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20:47: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生態環境污水治理與建議
摘要:“十三五”期間,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取得豐碩成果,但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共建美麗鄉村的宏偉藍圖仍有一定距離。“十四五”期間,面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農村農業污染治理及農村工業污染治理等多方面問題,歸結于資金保障不足、規劃能力較欠缺及技術不完善等方面原因,可通過細化資金保障來源、科學匡算投入、科學幫扶、搭建技術共享平臺、健全“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及加大宣傳力度等方式,為“十四五”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
關鍵詞:“十四五”;農村生態環境;對策及建議
黨的五中全會提出,在“十四五”期間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村宜居環境將是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一環,且國家也一直在探索解決辦法。
1“十三五”期間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成效
1.1組織架構得到完善
完善的組織架構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018年,機構改革組建生態環境部,明確了其制定并組織實施生態環境政策、規劃和標準,負責生態環境監測和相關執法工作等一系列主要工作職責。這次機構改革從本質上明確了生態環境部監督者的職責,使我國建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了基礎和條件[1]。
山區環境綜合治理問題及策略
【摘要】本文立足于山區環境綜合治理問題,以西雙版納州象明彝族鄉為例,對象明彝族鄉山區環境綜合治理中出現的問題和對策進行研究。首先闡述象明彝族鄉的自然環境特點,分析其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繼而對其環境治理中存在的難點和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力圖為該地區環境綜合治理提供參考和借鑒,以促進地區環境的修復和完善,全面推進環境綜合治理進程。
【關鍵詞】山區環境;綜合治理;水污染;問題
山區環境治理歷來是環境保護與治理中的重點問題。由于山區地形復雜,自然環境復雜多樣,生態具有脆弱性,山區環境治理存在諸多困難。山區環境綜合治理不僅關系著區域內整個生態環境的發展,還與區域內經濟、社會的發展繁榮緊密相連。如何從全局出發,做好區域內環境綜合治理,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促進區域資源的開發和經濟發展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1自然環境簡述
象明彝族鄉位于勐臘縣北部,是西雙版納州唯一的彝族鄉,地處北緯21°59′~22°19′,東經101°08′~101°26′,東與易武鎮接壤,南與勐侖鎮相連,西與景洪市勐養鎮、基諾鄉交界,北與景洪市勐旺鄉毗鄰。轄有倚邦、安樂、曼林、曼莊、龍谷5個行政村,60個村民小組(66個自然村),具體情況見表1。該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潤,降雨量較大,地勢復雜,多山多水,環境條件復雜,環境治理和開發難度大。總體來說,象明彝族鄉區域的環境呈現以下幾個特點。首先,該地區多山多水,且年降雨量較大,雨水和河水沖刷力度大,土質營養流失,這嚴重影響了區域內農業發展,不利于農業大規模種植,產量也受到極大影響,同時給區域內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地質災害隱患,影響區域內人們正常生活。其次,生態環境脆弱,農業活動、生產生活等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都會對該地生態環境造成威脅。此外,該鄉區域位于小黑江流域,轄區內所有河流都匯入小黑江。隨著開發力度的加大,水資源污染逐步加重,給當地水質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總體來說,象明彝族鄉區域自然環境復雜,生態環境具有脆弱性,隨著人口的增長和進一步開發,居民生活廢棄物逐漸增多,處理問題難解決,村莊環境也面臨嚴峻的挑戰,綜合治理難度大。
2環境綜合治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村生態環境包容性治理論文
1問題提出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置于突出地位,并納入了“五位一體”發展的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環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納入“十三五”規劃,足見黨中央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在此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也紛紛推行環境績效考核機制,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處理,使得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農村仍然處于弱勢地位,綜觀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整體改善不大,甚至呈現出資源約束趨緊、局部環境惡化、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局面,致使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陷入了治理困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的增加社會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農村生態環境包容性治理既是對當前我國農村生態治理問題的深入反思,也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國家治理理論的運用和創新。目前,學術界對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和改善的相關研究已經比較成熟,而針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研究還相對薄弱,研究主要以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原因、治理改善和對策建議等內容為主。關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如盧智增從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加強生態宣傳教育、建立健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制度、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借鑒國外經驗五個層面提出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路徑[1]。