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校長道德失范防控對策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19 03:57:00

導語:中學校長道德失范防控對策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校長道德失范防控對策探究論文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自編問卷對遼寧省大連、丹東、沈陽等地的112名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現狀進行調查,以分析和諧社會背景下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的和諧狀況。分析調查結果發現,當前中小學校長由于受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存在職業道德失范現象,本研究對此提出一些相應控制對策:完善道德制度建設;加強校長道德自律;推進教育體制變革;改善社會道德風尚。

關鍵詞: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和諧社會

近年來,隨著社會變革的不斷深入和由此帶來的社會矛盾的日益加深,構建和諧社會被日漸提上日程,并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一個社會是否和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可以說道德是衡量社會和諧的價值標尺,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精神動力。而職業道德作為道德的一種,它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是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來維系的,對人們職業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當代社會最需要的是道德領導,學校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道德規范化機構,尤其如此。中小學校長在學校管理中處于核心地位,是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直接貫徹者、實施者,其必須德才兼備,憑借自己符合道德規范的工作才能成為學校的核心領導力量。長期以來,中小學校長作為一個獨立性的專業群體,其具有專業性特征的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構建并沒有引起廣泛關注,這種明確職業道德引導的缺乏對中小學校長的教育管理活動和應有的社會地位都帶來了不良影響。

基于這樣一種研究現狀和社會大背景,本研究力圖結合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道德建設的應有之義,從新時期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現狀出發,分析其存在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相應的控制對策,以期為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建設輸入符合時展的內涵。

一、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現狀本研究

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自編《關于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現狀調查問卷》對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在遼寧省大連、丹東、沈陽等地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12份,回收有效率為93.3%。問卷分為四個維度,每個維度14道題,共56道題,其中1-14題為道德認知維度,15-28題為道德情感維度,29-42題為道德意志維度,道德行為維度越高代表與實際情況越相符。最后將所得有效數據資料錄入到統計軟件包SPSS15.0中進行數據整理與統計。

各個因素的總體分析基金項目:本文為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建構和諧社會背景下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批號為:2009GH44。

表1知情意行四因素的平均數與標準差(n=112)根據對樣本全體的調查結果,中小學校長在職業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四方面的平均分都在4-5分之間,略高于4分,四項得分按由高到低依次為:道德情感、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行為。這說明:從總體上看,當前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較高,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問題主要體現在職業道德行為方面。

從總體差異矩陣可以看出,20-35歲與36-49歲兩個年齡段校長的職業道德差異顯著(P=.028),而20-35歲與50歲以上兩個年齡段差異(P=.090)、36-49歲與50歲以上歲兩個年齡段差異(P=.125)則不顯著。

二、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2.1校長自身因素

2.1.1道德意識淡薄職業道德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規范要求,更重要的是道德主體內在的職業道德觀念意識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職業道德行為品質。行道,有得于心,謂之德,這說明從道德規范到道德意識,再到道德行為品質,道德主體的內化和踐行是提高道德修養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當前部分中小學校長自身職業道德意識較為淡薄,表現為沒有真正認識和體會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不夠重視自身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和職業道德行為的內控等,這些職業道德意識的欠缺會直接導致一些職業道德失范現象的出現。可見,缺少將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道德信念的意識是職業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應該引起中小學校長的高度重視。

不同職齡校長在職業道德意志方面存在差異,其中任職3年以下校長道德意志平均分最高為4.3571,任職4-6年校長平均分最低為4.0417。新任校長多數對事業抱有一腔熱情,面對職業角色轉變過程中一些工作上的新困難,多數校長能以堅定的意志去克服,較注重自身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和強化,而隨著工作中問題的增多,其困惑可能也會隨之增大,從而部分校長也就會出現意志動搖現象,任職4-6的校長可能更注重去基礎教育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如升學率問題、學校資金問題,自身科研任務問題等等,從而弱化了職業道德中本該堅持的東西,因此,職業道德意識淡薄會成為校長職業道德失范的一個影響因素。

2.1.2道德觀念偏失校長道德觀念偏失主要指校長的價值觀念、教育觀念與社會主流價值觀、教育觀有失一致,從而造成道德失范行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育觀念越來越成為影響職業道德發展的制約因素。應試教育忽視人的主體性和全面發展,勢必造成校長以分取人、只關心學生的學習,不關心其他方面,注重效率忽視公平等職業道德失范現象。據統計報表4:小學校長和中學校長相比,小學校長職業道德行為平均分4.3746高于中學校長平均分4.1746,且二者差異顯著,此外,小學校長職業道德總體平均分4.4111也高于中學校長平均分4.2964,且差異顯著。這說明小學校長職業道德行為相對中學校長要好一些,其中傳統教育觀念下的升學率壓力是造成這種現象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中學校長由于面臨中、高考的升學率壓力,往往較重視成績而忽視了學生其它方面的發展,而小學校長相對較重視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雖然也存在校際之間成績的競爭,但小學更注重總體優勢和特色優勢的比較。

