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學現代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03:42: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大學現代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等農業院校教師協同發展問題分析
摘要:高等農業院校教師協同發展基礎薄弱,是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辦學職能實現和發展的關鍵。高等農業院校協同創新發展的最能動和最主要因素是教師,因此,在高等農業院校服務省域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應努力構建協同創新的育人機制、科研機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管理創新機制,不斷促使高等農業院校教師形成協同創新的組織機構基礎、戰略任務基礎及行動路徑基礎。
關鍵詞:組織機構;戰略任務;行動路徑;協同發展;高等農業院校
黨和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省域“三農”工作發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如何發揮高等農業院校參與和支持省域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能動性和主導性成為制約省域經濟建設發展的主要和關鍵。而作為高等農業院校發展的生力軍——高校教師在高等農業院校服務省域經濟建設中起到至關重要和決定性的作用,其協同發展創新能力是衡量高校服務省域經濟的重要指標。目前,高等農業院校教師協同發展基礎薄弱,是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重要功能實現和發展的關鍵。因此,應努力構建協同創新的育人機制、科研機制同和社會服務機制,促使高等農業院校教師形成協同創新的組織機構基礎、價值理念基礎及行動路徑基礎,以服務省域經濟建設。
1省域高等農業院校教師協同發展的組織機構基礎
1.1農業高校與涉農院校是教師協同發展的主體。高等學校是實施高等教育活動的主體,是開展各項人才培養活動、科學研究活動、社會服務活動的獨立法人單位,具有依法開展相關活動的自主權。從這個層面上講,高校具有并且能夠為教師協同發展提供最為強大的組織保障能力。高校教師能否走出去,通過參與其他高校間的交流與合作活動,促進專業能力的提升,拓寬學術和育人視野,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這是高等學校作為組織必須面對和回答的問題。黑龍江省有本科農業高校3所,高職院校10余所,設有涉農專業院校數所,這是教師協同發展的組織基礎。加強這數所院校間的職能協同是促進合作與交流的重要途徑。以往,學者和高校更多關注區域之間高等教育的協作與協同發展,如若干年前建立的東北農林高等教育協作組;還有關注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等關注社會服務方面的組織合作形式。這些合作形式在推動高等教育之間和高等教育與社會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僅僅在社會服務方面開展合作注定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伴隨著“互聯網+教育”的興起,現代教育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改變了教與學的模式和組織形式,特別是對課程與教學的影響更為顯著。傳統的封閉式教學系統向現代開放的教學系統轉變,大學生坐在教室里或者在任何地方,只要將電子終端設備與互聯網接通,便可以獲得眾多網絡課程資源,接受來自不同院校和教師提供的龐大課程教學。這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模式等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開展高校間課程資源的共享,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授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需求。1.2各學科專業是教師協同發展的具體組織。在國家開展“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又提出建設“雙萬”專業計劃,可以客觀地講,國家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在不斷加碼,在提出面向世界創建一流大學和學科的基礎上,在本科人才培養方面,又拋出大手筆動作。可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優秀人才和先進科研成果的渴求是多么強烈。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指向的是高端創新型人才培養以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性、基礎性科研成果,能夠支持大國科技發展的原創型新成果。學科主要是面向研究生教育要改革、要創新、要成果、要人才,而專業則指向本科人才培養,是向學科輸送優秀后備人才的基礎和搖籃。盡管國家提出高等教育分類改革和建設應用型大學的管理指向,但為創新性行業產業和學科領域提供具有發展潛力和未來創造力的人才,仍然是本科教育需要做好充分準備的重要使命之一。從黑龍江省農業高校的現實情況出發,所擁有的國家和省級重點學科、國家特色和省級重點專業是農業高校教師間開展協同創新的重點領域,這些學科、專業擁有良好的歷史發展基礎與辦學優勢和特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支撐、成果支撐和社會服務支撐作用明顯,更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和強強聯合。例如,東北農業大學的畜牧學是國家“雙一流”學科,東北林業大學的林學和林業工程是國家重點學科,黑龍江大學寒地生物學與生態學學科群被列為2018年黑龍江大學高水平大學建設學科等不一而足。這些優勢學科間應加強協同創新,學科、專業的高校間教師的合作與交流是促進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創新的具體組織保障。1.3各級各類實驗室、工程中心以及各學科專門協會、學會是教師協同發展的支持補充組織。高等學校的辦學職能之一是科學研究活動,而科研成果支撐著國家經濟建設的重點行業產業發展,也是綜合國力水平的標志。因此,我省各農業高校由國家和教育部以及其他部委建立的各級各類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具備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和科研設施設備條件。比如東北農業大學的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科學研究院等眾多黑龍江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都是開展深度科研合作的組織基礎。依托各學科及其二級學科等建立和發展的民間學術組織也是重要的協同發展組織平臺。如東北農業大學擔任理事單位的中國農業工程學會、黑龍江省畜牧獸醫學會、黑龍江省水利學會、黑龍江省農業電氣化學會等,對于引領和溝通我省農業高校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影響力和號召力,應當充分加以挖掘和利用。