李詠梅指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要加大公眾參與力度[2]。王春鳳認為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協同作用,在市場和政府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實現治理成本和產權劃分間的平衡,是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不足的途徑之一[3]。黃英等利用DEA分析法,分析了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環境治理效率之間的關系[4]。本文在此研究基礎上,通過對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及治理困境的再分析,把包容性治理的理念引入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認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應該堅持以人為本位,以保護弱勢群體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通過協同發揮政府、企業和農民的治理,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優化。
2包容性治理的內涵界定
包容性治理是治理理論在內涵和外延上的拓展,是在西方治理理論和善治理論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一個新的概念。全球治理委員會認為“治理是個任何公共或私人機構管理其公共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合,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它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制度和規則,也包括人民和機構統一的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各種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不是一整套規則,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5]。英國學者格里•斯特羅克(GerryStroker)梳理了治理理論的五個基本主要命題:1)治理包括政府與非政府部門的行動者;2)在處理社會及經濟議題時,責任與界線的界定并不是非常清楚;3)在集體行動中,行動者彼此間存有權力互賴的關系;4)治理系一個行動者擁有自主性且自我管理的網絡;5)治理強調政府運用新的政策工具或技術來指導或駕馭來成就目標,而非一味依賴權威或命令[6]。可見,治理不再意味著唯政府主義,政府不再是單一的治理主體,但是市場和社會的不足與政府的職能決定了政府必須承擔起重要的作用。對中國而言,“治理”是一個舶來概念,作為西方社會發展的產物,這一理論是否適合中國國情,能否采用拿來主義,尚值得商榷或證偽。但毋庸置疑的是,西方治理理論所強調的治理主體的多元、多種模式的運用與協作的理念,對于發展中國家實現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己成為社會管理尤其是公共部門治理的一個重要理念和目標追求。包容性治理的內涵與善治理論內涵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善治理論主要是引用西方“goodgovernance”理論,即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保持公共利益持續增長的管理過程。中國古籍《漢書》載有:“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俞可平教授將西方的善治、“goodgovernance”理念與中國傳統的善政善治的內容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韻味的善治概念,即認為善治是一種力圖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是政府力求實現的一種國家、政府、公民互動合作、互促互進的一種新型關系,是采取一系列經濟、政治、管理等手段綜合治理力求實現的一種國家、政府、公民互動合作、互促互進的一種最佳狀態。基于此,從本質上講政府善治是一種治理模式的選擇,是一種治理路徑的選擇,是政府作為治理的主體,以實現社會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可持續增長為目標和歸宿,將國家權力回歸社會,還政于民,真正做到以“民”為本。包容性治理是在治理理論和善治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包容性的“發展”與“共享”理念發展出來的一個概念。包容性是社會治理的核心價值,也是中國治國之“大智慧”。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具包容性的民族。中國古籍中有大量有關“包容性”的論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是指“領導、統治”,“公”是指辦事公平、公正、公道,“常”是指常規、規律,包括社會發展規律、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等。因此,“包容性治理”這一新命題是一種具有普世價值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體現了真理和價值的有機統一,其實質是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胸懷尋求公平正義。提倡包容性治理理念,就是在社會治理中要盡可能吸納各方社會力量,帶動社會參與,擴展服務內容,滿足多方位、異質性的社會需求[7]。從本質上看,包容性是民主治理的一項核心價值[8],它的關心的是弱勢群體基于法治的平等參與、平等對待和平等權利。
3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及治理困境
3.1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形勢嚴峻
城鄉結合部生態環境論文
1研究綜述和方法
1.1國內外關于城鄉結合部地區生態環境及其治理的研究
城鄉結合部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特有的社會現象,國外城市化進程中也存在類似我國城鄉結合部的現象。在國外,埃塞俄比亞學者Nigussie以巴赫達爾市的城鄉結合部附近的一個小規模農戶為研究對象,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分析了城市擴張及其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并對其影響進行了評估。印度學者Veena以晨奈為例,通過人類-環境耦合系統建模方法(CHES)考察并得出城市化和水的脆弱性之間的關系。Franziska等提出用標準化的方法來量化生態系統服務尺度,重點研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中生態系統供給與需求之間如何權衡,并對實現可持續的資源供給和需求如何平衡進行了闡述。國內學者專門針對城鄉結合部的生態環境問題研究較有限。魏東輝等從哈爾濱城鄉結合部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入手,對該區域的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從規劃、管理、法律等方面多角度地提出了生態環境改造對策。