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消費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4 03:35: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消費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消費論文

探究綠色消費思維提升當地生態建設論文

論文關鍵詞:綠色消費;生態文明;建設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提出了以綠色消費模式促進西安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即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構建綠色消費模式綜合評價體系,構筑綠色消費的產業基礎,開展綠色消費試點,構建西安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以綠色消費模式促進西安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西安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機制。

2005年2月28日,陜西省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頒布了《西安國際化、市場化、人文化、生態化發展報告》,指出生態化是保證城市生存安全、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

西安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

西安生態文明的建設任重而道遠,其基本內涵包括以下幾點:

完善生態教育機制,提高全民生態意識。生態文明正成為人類發展的主導性、前瞻性的文明形式,也是現代及未來人類文明發展的主流。但是,如果沒有普及性的環境保護觀念和生態意識,沒有全民生活、消費等行為模式的生態化轉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就會受到嚴重制約。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進生態工程健康發展。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國民經濟體系,要堅決制止和杜絕掠奪性開發資源的行為,實施“最小損害”甚至“零排放”、“零損害”方略,努力維系生產、生態和生活的和諧與協調。

查看全文

生態文明論文:生態文明下學生消費理念透析

本文作者:田媛工作單位:山東建筑大學

生態文明下綠色消費模式的倡導

在生態文明的指導下,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念,對于構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改變以往以感官享樂為人生意義的消費主義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倡導一種與大自然協調相處的新型消費模式,這種模式既符合物質生產水平,又符合生態生產水平,是既滿足人的消費需求,又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消費行為。綠色消費順應了人與自然、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趨勢,是人類理性選擇和道德自律的結果,是人類發展綠色文明的必然要求。倡導綠色消費,克制不合理的消費欲望,學會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將人類與自然融為一體,有利于人類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有利于維護和實施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制度,最終有利于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這種消費模式是對傳統消費方式的生態考察和哲學反思,具有深刻的生態倫理意蘊。在當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背景下,由于大學生的沖動消費、過度消費帶來了能源消耗問題,大學生的消費已不是一個個人或家庭的問題,綠色消費教育是通過分析各種消費心理與行為,針對當前消費觀念的變化與沖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的教育活動。特別是在校的大學生們,他們的綠色消費知識和綠色消費能力仍然相對缺乏,因此有必要將綠色消費觀教育融入大學教育中去,使之成為一個系統的和整體性的教育理念,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何在高校中進一步加強綠色消費觀教育

這就需要教育者們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教育大學生樹立生態倫理觀意識,明確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和責任,提倡有計劃的、合理適度的消費觀。需要通過社會各界全方位的努力,推動高校生態倫理觀教育、綠色消費觀教育,營造綠色消費、環保的氛圍,為構建社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開展生態倫理觀教育綠色消費觀是現代生態倫理觀的基本內容之一,要有效地解決消費觀念的異化,首先應該從源頭和本質上對學生的道德觀念進行變革。生態倫理觀作為一種全新的倫理學,強調人際平等、代際公平的同時,用道德來調節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觀念體現在當下的高校學生教育中,是讓他們更多地開始轉變自己對自然、對動物、對他人的看法,從而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靈魂深處建立起維護生態和諧的情感意識和世界觀,并自覺地、積極主動地改變過去與自然對立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模式,構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的新生活。高校應該引進生態倫理教育作為培養正確消費觀的輔助內容,在學生中加強博愛萬物、簡約生活的觀念,鼓勵他們對自然萬物的愛心和對自然的責任,在滿足自我生存的同時兼顧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開展綠色消費觀念引導只有讓大學生充分認識綠色消費的涵義和綠色消費所能帶來的好處,才能使綠色消費理念深入人心,綠色消費模式才能得以實現。因此,高校首先應在日常教育中大力提倡綠色教育,普及綠色消費的基礎理論知識教育,了解我們國家對鼓勵和提倡綠色消費所出臺的政策和舉辦的一系列的宣傳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并配合,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于循環經濟概念的了解,通過這些措施促使學生對于我國資源與能源利用的基本狀況及面臨的危機有所掌握,從而樹立循環經濟的理念,懂得節約資源與能源的重要意義及具體措施,這是大學生認同綠色消費并付諸行動的基礎。此外,還要將綠色消費作為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教育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中去,加強對大學生的消費道德教育。