2支持省域經濟社會發展是教師協同發展的戰略任務基礎
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教學管理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論文摘要:建立學校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中國農業大學根據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全程性、可行性、發展性為原則,建立健全本科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人才培養質量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基本標準,而教學質量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教育部2007年連續下發兩個文件,要求高等院校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實踐中建立學校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教學質量監控是通過一定的組織機構,按照一定的程序,對影響教學質量的各種要素和教學的各個環節或過程,進行積極認真的規劃、檢查、評價、反饋和調節,以確保學校的教學工作按計劃進行,使其達到學校教學質量目標的過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通過對教學過程中影響質量的各環節進行系統監控與評估的體系,它是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課題,科學的、全方位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當前,高等學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若不注重加強對教學質量的管理與監控,就不能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中國農業大學根據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要求,·不斷深化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在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學質量監控的原則
農業院校公共藝術選修課探索
摘要:在農業院校開設公共藝術選修課具有培養學生美學素養、豐富學生想象力和培養學生樂觀性格作用。農業院校公共藝術選修課存在重視程度不足、師資力量薄弱和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應對公共藝術選修課給予充分重視,優化教材內容,提高師資水平,采取靈活適用的教學方法,使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應有作用。
關鍵詞:農業院校;公共藝術選修課;藝術教育;教學改革
高等院校在完成人才培養目標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同時,還應培養學生審美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美育教育作用逐漸凸顯。教育部于2006年提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目標,為高等院校開設公共藝術選修課奠定理論基礎[1]。然而,大部分高等院校未按《方案》要求設置公共藝術選修課,公共藝術選修課的地位亟待提高。目前學界對公共藝術選修課研究重點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關于公共藝術選修課內涵、特征等理論性研究,如林玉恒、魯士發提出高校藝術類公共選修課設置的四個原則,即人文性、普及性、多樣性、參與性[2];關于公共藝術選修課功能、必要性的分析,如李蓮香指出藝術教育對提高人的素質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3];關于公共藝術選修課的問題及對策,如馮蘭芳從師資、課程建設、藝術學科群建設和教學評估等方面,分析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與問題;針對具體藝術選修課的微觀研究,如陶冶分析《戲曲鑒賞》課程建設的實踐及存在問題[4]。農業院校本科人才培養計劃提出藝術教育培養形式主要包括開設藝術類選修課與組織開展各類藝術活動[5]。作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中心環節,藝術類選修課在普及藝術知識、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也取得一定成效。農業院校比綜合類高校更需重視公共藝術選修課,主要原因包括兩點。一是學生渴望藝術教育。農業院校涉農專業較多且農村戶籍生源比例較高,這些學生普遍缺乏藝術學習經歷與藝術活動體驗,因此在藝術學習與活動中表現出更高熱情與積極性。二是相關專業需要學生具有一定藝術素養。如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范圍包括在寵物醫院從事寵物美容與服飾搭配等工作;園林與園藝專業畢業生在園林景觀設計、植物種植、場地規劃等活動中需要具備空間造型、色彩運用、景觀構圖等藝術知識。通過對藝術選修課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僅10篇文獻與農業院校藝術選修課研究有關,其中5篇文獻研究內容較具體:3篇是針對具體課程的微觀研究,分別是洪勇輝研究論述農業院校園林植物繪畫實驗創新課教學;岳敏、施芬從學校、教師、學生、社會四個維度探討高等農業院校“插花藝術”課實踐教學的影響因素[6];孟媛媛從個案出發,分析某學校的藝術課程[7]。另2篇分別是張立波、程貴銘從理論上指出公共藝術教育的必要性,唐圣菊根據教育改革新形勢下農林院校的藝術教學實際,提出創新課程設置、刷新教學方法、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等對策建議。綜上,加強農業院校藝術教育與藝術教育研究勢在必行。
一、農業院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藝術教育在學生成長中具有語言教育無法取代的獨特作用和價值,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學習音樂、美術、戲劇和園藝等選修課程,提高學生藝術評價、欣賞和理解能力,激發學生內心情感,形成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同時培養氣質,完善人格,促進個性,使其成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體魄、樂觀向上精神的高素質人才[8]。農業院校藝術教育培養目標,是在藝術教育中完成審美與素質教育,實現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創客教育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