沈清基從城鄉生態效益指標體系、總體狀態及類型評價、關聯性分析、協調性分析等方面闡述城鄉生態效益的分析內容與分析框架,提出了基于生態效益的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規劃框架。姜英通過對城鄉結合部生態環境地理信息系統建立的技術路線的論述,探討了地理信息系統在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縱觀國內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關于城鄉結合部生態環境治理的研究多為針對經濟發達城市、地區或生態環境破壞相當嚴重等地區的研究,而對中小城市城鄉結合部生態環境的研究比較少。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關于城鄉結合部生態環境的治理問題解決方案中專門針對政府提出的對策建議比較多,目前還沒有提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思路和方案。針對這些不足,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城鄉結合部的生態環境治理研究是本課題的研究價值所在。
1.2研究方法
(1)樣本城市及樣本人群。本文選取湖南省湘潭市作為樣本城市。“湘潭市總人口約289萬人,總面積約5015km2,下轄湘潭縣、岳塘區、雨湖區、湘鄉市和韶山市五個縣市區。湘潭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城市化率達61%左右”,工業是湘潭經濟的主導產業,企業是破壞生態環境的重要主體。湘潭礦產資源豐富,有鐵、錳、鋁、鉛等金屬礦產,因此礦業開發和生產加工比較發達。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很大,所以環境治理離不開企業的積極配合。走訪了幾家曾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企業,目前已逐步建立起礦區生態建設示范基地,礦山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基于政府是環境治理中的主導力量,對湘潭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環保局等部門相關負責人進行訪談。同時對生活在九華經濟區域內的居民及周邊的村民、部分流動人口進行了問卷調查。
(2)研究步驟。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個案訪談、問卷調查、內容分析法等。對城鄉結合部生態環境的政策主體、政策執行者、決策制定者、受眾進行多角度考察分析,了解不同主體對生態環境治理問題的感知和認知。
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治理研究
摘要:傳統的觀點認為,礦產資源開發主要帶來消極影響,但現在的觀點認為,礦產資源開發必然造成環境擾動,但是大部分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的擾動較小。本文從開采規模、開采階段、開采方式以及油氣開發等方面具體分析了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大小,認為應根據各開發方式對生態環境擾動的特點不同,采取差異化的措施。此外,對保護區的核心區和“三條紅線”內允許開發礦產資源進行探討,認為目前“一刀切”的政策不利于礦業的發展,應根據保護區的特點確定礦業政策,而對于在“三條紅線”內發現國家急需礦產資源的情況,也應該允許開采,但從規劃到開采各階段應采取更加嚴格的措施。
關鍵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恢復治理
傳統的觀點認為,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大多是消極的,積極的作用很小。礦產資源開發會導致土地占用、地質結構破環、化學污染、空氣污染,以及植被和景觀破環,但也會通過生態修復、治理和生態景觀再造等,改善局部生態環境、增加當地就業機會、改善地區經濟結構、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改善交通條件、增加資源供給等[1]。但最新的觀點認為,礦產資源開發必然造成環境擾動,但大部分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的擾動較小,進一步從開采規模、開采階段、開采方式、油氣開發等多方面進行探討,認為各開發方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大不相同[2]。另外,保護區和“三條紅線”內也應允許開采礦產資源,但條件更加苛刻而已。
1客觀分析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的影響
1.1不同規模礦山對生態環境影響程度不同。1)大型礦山對環境的影響較大。大型(地下)礦山,尤其是大型沉積型礦山的開采,會造成大面積地下水潛水面下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較大。大型露天煤礦(地表)及大型露天鐵礦等的開采,因剝離表土和廢石、尾礦堆放,造成占地和地表生態破壞比較嚴重,可能導致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需要重點關注和整治,但如果采用回填技術,所造成的地質災害可大大減少。2)中小型礦山開采對環境的影響不大。對于中小型礦山開采而言,只要控制廢水,不使其流入河流和農田,保護地下水不受污染,并處理好廢石和尾礦的堆放問題,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仍屬于點狀污染的可控范圍內,影響不大。如果采用綠色開發技術(如地下開采和廢石回填),邊開采邊治理,其環境影響程度可以控制在較小范圍內。當前突出的問題是中小型礦山的資金實力、技術實力較差,環境治理動力不足,需要政府伸出援手。1.2不同開采階段對生態環境影響程度不同。一般認為,礦產資源開發過程分成三個階段:①開采前階段,包括詳查、勘探階段;②開發利用階段,指開采階段;③閉坑階段,即開采后階段。由于這三個開采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同,對應的生態恢復治理方式也不相同,因此,所采取的治理政策和治理措施不同。1)開采前階段的影響。在勘查階段,有些勘查活動需要使用鉆機、挖探槽,少部分需要挖巷道(坑探),但因其挖掘的土方量有限,對環境的擾動很小。只要控制好打鉆的廢水不使其流入農田和溪流,控制挖掘土方的堆放位置,確保點狀污染源不變成線狀污染源,則其影響程度很小。2)開采階段的影響。開采階段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礦山生產周期>(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頒布的時間,這時,礦山企業應承擔的責任年限=(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頒布的時間,政府承擔的周期=礦山生產周期>(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頒布的時間;二是礦山生產周期<(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頒布的時間,礦山企業承擔的責任年限=礦山生產周期時間內的礦山治理恢復責任。3)開采后階段的影響。對于老礦山而言,由于歷史原因,沒有規定應收取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或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因此,應按照“老礦山老辦法”的原則進行處理,由政府承擔恢復治理的全部費用。