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傳統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21:55: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戲劇傳統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戲劇戲曲創新型教育體系研究
摘要:我國戲劇戲曲藝術經過幾十年的演變,在表演形式與風格方面取得長遠的發展,并獲得一定的成就。而教育作為推動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其重要目的是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戲劇戲曲教育同樣秉承著這一要求,在發展歷程中積累豐富的教育經驗,確立現代戲劇戲曲教育體系,賦予戲劇戲曲教育全新的活力與生命力。本文分析戲劇戲曲教育體系發展現狀,并提出戲劇戲曲創新型教育體系的構建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戲劇戲曲;教育創新;教育體系
教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繼承傳統傳承歷史的重要方式。而戲劇戲曲教育則是戲劇戲曲藝術繁榮的根本,利用口口相傳的方式達到繼承與發揚的目的,使戲劇戲曲文化成為我國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堅信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戲劇戲曲藝術一定會換發生機與活力,更好的適應時代的變化,得到健康長遠的發展。
一、當代戲劇戲曲教育的傳承歷史
戲劇戲曲教育是指以戲曲知識和戲曲唱法技能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教育,其目的是培養更多戲劇戲曲藝術人才,是我國戲劇戲曲藝術長遠發展的根本。當代戲劇戲曲教育的發展,可追溯到公元8世紀初期,唐玄宗以朝廷的名義設置教坊,用于傳統樂曲的排練與演出,這是我國政府最早設立的有關戲劇戲曲的藝術機構。隨著戲劇戲曲的發展,其教育的發展重心逐漸從政府轉向地方,在民間出現由師傅傳藝的個體培訓方式,表明我國戲劇戲曲教育得到充分普及。這種教育形式一直延續到明代,在明代出現的以盈利為目的的戲班,進一步推動戲劇戲曲的發展。雖然這種教育形式豐富了戲曲的演唱技巧,提升表演者的表演技藝,但由于這種教育方式的規模較小,且很難滿足中下層階級平民百姓的需求,于是科班教育應運而生。科班教育主要以系統化培養為主,并在傳統教育模式上開展實踐教育,雖然這種培養方式還存在師徒傳授的性質,但在具體講授內容與教育形式方面發生重大轉變。這種重視實踐演出的教育形式,使許多科班學員成為具備豐富演出經驗的著名演員。甚至部分演員獨立門戶開創了我國最為早期的戲劇戲曲表演流派,使戲劇戲曲演員不再是地位低下的戲子,而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表演藝術家。戲劇戲曲教育也不再是人們消遣的工具,而是傳承我國文化的手段。我國戲劇戲曲教育的傳承與發展歷史,深刻表明戲劇戲曲教育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根據時展要求進行改革創新,賦予戲劇戲曲全新的活力與生命力,促進戲劇戲曲教育更加健康長遠的發展。
二、戲劇戲曲教育體系的發展現狀
普通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課程探討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對象為普通高校藝術類通識課程中的戲劇表演課程。研究目標是為了明確新時代高校藝術類通識教育現狀下,戲劇表演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與對策。文章從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課程建設與發展的視角,從三方面入手探索普通高校藝術類通識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渠道,從而達到提升普通高校通識藝術教育教學的質量、推進高校人才培養中素質教育的應用,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獻出綿薄之力。
【關鍵詞】普通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課程;問題與對策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素質教育的重視,以及對普通高校課程建設發展的指導,普通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藝術類通識教育課程也逐漸走到了聚光燈下。戲劇表演通識課程是針對普通高校非藝術類專業學生開設的藝術課程。對于沒有藝術表演培訓基礎的非藝術類專業學生,如何利用通識課程,快速并有效地將其培養成熱愛戲劇表演藝術、能夠參與戲劇表演實踐、能夠欣賞并有一定的戲劇審美能力的人才,才是重中之重。在進行戲劇表演通識課程建設過程中,發現存在著藝術類通識課程與傳統文化融合度不夠、藝術類通識課程創新性缺乏、藝術類通識藝術教學實踐性不高等問題。本文針對我國普通高校藝術類通識課程中的戲劇表演課程進行研究,這對于建設轉型普通高校,培養具有高素質、實用型的本科人才的目標有一定的理論促進作用,同時對于現存普通高校藝術類通識課程教育的“卡脖子”現象給出建議,為高校教育事業作出微薄貢獻。
一、新時代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的文化底蘊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戲劇表演通識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融合度的問題