摘要:筆者從創客教育的理論淵源及其內涵和特征出發,首先從指導思想、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評價標準、實踐條件等方面分析了創客教育教學模式的要素,然后從目標、原則、措施三方面構建了高等農業院校創客教育模式,最后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探索了高等農業院校創客教育的實踐。
關鍵詞:創客;認知目標理論;創客教育;元認知;農創教育;教育云平臺
在總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以“創新、創業”為核心的創客教育日益興起。它的培養宗旨是通過讓學生參與實踐,逐步開拓其創新思維,鍛煉創造能力,它被譽為是現代化教學技術運用的六大開拓領域之一。它主張以人為核心,以興趣為導向,“開源、創新、實踐、分享”,是當今各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議題。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關系著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在我國富饒的農村土地之上,在我國眾多的農民之中,都迫切需要“創客”來導航富裕。當代高等農業院校中所飽含的創新創業“激素”日趨成熟并逐漸發揮效用,不斷涌現的知識才俊、創業新星選擇扎根農村。在不久的將來,農業創客無疑將成為推動我國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富裕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因此,在我國高等農業院校開展創客教育就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國內外文獻對創客教育模式進行的相關研究探討
G.Bull等[1]對桌面制造技術引入到K-12中對學生領導力的影響進行了探索。M.H.Lamers等[2]對創客活動和科學課程相結合進行了探索。祝智庭等[3]對創客教育的含義進行了科學的界定,并指出了開展創客教育所必須解決的六大問題。鐘將順[4]分析了創客教育的內涵、特點與內化路徑。王佑鎂[5]提出了創客教育生態圈的概念并廣為接受,還探討了創客教育的連續統一路徑。周如俊[6]分析了創客教育的內涵、構建舉措及相關對策建議。王國光[7]將創客教育和學本課堂進行了對比,并分析了開展創客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實踐的策略。從現有文獻來看,我國學者對于創客教育的研究還不夠成熟,文獻分析聚焦不足,研究未形成科學體系。研究內容大多關于創客教育的特點、圖書館創客空間等,而關于創客教育教學模式的設計和實踐鮮少涉及,特別是有關高等農業院校創客教育模式幾乎無人涉足。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從高等農業院校的實際出發,探討其創客教育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2創客教育概述
遼寧高等林業教育發展綜述
論文關鍵詞:生態立省高等林業教育發展對策
論文摘要:“生態立省”是遼寧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而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這一戰略決策對遼寧高等林業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高素質的林業專業人才成為當務之急。目前,遼寧高等林業教育發展存在著生源市場進一步縮小、人才市場不穩定、辦學市場空缺等問題,為實現培養高素質林業專業人才的目標,必須調整林業教育的重心,把培養學生具有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積極探索與發展網絡教學等。
一、“生態立省”戰略背景下遼寧高等林業教育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2003年,遼寧省委、省政府在《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堅持生態立省,把林業放在我省生態建設的首位,充分發揮林業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在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提前實現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進程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一舉措充分表明了遼寧省黨政各級領導已清醒地意識到一個地域、社會(含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不斷完善的生態環境的有力保障,認識到森林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將林業推向了“生態立省”的前沿。
遼寧省確定“生態立省”的發展戰略絕非一時應急之策,而是確保遼寧社會、經濟穩健發展及民生質量漸進趨高的永恒性目標。這一決策顯然對遼寧林業的發展提出了從高從嚴要求,這是由森林在生態環境中的地位所決定的。林業要可持續跨越式發展必然把林業高級科技人才隊伍的相應發展與壯大推至前沿。如果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那么教育則應成為第一潛在生產力,因為一切科學技術必須通過學習才能掌握和運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加強林業教育,尤其是高等林業教育,是現階段遼寧省“生態立省”戰略能夠得以順利實施的根本要求。
就教育本身而言,無論是基礎理論教育還是專業學科教育,都具有初、中、高三個層次,而教育整體水準高低的關鍵在于高層次的教育。只有高層次知識領域的縱深拓展,才能正確引導中等、初等知識結構的改進和提高。林業教育也離不開這個基本規律。
風景園林工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針對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離析”的問題,以山東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工程課程為例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深入挖掘每章知識點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以風景園林道路工程和假山工程為例探索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應用方式,為相關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風景園林工程;工匠精神