如果生產周期較短,礦山企業已經閉坑,礦山企業生產周期<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基金,則責任應由礦山企業或第三方承擔。1.3不同開采方式對生態環境影響程度不同。根據礦床埋藏深度的不同和技術經濟合理性的要求,礦山開采分為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兩種方式。接近地表和埋藏較淺的部分采用露天開采方式,深部則采用地下開采方式[3]。一般來說,地下開采會影響地下的應力結構和地下潛水面,因此,只要做好安全防護,不會對地下的環境產生影響。但露天開采,會對大氣、地表和水產生負面的環境影響。露天開采,多為煤、油頁巖、鐵礦、鋁土礦等層狀分布的沉積型礦床,在生產過程中重要的環節是掘溝、剝離和采礦,其下降速度的快慢、新水平準備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于掘溝速度。為保證露天礦持續正常的生產,掘溝、剝離和采礦三者之間,在空間和時間上必須保持一定的超前關系,遵循“采剝并舉,剝離先行”的原則組織生產。1.4油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可控。油氣大都是埋藏在幾千米深的地下,上部有蓋層,只要保持正常生產,則其對環境的影響不大,但是如果出現鉆井、采油污水隨意排放、油氣揮發和燃燒、采油過程的“跑冒滴漏”、生產事故等問題,則其對環境的影響較大。但只要加強對生產過程中的管理,減少生產事故和“跑冒滴漏”情況的發生,并做好污水處理,油田氣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可以控制在很小范圍內。綜上所述,不能籠統地說礦產資源開發帶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而應根據不同類型的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擾動的特點不同,采取差異化的措施。
2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治理恢復的重點
農村環境治理公眾參與路徑研究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報告中提出的重要戰略之一,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解決我國民生國計的關鍵要素,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加強農村環境管理,建設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農村是鄉村治理的重點任務。農村的生態環境的公共屬性決定了公眾必須參與到環境建設當中,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呈現出來高關注度、低行動力。具體表現為被動性參與、觀念參與和事后參與,在農村環境問題的治理上缺少行動,農村公眾環境治理的意識較為薄弱,所以這就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引導農村公眾參與環境的問題建設,減少對環境問題的破壞。國家及農村共同介入農村環境治理,多元化管理鄉村環境,有利于推動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公眾參與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鄉村綠色發展道路,有利于現如今的農村生態環境的發展。現狀決定了環境治理將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建設,并且在農村公眾參與治理環境治理是必然的途徑。對于我國當前發展情況而言,在農村的建設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農村的生態環境的建設和治理對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雖然今年我國的經濟在處于持續攀升的狀態,但隨著而來的是環境問題的突顯,農村的過度開墾導致生態平衡受到影響。盡管公眾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在加強之中,但是環境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時間的保護和管理。
一、農村環境治理中公眾參與的現狀
(一)公眾參與主要是政府主導下的參與
歷史背景及社會機制多種因素引導下,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情況主要實施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模式。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種自上而下模式快速推進農村城鎮化、工業化、產業化的發展,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更是讓農村改革面貌煥然一新。但是隨著我國社會制度及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村群眾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發生了巨大改變,越來越多農村群眾希望把握話語權,成為治理主體。單一性“自上而下”的模式會減輕社會力量的付出,不利于提升公眾參與的積極性,致使參與權難以很好地表現出來,公眾的參與處于弱化的狀態,公眾的行動力無法發掘出來。而如果相關部門在此基礎上,重視民眾的參與性,積極發動人民參與社會環境治理,支持公眾的行動,則會取得良好的效果[1]。
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村環境治理問題
摘要:農村環境治理是實現生態文明社會的必由之路。在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下,我國農村環境治理明顯改善,但農村地區幅員遼闊,污染源復雜,治理難度較大。現階段農村環境治理還存在資金投入不足,制度供給缺失,治理主體單一,盲目發展經濟等困境。進行農村環境治理要以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為準則,加大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強化部門監管,提升民眾環保意識,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
關鍵詞:生態文明;農村環境;污染治理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科技的迅速發展,農村經濟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但隨之產生的生產和生活垃圾處理難的問題也日益加劇,成為抑制美麗鄉村建設的難題,如何有效治理農業農村環境問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生態文明構建的重要任務。當前,我國農村環境問題在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政府部門的推動下,從原來的“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窘狀到如今的“村村建立垃圾池,戶戶鋪設排污管”,農村環境逐漸向好的態勢發展,但由于農村地區幅員遼闊,污染源復雜,治理難度較大,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還需要有針對性的大力加強農村環境問題治理力度,推動建設生態文明社會。
一、現階段農村環境污染源分析
