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質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6 06:12: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素質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心理素質論文

心理素質培養論文

基礎教育要實現“兩全”,最緊迫的任務是要轉向素質教育,其中心理素質的培養及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培養心理素質的重要意義

1.培養心理素質是學生主動發展的需要

要學生在德、智、體等諸方面主動發展,就要提高其在行動上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而信念和激勵基因及認識能力正是這種主動發展的內在條件。例如,豐富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鉆研精神,使學生在追求中求進步、在探索中求發展。這種心理上的自主意識是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條件。

2.培養心理素質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現代教學要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變學生的客體地位為主體地位,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變三脫離教學為三結合教學。教師也要轉變觀念,視學生為學習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要做到這種轉變,首先就必須以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為保證。

查看全文

圖書館員心理素質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人格心理素質圖書館員

[論文摘要]本文從人格與心理素質決定一個人工作成敗的特殊視角,全面分析圖書館員應具備的人格類型與心理素質。

1人格概念及其特點

人格一詞來源于拉丁文,本意是指面具。所謂面具,就是演戲時按劇情需要所畫的臉譜,它表現劇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用面具來定義人格,實際上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個人在生活舞臺上表演出的各種行為和表現;二是指個人蘊藏于內、外部未露的特點。“正所謂蘊藏于中,形諸于外”。按心理學分析,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人格是社會塑造的產物,它的形成和個人的教育、家庭、社會人文環境有直接關系。人格在社會學視野中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整體性。即人格概念是融人的社會性、生物性及心理性于一體,以人格概念來認識人,可以全方位、多角度來透析人,可獲得全面準確的認知。人格概念是統一的整體,不可割裂。

第二,積淀性。即人格形成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逐漸積淀的,童年時的社會烙印是人格內核,以后的社會塑造形成人格外層,每個人的人格物質都反映社會烙印。

查看全文

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研究論文

1前言

創新心理素質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與發展并在創新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有關創新心理素質的構成目前尚存在分歧[1-2]。創新意識是創新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表現為好奇心、求知欲、懷疑感、創新需求、思維的獨立性等方面,它是創新心理素質形成的必要前提。創新能力是創新活動中所達到的能力水平,表現為創造性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是創新心理素質的核心,是衡量個體創新心理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競爭心是不甘落后積極進取的內在動力,是創新個性的重要表現方面之一,擁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是創新人才在社會競爭中不斷前進的重要因素。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雖然在創新心理素質的構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創新意識是形成創新能力的前提,可支配和強化創新能力;競爭心可激發創新意識,促使創新能力更好的發揮和運用;創新能力反過來又能增強創新意識和競爭心。我們認為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與競爭心是創新心理素質的三個重要構成部分,它們水平的高低可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個體創新心理素質的高低。

心理健康狀況作為影響個體學習、工作與生活的心理因素,必然會對創新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國內有關創新素質的理論探討比較多[3-4],具體的實證性研究比較少,而有關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雖有報道,但缺乏深入系統的實證研究[5-6]。鑒于此,本研究擬對我國中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與其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初步探討,以期為學校創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2研究方法

2.1被試北京市、河北省兩普通中學學生558人,其中男生278人,女生280人,初一生108人,初二生179人,高一生161人,高二生110人。

2.2測評工具

查看全文

人大代表心理素質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人大代表心理素質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學術界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研究也不斷深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日益關注人大代表自身素質的提高問題。試圖從心理素質這一獨特的角度出發,探索作為一名人大代表所應具備的心理素質,同時也提出若干提升這些素質的建議,希望能通過本文的論述,給讀者一點有益的啟發。