據當前對于高校戲劇表演通識藝術教育現狀的調查發現,其教育方向和教育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結合度不高,導致很多珍貴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無法被學生了解和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是瑰寶,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體現,做好傳統文化與藝術教育的結合才能真正地將傳統文化在教育領域發展傳承,才能讓中國的青年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藝術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戲劇表演通識課程中,很多高校著重于西方的文學藝術或是經典劇目的模擬與教學,忽視了中國自有的好作品與好戲劇內容,在教學創作過程中,教師也沒有很好地了解利用我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進行教育加工,來豐富教學內容。
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戲劇傳播方式分析
摘要:系列講話多次談到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滋養和動力支持。在這種形勢下,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習中研究如何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就顯得很有意義。本文從戲劇傳播的角度,以舞蹈劇和情景秀為例,探討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和表演形式的創新。
關鍵詞:高校;學前教育;舞蹈教學;戲劇傳播
一、場景:從場景模擬到沉浸式環境的創造
舞蹈劇的場景設置在舞蹈教室的封閉式環境內,是對劇中要求設置日常生活場景的模擬。如:2013年暑假期間播放的《中國孩子之學堂故事》,是一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劇目,該劇因其寓教于樂、輕松活潑的風格獲得了家長和孩子們的一致青睞。其場景鎖定在民國時期香蘭鎮的一家私塾。據介紹,該劇拍照場景中,墻皮是暫時制造,一切家私、門窗都是老物件。整部劇為我們講述了學識淵博的教書先生大智是怎樣帶領一群孩子讀書、識字、明事理的。在高校學前教育舞蹈教學中,我們組織動員學生積極改編甚至創造創新這些優秀劇目,用舞蹈的形式來表現劇中的人物情感,并且自己親手制作舞蹈劇的道具和擺設,全情投入。
二、表演:從嚴格執行劇本到現場的即興發揮
舞蹈劇的表演,演員要嚴格執行劇本的規定,不能隨意更改臺詞和動作。情境秀的表演,演員可以和現場的觀眾進行即興互動表演。其表演是沒有劇本可執行和遵循的,只有提前設置好的互動流程和規則,演員和觀眾只要在這個框架下表演就可以了。如《溪口民國文化風俗情境秀》,以“穿越百年”為主線,用民國民間百態、民國服飾、民國戲劇和“民國詩社雅集”“長亭外古道邊”等12個情境表演秀,展現民國文化。游客或者當地市民可以與演員互動,參與表演,成為表演的一分子。而這些都是沒有固定章程可以遵循的,是演員和游客或居民之間的一種隨機性的表演,更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戲劇表演方式。
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研究
【摘要】傳統文化蘊含著民族精神,見證了民族發展與歷史。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手段,隨著高中語文教學向素養教育的方向發展,應當重視高中語文教學中宣傳展示傳統文化,更好滿足學生的需求。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契合
本文在分析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契合現狀基礎上,找出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契合的原則與策略,全面提高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契合有效性。
一、高中語文與傳統文化契合的現狀
1.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契合意義。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與物質文化的總和,其核心內涵是精神與道德層面的內容。通過滲透傳統文化內容可以促進學生深層次的理解篇章內涵,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詞、文言文的審美意蘊空間。傳統文化是民族瑰寶,語文教學的過程本身是弘揚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可以說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傳承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應當在語文教學中積極展示傳統文化。2.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契合問題。雖然當前高中教師普遍的重視在課堂上傳播展示傳統文化,但是有時學生仍未能高效吸收傳統文化。這主要是因為新時代的高中生缺乏必要的傳統文化基礎,以及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途徑較少,高中以前階段語文教學重視應試教育,未能打好學生語文基礎,因此影響了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而且,有些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壓力較大,面臨的教學任務較多,存在著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過于傳統單調,未能把傳統文化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問題。