現階段,在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由于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和必要的設施技術支撐,農村的環境污染現象愈發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業生產污染
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意義與對策
摘要:自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黨的報告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又再次強調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尤其是目前相對薄弱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更為重要、問題更為突出。本文通過分析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分析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突出問題,提出從提高和普及農業科學技術、提升農村居民生態環保意識、協調推進城鄉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持續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對策
“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也是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橋梁和紐帶,各個環節的建設均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自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并取得較為豐碩成果,尤其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更為顯著。相對來說,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難度較大、推進工作更為艱巨。黨的報告中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面對當前困擾農村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我們應積極分析挖掘問題根源,探索實踐出一條適應于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道路,為建設美麗富饒、生態宜居的鄉村保駕護航。
一、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
1.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能夠有效推動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事關國之根本,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能夠為農業生產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尤其是在糧食生產的主產區,土地、水資源等生產環境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近年來,我們一直在加大農村生態環境監測和治理,但由于前期污染情況較為嚴重,再加上可耕地仍舊在不斷耕作,相應的治理修復期就會延長。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查證根源,從源頭治理和過程監控中大力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好、治理好耕地、水資源等,為糧食安全提供有效資源保障。2.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能夠有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黨的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面對農村發展現實和全面小康目標之間的差距,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發展指引了前進方向。新時代搞活農村經濟,不僅要強化農業基礎,更要在此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和三者之間的融合發展,形成有效的農業生產產業鏈,做強做大農村產業。而農村產業融合和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必須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生產環境和人居環境,這就要求必須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推進農村環境走向生態宜居的發展道路。
二、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情況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實踐要求
2021年4月,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這里強調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是對傳統現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又是對民眾生態訴求的積極回應,凝結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立足新發展階段,聚焦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沖突,必須以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抓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當然,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依靠治理主體的協同參與,強調治理方法和治理體制的全面變革。要促進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必須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格局。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關乎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中國共產黨是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能夠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正確方向,為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提供根本保證。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必須堅持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全面領導,強化各級黨委對生態治理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和督促落實職能,以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政府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具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在推進生態治理的制度建設和監管執行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促進生態治理現代化,必須明確生態環境產品的公共屬性,厘清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理順不同行政區域、不同部門的環境治理責任,以形成生態治理的協同機制。