近年來,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學界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研究不斷深入:除了從制度層面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人大制度外,部分學者也開始注重從提高人大代表自身素質的角度著力進行研究。故此,論述人大代表素質的文章可謂汗牛充棟。綜觀這些文章,大體將人大代表的素質分成“德、智、能、體”四個方面。“德”是指人大代表的政治信仰、參政意識,具體包括擁護祖國,熱愛人民,擁護黨的改革開放的方針和政策,有強烈的參政意識和良好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觀念;“智”是指履行代表職責的知識水平,主要包括法律知識、文化知識和一定的科學知識水平,這是形成履行代表職責能力的基礎;“能”是指履行代表職責的能力,尤其是指作為代表這個職業的能力,具體包括調查研究的能力,參政議政的能力,依法監督的能力,考核和評議的能力,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和發動群眾的能力;“體”是指履行代表職責的身體素質。以上四個方面基本涵蓋了人大代表所應具備的素質,但是筆者認為,這種概括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就是代表的心理素質。

一、人大代表心理素質的含義及其重要性

參照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關于心理素質的定義,筆者認為,人大代表的心理素質可以認為是居于人大代表這一職務的人所應具有的心理要素或因素的質量。這些心理要素或因素應該包括:責任感、心理調適能力、換位思辨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應變能力、激發力、韌性、彈性、剛性程度等。這些素質對于人大代表順利地履行代表職責和義務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助于增強代表的使命感和榮譽感,使其在行使代表權力的過程中更有自信。作為接受人民權力委托的人大代表,他們手中神圣的選票關乎民眾利益與國家的前途命運,他們本應被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所激勵。但是,“在我國,人大代表長期以來被作為是一種榮譽性職務,由領導和組織部門做出安排,……他們中有些人在他們的工作崗位和行業中是能手、專家,……但缺少代表的責任感,這就不能做一個好的人民代表。”為什么一個行業的專家和能手在處于人大代表這一職位上的時候卻成為一個“橡皮圖章”?除了缺乏必要的法律素質外,缺乏作為人大代表的責任感,缺乏在兼職代表的現實情況下平衡本職工作和代表工作的調適能力,缺乏應對各種復雜政治氣候的應變能力以及缺乏在代表工作中創新的激情等,都是致使某些人大代表缺乏使命感和榮譽感的重要因素。難怪乎蔡定劍先生感嘆:“責任,有沒有代表的責任,有沒有對民眾的責任,并且敢不敢表達民眾的意志,是最重要的代表素質。”

查看全文

語文心理素質教學管理論文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還要把心理素質的培養貫穿在其中。

語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內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達認識與感受的媒介和手段。因此,語文心理素質要從文章的語言文字入手,結合教師的范讀和學生的閱讀訓練,注重觀點、思想、感情的潛移默化,以情動人。以《最后一次講演》一文為例,這篇講演辭激昂慷慨,愛憎分明,充分表現了聞一多堅持真理、追求正義的高尚品質和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斗爭精神以及對前途和勝利充滿信心的堅定態度。教師在講讀這篇文章時,要結合講演辭本身的特點,首先搞好范讀,力求逼真的扮演好講演者的角色,表現出講演者沉重悲憤、激昂慷慨的情緒,以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學生受到心靈上的震撼;另外,教師可在強調學生課外反復閱讀,仔細體味,做好充分準備后,在課堂上舉行演講比賽;然后,教師再適時請學生談理想、談信念、談人生。這樣育人猶如春雨潤物細無聲,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更能造就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寫作的意圖所在,是文章的主旨和靈魂。教師應充分把握和利用這一育人的“樞紐”,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在分析和評價作品中說理育人時,力求滲而有度,透而有力,使學生“聞而知味,吃而識味”。比如《儉以養德》一文從道德品質的高度擺事實,講道理,闡述了提倡節儉的觀點。教師應把握中心論點、分析文章的層次入手深挖教材,力求最大限度的發揮教材本身的育人優勢、心理優勢,深入淺出的講清文章所要闡明的道理;而且可以聯系學生“吃零食、扔饅頭”的擺闊氣的心理,指出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與本文背道而馳的浪費性行為。然后讓學生針對自己找差距,談體會,因勢利導進行育人,這樣既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更有利于他們明辨是非、善惡與美丑,提高思想覺悟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作文的命題和講評也是進行心理教育的重要環節,教師可結合家學實際、學生思想實際和現實生活,有意識的選擇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命題知道學生寫作并進行講評。仍以《儉以養德》一文為例,教師在授完本課后,為鞏固育人效果,可適時布置一篇供料作文:“近年來,高消費之風刮進了校園,有的中學生追求吃高級食品,喝高檔飲料,穿名牌服裝,并視此為時髦和瀟灑。”要求學生針對這一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這樣做,可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的正視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負面影響,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常的消費心理。

