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哲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7 16:39: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實踐哲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實踐哲學論文

馬克思哲學實踐主義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個開放的思想體系,是隨時代而發展的。應當承認,在我國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研究中,“實踐唯物主義”確實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同時也應看到,從那以后,“實踐唯物主義”研究再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我們認為,正如“實踐唯物主義”何以取得成功一樣,當前問題的關鍵,仍然在于對“實踐”范疇及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的理解上取得突破。為此,本文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

我們這里打算討論的是“馬克思的哲學”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因為:不論俄國馬克思主義、中國馬克思主義,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雖然與馬克思本人的思想無疑是有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的,但無論如何并不是一回事;甚至恩格斯的思想,雖然我們反對將其與馬克思的思想截然對立起來,但事實上兩者也并非毫無差別。為了使論題更為集中,我們這里限于討論“馬克思的哲學”。

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哲學應該徑直被稱為“實踐主義”(Practicalism)1。所謂“主義”(-ism),就是一種學說或信念;所謂“實踐主義”,就是一種關于實踐的哲學學說和對于實踐的理論信念。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一度自稱他們的哲學為“實踐的唯物主義”,但今天,“實踐唯物主義”實際上已成為八十年代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研究當中的一個特定流派的稱謂,為了以示區別,我們用“實踐主義”來標示我們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而更為根本的考慮是,不論就當代哲學的思維水平、還是就馬克思哲學本身所固有的基本性質特征來看,今天只有把馬克思哲學徑直理解為“實踐主義”,才有可能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研究上取得實質性的突破。這首先是因為,“實踐”范疇在馬克思哲學中第一次取得了存在論意義。這一點長期為人們所忽略,正如有學者指出的,直到“在后現代語境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拒斥‘形而上學’性、實踐的存在論意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些被人們所忽略的方面得以凸顯。”2

1.實踐即存在

不論哲學還是科學,抑或日常思維,任何思維活動都必須從某種“觀念預設”開始,以此作為自己的邏輯起點。此種預設乃是整個思維的“不證自明”的前提。亞里士多德將其“第一哲學”或“形而上學”界定為關于“存在之為存在”的學問,即預設了“存在”。此“存在”是一個不可超越的設定,這意味著:任何哲學,無論采取怎樣的懷疑主義立場,最終都得從“存在”預設開始,亦即以“存在”為邏輯起點;也就是說,任何哲學最終都逃不出“存在預設”。

自從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確立了“存在”范疇,哲學就從來沒有超出這一點。思想可以從懷疑一切開始,但唯獨不能懷疑“存在著”,否則人就無法思想言行、無法生存下去。例如,笛卡兒可以算是最典型的懷疑論者,他首先把一切存在都懸置起來,然后從“我思”開始,推出“我在”。所謂“我思故我在”,還原成三段論式則為:

查看全文

馬克思實踐哲學論文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當代實現方式。馬克思實踐哲學體現著對人的本質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體現著對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進一步探討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當代價值,對于我們以理論自覺的態度去樹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科學發展觀

從哲學意蘊上來說,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當代實現方式。馬克思實踐哲學體現著對人的本質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體現著對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進一步把握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當代價值,對于我們以理論自覺的態度去樹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實踐總體性與發展總體性

實踐是貫穿哲學發展史的基本線索,是任何一個哲學流派建構其哲學體系都繞不過去的中心話語。因為實踐表達著人們對世界真和善的感悟。但從古至今,人們對實踐的解讀就一直存在著分岐。

眾所周知,亞里斯多德是最先提出實踐概念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亞里斯多德也是從人類活動的總體性上來理解實踐哲學的。在他看來,對超越具體功利的“善”的追求和向往,構成了人類一切活動的價值指向。這也正是人的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的根本區別。他認為:“人的每種實踐與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的。”[1]但也許是過于注重對實踐的價值屬性的指認,所以他又在對實踐的界定上出現了二元分離,即將人的價值指向和客體存在分離開來。在他看來,實踐是人類自身精神活動的自由創造,具有強烈的自我價值的屬性。人的超越功利超越外在束縛的道德選擇,構成了實踐的本質。因此,在其總體實踐框架中,以追求人類價值的道德實踐與以把握外在世界及其規律的技術實踐出現了必然的分離。從總體實踐退守到道德實踐,實際上意味著在兩個方面的退守。一是將人類總體實踐活動方式退守到以道德把握世界的單向選擇中。為此,他將人的活動分為兩類:實踐和創制。實踐是人的內心話語,是人自身的是非功利的道德選擇,創制只是完成面對外部事物功利性的勞作活動。實踐體現著人自身的目的,具有終極價值關懷的的意味,創制則是現世的短暫的應對外物的技巧和手段。二是將人類總體實踐退守到極少部分人的“高雅”精神旨趣。在他看來,只有極少部分人(主要是奴隸主)可能在實踐中找到自我,可以擺脫世俗的煩憂,也只有他們才有資質從事實踐活動。而大部分從事勞作的工匠,不可能在實踐活動中尋找和實現自我,他們往往被外在的功利所掌控,他們的活動只能是機械的沒有永久意義的謀生手段。

