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減影技術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0 07:21:00

導語:數字減影技術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字減影技術研究管理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步進數字減影技術在下肢動脈造影中的價值。方法選擇外科疑診為下肢動脈疾病患者32例,采用Seldinger技術經皮股動脈穿刺,透視下將導管送至目的位后行步進下肢動脈造影。結果步進血管造影顯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27例,動靜脈瘺3例,血管畸形2例。結論步進數字減影技術是目前下肢動脈造影中,觀察下肢動脈血管解剖和形態改變的較先進的檢查技術,與分段下肢動脈造影相比有以下優點:連續的動態血管及血流圖像;減少造影次數及造影劑劑量;減輕造影劑對患者刺激引起的疼痛及毒性反應;減少患者輻射劑量;縮短檢查時間。因此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步進血管造數字減影下肢動脈

各類下肢動脈疾病是血管外科常見病,發病率高。其診斷及治療均要借助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來完成[1,2],而步進血管造影技術是目前較為先進的造影方法[3,4]。我院使用這一方法診斷治療32例病人,均取得良好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全組32例患者中,男21例(占65.6%),女11例(占34.4%);年齡17~86歲,平均61.5歲。其中18例患者有間歇性跛行,7例有靜息痛,3例有下肢潰瘍及壞疽,5例有局部腫脹壓痛,10例有高血壓史,3例有糖尿病史。

1.2儀器采用SIEMENSmultistar心血管造影機,C臂床及40cm影像增強器,SIEMENSFluorospotH影像處理系統,MarkVProVis高壓注射器,KODAK2180激光相機。

1.3方法病人仰臥于床上,雙腿下中間放置標尺,以便造影后校正測量血管病變部位的大小。保持雙腿并攏,用固定帶固定膝蓋。雙下肢動脈造影選一側股動脈穿刺,單側造影選健側股動脈穿刺,采用5~6F導管,在透視下將導管送至髂總動脈上或目的位,近端作為步進造影起始位。調整影像增強器與球管距離為最大,患者肢體靠近影像增強器,確保雙下肢動脈全在顯示范圍內。將C臂移至起始位后準備高壓注射器,雙側造影以6~10ml/sec速度注射40~60ml造影劑,壓力300~500PSI;單側造影以3~5ml/sec速度注射20~40ml造影劑,壓力150~300PSI,造影劑選用76%泛影葡胺或歐乃派克,均用生理鹽水稀釋。在采集菜單中選PERI模式,起始位透視2s以上以便測試曝光條件,調整遮光器及半透遮光片,按下操縱桿按鈕使C臂前進一步,重復上述操作使C臂分次步進定位,適時插入分腿遮光片,直到肢體造影結束位,再按下曝光手閘或腳閘,C臂向反方向步進并自動在不同部位采集蒙片,待C臂返回起始位后高壓注射器自動開始注射,持續按住曝光手閘或腳閘,觀察監視器上血管造影劑充盈圖像,適時按動手閘步進按鈕,C臂前進一步,重復上述操作直至步進采集減影圖像結束。

圖像后處理選PERISCROLL顯示自動拼接方式,AUTOSEW自動拼接,PERISCENE圖像分別回放;選PERISEW進行手動拼接,操縱桿上下移動,改變重疊部分的大小,按下按鈕,移動操縱桿改變接縫的位置,使圖像拼接最佳。

2結果

步進下肢動脈造影32例顯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27例,其中完全閉塞11例(圖1),不完全閉塞16例(圖2),動靜脈瘺3例(圖3),血管畸形2例(圖4),(每圖均取自步進全程圖像中的病變部分圖像)。32例中24例(占75.0%)圖像質量較佳,病變部位清晰,達到診斷目的。3例(占9.4%)病人下肢移動而使圖像產生移動模糊。2例(占6.3%)遮光片調整不合理使圖像曝光不足。3例(占9.4%)步進啟動時機不精確使圖像拼接不佳。圖1雙側步進造影顯示股動脈下段完全閉塞,經側支循環灌注使閉塞遠端動脈顯影圖2單側步進造影顯示股動脈及其分支多發狹窄,管壁毛糙,不規則圖3單側步進造影顯示大量含造影劑血液經動靜脈瘺充盈于迂曲股深、淺靜脈圖4單側步進造影顯示股動脈、股深動脈、旋股外側動脈細小分支迂回增多,造影劑集聚3討論