營造綠色文化氛圍良好的學風、校風是校園的主流文化,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應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充分重視并積極營造綠色校園文化,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的科技知識、法律法規和校紀校規,反對鋪張浪費,培養學生的綠色消費意識,使生態道德深入人心,逐步形成愛護環境的良好校風。因此,高校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之余,積極建立和參加與倡導綠色環保、綠色消費、生態道德相關的社團文化,可以通過舉辦相關的辯論賽、知識講座、校園消費調查、填寫節約倡議書等形式,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學校還應該以舉辦論壇、聘請客座教授等形式,向廣大師生宣傳生態環保、綠色消費等理念,積極邀請社會知名環保倡議者等人士為學生們介紹國家的政策以及開展的相關活動,讓綠色文化深入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開展綠色實踐活動人們只有通過各種實踐活動,才能對各種道德觀念去偽存真,提高道德認知度,檢驗自身道德狀況,從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除了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以外,高校還應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在大學生中間開展勤工儉學和科技創業活動,樹立自強、自立、自助的消費觀念,同時,充分利用社會實踐這一重要的形式,組織學生深入鄉村和基層。例如開展對學生的家鄉、相關企業進行生態資源現狀調查等形式,通過這些課外科技與實踐活動讓大學生接觸社會,親身體驗,通過觀察社會生態問題,培養他們的資源危機意識,對自身的消費行為進行反思,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展示他們的個性和特長,提高他們參與社會的主動性。從深層意義上說,生態危機源于人類的心態危機,即人類日益膨脹的物質欲望,解除生態危機的途徑是從生態倫理層次上轉變人們的消費道德觀念。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大學生是社會消費的主要群體,他們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對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大學生自身生活質量的提高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充分了解他們的消費心理,把握他們的消費特點,開展大學生的消費教育,培養大學生科學的消費觀,對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查看全文

旅游消費研究進展論文

一、旅游消費的早期研究工作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旅游消費的專門研究較為少見,主要的工作是附帶在相關專題或系統研究中進行的。從國外100余年的旅游研究史來看,尚未找到專門系統研究旅游消費的著作。從近期研究動態來看,也未將注意力擺在旅游消費的系統研究上來。從國內的旅游科學研究情況來看,旅游消費的系統研究已經起步,但從嚴格意義上來看,相關學科所作的工作更多。

旅游消費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從兩條線索中追溯:一是從消費經濟學的角度,二是從旅游科學研究中附帶或從其他相鄰科學角度所從事的專題研究。

1.從消費經濟研究中產生的旅游消費研究成果

從消費經濟角度探討旅游消費問題,在我國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銳地感覺其意義,并率先倡導的。還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導研究生從事過這方面的研究,同時他也認為董輔@①較早就具有旅游消費經濟思想,主要是旅游資源價值問題和旅游資源開發保護問題的研究。實質上,在80年代就有從基本理論研究入手進行探討的,如龔曉寬、宋維真的研究,但是總的說來未形成體系,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另外,主要從消費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費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費經濟》雜志社首先發起的消費文化的討論中,就出現了許多觀點,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費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認為消費文化包括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人們精心創造的實物生活資料和精神文化產品,以及富有創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費行為;周淑蓮等則認為與旅游密切相關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飾文化等是消費文化在消費品上的表現,風俗、風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費方式上的表現。這些認識,與國內國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疇有十分類似之處,當然,也是各有側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費文化對旅游文化的較細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對生態旅游消費的研究;近年來興起的閑暇消費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費問題,如曹茉莉的工作;從旅游消費的分析入手進行部分預測的研究工作也有開端,如池進的工作。

