本小于會計成本,以后期間,按計稅成本計算的固定資產折舊與會計折舊之間的差異,需作納稅調增處理。

3.無論是外購固定資產,或是自行建造(包括自營方式建造和出包方式建造)的固定資產,其初始計量必須取得合法的憑據。如果固定資產會計成本中一部分金額沒有取得合法憑據,則這部分金額應從計稅成本中剔除。

4.固定資產計量屬性的差異。企業購買固定資產通常在正常信用條件期限內付款,但也會發生超過正常信用條件購買固定資產的經濟業務事項,如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購買資產,且在合同中規定的付款期限比較長,超過了正常信用條件,通常在3年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該類購貨合同實質上具有融資租賃性質,購入資本的成本不能以各期付款額之和確定,而應以各期付款額的現值之和確定。購入固定資產時,按購買價款的現值,借“固定資產”或“在建工程”科目,按應支付的金額,貸“長期應付款”科目按其差額,借“未確認融資費用”科目。固定資產購買價款的現值,應當按照各期支付的購買價款選擇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后的金額加以確定。各期實際支付的價款與購買價款的現值之間的差額,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中規定的資本化條件的,應當計入固定資產成本,其余部分應當在信用期間內確認為財務費用,計入當期損益。

查看全文

生物資產計量模式試析論文

一、生物資產的特征

我國新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準則所定義的生物資產是指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與國際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活的動物或植物的概念完全相同。而我國會計準則將生物資產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三大類。作為一種經濟資源,生物資產不但具有一般資產的特點,它還有與其它資產不同的生物特性,主要是指生物資產具有生命、是自然生產力形成的價值、生長周期長期性以及部分生物資產與其附著物的不可分割性等特征。“資產計量是運用一定的計量單位,選擇被計量對象的合理計量屬性,確定應予記錄的各項資產金額的會計處理過程”。(湯云為,1997)由于生物資產作為計量對象的特殊性,在會計計量上必然要選擇符合生物資產特性的計量模式。

二、生物資產計量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一)對資產本質的理解

從資產定義的演進過程看,對資產本質的理解主要歸集為兩種觀點,資產的成本觀和價值觀。資產的成本觀立足于資產取得的耗費,強調資產的客觀存在性和可計量性,認為資產是剩余成本或未耗用的成本,將資產的原始購置價格作為合適的期初余額,對以后如何估價不予考慮。因此計量模式是面向過去,選擇歷史成本計量模式。資產的價值觀立足于資產的未來使用能否給企業創造價值,資產實質是企業預期未來經濟利益的體現。理論上計量是面向未來,選擇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現行權威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均采用了資產的價值觀。從現實經濟環境的發展來看,資產的價值觀和成本觀都將對資產會計理論與實務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國平,2003)

(二)會計目標的選擇

查看全文

無形資產初始計量變化論文

摘要:分析了財政部于2006年2月的《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并與舊準則進行比較,得出發生變化了的六個方面。

關鍵詞:無形資產;會計準則;無形資產推銷;初始計量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知識創新步伐的不斷加快,企業資產中無形資產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加強對無形資產的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原2001年《無形資產》準則基礎上,充分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第38號-無形資產》,分析、吸收各方面反饋的合理建議,財政部于2006年2月了《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與舊準則相比,新準則主要在以下六個方面發生了變化:

1無形資產的適用范圍

舊準則中的“無形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商品或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特許權等可辨認無形資產,也包括商譽等不可辨認無形資產。而新準則中的“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與舊準則相比,新準則強調了無形資產的“可辨認性”特征,這樣就把企業自創的商譽以及企業內部產生的品牌、報刊名等排除在無形資產之外了。這樣就使得我國無形資產的會計確定、計量和報告同國際上的通例具有了可比性,也有利于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化的競爭,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研究開發費用的費用化和資本化會計處理的修訂

查看全文

資產屬性與會計計量模式探討論文

1資產的定義及屬性

資產的概念是會計學最重要的概念,現行的準則定義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2)資產應為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3)資產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資產的定義主要有四種觀點。

1.1未消逝成本觀

未消逝成本觀是對資產性質的早期描述。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佩頓和利特爾頓在《公司會計準則導論》(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standard)(1940)中明確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觀。他們認為:“成本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中已經消耗的成本為費用,未耗用的成本為資產”。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資產是營業或生產要素獲得以后尚未達到營業成本和費用階段的那部分余額,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額。顯然,這種觀點同歷史成本會計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著重從會計計量的角度來定義資產,強調了資產取得與生產耗費之間的聯系。

1.2借方余額觀

查看全文

無形資產會計計量對策論文

一、現行無形資產計量存在的問題

1.無形資產確認項目范圍過窄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將越來越高,知識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以知識為基礎的無形資產將日益成為企業未來現金流量與市場價值的主要動力。在高新技術企業,衡量企業價值的主要標志不再是物質資源的多少,而是無形資產的多少。比如美國微軟公司,其賬面價值遠不及通用汽車公司一家的賬面價值,但其產值和利潤卻超過了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總和。同樣,我國也有類似的高科技企業,例如網易公司。《新會計準則》規定予以確認的無形資產只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特許經營權等。新準則規定,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資產項目,才能確認為無形資產:第一,該資產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即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第二,與該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第三,該無形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可見,按新準則的規定,無形資產應當是具有可辨認性特征的資產,對于企業合并所形成的商譽,是不具有可辨認性的,由于新準則不應將其確認為無形資產,會使得這類企業價值不能得到全面反映。除此之外,在知識經濟環境下,還有很多新興的無形資產,如ISO質量體系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等。另外還有人力資源,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企業對人力資源上的投入將會越來越多,如不及時加以確認和計量,將導致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2.無形資產價值的計量缺乏合理性