我在語文教學中還經常利用日記的形式與學生進行心交流。例如曾經有個學生在日記中寫到:生活真沒意思,另一個世界是不是很沒好。我看到后立即找到這個同學,因為我意識到這顆粒有問題。果然,經過了解,原來,該生父母經常吵架,甚至要鬧離婚,孩子沒人管。我也由此想到她近來學習成績下降的原因。我跟她談了好多,又到她家中進行家訪,跟她父母談了很多。后來孩子告訴我,她現在很幸福了,感謝老師。其實我還要感謝她那篇日記。

讓學生參與競爭上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鍛煉其能增長其才干的重要途徑,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務之一。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世紀,我們更應增強學生的餓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上進心、自信心和耐搓力,語文教學也要承擔這個責任。我在教學中經常搞活動,開展竟賽。如課前5分鐘講演,故事大王比賽,普通話比賽等,在活動中,讓學生首先肯定自己,:“我是個正常人,在各方面不比別人差”,從而樹立其自信心,使其對自己有個客觀的評價。避免因失敗而產生自卑心理。都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查看全文

寫作心理素質管理論文

注重對作文文本作分析指導,而忽視對寫作主體寫作心理素質的培養,這是中學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寫作訓練中依然存在的傾向性問題。

下面,結合筆者指導學生寫記敘文的實踐,談談自己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一.深入生活,敏銳體察

文學作品,是作者對社會生活認識與體察的審美反映。一篇作文的完成,實質上要經過“體察——構思——表達”這三個階段。初學寫作者,往往注重后兩個階段的訓練:諸如構思布局,遣詞造句和運用各種表達方式等等,解決“怎樣寫”的問題,卻往往忽視第一階段——生活認識、情感體驗的準備和孕育。因而下筆時,常感到無事可論,無人可寫,無情可抒,無理可達,總之是無話可說,“寫什么”的問題,一片茫然。

怎樣解決這一根本問題呢?這就需要培養學生認識生活、敏銳體察的能力。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記敘的內容就是要反映社會生活(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特別是一些有價值的社會生活——真的、善的、美的,能激起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高爾基說,文學是人學。所以記敘文總是要記事寫人,要反映生活主體人的精神世界。

查看全文

大學生心理素質分析論文

一、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掃描

根據《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2007年在對23所高校6000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測試過程中,發現有16.51%的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近年來的研究也表明。大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心理疾病的發病率高達30%左右,并明顯呈上升趨勢,具體表征為焦慮、強迫、恐懼、抑郁、神經衰弱等心理問題。實際上,大學生由于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比例也有所上升。在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正處青春期的大學生,面臨人生、理想、專業學習與求職就業等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社會責任感與競爭的壓力、”三點一線“的枯燥、失戀后的痛苦、失眠時的煩惱、成績下降后的擔憂、價值觀與人際關系的困惑、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豐富情感與充沛精力無所寄托所造成的寂寞與壓抑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大學生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據一項全國調查顯示:近年來全國大學生中心理疾病患者達20.23%,而在另一項調查中,8.75%的大學生認為利他行為只是一種手段,索取才是真正目的,48.8%的學生認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金錢,59.18%的學生認為擇業的首要標準就是經濟收入。可見,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素質問題已日益凸現出來,并在事實上影響了一部分大學生的健康發展。遺憾的是,一些高校對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也相對薄弱。北京67所高校設有心理咨詢機構的有28所,只占41.8%。而在國外高校,每2000個學生就擁有1個心理教育專職人員。因此,當前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現狀著實令人擔憂。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因素分析

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因素是多層面、多維度的,既有必然的因素,也由偶然的成分,它是多種因素綜合互動的結果。而且,由于各高校在歷史淵源、文化背景、辦學實力、社會影響及所處的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因素也不盡相同。但各高校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因素除了具有個性特色外,也明顯呈現出共性的一面:

1.腐朽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作為最敏感的社會群體之一,大學生由于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心理發展還處于”第二斷乳期“,對客觀世界還缺乏深刻的認識,政治上尚不成熟,所以”免疫力“不強。他們對通俗流行的、刺激性和娛樂性強的感覺型文化狂熱地追求,而對知識性的正統的”嚴肅的文化“興趣索然;他們追求瀟灑,但又往往以花錢大手大腳。做事懶懶散散、衣著時髦新潮為瀟灑;各種因看黃色錄像、光盤和因兇殺、墮落等受到法律、法紀處分,而導致心理問題、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現象屢見不鮮。對此,鄧小平同志曾指出:”這種用西方資產階級沒落文化來腐朽青年的狀況,在也不能容忍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44頁)因此,高校應把心理素質教育納入到素質教育體系中去并擺到突出位置,自覺投身到凈化校園和社會環境、抵御文化市場消極因素對大學生心理產生沖擊的浩大工程中去。

查看全文

家校合作心理素質教育論文

摘要:心理素質教育應發揮論文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要發揮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必須充分認識家校合作的意義,開辟心理素質教育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徑。

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和心理問題的產生都可以從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際關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間接的原因。因此,學校心理素質教育與家庭心理素質教育的相互配合,發揮學校、家庭對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合力,是使心理素質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

從現有研究看,對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的研究比較多,研究者們也找出了學校心理素質教育和培養的有效途徑,如專題心理素質訓練、學科教學滲透、學校心理輔導與咨詢等。隨著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對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與發展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質教育家校合作的意義

(一)心理素質教育家校合作可以優化教育資源,全面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學校教育工作,學校盡全力幫助家長解決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而使家庭和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優化了家校教育資源。

查看全文

心理素質內外關系研究論文

摘要: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的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心因性的水平或質量的綜合體現。它們共同組成廣義的心理素質的內在結構。各因素間相互聯系,互為基礎和條件。心理素質居于人的整體素質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別構成其他素質發展的基礎。

心理素質作為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以系統地培育學生心理素質為主要目的的心理教育正迅速進入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領域。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質,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構成,各因素間有什么聯系,與其他素質是什么關系,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這些既是教育理論研究必需解決的課題,也是心理教育實踐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在理論上,它事關心理教育學這一亟待建立的新興學科的邏輯起點、研究內容及其歸宿。在實踐上,它決定著心理教育的目的。內容以及如何評估。

對于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內涵的系統的專門論述,目前尚不多見,但從相關研究的表述及人們的一般認識看,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傾向。

其一是擴大化、泛化趨勢,即將人的整體素質僅分為身心兩種,將除生理素質以外的一切因素統統歸之于心理素質這一概念的范疇之中。誠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質都得以心理素質為基礎,體現著心理素質的功能,但其間畢竟有著一定的區別。這一界定實際上混淆了心理素質與其他素質的界限,在實踐中易導致心理素質教育所獨有的目標。內容。功能的模糊乃至喪失,使人們誤以為德育和智育實際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質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實踐。

其二是,將心理素質狹義化,即將某一具體內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統、全面的心理教育。諸如,視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訓練,或心理衛生教育等。這些內容無疑都屬于心理教育的范疇,但不宜將其中某一子系統與整個系統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實踐中厚此薄彼或單打一,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就難以發揮心理素質教育應有的功能。

查看全文

學生心理素質提高論文

情商(EQ)又稱情緒智力,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它反映出一個人控制自己情緒、承受外界壓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在非智力活動中的重要指標。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以往認為,一個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科學研究表明,情商是比智商更重要的一個商數。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有時其作用甚至要超過智力水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古爾曼認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可見情商對人的發展的重要作用。從90年代開始,人們越來越關注情緒發展對人一生發展的影響,有關研究表明,孩子未來成功20%取決于孩子的智商,80%取決于他的情商。所以,孩子成功與否與情緒的發展有很大關系。所以,我們說情商的高低決定了他人生的失敗和成功,情感智力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