查看全文

循環經濟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通過探討國內外有關循環的系統了有關循環經濟的一些概念、特征、模式等,并通過介紹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優秀案例,結合本國國情給出國內發展循環經濟的合理建議。

【關鍵詞】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生態園區

一、循環經濟的含義

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通過清潔生產、市場機制、調控等方式,組織成為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在生產生活中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旨在最終實現環境、資源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運行模式。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目標可以從技術和經濟兩個層次界定。技術層次,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在生產實踐中,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相融合,減少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最高效率地節約使用資源;在經濟層面上,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和經濟運行機制。需要把資源和生態環境看成稀缺的、社會大眾共有的自然福利資本,因而要求將生態環境納入經濟循環過程中參與定價和利益分配。

二、循環經濟的特征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的發展觀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查看全文

新型工業化循環經濟原則論文

新型工業化與循環經濟原則【摘要】循環經濟原則下的工業經濟特征是自然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循環利用,指導理論是系統論和生態學;目標體系是全面建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關鍵詞】循環經濟原則下的工業經濟特征自然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循環利用

【本頁關鍵詞】學術期刊征稿職稱論文投稿職稱

【正文】

一、新型工業化與循環經濟原則藕合互聯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組織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因而,發展循環經濟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實現新型工業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發展循環經濟與新型工業化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系。從不同工業型態比較看:傳統工業經濟的特征是征服自然,指導理論是社會財富論;目標體系是高增長、高消費,最大限度創造社會財富;價值觀是金錢至上、競爭;經濟要素是勞力、土地、資本;資源狀況是掠奪性地開發自然資源。循環經濟原則下的工業經濟特征是自然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循環利用,指導理論是系統論和生態學;目標體系是全面建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價值觀是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經濟要素是勞力、資源、資本、環境、科技智力資本;資源狀況是逐步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新型工業化包含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和人力資源優五個方面的要求,這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體。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實現五個方面的兼顧和統一。因而,新型工業化是全面統籌資源開發利用的、以信息化帶動的、依靠科技創新的、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與循環經濟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上是一致的。二、按照循環經濟原則,構建恩施州生態工業體系循環經濟在生產領域的發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構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使其向生態化方向轉型,重點包括建設生態工業體系、生態農業體系和綠色服務業體系,其中改造現有的工業體系,建設生態工業體系是生產領域的核心內容,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要求。1.明確生態工業發展目標。從可持續發展目標著眼生態工業化建設,恩施州新型工業化應確立四大目標體系: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目標。把生態系統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是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循環經濟認為生態系統建設也是基礎設施建設,如狠抓“清江流域環境保護”,加強“鄂西林海”建設,集約利用土地資源、規劃利用水能、風能和硒鐵磷等礦產資源、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等,既是產業開發,更是生態系統建設。通過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來提高生態系統對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以優化整個經濟結構為目標。從產業結構分析,“十五”期末,全州三次產業結構已由2000年的44.1:24.9:31調整為41:23.5:35.5,但二三產業在三次產業的組成中相對偏低,并且二產內部本身的結構也有待進一步調整,“十一五”期間全州第一、二、三產業增長目標分別為3%、11.5%、9.5%。從城鄉結構看,2005年全州城鎮化率達到21.3%,分別低于同期全國43%和全省47.3%,按照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要求,差距較大。從勞動力就業狀況在三次產業中的構成講,在二產中所占比重相對偏低,按照成熟工業化階段的要求必須占到15%以上。從所有制結構看,2005年民營經濟總產值占全州總產值的比重為70%以上;其中,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達85%以上。要進一步改善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就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提高人均GDP;通過生態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生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成“小康恩施”。以強化科技教育為目標。盡可能利用高科技,是循環經濟和新型工業化的共用原則。要加大科教投入,促進科技與經濟圓滿結合,加速科技成果轉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合理使用現有科技專業人才,合理引進緊缺人才,科學配置各類人才,從而使人才結構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動態需要;要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加強基礎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實施科技強州和人才強州戰略。以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為目標。充分提高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的生態效率,以最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形成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成“生態恩施”。2.重點構建“特色資源開發型”工業體系。為實現生態工業目標,要選擇循環經濟增長方式,結合州域資源特色,充分發揮水力電力、醫藥化工、建筑材料和富硒綠色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的支撐作用,繼續做大做強特色工業。支持卷煙工業適應結構調整,漸近培植煙草產業的替代產業。支持電力工業加快優質電源點和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扶持藥化工業拓寬市場空間,做大做強中藥材及成品藥工業,實現穩步發展。培育壯大富硒綠色食品工業,提升企業整體素質。引導建材工業科技創新、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品質量。科學規劃、開發和利用各種礦產資源,建成特色礦產工業基地。科學謀劃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構建特色生態資源工業體__【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以信譽求生存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查看全文