風景園林學是有關土地的分析、規劃、設計、管理、保護和恢復的藝術和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它以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為基礎,核心是處理人類生活空間和自然的關系[2];其價值作用不僅體現在為人們營造宜居、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也體現在推動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因此,在風景園林學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注重對其進行工匠精神、行業規范、職業道德及價值觀的培養。同時,風景園林學涉及植物學、景觀生態學、地理學、藝術學、行為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融合邏輯思維與想象思維、科學與藝術、技術與工藝等內容[3],這也使其具備了獨特的課程思政優勢。目前,風景園林學相關學者已針對多門專業課程進行了課程思政探索,多見于居住區景觀設計[4]、園林植物景觀設計[5]、園林藝術[6]、園林史[7]等課程中,而關于風景園林工程課程思政的研究相對較少,已有研究也主要針對高職院校園林工程課程[8],但農林類或工科類高校開設的風景園林工程在課時量、培養目標、教學模式等方面與高職院校的園林工程課程存在一定差異。風景園林工程是風景園林學的核心課程之一,具有多學科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9],因此充分挖掘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培養學生“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風景園林工匠精神。
1風景園林工程課程思政的內容體系
風景園林工程課程其包含9章內容,集理論、施工技術與工藝于一身。作為核心和主干課程之一,其課時量較大。山東農業大學的風景園林工程課程共有128學時(其中理論96學時,實驗32學時),8個學分,分別在第5和第6學期為風景園林專業三年級學生開設,每學期64學時(其中理論48學時,實驗16學時),每學期4學分。此外,在第6學期開設風景園林工程課程設計,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一套中小型園林綠地的施工圖設計。風景園林工程屬于理論實踐類課程,本研究綜合運用理論講授法、案例講解法、實地調研法、問題探究法、現場教學法、任務驅動法、交互討論法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深入挖掘每章知識點中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并將其巧妙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中(見表1),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認知能力。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和創新意識,凸顯風景園林工程課程的價值引導功能,最終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2風景園林工程課程思政教學的組織實施
農科院校人才培養現狀調查與分析
摘要:互聯網對大學教育的沖擊倒逼著教育方法、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智慧農業轉型跨越的新階段。本文在對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現狀調查的基礎上,提出從打造多渠道學習平臺、革新教學方法手段、建立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創新教育模塊和完善教育考評機制等方面探索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途徑,逐步建立以能力提升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
關鍵詞:“互聯網+”;農科院校;人才培養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延伸和發展,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教育領域主要體現在能夠將分散在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的優質教學資源整合到一起,實現優質資源共享。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對教育的沖擊正驅使甚至倒逼著教育方法、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革新。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方法、規則和精神,成為高校轉變教學模式的重要思維方式。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發展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智慧農業轉型跨越的新階段,農業高端人才的大量需求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農科類院校作為現代農業人才培養的搖籃,需要把互聯網思維嵌入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努力做好專業與產業對接、人才規格與社會需求銜接,推進信息技術與農科院校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現代化,以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基于此,為全面了解農科院校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狀況,筆者以河南農業大學在校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2000份,收回問卷1963份,回收率98.15%,其中有效問卷1849份,有效率達94.19%。
1農科院校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1.1互聯網學習現狀認知。隨著互聯網的推廣普及,使用互聯網進行自主學習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從調查結果看,通過教師和學校的引導進行網上專業學習的學生占比為70.71%,但學生使用互聯網學習的效率不高。50.71%的學生表示在互聯網學習過程中,偶爾會遇到一些困難,26.13%的學生表示在互聯網學習中沒有遇到困難,認為互聯網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17.64%的學生表示在互聯網學習中經常遇到困難,認為傳統的面對面交流的方式更好,僅有5.52%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總體來看,互聯網學習逐漸走入學生學習生活,如何把網上學習與傳統教學有機融合成為當前高等教育需要思考與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1.2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教為主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觀念更加開放、多元。