查看全文

后實踐哲學限度分析論文

摘要;后實踐哲學是為著對實踐哲學的補偏救弊而提出的。在后實踐哲學中,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超驗維度和經驗維度的張力的存在是極其微弱的,既缺乏社會實踐背景現實的有力鋪墊,又部分地缺失了理論承接的維度。后實踐哲學的限度體現在時馬克思實踐哲學價值定位的偏見,對實踐哲學本土化本真面目部分的扭曲以及對實踐哲學本土化歷史、現實和未來三重向度銜接的漠視和淺見。

關鍵詞:實踐哲學;本土化;后實踐哲學;限度

為了實現對實踐哲學的超越和批判,后實踐哲學認定了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現代化方案的意義,提出了對實踐哲學本土化視野中由于超驗維度的消解而導致的一元化的世俗主義實踐哲學的批評。在后實踐哲學看來,只要足夠地彰顯了所謂的馬克思實踐哲學中的超驗維度和經驗維度的二元張力,那么,實踐哲學的以天人合一為潛在視野的一元的世俗主義的詮釋的弊端就可以得到克服。所謂的用以詮釋的中國文化傳統的潛在視野是否是后實踐哲學所說的天人合一呢?世俗主義的一元化解釋方式是否合理?所謂的超驗維度和經驗維度是否真如后實踐哲學所說的那樣神奇?它在當代社會實踐中的情形到底是怎樣的呢?為了在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中澄清是非推動理論創新,這些問題必須得到正確的解決,后實踐哲學的限度應該引起充分的重視。

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價值定位究竟是什么?后實踐哲學雖然一般地肯定其社會改造和歷史創造的偉大作用,但主要地還是將其認定為一種現代化理論。“馬克思思想在此也不例外,不可把馬克思的思想單純地理解為一種哲學或社會改造的思想(盡管是所謂偉大的思想),而應當理解為歐洲社會有機體所滋生的一種獨特的現代化方案。”這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片面的真理性,但在本質上卻是錯誤的。馬克思實踐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的其他思想一樣,具有徹底的革命性、嚴格的科學性和堅定的階級性,已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改造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銳利武器,因而具有世界性的意義。顯而易見,將馬克思實踐哲學看作是一種現代化的方案是舍本逐末,忽視了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本質特征。

雖然,現代化問題是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而馬克思實踐哲學因此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現代化方案,一種在喪失形上原則情形下重新安頓社會秩序和心靈秩序的方案,但是,馬克思實踐哲學已然跨越了西方社會現代化的語境,其飛躍性的向度已然指向了未來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所謂擺脫彼岸自我異化形象的壓制和此岸塵世異化的束縛,在一定的意義上,已經不是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視域了。馬克思實踐哲學雖然受著當時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現實的制約,但是作為對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發展階段的否定的未來社會難道僅僅是一個現代化的問題嗎?顯然,這一觀點確實是失當的。

查看全文

馬克思實踐主義哲學研究論文

“實事求是”命題的存在論意義——依據馬克思“實踐主義”哲學的思考

[摘要]過去對“實事求是”的解說,都僅僅是從認識論層面理解的,缺乏存在論的高度。如果說“實踐”是馬克思存在論的初始范疇,那么“實事求是”,作為對實踐范疇的中國式表述,也是人自身的存在論事實。“實事”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的,而是人的存在本身;因而“是”也并不是那種與人無關的所謂“客觀規律”,而是關于人自己的存在的真理;“求”作為對這種存在論真理的追求,本身也屬于人自己的一種存在論事實。

[關鍵詞]實事求是,實踐,存在論

“實事求是”本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命題,(1)、鄧小平等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它進行了實踐論的重新解說,使之成為一個集中表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精神的命題。