步進數字減影技術目前裝置有兩類:一類是在注射造影劑的同時通過控制C臂的運動時間,使其與被檢部位的血流速度同步來獲得要檢查血管的全程減影圖像。另一類是通過控制導管床運動速度追蹤血管造影劑充盈而獲得全程減影圖像[5,6],但后者由于是在床運動中采集圖像,因此血管減影圖像略遜于前者。該兩種方式均能一次注射造影而獲得血管造影全貌,從而解決了下肢動脈血管行程長,增強器視野小,需要多次曝光系列和多次造影的矛盾。從X線受照輻射劑量和造影劑用量上有很重要的意義。

通過本組32例下肢動脈步進血管造影,筆者體會造影成功的關鍵在于造影前的準備,包括病人下肢的固定,蒙片的采集,減影采集方式,造影劑注射參數,減影采集方式,以及造影中C臂的移動與下肢動脈血流同步。

病人準備:造影劑的刺激常產生下肢劇痛及血管痙攣,引起下肢移動。本組3例由于此種原因引起減影圖像模糊,因此必須用固定帶固定下肢,造影劑濃度控制在40%左右或用非離子造影劑以及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等,以便消除或減輕這一不良反應。

蒙片采集:蒙片采集好壞將直接關系到減影后圖像的質量,因此要求雙側下肢盡量靠近增強器,球管與增強器的距離為最大,以便使雙側下肢都在顯影范圍內,合理調整遮光及半透遮光片,并適時插入分腿遮光片,使每一蒙片曝光準確,確保與造影時曝光一致,另外蒙片采集常規可分5段,分別為盆腔、大腿、膝部、小腿、踝部,必要時可延長1~2段。本組2例由于蒙片采集時曝光不足,噪聲增加,使膝部以下動脈顯影不清。

造影劑注射參數:雙側造影時,造影劑總量、每秒流速及壓力均要增加到單側造影時的1倍左右。另外,根據動脈病變的類型,選擇合適的高壓注射器參數,以使血管充盈良好,圖像清晰,如血管伴動-靜脈分流時注射速率10ml/s,血管無明顯改變時注射速率8ml/s,輕度阻塞性病變注射速率6ml/s,嚴重阻塞性病變注射速率4ml/s。

減影方式:使用脈沖方式采集圖像,以獲取較強的射線劑量及較高的圖像信噪比。另外,由于每段流速不同,因此合理選擇采集幀率從上至下依次為3F/S,3F/S,2F/2,2F/S,1F/S較佳。

C臂移動:由手控按鈕完成C臂的移動,主要保證其移動與血流速度同步。下肢動脈顯影圖像拼接是否良好與其密切相關,一般當造影劑充盈至每步圖像的2/3時,啟動手控按鈕,血管拼接成功率較高。另外,由于不同類型的血管病變對動脈血流影響很大,如有動靜脈分流疾病時血流速度明顯加快,則每步啟動加快;而動脈阻塞性疾病血流速度明顯減慢,則每步啟動減慢。因此,合理控制C臂每步移動時機,實際操作經驗尤其重要。本組3例由于步進的時機沒有完全掌握好而使下肢動脈拼接不完全。

實際造影中,往往在步進數字減影的基礎上為更明確病變性質,可做局部血管造影。對一些下肢動脈急性栓塞,步進數字減影可減少造影的盲目性,步進數字減影路徑圖對下肢動脈疾病的介入治療有很重要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裴玉昆.周圍血管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45-68.

2GuthanerDF,etal.EvaluationofperiphevalvascularDiseaseUsing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Radiology,1983,147:393.

3余建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434-439.

4DarcyMD.Lower-extremityarteriography:currentapproachandtechniques.Radiology,1991,178:615-621.

5FinkU,HeywangSH,FischerK,etal.PeripheralDSAwithautomatedstepping(abstr).Radiology,1989,173(P):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