低碳經濟發展新措施論文

摘要:這是一篇低碳經濟論文范文,此篇低碳經濟論文主要闡述了如何發展低碳經濟及發展低碳經濟在全球已經形成共識。我國在經濟建設快速增長中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急需通過發展方式轉變和能源結構調整等手段加大節能減排力度,走低碳經濟之路;同時,我們應當通過增加財政投入、改進投入方式、完善稅收體系、推進能源價改等手段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此外,國際問的相互合作也是中國低碳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本低碳經濟論文全文如下:

關鍵詞:低碳經濟;節能減排;能源結構;財政投入

一、我國走低碳經濟之路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低碳經濟的核心思想是要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構建清潔能源結構,改變現有的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消費格局。

低碳能源是低碳經濟論文的基本保證,其實質在于提升能效技術、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及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等,促進產品低碳開發,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近年來,我國在經濟建設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有資料顯示,我國l億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12.03萬噸標準煤,大約是日本的7.20倍、德國的5.62倍、美國的3.52倍、印度的1.18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能源消費總量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0%。能耗過高不僅給我國帶來日趨緊張的資源危機,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使得當前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

(一)走低碳經濟之路是維護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連續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統計數據表明,2001~2006年間,我國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費比重均在90%以上,而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國能源結構的特點主要有:煤炭的生產和消費比重偏高;石油生產量低,消費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賴進口石油滿足;新能源利用率低,發展潛力大。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其對能源需求始終保持強勁增長的態勢,但是我國的煤炭產量已經接近極限,對于煤炭資源的過度依賴,從近期看會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從長遠看可能會帶來相當大的能源安全隱患。走低碳經濟之路可以有效緩解我國資源尤其是煤炭資源的約束狀況。我國的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源等低碳或無碳能源蘊藏豐富,但利用率一直很低,有很大的開發潛力。走低碳經濟之路就是要逐步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型能源的消費比重,在能源結構調整中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改變當前我國能源結構性缺陷,提高我國能源供應的安全性。

查看全文

區域生態經濟模式構建探索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惡化,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作為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很難做到東、中、西部齊頭并進,因此,各區域如何立足現實找到最優的生態經濟模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區域;生態;經濟;產業

一、生態經濟的必要性

美國著名生態經濟學家萊斯特•R•布朗認為:“生態經濟是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是一種能夠維系環境永續不衰的經濟,是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又不會危及子孫后代滿足其自身需求的前景的經濟”。中國改革開放40年,人們的收入與生活質量獲得了長足提升,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發展中才出現的環境惡化和生態破壞問題如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中國75%的河流、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50余個城市出現地面沉降,2013年還出現了大范圍的霧霾天氣。面對這些現實,人們不得不反思、探索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鏈接起來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從根本上消除長期以來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劇烈沖突,既符合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德國的國際經驗借鑒