然而迄今為止,通常對“實事求是”都是從純粹認識論的角度加以理解的。人們即使將“實事求是”跟“實踐”聯系起來,但“實踐”本身僅僅被理解為一個純粹認識論范疇。例如對此有一個著名的解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2)據此,“實事求是”就是去研究客觀存在著的事物的規律性。按照傳統的理解,這里所謂“客觀存在著的”就是所謂“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也就是說,“實事”可以是在人類實踐之外存在著的,如純粹的自然界;“是”就是這種純粹客觀事實的純粹客觀的“規律性”。先有了這種“客觀存在”,然后才有人對它們的認識,再后才有人對它們的改造亦即實踐。于是就有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的將認識和實踐割裂開來的公式。這里,作為純粹認識的“實事求是”是在實踐之前、之外進行的。

之所以產生這樣一種觀念,是因為:“實事”不是被人們理解為實踐本身,而是被理解為實踐之前、之外的作為純粹認識對象的東西;因而“求是”也就不在實踐之內,而在實踐之外。顯然,“實踐”范疇僅僅被理解為一個用以界定“認識”的參照或者邏輯工具,換句話說,“實踐”仍然僅僅是一個認識論范疇。例如列寧說過:“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3)與此相關的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流行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樣一種說法。這里,實踐顯然失去了作為改造世界的本質力量的存在論意義,而僅僅只具有認識論的功能了。這種純粹認識論的“反映論”的理解,其實并不符合馬克思的實踐觀。

查看全文

馬克思的實踐哲學與科學發展觀論文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當代實現方式。馬克思實踐哲學體現著對人的本質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體現著對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進一步探討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當代價值,對于我們以理論自覺的態度去樹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科學發展觀

從哲學意蘊上來說,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當代實現方式。馬克思實踐哲學體現著對人的本質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體現著對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進一步把握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當代價值,對于我們以理論自覺的態度去樹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實踐總體性與發展總體性

實踐是貫穿哲學發展史的基本線索,是任何一個哲學流派建構其哲學體系都繞不過去的中心話語。因為實踐表達著人們對世界真和善的感悟。但從古至今,人們對實踐的解讀就一直存在著分岐。

眾所周知,亞里斯多德是最先提出實踐概念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亞里斯多德也是從人類活動的總體性上來理解實踐哲學的。在他看來,對超越具體功利的“善”的追求和向往,構成了人類一切活動的價值指向。這也正是人的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的根本區別。他認為:“人的每種實踐與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的。”[1]但也許是過于注重對實踐的價值屬性的指認,所以他又在對實踐的界定上出現了二元分離,即將人的價值指向和客體存在分離開來。在他看來,實踐是人類自身精神活動的自由創造,具有強烈的自我價值的屬性。人的超越功利超越外在束縛的道德選擇,構成了實踐的本質。因此,在其總體實踐框架中,以追求人類價值的道德實踐與以把握外在世界及其規律的技術實踐出現了必然的分離。從總體實踐退守到道德實踐,實際上意味著在兩個方面的退守。一是將人類總體實踐活動方式退守到以道德把握世界的單向選擇中。為此,他將人的活動分為兩類:實踐和創制。實踐是人的內心話語,是人自身的是非功利的道德選擇,創制只是完成面對外部事物功利性的勞作活動。實踐體現著人自身的目的,具有終極價值關懷的的意味,創制則是現世的短暫的應對外物的技巧和手段。二是將人類總體實踐退守到極少部分人的“高雅”精神旨趣。在他看來,只有極少部分人(主要是奴隸主)可能在實踐中找到自我,可以擺脫世俗的煩憂,也只有他們才有資質從事實踐活動。而大部分從事勞作的工匠,不可能在實踐活動中尋找和實現自我,他們往往被外在的功利所掌控,他們的活動只能是機械的沒有永久意義的謀生手段。

查看全文

馬克思實踐哲學與科學發展觀論文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當代實現方式。馬克思實踐哲學體現著對人的本質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體現著對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進一步探討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當代價值,對于我們以理論自覺的態度去樹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科學發展觀

從哲學意蘊上來說,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當代實現方式。馬克思實踐哲學體現著對人的本質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體現著對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進一步把握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當代價值,對于我們以理論自覺的態度去樹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實踐總體性與發展總體性

實踐是貫穿哲學發展史的基本線索,是任何一個哲學流派建構其哲學體系都繞不過去的中心話語。因為實踐表達著人們對世界真和善的感悟。但從古至今,人們對實踐的解讀就一直存在著分岐。