3.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契合原則。高中語文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素養的重要教學任務,實現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目標,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首先,尊重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從學生的現有文化知識水平出發,根據學生的文化修養與文化感知能力為學生生動的展示各種傳統文化現象,切實借助學生接受的形式開展有語文學科特征的傳統文化熏陶展示活動。其次,要體現出傳統文化與語文契合的有效性特征,在立足于教材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必須結合分析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美學意境、思想內涵來展示傳統文化。第三,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在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中體現出差異性,尊重不同學生的具體文化需求,有針對性的向學生展示民族優化文化。第四,運用信息媒體技術擴大文化視野,豐富課堂傳統文化教學的內容,能夠借助高中語文的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來展示各類傳統文化。
二、高中語文與傳統文化契合的措施
淺談傳統文人戲劇審美與平面設計
摘要:現代生活中人們對戲劇表現性、內容、技巧都日益呈現出現不同的要求。本文重點研究了中國傳統文人對戲劇的表現,以及古代文人在戲劇中服飾、色彩等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以現代人的設計審美角度分析古代文人對戲劇表現的內涵及發展的作用,發現傳統戲劇在平面設計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傳承延續。
關鍵詞:文人;戲劇審美;戲劇影響;平面設計
一、傳統文人對戲劇的表現
隨著戲劇深入發展,伴隨著關于戲劇的著作如《東京夢華錄》《樂書》《事物紀原》也越來越多。它們對戲劇表演有些充分的記錄和闡述價值。戲劇從上古到漢、魏、晉、唐乃至宋、元、明、清都有以后清晰的演變歷程。儒家文化對中國戲曲影響頗深,千百年來,儒家思想滲透到文學、繪畫、音樂等領域。對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與此同時促進人們全面發展。古典戲曲最為特別,儒家思想直接影響著戲劇的思想內容、藝術表現形式,甚至戲曲批評與之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古代文人對戲劇的審美和看法
中國戲劇追求整體美,因此戲劇的內容被古代文人最為看重,有頭有尾、前后存在聯系都是對內容重視的表現。我國古代戲劇與詩、詞、歌、賦的體裁相比,更為豐富,貼合人們生活。戲劇運用托物比興、情景交融的方式,讓戲劇的內容更加多元化,更酣暢。文人將主觀的情感與自然的現象相結合。如曹禺的《雷雨》,戲劇通過復雜的人物關系,通過夸張的形式,讓觀眾能感受到不一樣的精彩,該戲劇主要是通過一條主線串聯整個戲劇,通過一個個幕戲刻畫出耐人尋味的人生悲劇。古代文人有深厚的文化素養,即使有的文人墨客長期處于社會的底層,但他們的自尊要求他們對戲劇的創作有著很高的藝術水準,在藝術創作上他們能夠仔細琢磨,脫俗而出。文人參與戲劇的創作有一大批是表達了對這個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在表達思想蘊含的當面具有深度,在表現形式和內容上容易引起觀賞者思考,但又由于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的壓迫和文人思想的局限性,所以在情節處理上有些相似性。但是最終所表現出的作品都是經典,讓人們駐足傳唱。如黃庭堅對戲劇的起源和戲劇運用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其以雜劇喻詩,對戲劇的結構和語言特色進行深化。陳善在《捫虱新語》中說:“山谷嘗言,作詩如作雜劇,初識布置,臨了須以血脈貫穿,首尾俱應,如常山蛇勢;又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又如優人作戲,出廠須留笑,遐思有味。”
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戲劇元素分析
【摘要】詩詞歌賦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擁有歷史悠久等特征,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和歷史的發展,古典詩詞也可用音樂的形式進行表達,人們用聲音和肢體語言將創作者在詩詞歌賦中給予的情懷和情感進行表達。
【關鍵詞】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戲劇元素
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是我國聲樂藝術發展中的啟明星,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隨著人們對于中國古典文化認知水平的提高,中國古典詩詞藝術作品逐漸被關注。
一、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發展歷程
在唐朝時期,詩歌被譜入歌章,并在王公大臣的宴會上傳唱,這一時期是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鼎盛時期。隨后就是曲子詞的形成,宋代的曲子詞作是我國長短句的鼎盛時期,這種長短句易唱而文詞高雅,使之與音樂的結合較詩句更為自由,體現了音樂與文學的高度結合。緊接著就是元曲的出現,元曲著重于抒情、敘事以及寫景,在用詞方面口語化較為明顯,具有一定的通俗化特點,是詞與曲的完美結合。明清時期出現了“俗曲”,又被稱為“小令”或“雜曲”,加之以樂器伴奏,形成了具有藝術色彩的民歌。