企業作為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主體,是促進生產方式綠色化轉變的基礎和關鍵。要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必須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的市場體系,完善排污權、碳排放交易制度,利用財政稅收等手段引導企業加強綠色創新技術的研發,進而走節能減排、綠色發展之路。社會組織作為生態治理的協調者,是民眾參與環境治理的重要載體,在豐富生態服務的供給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要促進生態治理現代化,必須加強對環保社會組織的扶持和管理,引導社會組織積極監督、有序參與環境治理。公眾是環境治理的群眾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參與者。要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必須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營造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良好氛圍。黨委、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必然形成推動生態治理的強大合力。只有更好地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不斷健全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積極貫徹共建共治共享原則,統籌協調各方面力量,使全體人民群眾在思想和行動上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匯聚生態文明建設的磅礴力量。要促進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系統思維來提升生態治理效能。人與自然是辯證互動關系,人對自然界的改造必然受到自然界的限定和制約。生態系統的運行過程具有客觀性、復雜性和多樣性,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屬性和運行規律。系統思維也是一種全局觀、整體觀,強調對客觀事物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多方面的考察,進而形成關于客觀世界的科學認識,有效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系統思維和方法統籌推進生態治理工作,至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要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全方位展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各構成要素唇齒相依、相互關聯,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全方位治理本質是綜合治理,強調從陸地到海洋、城市到農村、江河湖海到林草濕沙,各領域全覆蓋、不留死角、不留盲點、齊頭并進、協同進行。
其次,要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全域展開。中國陸地寬闊綿延,山脈、水系交錯縱橫,不少山脈河流跨越多個省市區行政區域。海洋大氣則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其中的污染物遷移擴散速度很快,且空間邊界無形,難以分割。可見,自然生態各要素構成有機整體,山上山下、上游下游、地上地下命脈相連。開展全域治理,即強調要打破行政區域的局限,統籌考慮山川河流的各組成部分,“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最后,要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全過程展開。環境污染治理是十分艱巨而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可能輕易取得成功。地球生態系統經過漫長的演進歷程,形成相對平衡穩定的運行結構,一旦遭到嚴重損毀,就會很難恢復。大氣污染、水污染的治理動輒幾十年,而土壤污染的治理周期會更長、治理過程會更艱難。要推動生態環境的系統改善,必須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堅決整治頑瘴痼疾,統籌協調各環節的治理任務,注重每一個節點的銜接配合。堅持全過程治理,主張保持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注重持續發力、馳而不息。要促進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必須以強化生態文明制度的執行力為根本著力點。制度建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影響,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是提升生態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然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如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勢必影響制度的權威,導致制度虛設。總書記多次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主張樹立制度的剛性和權威,讓制度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要強化生態文明制度的執行力,至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生態文明建設既是實踐問題,又是認識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出臺、修訂、更新了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為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的突出問題提供基本遵循。要讓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效力,必須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領導干部對生態文明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的認識,逐步明確具體的環境保護責任,使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轉化為全體人民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要強化規則意識、程序意識,樹立依法辦事、法律至上的精神,讓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真正成為不可逾越的底線。