眾所周知,亞里斯多德是最先提出實踐概念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亞里斯多德也是從人類活動的總體性上來理解實踐哲學的。在他看來,對超越具體功利的“善”的追求和向往,構成了人類一切活動的價值指向。這也正是人的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的根本區別。他認為:“人的每種實踐與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的。”[1]但也許是過于注重對實踐的價值屬性的指認,所以他又在對實踐的界定上出現了二元分離,即將人的價值指向和客體存在分離開來。在他看來,實踐是人類自身精神活動的自由創造,具有強烈的自我價值的屬性。人的超越功利超越外在束縛的道德選擇,構成了實踐的本質。因此,在其總體實踐框架中,以追求人類價值的道德實踐與以把握外在世界及其規律的技術實踐出現了必然的分離。從總體實踐退守到道德實踐,實際上意味著在兩個方面的退守。一是將人類總體實踐活動方式退守到以道德把握世界的單向選擇中。為此,他將人的活動分為兩類:實踐和創制。實踐是人的內心話語,是人自身的是非功利的道德選擇,創制只是完成面對外部事物功利性的勞作活動。實踐體現著人自身的目的,具有終極價值關懷的的意味,創制則是現世的短暫的應對外物的技巧和手段。二是將人類總體實踐退守到極少部分人的“高雅”精神旨趣。在他看來,只有極少部分人(主要是奴隸主)可能在實踐中找到自我,可以擺脫世俗的煩憂,也只有他們才有資質從事實踐活動。而大部分從事勞作的工匠,不可能在實踐活動中尋找和實現自我,他們往往被外在的功利所掌控,他們的活動只能是機械的沒有永久意義的謀生手段。

查看全文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的實踐過程和現實價值分析論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發展軌跡;現實價值

內容摘要:本文試圖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產生的邏輯起點、實踐過程和現實價值出發,探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發展軌跡和現實指導作用,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濟理論創新提供借鑒。

弄清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實踐過程和現實價值等問題,對于正確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本質,和評判何種經濟理論才是中國“主流”經濟學具有深遠的意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經濟實踐相結合,不斷創新和發展的理論形態。從歷史的角度看,任何一種完整科學經濟理論的產生都是特定時代社會矛盾運動的產物,具有其內在的發展軌跡。

邏輯起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應用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在中國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十月革命的勝利,使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的中國人民從中看到了希望,中國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從此轉向馬克思主義,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等人先后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和《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一系列宣傳和介紹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經濟學說和社會主義理論的文章和演講。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也在中國得到了相應的傳播,但在傳播時其理論宣傳者和實踐者們都力求與中國社會經濟實踐特點相結合,而未完全盲目照搬照用。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說,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指出“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并認為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可見,中國的先進分子接受和對待馬克思主義,從一開始就不是把它當作單純的理論來探討,而是以其指導中國革命實際,積極投身到現實社會斗爭中去,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一開始就具有的重要特點。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研究

摘要:為了提升大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文章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在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培養中的價值,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的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策略。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于2018年5月在“清華名師教學講壇”上鄭重宣布,將在2018級新生中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程。清華大學教務處處長、該課程共同負責人彭剛說:“‘寫作與溝通’課程定位為非文學寫作,偏向于邏輯性寫作或說理寫作,通過高挑戰度的小班訓練,顯著提升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提高溝通交流能力、培養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1]寫作訓練首要的就是進行思維訓練,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在的屬性和功能看,它是實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實踐思維方式和實踐邏輯,就是它所提供給人們進一步研究大大小小問題所使用的方法,是哲學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意義的方法[2]85。基于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對大學生論文寫作思維的訓練、寫作水平提升都有著極大的益處。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在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培養中的價值