二、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戲劇性元素概述
臉譜元素在旅游產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一、臉譜的藝術特征
1.色彩。戲劇臉譜應用了多種色彩,看似千變萬化的色彩運用中包含了很強的規律性和統一性,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社會地位,甚至通過臉譜色彩就可辨別忠奸善惡。如紅色代表正義,戲曲中的紅色臉譜,大多是充滿正義的英雄角色;黑色則大都代表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人物;同時臉譜中還運用了白色、金色、銀色等不同的顏色,通過色彩的呼應來體現不同的人物特征。
2.圖案。臉譜中的圖案也具有明顯的象征意義,應用不同的面部圖案代表不同的人物,在圖案的運用方面有植物圖案,也有傳統文化造型,也有書法筆墨,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文化精髓。
3.造型。戲劇臉譜的造型方面,通常兼具寫意和寫實兩種手法,且融合了多種民間的彩繪藝術,因此臉譜的造型設計充滿了藝術感。如常見的川劇臉譜中,融合了巴蜀地區人民獨有的風俗習慣,也加入了很多傳統文化中人們喜聞樂見的要素,這樣的結合模式使得川劇臉譜成為了傳統戲劇中臉譜的代表。
二、臉譜元素在旅游產品包裝設計中的意義
如今,戲劇臉譜藝術已經形成一個獨立的藝術體系,而且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將臉譜元素融入到旅游產品包裝設計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非遺彩調劇在大學彩調戲劇的創新
[摘要]校園音樂短劇《在那遙遠的小山村》關注“留守兒童成長”,把握鄉村振興的時代脈搏,將非遺彩調劇、非遺木偶戲元素融入校園戲劇的創作中,其“編、導、排、演”的全過程為廣西大學彩調戲劇的創作探索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廣西大學肩負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重視校園戲劇的發展,這一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嘗試,緩解了當代觀眾對傳統彩調劇一成不變的審美認知,進一步活躍了廣西大學的校園文化氛圍。
[關鍵詞]彩調劇;校園戲??;《在那遙遠的小山村》
亮相于全國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一屆戲劇展演的校園音樂短劇《在那遙遠的小山村》,系廣西大學藝術碩士劇團全體師生通力協作,共同打造。該劇講述留守兒童李想學有所成之后,感恩社會反哺家鄉,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故事。整體演出青春洋溢,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責任擔當。劇中充分運用非遺彩調劇、木偶戲等元素,以校園戲劇創作為載體,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受到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
一、立足本土文化,探索校園戲劇創作的新路徑
彩調劇作為廣西流傳最廣的本土民族傳統戲劇,以其綜合全面的藝術元素、清新歡樂的審美風格和富有教育性和道德性的內涵而具有豐厚的藝術價值,是青年群體較易接受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載體,是提升廣西高校校園戲劇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廣西大學藝術碩士劇團作為廣西大學校園戲劇創作的主力軍,主要作品有:多媒體校園音樂劇《花山奇緣》和校園音樂短劇《在那遙遠的小山村》等。其中,《在那遙遠的小山村》是廣西大學藝術學院全院師生通力合作對戲劇編、導、排、演的勇于嘗試,是非遺彩調劇在廣西大學校園戲劇創新實踐中的一大成果,在內容與形式上都獨具創新之處,具體表現如下。
(一)在內容上的創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戲劇英譯策略
[摘要]戲劇屬于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江蘇昆曲是全國首批列為世界非遺的代表,為推動先進文化的建設,發展樹立和提升文化自信,讓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走上世界舞臺,翻譯工作在其中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然而中國戲劇尤其是昆曲中蘊含了獨有的文化特色,翻譯過程中也具有很大難度,基于此,本文從昆曲英譯出發,提出了戲劇英譯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非遺;戲劇;翻譯策略
1研究背景
中國古典戲劇起源最早能夠追溯到秦漢,然而針對中國戲劇的英譯卻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古典戲曲屬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其自身蘊含了豐厚的歷史底蘊。因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累,不同文本理解和相同語境下一詞多義的現象較多,這對于英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戲劇英譯工作的開展。
2戲劇英譯常見的問題