其次,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的配套措施。制度的執行力與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密切相關。要提高生態文明制度的執行力,不僅要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而且要完善制度細節,切實建立科學完備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的配套政策,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體系,增強各項制度的耦合性,使各項制度環節銜接流暢,以確保各項環境治理工作能夠有法可依。最后,要強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考核及責任追究。為增強生態文明制度的威懾力和影響力,黨和國家已經明確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考核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的工作實績,并對追究黨政領導干部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作出相應制度性安排。要堅持“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必須健全國家權力機構、行政機構、司法機構、社會媒體等多主體共同參與的監督系統,綜合運用常態化監督與巡察監督等多種方式,以構建全方位監督體系;必須拓寬監督體系的覆蓋廣度,不斷創新監督方式,抓實抓細監督職責,使所有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行為都得到嚴肅懲治。
要促進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必須具備更開闊的國際化視野。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很多環境問題也日趨全球化、復雜化。總書記一再強調:“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必須加強國際合作,為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海洋污染治理等貢獻力量。首先,要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更加全面可行的解決方案。能夠發現問題、敢于面對問題是推動國際生態治理的前提和基礎,而促進國際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才是真正的目的。要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必須立足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積極順應時展趨向,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本領,統籌協調不同國家的利益訴求、價值取向、風俗文化,努力開創國際生態合作的新方式,致力于畫最大同心圓。其次,要積極掌握生態治理的國際話語權。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積累了很多寶貴的歷史經驗,并形成了解決生態問題的強大制度優勢,為其他國家自主探索生態治理模式提供啟發性思路。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包含了豐富的綠色基因和生態智慧,為開展全球生態治理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必須掌握生態治理的國際話語權,切實推動話語闡釋力和表達力的提升,確保生態治理領域的科學理念、創新方法和解決方案能夠有效傳遞出去。同時,要積極參與國際生態領域中的議題設置、規則制定,不斷提升國際事務的參與協調能力、國際輿論引導能力,以發揮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效應。最后,要批判地借鑒國外生態治理經驗。世界文明是在交流互鑒中走向進步,要破解全球生態問題,理所應當要汲取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總結全球生態治理的基本經驗,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本原則,不斷完善生態治理規劃,著力整合民族地域特色資源,注重綠色技術的引進消化再創新,循序推動生態治理進程。
作者:劉燕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
經濟與生態環境論文
1模型構建與數據處理
1.1經濟與生態環境關系分析
生態環境擁有較為固定的供容力、有限的抗外界干擾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而經濟發展是建立在資源環境的基礎之上,良好、健康的經濟可以提升技術與科技,幫助抵御惡劣環境,減輕自然災害影響,但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的過快或不健康發展會損壞生態環境平衡,破壞生態環境自愈或供給能力,造成環境惡化、資源供給降低等問題,引起政府干預,生態環境系統便通過環境成本提高、政策限制等方式反饋制約經濟的發展.生態系統主要是以自然資源(包括原材料、土地等)和供給能源的形式參與經濟系統活動,而經濟系統活動主要以“三廢”回流生態系統。可以看出,經濟與生態環境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但又通過積極和消極的作用聯系在一起,經濟活動是以生態環境為基礎,而生態環境又受到經濟活動的副產品影響.只有當兩個系統互相以積極的效應抵消掉消極效應,形成協調、健康發展才能實現良性循環與兩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1.2數據來源及處理
山東省作為國內的經濟大省、農業大省、人口大省,處于南北經濟連接處,研究其環境-經濟系統,有其良好的借鑒與推廣價值.總體來說,近年來山東省GDP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十一五”年均增長12.3%.2011年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GDP達到了45429.2億元,比上年增長10.9%.2012年GDP實現50013.2億元,比上年增長9.8%.年均增長率在10%左右,總量居全國第三位.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省.根據經濟-生態環境系統的劃分及特點,本文主要按照科學性、代表性、實用性等原則,借鑒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評價體系研究成果[13-14].構建山東省經濟與生態環境兩系統發展的指標體系,選取了山東省1996—2012年的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自1997—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山東統計年鑒》、《山東省環境狀況公報》及山東省統計局的官方網站,個別年份數據的缺失采用相鄰年份值插值法補齊.
2實證分析
- 上一篇:法律意識宣傳設計范文
- 下一篇:康復護理培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