以人類實踐活動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范式具有合理性,培養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范式,體現對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自覺”[3]。第一,確立實踐性、科學性、規范性的寫作理念。所謂寫作理念是指寫作論文過程中遵循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思想。論文寫作不同于散文或記敘文的最大區別在于寫作理念不同。事實上,很多大學生仍然用中學寫散文、記敘文的思維方式來寫大學課程論文、畢業論文,忽略了論文的科學性和規范性。論文寫作以論為主,以說理為目的。論文選題合理、結構完整、邏輯關系嚴密、語句順暢、觀點明確等均是寫作理念科學性、規范性的題中之意。論文寫作還應遵循實踐性的理念,以人們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對客觀對象世界進行解釋和改造,即論文寫作要以問題為導向,揭示問題的本質,找到事物發展的規律,為人們的實踐活動(教育教學、實驗、生產等)提供理論指導或實踐指引。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為確立科學的、規范的寫作理念提供了一種實踐中的思維方式,實現大學生論文寫作既合乎科學規范又合乎實踐性。第二,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寫作方法。論文寫作方法指為達成寫作論文目的而采用的途徑和行為方式。它并非物化的手段,而是作為論文寫作實踐活動主體的大學生在認識所要研究的問題和解答客觀現實問題所遵循的一種方式或程序的總和。通常,在論文寫作中運用到如文獻搜集、整理;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去粗取精和去偽存真等。但由于缺乏實踐性思維的指導,往往會在論文寫作中出現觀點堆砌、詞不達意、表達冗繁、為寫論文而寫論文,脫離實際情況等問題。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的出發點和歸宿都在于實踐,強調的方法論在于理論聯系實際。以大學生的實踐為思維切入點,以綜合的、普遍聯系的、變化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論文寫作,用實踐的思維方式來分析、研究實際問題、剖析文獻資料,摒棄教條式、堆砌式、形而上學式的寫作方法。第三,明確實事求是的寫作路徑。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的根本指向,體現了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的有機統一,體現了實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為大學生論文寫作提出了實踐活動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返回實踐檢驗”多次往復的論文寫作路徑,既體現論文的理論性水平又體現論文的實踐性指向。第四,激活寫作主觀能動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強調的是人實踐本質的規定性、人活動的主觀能動性,體現的是人的自主行為。由于彰顯了人作為實踐主體的自主性、自覺性和能動性,它能啟迪人作為實踐主體的自覺能動性,激勵和鼓舞人們對自己的實踐本質和自由的追求[2]84。大學生論文寫作既需要論文成果評優、評獎、精神獎勵、物質獎勵等外在激勵,更需要激發學生內在的學術追求,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研究方向、研究熱點,掌握必要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夯實學科基礎,提升學術研究涵養。

二、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思維范式的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策略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思考論文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主又哲學課教學定位教師地位和作為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

論文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課作為“兩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整個馬克思主義課程體系的理論墓勸,其地位至美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哲學教學的實效性這一主題,從認識和實踐兩個方面對哲學教學的定位問題、哲學教師的地位與作為的關系問題,哲學教學的內容、方法的改革問題進行了思考。

“兩課。教學如何走出困境,真正發揮“兩課”的作用,使它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背景下既有地位又有作為,無疑是每個從事“兩課,教學的教師乃至高校黨委領導必須高度重視且認真對待的間題。本文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教學改革進行一些思考。

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整個馬克思主義課程體系的理論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增強哲學教學的實效性對于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提高哲學教學的有效性從根本上說是個認識和實踐的問題。就認識而言。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是哲學教學的定位問題。哲學學科的性質是教學定位的內在根據。從哲學的本性看,它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以人類思維的最高形式來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古希臘一些哲人就把哲學定義為“智慧之學’。是使人聰明的學問。中國的先哲說,作為“愛智,的哲學就是“究天下之際,通古今之變”。因此哲學不同于一般的知識陳述,而是要啟發人的思維。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哲學思維代表民族發展成熟的程度和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個沒有辯證思維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對于個人而言,哲學水平體現著人的素質,境界和思維能力,大凡有成就,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史學家,科學家,無不具有很高的哲學思維水平。愛因斯坦曾對人說:“與其說我是物理學家,側不如說我是哲學家’。既然哲學是一種智慧,能夠塑造人的整體思維素質。因此哲學教育應當成為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著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從哲學的功能看。主要表現為教育和應用。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功能最本質的特征。只有在正確的哲學理念指導下,人們才有可能從本質而不是現象上形成對自然、社會、人生等諸多復雜問題的正確認識,進而樹立起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理想,并內化為信念。當它最終凝聚成民族的靈魂和精神時,哲學教育也就達到了最高的境界。以科學的方法論指導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用功能的顯著特征。真正的哲學既不是教條式的理論說教,也不提供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而是一種教給人們如何面對現實世界去思索、批判和創新的方法。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并不要求信仰它的結論,而只要栓臉疑團。如果我們的哲學教學能在這樣的層面上展開與學生的對話、交流,讓他們經受哲學思維的訓練,無疑既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又能增長其悟性和創新意識。