傳統教學主要是以教師講授、學生傾聽的形式開展,這種教學方法雖然比較嚴謹,但容易形成枯燥、一言堂的學習氛圍。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調查顯示,42.38%的學生表示教師上課只使用PPT、投影儀進行輔助教學,35.52%的學生表示教師經常會使用一些現代教學方法,13.18%的學生表示教師偶爾會使用現代化教學方法,僅有8.92%的學生表示教師上課只使用黑板加粉筆的傳統教學方式。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現代教學方式正逐漸進入大學課堂,總體來看,學生對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并愿意主動嘗試使用。1.3創新教育氛圍及途徑。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引擎。實施創新教育就是要從培養創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帶動學生整體素質的自主構建和協調發展。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新生力量更應該把創新當作自己的責任,但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3.69%的學生認為創新是大學生的責任,27.99%的學生則不認為創新是大學生的責任,還有34.15%的學生認為“現在不是,將來會是”,僅有14.17%的學生表示不清楚。總體來看,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還比較薄弱。本次調查主要從創新教育獲取途徑、創新教育氛圍、創新教育活動等方面了解創新教育狀況。從創新氛圍看,50.61%的學生認為學校支持創新、鼓勵創新,32.83%的學生認為學校對創新的鼓勵還不夠。如果有創新活動,76.67%的學生表示愿意參加。另外,大部分學生表示學校及學院組織的科技創新活動還不能充分滿足自身需求,創新氛圍有待改善。從創新影響力看,82.22%的學生表示學校和老師對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較大影響。創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后天的培養和教育。因而,大學教育應積極探索如何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大膽探索和勇于創新的能力。1.4實踐教學及設施。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調查顯示47.13%的教師能夠兼顧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34.35%的教師授課時更重視理論知識,18.52%的教師更重視實踐能力。在理論和實踐教學安排上,能夠將理論知識傳授和實踐能力訓練穿插進行的約占44.65%,27.75%的學生表示實踐能力訓練方面的課程很少。僅2.32%的學生表示沒有實踐環節。在實踐配套設施方面,14.03%的學生認為實踐設施不完善,28.78%的學生認為實踐設施不太完善,43.67%的學生認為實踐設施一般,只有13.52%的學生認為學校實踐教學硬件配套設施很完善。加強大學生的理論基礎教育和實踐能力鍛煉,使學生真正做到懂“農業、愛農業,想干事、會干事”是高等農業院校的基本使命。1.5教育教學考核方法。教育教學考核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環節,也是評價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目前教學考核主要包括筆試成績和實踐成績兩大類,超六成學生表示當前學校考核主要采用筆試和實踐綜合評定相結合的方式,并且比較認可這種考核方法,但是期末考試形式尚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調查顯示,10.44%的學生表示本專業的考核非常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43.70%的學生表示本專業的考核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45.86%的學生表示本專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考核還比較欠缺。從調查情況看,高校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考核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2“互聯網+”背景下完善農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探索
摘要:畢業設計是農業工程類專業“新工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以河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類專業為研究對象,從畢業設計的時間、選題形式、團隊配置、設計內容、過程檢查、答辯形式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如何保障“新工科”背景下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質量,并且在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農業工程類專業20和2020屆畢業設計過程中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新工科;農業工程;畢業設計
“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來,教育部高度重視并迅速組織研討,我國工程教育翻開了新工科建設的新篇章。農業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業工程類專業是工程科學技術、生物科學技術、經濟與管理科學相互滲透的邊緣性交叉學科。因此,農業工程類專業理所當然的成為“新工科”專業建設改革的排頭兵。畢業設計是高校“新工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是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保證,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
一、畢業設計時間靈活化
目前,高校本科畢業設計的時間基本都在第四學年第二學期。對于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題目,大部分為涉農領域,工程設計之后驗證性實驗是必不可少的。而農作物的生長、收獲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畢業設計時間固定化,顯然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的實際需求。應根據畢業設計所涉及的農作物生長、收獲季節,適當調整畢業設計時間,以滿足涉農類畢業設計的需求。另外,農業工程類專業第四學年第一學期較前三學年的課程學習任務偏少,對于本科畢業后直接就業的學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四第一學期的業余時間,做一些適合秋季或對季節性要求不高的畢業設計題目,第二學期在簽約企業或相關企業集中進行畢業實習活動,進一步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畢業設計選題形式個性化