文化屬于戲劇英譯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就如同王佐良先生曾說,翻譯不單單要考慮到語言問題,還需要考慮到文化問題。翻譯人員不單單要熟悉國外文化,更應當全面了解本民族文化(郭建中,2000)。但是中國古典戲劇英譯發展滯后,加之其他因素的制約,在翻譯時依舊表現出很多突出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1)因為戲劇中基本的臺詞很多都是文言文,其語序表現出極大的獨特性,英譯過程中需要予以重視。然而目前大部分譯本都并未對戲劇臺詞的語序予以還原,同時也并未考慮到其韻律,導致譯文存在形散神也散的問題。(2)戲劇中的很多文化詞匯涉及習語、俗語等,還有很多詞語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英譯人員必須要充分熟悉掌握相關詞匯的內在含義再進行翻譯。然而部分譯者英譯時不夠直截了當,容易讓很多外國讀者曲解詞語的含義。(3)文化習俗是經過了長期的口耳相傳,在某一族群中達成共識,蘊含了人民美好祝愿和價值觀,但大部分譯本都是進行直白的翻譯,不能夠讓國外受眾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的特色。(4)戲劇中涉及很多典故,要求譯者必須要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然而部分譯本無法呈現戲劇文本的主題,單純對其中的人物、地點等進行翻譯,影響了國外觀眾對其深刻含義的理解。(5)文言文修辭屬于古漢語的突出特點,是中國傳統戲劇創作的普遍手法。由于修辭手法的靈活應用讓戲劇藝術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然而在英譯過程中往往難以直接反映出來,部分譯文常常顧此失彼,在強調文意的同時不重視修辭的內涵。(6)由于文化環境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中西方人物名稱所指代的含義也各不相同。在中國傳統戲劇中,人物名稱常常是有其所指的,蘊含著深刻的隱藏意義,或者暗示著人物命運的發展等,所以對人物姓名要避免單純地根據其字面意義來翻譯。
苗民間舞作品中對傳統文化的當代闡釋
【摘要】中國民族民間舞從傳統文化中脫胎,在面臨當下文化全球化的語境下,呈現出了不同的創作走向。進入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日趨多樣,具有鮮明時代印記和個人色彩的民間舞蹈作品不斷涌現。靳苗苗作為當今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的編導之一,展現出了自己對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獨樹一幟的看法和立場。本文通過分析靳苗苗的作品,嘗試談論其在傳統文化的當代闡釋上的另一法則和路徑。
【關鍵詞】靳苗苗;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傳統文化;文化傳統
在傳統文化的概念上,筆者認為,首先要了解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之間的區別。丁守和先生說:“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確有不同。無論從理論上或從事實上看,傳統文化要廣泛得多。”①林牧先生說:“文化傳統,是指一個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至今還保留在人們心理和行為中的觀念體系、價值體系和知識體系。而傳統文化,則是指一個民族在歷史上存在過的一切觀念體系、價值體系和知識體系。”②除此之外,較早提出這個區別的是龐樸先生,龐樸提出:“傳統文化是過去的已經完成的那些東西,是‘死的’;而文化傳統是……那個活的東西”③。這一概念對于民族民間舞的發展來說,極為重要。首先是尊于民間舞本身根于傳統的特性,其次涉及民間舞面臨文化全球化或現代化的沖擊時,應該持有如何的態度面對。進入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日趨多樣,具有鮮明時代印記和個人色彩的民間舞蹈作品不斷涌現。正如在第七屆桃李杯民族民間舞比賽后,趙鐵春與王昕的總結:“為了尋求開拓編創模式,呈現出幾種走向,其一,強調展示民間舞蹈形式傳統;其二,通過具體的生活細節來塑造民間人物形象;其三,為表達編導個人情感和認知,而對傳統民間舞蹈進行改編、加工、整合;其四,在傳統形式上追求時代審美;其五,從史書文獻中提取角色形象?!苯缑绲拿耖g舞創作較早,最開始是從《有喜》開始的,2002年創作出的《老伴》一舉獲得第一屆全國舞蹈荷花杯金獎,從此聞名于舞蹈界。之后編排的一系列如《水姑娘》《沉沉的厝里情》都推動她成為了當今舞蹈界不可忽視的一顆明珠。
一、對中國女性角色的突出
在早期的《老伴》中,我們就能簡單瞥見,靳苗苗主體意識中對于女性角色的認知,在傳統社會中,女性與男性的地位懸殊,但是在新時代,女性與男性之間的平等觀念不斷散播,在《老伴》中,女性的這種主體建立,以及男性對女性的尊重,都是新時代的女性社會角色的變化所帶來的。而到了《沉沉的厝里情》《松毛嶺之戀》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兩個作品都是圍繞女性建立起來的,都是身為妻子或母親,撫育子女、團結家庭,獨自肩負起家庭重任的中國傳統女性。在靳苗苗的作品中,我們時常能看見“一個女人為了國家為了大愛,堅韌團結的特性”。這個主題或者是建立起來的女性形象,不論及西方的女權主義思想,或是歪曲的女權主義理解。而是在中國傳統的女性角色中,放大女性真正的偉大。女性不再是男權社會中柔弱的附屬品,而是能夠支撐起一個家、一個民族的“女英雄”。如《沉沉的厝里情》以阿嬤和阿公的愛情故事作為引子,阿公作為典型的閩南漁民,常常出海。阿嬤從最初的單純細膩的少女形象到成家后成為打理家庭生活的大女人,再到后來成為一個堅毅的扛起家庭重擔的閩南婦女形象。圍繞主題“回家”,將閩南女子的堅韌呈現在舞臺上。在靳苗苗作品中對女性角色的放大,絕不是“花木蘭”式的獨特,而是既保留了傳統女性的特點同時又彰顯了中國女性的偉大與獨特。這樣的女性題材建設在國內舞蹈界中是極其少見的。
二、民間傳統文化在舞臺上的現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