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

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情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自身的情緒。因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即能調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勵,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四是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五是人際關系的管理,即領導和管理能力就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內容。良好的情感,應該包括關心和同情別人,表達和理解情感,控制情感,自尊、自信、有獨立性,適應能力強,能維系融洽的人際關系,能夠受到人的喜愛,堅持不懈,堅韌不拔,勇敢、善良等。

過去,人們更關注孩子的智商、關注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大多數父母都想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通過學習開發智力,認為孩子越聰明,成功的機會就越多。人們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成果。來自新西蘭的一個研究表明:如今孩子的智商是提高了,高于前半個世紀20個百分點。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一代比一代更聰明的同時,情感和社會技能卻在急劇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許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比如:美國近15年的統計,兒童和少年的憂郁癥增加了近千倍,來自保護兒童基金會的一組統計數字呈現出:美國平均每天有3名25歲以下的青年死于愛滋病;平均每天有25人感染愛滋病;每天有6名兒童自殺;有342名18歲以下的少年犯暴利罪被捕;每天有1407個少年母親生下嬰兒;有2833名兒童退學;每天有6042個孩子犯非暴利罪被捕;有135000兒童攜槍上學。這說明不是孩子智商高了,孩子就必然有成功幸福的未來。情商是靠后天培養的,有關研究表明:智商更多是天生的,而情商更多是靠后天培養的。這就意味著無論你的孩子天賦如何,你都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他創造成功的人生。

有個成語叫“笨鳥先飛”,那“笨鳥”為什么要“先飛”?為什么能“先飛”?這當中實際上就涉及到一個“情商”的問題。但是,長期以來,在人們頭腦中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把一個人學業上的成績、事業上的成就、生活上的成功都僅僅歸因于理性心理素質,特別是歸因于智力——或者是主要由遺傳因素決定并可由智力測驗測得的智力,或者是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后天學習發展而成的智力,即認知能力或一般能力。這種“智力決定論”的片面觀點(特別是“IQ”決定論的宿命論觀點)致使在社會生活、社會文化和社會心態嬗變、經濟關系多元化、各種文化價值觀念互相撞擊、社會心態復雜紛繁的今天,我們的現代教育,特別是對心理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培養顯得那么的軟弱無力!

我們現代教育的主導方面是用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鑄造下一代的靈魂,而且反映社會和教育進步的新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方法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教育活動中,但是同時,學校教育中也存在著與時代要求不一致的東西:一是“應試教育”傾向的仍然存在——重“雙基”訓練,輕能力培養。有的學校,與考試關系不大的科目盡量壓縮課時,完全不考的科目則干脆不開,活動課程形同虛設,心理健康咨詢與輔導更是蹤跡難尋。考試、升學競爭的片面強化造成了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乃至心理挫傷:有的學生因厭學而離家出走;有的學生考不上重點就輕生……。第二,是教育態度與教育方法的不夠正確:這樣“不準”那樣“不能”的過分苛求、過多管束,對學生形成不適當的壓抑;這樣“等級”那樣“評比”對學生形成的不夠理解與不夠尊重。有的老師甚至缺乏起碼的愛心,對學生簡單粗暴、動輒施罰。三是在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各種社會文化的沖突面前,顯得有些被動——在這信息爆炸的年月,讓人困惑的事情也實在太多:這邊是笙歌絲竹剪彩慶典,那邊是水深火熱濟困扶貧;這邊是學習抗洪英雄李向群,那邊是數百人圍觀打砸搶的事而無人相助;這邊是一貧如洗捉襟見肘,那邊是公款揮霍富得流油;這邊有人進“貴族”學校,那邊有人只奢望能進“希望小學”或“宏志班”……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潮泛濫,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奉獻精神等受到強烈沖擊的緊要關頭,在課本上講國有企業如何穩步發展,而生活中學生的父母卻雙雙下崗的矛盾時刻,或者茫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固守一些過時的觀念和價值標準,或者不能理直氣壯地堅持我們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主旋律,有力抵制各種消極的文化觀念和思潮的影響,從而在學生中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