(一)建立完善、先進的法律框架體系。德國聯邦和各州目前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多達8000多部。德國聯邦政府遵循預防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肇事者責任等,構成了世界上最完備、最先進、也是最詳細的環保法律體系,從主要內容上看,包括垃圾法、環保信息法、水利法、土壤保護法等。(二)嚴格的政府執法管理。僅僅有完善的環保法規體系還不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德國依法設立了級別較高的環保警察,只要在他們的管轄范圍之內,環保警察一概嚴格執法。環保警察的任務是:發現環境污染時,立即采取補救行動。一旦發現企業違法排污或出現漏污事故,環境警察有權立即要求這家企業停產,并通報上級部門,向民眾發出污染警報。(三)用好經濟手段,推動企業成為環保的主體。德國通過稅收和收費手段對各種污染環境的行為進行限制,要求污染環境的主體承擔相應責任。同時,德國政府還通過補貼、金融支持、稅費減免等措施,鼓勵企業主動參與環境保護。對于安裝環保設施的企業,免征三年環保設施的固定資產稅,并允許企業可以以高于正常比例提取環保設施折舊;環保項目的研發也允許企業將研發費用計入稅前生產成本。對于積極承擔環保責任的企業,聯邦德國銀行還可能給予直接信貸優惠或補貼。(四)深入人心的公民環境教育一項德國的調查顯示,高達92%的德國人認為環保很重要,87%的德國人認為自己的行為必須有利于下一代的生存環境。德國人這么強的環保集體意識,既是完善的教育體系的結果,也是多方社會力量努力的結果。德國的環保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延伸到社會形成了完整的環保教育體系,其中特別重視在基礎教育階段采用情感教育方法,讓人對自然產生情感,繼而產生責任感,自發保護生態環境。

查看全文

品牌理論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品牌是使某種產品和服務能夠區別于其他產品和服務的名稱、標識和其他可展示的標記。這些名稱和標識等會由于不同的品牌表述方式而產生差異,又將會產生不同的品牌觀念。本文整合了國內外有關品牌理解的各種觀點,并對各種品牌理論研究進行評述和歸納,以期能對品牌的歷史及未來的發展進行概括,揭示品牌理論研究的新趨勢。

關鍵詞:品牌品牌理論品牌觀念

品牌是相關事物的象征,JayP.McCormack和JonathanCagan(2003)認為建立和保持一個一致的品牌陳述是建立一個成功產品的重要部分。自1931年美國寶潔公司(P&G)的麥克爾•羅伊提出品牌經理制以來,品牌日益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源泉。實業界的操作需求帶來了品牌理論研究的繁榮。品牌理論研究與發展經歷了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筆者根據品牌一詞在使用時具體語言環境的差異,把對品牌的理解劃分為三類:服務的理念、利益的源泉和進化的角度。

品牌的傳統觀——服務的理念

由BurleighB.Gardner和SidneyJ.1evy(1955)發表的第一篇有關品牌的論文闡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發展是因為品牌具有一組能滿足顧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價值,品牌的創建要超越差異(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它應該注重開發一種個性價值(personality),讓顧客得到滿意的服務。King(1970)指出,品牌不僅由于其功能性價值而被喜愛,而且由于其心理和社會的價值而被喜愛。DavidA.Aaker(1993)則指出,目前大多數經理仍然過多地關注于短期的財務收益,而不注意對品牌的長期投資。縱覽當前國內外品牌界,對于傳統品牌觀的描述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類(張焱、張銳,2004)。

(一)符號說

查看全文

企業綠色營銷管理策略分析

隨著物質經濟水平的大幅提高,綠色意識深入人心,綠色消費已成為一種國際潮流。順應這一潮流,綠色營銷必將成為企業競爭的新思維。實施綠色營銷有助于企業構建綠色企業形象,贏得獨特的競爭優勢;市場的國際化,必然要求企業跨越“綠色壁壘”;同時也是社會和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

