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8 09:34:00
導語: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勢在必行。然而如何操作,才符合國際國內實際,是理論工作者,尤其是實際工作者所關心的問題。筆者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環境分析,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特點、難點、重點問題研究,提出新時期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可操作性問題,即籌建農業項目籌備庫、培育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以及落實科教興國,科教興農戰略,采取農科教結合,采取科教興村等。
2000年是世紀之交的一年,是“九五”計劃實施的最后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今年的重要經濟工作之一。現僅就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環境、特點、難點、重點問題,可操作性問題,提出一些思考,以期與同行砌磋。
一、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環境
縱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歷史,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通過對“十年動亂”的撥亂反正,全國的工作重心轉入經濟建設,農業經濟結構有了大的調整,由1980年農業在社會總產值中占68.9%降到1990年的46.1%①,下降22.8%,,1997年又降到18.7%②,已經開始由農業型轉向多種經營型,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
在世紀之交,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環境有了新的變化,給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帶來機遇,同時也是嚴峻的挑戰從國際形勢看,其表現有三:一是經濟結構調整呈現出世界范圍內調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將更是如此;二是農業科學突飛猛進,呈現出向農業縱深發展的趨勢;三是農業跨國公司影響力日益增大,且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面臨這樣的國際經濟形勢,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經濟的調整和優化要抓住這次機遇,同時也要及早準備,周密規劃,嚴格實施,迎接挑戰。要有緊迫感和使命感。
從國內經濟形勢看,我國經濟在國際國內的復雜環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尚有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諸如,有效需求不足,農村市場疲軟;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現實也提出了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是勢在必行的。不調整,就沒有出路。不調整,就難以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不調整,就難以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對農業的要求和挑戰;不調整,就難以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特點、難點和重點
1、特點:在上述國際、國內復雜的經濟環境下,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呈現三大特點:一是具有規律性。即第一產業呈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呈穩定趨勢;第三產業呈迅速發展趨勢。在第一產業內部,種植業是下降趨勢,林牧漁業呈增長趨勢。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中等欠發達地區,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階段性。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由形成期、成長期、高潮期,到退潮期的時序階段變化。而這些階段的長短是受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因素制約的。對此要有明確的認識。三是具有差異性。不要說世界范圍內國與國、地區與地區的差異,就是在中國,由于幅員廣大,各地區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千差萬別,也決定了農業經濟結構具有強烈的地域的差異性。全國從總體上可劃分為東中西三個地帶。據統計位于西部地區的陜西省,1997年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7.9%,而位于東部地區的江蘇省為15.1%,浙江省為13.7%,山東省為18.6%。③
2、難點:新時期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起碼有三大難點:一是這次調整優化要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在目前農村經營體制和農民素質低的情況下,難度較大;二是這次調整要切實落實科教興國、科教興農戰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從粗放經營轉向集約經營,從利用資源轉向利用和保護資源,這一過程是遞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為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帶來困難。三是這次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要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而市場變化多端,現代化進程曲折不平,都將為農業結構調整帶來難度,需要認真對待,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3、重點:新時期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重點:一是將糧食轉化為肉、蛋、奶等,適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將低檔次的農產品調為高品質的農產品,適應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農業的要求和挑戰;三是在大江大河源頭地區重點退耕還林、植樹種草,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對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可操作性的思考
為保證新時期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目標的實現,結合對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研究的成果,從可操作性方面提出幾點思考。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要突破農業僅提供初級原料的局限性,按農業產業化經營體制的要求,加強農業產前生產資料供應,以及農業產后的儲運、加工、銷售等服務,打破目前以初級原料生產的單一格局,促進傳統農業的基礎向新的產業分化;以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產業,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基礎產業。為達到上述目的,各地可制定不同內容的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規劃方案。為使規劃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據方案,制定出一個具體的項目儲備庫,可劃分為近期、中期、遠期項目,也可分為大、中、小三類項目。項目庫可做到“項目建議書”的深度。包括:項目背景、項目內容和方案,項目資金預算和籌措,項目達產后的效益估算,項目承擔單位等。有了項目庫可向社會招商引資,也可向主管部門爭取基本建設投資資金,也可向社會項目信息提高知名度、信譽度。1999年中國農業大學為河南鄭州金水區制定的158個項目的區一級項目儲備庫(包括文本、軟盤和光盤)目前已到海南、深圳、廣州、上海以及日本、韓國引進了項目和資金。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要突破農業部門分割,生產經營分散的局面。在家庭經營基礎上通過現代市場經濟的協議、契約、合同、參股、投資、入社等,發展合作社、專業協會、股份公司和法人企業,實現龍頭企業加基地加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培育和完善龍頭企業是關鍵。據研究,培育龍頭企業的原則有三條:一是因企制宜原則;二是精簡高效原則;三是利益共沾原則。
選擇龍頭企業有三條標準:一是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二是具有雄厚的技術力量、良好的科研、生產、推廣體系的企業;三是開展企業公共關系,即能與基地和農戶有機結合的企業。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運行機制有三條:一是龍頭企業與基地鄉(鎮)村(組)的合理利益留成的機制;二是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價格(保護價)運行機制;三是基地與農戶的利益留成再分配機制,可采取獎金、補貼、資助的方式再分配給農民一部分利益。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要突破農業技術落后局限,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科教興國可從農村社會最基層細胞村級單位搞起,即科教興村。在全國部署科教興村試點時,抓住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特點、難點、重點,做好規劃方案,農科教結合,提高農民素質,普級實用科學技術,建立主導產業,要以村帶鄉、帶縣、帶省,促時產業結構和地域結構的合理化。
據不完全
統計,截止到1999年9月,全國已有5個省、18個鄉、1251個村有計劃、有步驟開展科教興村的試點工作。在邁向小康村目標的過程中,達到“生產好、生活好、環境好”的標準。《農民日報》在1999年9月報道:“科教興村3年富民百萬”,累計增收15.1億元,參加試點的農民平均增加收入100-500元。科教興村中,有2400名科技人員走村串戶,為農村培訓技術150萬人次,推廣實用技術4800多項,建立主導產業120多項。北京上莊鄉以中國農業大學為技術依托,實施科教興村,大學教授不僅為該鄉規劃并實施翠湖水鄉的“青、少年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而且開展遙控航模,水生植物園、昆蟲標本、鮮花干制等多項技術,以旅游業項目為切入點,帶動了全鄉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
總而言之,如能在廣大農村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時,突破農業僅提供初級原料的局限,突破農業部門分割、生產經營分散的局限,突破農業技術落后的局限,重點搞好農業項目儲備庫,培育和完善龍頭企業,開展科教興國戰略的實踐科教興村,新時期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就會順理成章、事半功倍。
- 上一篇:小氮肥行業存在問題及對策論文
- 下一篇:山茶屬植物的經濟意義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