對于《準則》規定予以確認的無形資產,其計量標準亦缺乏合理性。對于自行開發并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僅將其開發成功后為取得專利所發生的直接費用——注冊費和律師費等資本化,作為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而對于其主要的研究開發費用則作為當期費用,計入當期損益。這樣處理使得企業自創無形資產成本不能得到全部確認,同時也不符合收益和費用配比的原則。大多數無形資產在尚未開發成功的會計期間里可能不產生任何收益,卻要負擔大量的研究和開發費用,而開發成功以后的受益會計期間僅攤銷少量的申請、注冊費用,這顯然很不合理。

3.無形資產的計量過于注重貨幣實物性

查看全文

實務剖析非貨幣資產交換計量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關于換入資產入賬價值的計量;關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損益;關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涉及多項資產的會計處理;關于少量補價規定的模糊性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既可以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取得資產的成本應當按照所放棄資產的對價來確定、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如果以公允價值為基礎、新準則對投入資產的入賬價值規定了兩種計量基礎、不同的非貨幣性資產確認的損益的會計處理有所不同、涉及多項資產的非貨幣性交換包括三種情況、將其總額按一定標準在換入的各項具體資產中進行分配、換入資產價值總額的確定與分配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聯系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修改后的《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嵌入了商業實質的概念,為公允價值的應用提供了判斷依據,也為會計實務操作提供了指南,便于統一會計信息,但由于對準則的理解不同,在各種教材實務舉例中,發現了確認計量上的不同。文章針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的幾個問題,從理論到實務進行剖析,以期規范其確認與計量。

關鍵詞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公允價值賬面價值損益多項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1關于換入資產入賬價值的計量

新修改的《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規定,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既可以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也可以以換入資產的賬面價值為基礎確定。按照市場的原則,公允價值是最公平合理的,企業操縱利潤的空間也小。可是如果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計量換入資產的成本,由于我國市場不是很規范,公允價值有時并不公允,所以對公允價值的使用有嚴格的規定,即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該項交換具有商業實質;二是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其中,商業實質包括兩項內容:一是換入和換出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在風險、時間和金額方面要有顯著的不同;二是計算換入與換出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差額占換入與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的比重是否大。這只是準則給出的對商業實質判斷的標準,在實務中還可以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比如把換入和換出資產性質、盈利方式與換入和換出企業的經營項目、企業性質、經營方式等相結合,具體分析其是否具有商業實質,同時還要注意關聯關系對其的影響。

一般來說,取得資產的成本應當按照所放棄資產的對價來確定,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換出資產就是放棄的對價,如果其公允價值能夠可靠確定,應當優先考慮按照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確定換入資產成本的基礎;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更加可靠,就應當以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換入資產的成本。

查看全文

無形資產計量探討論文

摘要:知識經濟時期下,企業價值來自于不斷創新和不可模仿性的核心能力。企業的創新主要是通過加大無形資產的投入而實現的。隨著無形資產的大力投入,其在資產比重中的重要性也不斷增強,甚至有超越固定資產的趨勢。新時期下,對無形資產會計的要求必然會被提到新的高度。

關鍵詞:無形資產;確認;計量;研究與開發費用

1無形資產的概念

根據我國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對無形資產新的定義與國際會計準則一致,較舊準則“企業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來說更加準確和科學地對無形資產進行了定義。準則規定企業自創商譽己以內部產生的品牌、報刊名等,不應確認為無形資產。

2我國無形資產會計確認與計量

2.1無形資產的確認

查看全文

無形資產會計計量研究論文

無形資產是我國國有資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股份制改造、“公私混合”經營等實現形式的探索中,加強國有無形資產的管理與運營,正確評估其價值,對于加強國有企業的影響力、競爭力及其與市場環境的親和、融洽,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體制的緣故,許多部門、地方政府以及國有企業對中外合資、合作熱情很高,求合心切,而對中央國有企業“抓大放小”改革的方針政策,卻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在國企合資、改組過程中,紛紛低價變賣國有資產,導致許多資產的流失。從資產評估的角度分析,是由于會計理論、會計制度(準則)的滯后和混亂,會計政策選擇很不規范,甚至無章可循,導致了許多固定資產的低估和無形資產的流失。因此有必要從會計立法的高度,加強對國有企業無形資產的會計計量與管理。可行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其一,歷史成本法。這是目前對國有企業無形資產計量的方法。按照資產來源,分下列三種情況:(1)業主投入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購進確認無形資產價值;(2)外購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購買資產費用;(3)自創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資產成本+累計開發費用。很明顯,這種計價方法忽視了無形資產在經濟發展、技術制度創新中的自然或精神上升值和貶值,不能正確評估資產的市場現值,需要改進。

其二,重置成本法。其計算公式:無形資產現行價值=無形資產重置成本+新增投入-各因素消耗價值。這種方法一般用于價值補償為目的的資產計價,如企業的抵押貸款、經濟擔保、資產轉讓等商業活動。難點是各因素損耗價值不好度量。

其三,收益現值法。無形資產的對外投資和出售,必須以獲利(轉移價值)為前提。這種方法用來確定轉移價,其公式為:無形資產的收益現值=收益折現值×收益期限。該方法用未來收益計算現值,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準確性,一般用于無形資產使用權的轉讓,但由于現代市場經濟的不確定性,會計計價也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在企業帳目設置上,轉移價格可記為投資成本或轉讓售價,收益部分可作資本公積金處理。其四,超額收益法。指企業的無形資產在未來期間的收益現值與其它同類企業的無形資產在未來期間的收益現值的差額。主要用于計量資產的產權轉讓價。其公式可表示為:

Y=∑1n=1[p1×R1÷(1-d)n]-∑1n

=1[p2×R2÷(1-d)n]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