在哲學教學定位的問題上還有一個必須解決的重要的認識問題就是哲學與政治的關系。二者作為不同的學科各有其特定的性質和功能。哲學在人的整體思維素質的訓練中,注重人的創新精神的培養,而創新正是拼證法的批判和革命精神的體現。新世紀社會需要的首先是一種具有很強創新能力的人才,只有擁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大t高素質人力資源的國家才有強大的競爭力,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有26次提到創新,教育部在《21世紀教育行動目標》中明確地把提高人的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作為教育行動目標。就此而言,哲學的教育功能起到了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哲學的目標指向不同,政治是出于維護階級利益、階級關系而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顯然二者分屬于不同的層次。因此簡單地把哲學與政治、哲學課與政怡課等同起來,必然會影響哲學教學的效果,甚至在某種特殊的社會背景下會嚴重破壞哲學的聲譽。當然消除把哲學課與政課簡單等同起來的認識和傲法,并不是要完全否認二者的有機聯系。事實上在哲學為政治理論思想形成和實施政治行為提供指導作用的同時,政治也會以自身的方式影響著哲學。

查看全文

技術創新探究論文

摘要:根據技術過程論,技術目的的實現與技術形態的轉化都是一個過程,完整的技術活動包括技術發明與技術創新兩部分內容。只有深入到技術創新內部,揭示其規律,才能完整地理解技術過程。沿著過程論的思路,技術創新被理解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社會化過程、產業化過程和商品化過程,從而形成了技術創新研究的新范式,并構成了技術創新研究視角改變的方法論基礎。在這種方法論指導下,研究者就技術創新的本質、主體、模式、歷史階段性以及技術創新同管理創新、知識創新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從不同的層面深化了技術創新哲學的研究。

關鍵詞:過程論;動態過程;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哲學

一、作為動態過程的技術

美國技術哲學家米切姆區別了四種類型的技術概念,即作為客體的技術,作為過程的技術,作為知識的技術以及作為意志的技術。關于作為過程的技術,米切姆曾提出,工程師注重制造的一面,社會科學家注重使用的一面,而傳統的人類活動就劃分為制造和使用兩類。工程師認為技術的基礎內容是發明和設計[CD2]制造的原初意識,社會科學家則認為是生產和實用,技術的社會應用才是最重要的[1]。在此,米切姆已經把技術理解為包含發明、設計、生產、使用的不同階段的過程。

東北大學遠德玉教授是國內較早探討技術本質的學者之一,1981年11月,遠德玉教授參加在蘇州舉行的第二屆全國技術史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技術是一個過程[CD2]略論技術史與技術論研究》,首次提出了技術過程論的觀點。1982年,遠德玉教授在《技術是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一文中提出,把技術列為科學的一個層次是不妥當的,需要從技術的角度來研究技術與社會、生產、經濟、哲學的關系[2]。1983年,遠德玉教授又提出,技術是一個人類實踐的動態過程,技術在人類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才體現出自己的面目[3]。1984年10月,遠德玉教授向第三屆全國技術史會議提交了題為《歷史中的技術》的論文,分析了原始時代、工匠時代和近代技術的各自存在方式和存在特點,提出技術概念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它本身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們對技術的不同理解,是由于技術形態的不同引起的;不同時期人們側重于技術的某一形態,便產生了不同的技術理解。在1986年出版的《論技術》一書中,他進一步論證了技術是一個動態過程的思想,并把技術是一個動態過程作了三方面的概括:技術是從無形技術向有形技術轉化、從潛在技術向現實技術轉化的過程,是技術軟件與技術硬件在動態過程中的統一,是知識、能力、物質手段不斷更新的過程[4]。2003年,在《技術過程論的再思考》一文中,遠德玉教授對技術是一個過程又增加了一條概括,即技術是目的與手段在動態過程中的統一。目的性在技術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不斷變化,相應的手段也在變化,由此才有技術形態的變化[5]。

關于技術是一個過程的思想,是理解技術本質屬性的關鍵。在《過程論視野中的技術本質》一文中,筆者從技術目的實現的過程性與技術形態轉化的過程性兩個方面作了分析[6]。一方面,目的性是整個技術系統發展的動力,是支配技術各要素的靈魂,技術的目的性指的是人們有意識地把某種自然對象轉變為受人影響和被人加工、改造、控制的對象,使技術成為變革自然的手段,而不是指技術本身就是目的。在技術逐漸成為滿足人們需要的物品的過程中,技術目的性也逐漸地得到實現,即技術目的的實現也是一個過程。另一方面,技術目的在技術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技術目的的變化就會導致技術手段的變化,由此產生技術的不同形態。由潛在的知識形態的技術到現實的物化形態的技術的轉化過程,就是技術的目的性具體化的過程:從抽象的技術目的性轉化為具有特定功效性的目的性,并進一步轉化為符合特定經濟性和社會性的目的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