一、綠色營銷的涵義

所謂“綠色營銷”,是指社會和企業在充分意識到消費者日益提高的環保意識和由此產生的對清潔型無公害產品需要的基礎上,發現、創造并選擇市場機會,通過一系列理性化的營銷手段來滿足消費者以及社會生態環境發展的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綠色營銷的核心是按照環保與生態原則來選擇和確定營銷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綠色技術、綠色市場和綠色經濟基礎上的、對人類的生態關注給予回應的一種經營方式。綠色營銷不是一種誘導顧客消費的手段,也不是企業塑造公眾形象的“美容法”,它是一個導向持續發展、永續經營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在化解環境危機的過程中獲得商業機會,在實現企業利潤和消費者滿意的同時,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存共榮。

二、我國企業綠色營銷的障礙

我國現有的市場由于競爭不充分,市場主體過分注重近期和微觀利益,加之法制不健全,使我國的綠色營銷面臨著不少障礙:

查看全文

文化消費質量與禪茶家具創新路徑

摘要:伴隨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與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文化消費問題開始備受關注,并被賦予全新內涵,呈現科技化、全球化、大眾化以及主流化特征。然而,我國文化消費領域仍然存在整體質量偏低、結構有待調整等問題。為充分釋放國民文化消費潛力,文章試從文化消費質量角度出發,探究禪茶家具這一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新路徑。在闡述文化消費質量與禪茶家具概念的基礎上,分析其二者間關系,并探討創新行為原則,最終提出四條可行性建議,包括秉持純粹的家具設計理念、使用天然材質與傳統工藝、保留淡雅樸素的材質原色以及傳遞產品設計理念與精神內涵等,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文化消費質量;禪茶家具;創新路徑

1文化消費質量與禪茶家具

1.1文化消費質量

簡言之,人們通過購買與知識文化相關的物品來豐富自身精神世界的消費方式即為文化消費,具體包括購買文化教育產品與參觀展覽等等。如今,受高速發展的現代科技影響,文化消費內涵更加豐富,漸向科技化、國際化、大眾化方向拓展。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歐美國家便已提出文化消費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各國致力于自身建設與發展,人民消費習慣隨之生變,研究者也開始將目光投向消費領域,密切關注消費者消費心理及行為。由于與文化消費結構及水平相比,文化消費質量具備更加豐富的內涵,因而,刻畫文化消費質量內涵成為一大難題。2016年,學者何昀發表論文,嘗試從人均文化消費水平、文化消費占總消費支出比重、文化消費與收入的匹配度、文化消費內部結構、文化消費差距以及問題消費成本與消費效果等六個維度解讀文化消費質量的內涵:(1)文化消費質量以人均文化消費水平為基礎,因此,要想提高文化消費質量,須先提高人均文化消費水平。(2)文化消費占總消費支出比重能夠有效反映居民文化消費水平,要想有效提高文化消費質量,須先提高居民文化消費在消費總支出中所占比重,避免該指標數值呈下降趨勢。(3)除可作為文化消費質量基礎,文化消費水平還需與人均收入水平相匹配——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文化消費支出就越高;反之,收入越低,文化消費支出就越低。(4)文化消費一般可以分為基礎型文化消費、享受型文化消費以及發展型文化消費三大類型,而其內部結構即指各類文化消費支出構成情況與比例關系,當前宜應在注重多元化發展的基礎上,適當提高享受型與發展型文化消費所占比重。(5)文化消費差距具體包括城鄉差距與區域差距,此外,不同行業群體間差距現也愈發突出,而較大的文化消費差距會嚴重影響全國居民文化消費質量。(6)與其他消費相類似,高質量文化消費亦主要表現為低成本與高回報。因此,要想提高文化消費質量,必須努力發展文化產業,使市場能為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文化產品及服務。

1.2禪茶家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