農業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改革實踐分析
摘要:畢業設計是農業工程類專業“新工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以河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類專業為研究對象,從畢業設計的時間、選題形式、團隊配置、設計內容、過程檢查、答辯形式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如何保障“新工科”背景下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質量,并且在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農業工程類專業20和2020屆畢業設計過程中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新工科;農業工程;畢業設計
“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來,教育部高度重視并迅速組織研討,我國工程教育翻開了新工科建設的新篇章。農業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業工程類專業是工程科學技術、生物科學技術、經濟與管理科學相互滲透的邊緣性交叉學科。因此,農業工程類專業理所當然的成為“新工科”專業建設改革的排頭兵。畢業設計是高校“新工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是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保證,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
一、畢業設計時間靈活化
目前,高校本科畢業設計的時間基本都在第四學年第二學期。對于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題目,大部分為涉農領域,工程設計之后驗證性實驗是必不可少的。而農作物的生長、收獲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畢業設計時間固定化,顯然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的實際需求。應根據畢業設計所涉及的農作物生長、收獲季節,適當調整畢業設計時間,以滿足涉農類畢業設計的需求。另外,農業工程類專業第四學年第一學期較前三學年的課程學習任務偏少,對于本科畢業后直接就業的學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四第一學期的業余時間,做一些適合秋季或對季節性要求不高的畢業設計題目,第二學期在簽約企業或相關企業集中進行畢業實習活動,進一步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畢業設計選題形式個性化
教學設備管理系統開發與研究
【摘要】教學設備作為支持教育創新的重要設施,為提升教學水平奠定基礎。本文以福建農業大學東方學院新校區為例,對教學設備管理系統進行開發與研究,以期為推動我國教學設備管理良性發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字】教學設備;管理系統;開發;研究
教學設備由展示臺、幻燈片、投影儀、計算機、廣播、電子白板、錄像、實驗設備等現代教育技術構成,相較于傳統教育形式,利用先進教學設備開展的教學形式更具靈活性,課堂教學更具趣味性,賦予課堂教學無限活力。福建農業大學東方學院由兩個校區構成,其中新校區教學設施齊全,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為提升教學水平奠定基礎。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該新校區卻存在教學設備管理不當現象,影響教學資源優化配置與應用成效。基于此,為了使我國教學管理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以福建農業大學東方學院新校區為例,進行教學設備管理系統的開發與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分析高校教學設備管理系統開發與研究背景
在全國進入新課改教育革新浪潮中的教學背景下,高校迎合時展,不斷配置先進教學設備,為教學創新及教育工作有效落實提供條件。例如,多媒體設備在當今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用于教學資源的立體化展示,豐富課堂表現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而打印機、計算機等辦公設備,在“互聯網+”技術加持下,可以有效提升辦公效率,為提高高校教育綜合水平奠定基礎。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新校區秉持與時俱進原則,不斷添購先進教學設備,為教育創新奠定基礎,然而教學設備應用過程中,存在現實問題影響教學綜合成效。(一)教學設備無法物盡其用。教育創新催生教學設備生產與研發市場異常活躍,各類教學設備充斥市場,其功能、質量、系統運行穩定性均呈現良莠不齊的狀態,造成高校在采購教學設備后,出無法物盡其用的消極想象,究其內因主要源于設備與高校教學體系無法有機融合,出現“層級差”,即高校教育系統滯后,先進的教學設備無法充分發揮應用價值,同時也存在采購教學設備配置過低,占據教育資源,無法激發教學體系內在價值的現象,嚴重影響教學成效。(二)教學設備管理系統存在缺失。教學設備作為物品,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損耗,降低教學設備應用價值,這就需要高校針對教學設備落實系統管理,針對設備損壞情況,利用數據形式進行統計與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對教學設備制定個性化管理制度,使其得以發揮積極功效,為提升教學綜合質量奠定基礎,對于無法發揮應有價值的教學設備,應做報廢處理,根據需求決定是否進行再次采購。然而,在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新校區教學設備管理實踐過程中,存在設備管理工作重復,管理缺乏靈活性,無法針對教學設備具體情況落實針對性管理,影響教學設備應用成效。同時,該新校區還存在維修、調配、登記認用等教學設備管理不當現象,如教學設備在某一位教師手中停留過長時間,或出現遺失的現象屢見不鮮,影響教學設備應用成效。(三)教學設備存在浪費現象教學設備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創新,產生極高設備淘汰率,淘汰下來的設備無法進行優化處理,造成教學設備資源浪費現象,在追加教育成本的同時,造成教學資源浪費且降低教學設備管理成效的現象[1]。
二、分析教學設備管理系統開發與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