此外,在社會轉型中,任何事物都呈現出變化性和瞬息性,價值觀念亦如此。在新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替代舊觀念的過程中,舊觀念的約束性逐漸減弱,新觀念的約束力又不能一時被人們普遍接受而發生效應,這樣就會導致衡量價值觀念的是非標準或優劣尺度模糊不清,導致社會成員感到困惑和迷惘,出現價值觀念多元化現象,因而在職業道德觀念和行為中,難免出現一些混亂、無序和失范狀況。調查顯示,部分中小學校長在校內理財道德、職業交往道德、學術道德方面得分較低,說明現實中存在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的腐敗現象,摻雜物質因素的職業交往現象,為追逐地位、聲望而不顧一切的學術造假現象以及在校內資金使用上的鋪張浪費現象等等。在多種價值觀并存的局面下,一些中小學校長追逐功利至上的價值目標,并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由此引發其道德觀念與主流價值觀的偏失是造成以上現象不可回避的原因之一。

2.1.3道德情感淡漠心理學認為:情感是動力系統,樂觀、熱情等積極情感是正動力,抑郁、冷漠等消極情感是負動力。情感是認識轉化為行為的聯接點,也是開啟人的心扉教師職稱的鑰匙。中小學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領導核心,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既要管理校內事務,又要協調同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關系,因此工作中不可避免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壓力,比如:社會對校長期望值過高;工資待遇偏低;工作負擔太重;學校管理不盡如人意;還有由于教育改革和社會轉型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性,使得比較單純的管理問題變得較為復雜等等。職業壓力的情緒反應是焦慮、恐懼、憤怒、冷漠,而行為上則表現為:逃避、退化、無助、攻擊等。以上職業壓力帶來的校長職業道德情感淡漠往往會導致校長在例行公事時出現職業道德偏頗,如校長在與上下級的交往中有失熱情、平等,對待教職員工工作上的錯誤缺少容人所短的胸懷等。統計報表3-1顯示,在職業道德情感方面,不同年齡段中小學校長存在顯著差異,其中36-49歲校長職業道德情感平均分最高為4.5253,50歲以上校長次之,平均分為4.4757,20-35歲校長平均分較低為3.8095,且與前兩個年齡段差異較大。分析其原因,年輕校長由于從業時間相對較短,經驗不夠豐厚,對職業壓力缺乏有效的自身情感調節,對校長這一職業情感投入相對較少,因此道德情感淡漠是導致職業道德道德失范的主觀因素。

2.2社會因素

2.2.1外在約束制度的缺陷校長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的一種,其存在問題必然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社會學家普遍認為,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必然要經歷體制混變和觀念混變階段。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的基本控制力量--制度和體制的不完善、不健全,是導致社會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這種社會制度和體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缺少制度,二是有制度,但不科學、不合理。體制的混變使校長在面臨與解決特定問題時陷入無章可循、有章難依或隨意擇章的境地,結果產生職業道德失范行為。

2.2.2不良社會風氣的誘惑一個社會制度化程度低,必然導致對外部環境反映的僵化,不能有效地迎接各種面臨的挑戰,不能進行有效的社會整合,并容易為外界勢力所左右。商品經濟使人產生強烈的謀利動力,這種利益驅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進步的動因,但它的過分膨脹卻不可避免地帶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導致道德失范行為的產生。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由于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一些校長與不同階層之間的交往較為經常地、普遍地表現為一種經濟交往,情感、友誼的因素有所弱化。具體體現在職業行為上如:上下級之間收受賄賂、人事安排上徇私舞弊,校內資金使用上鋪張浪費等等。正如迪爾凱姆指出:社會生活的劇烈變化也自然而然地使欲望迅速高等教育增長。繁榮愈盛,欲望愈烈。就在傳統約束失去權威的同時,可望得到的報酬越厚,刺激越大脫緩野馬般的激情就更加劇了這種無規則的混亂狀況。道德失范正是這種混亂狀態的必然產物。

2.2.3應試評價機制的牽制目前,雖然國家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是應試教育仍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單純以升學率評價學校和校長功績的現象還較為常見,這一點在中學體現的更為明顯。應試教育形成了重業績,輕品德的評價觀,校長面對校際之間激烈的學業競爭,在學校管理中便會形成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觀念,改變以培養全面協調發展的人為辦學宗旨這一初衷,最終形成以分取人的學生評價觀。

從統計報表4來看,小學校長職業道德行為平均分4.3746高于中學校長平均分4.1746,小學校長職業道德總體平均分4.4111也高于中學校長平均分4.2964,且二者差異顯著。這說明小學校長職業道德總體上較中學校長高一些,受制于應試教育評價機制,小學校長在實際管理活動中更注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而中學校長面臨升學率壓力,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應試教育的成分更多一些,應試教育評價機制導致中學校長職業道德總體上較小學校長低一些,這在育人、理財、交往等職業道德方面表現得較為明顯。

三、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失范的控制對策

3.1完善道德規范建設每個人的道德意志都有其薄弱的一面,尤其是在各種新舊道德觀念并存、是非善惡界限模糊的社會轉型期尤其如此。為強化那些尚不具備足夠道德自覺性的個體在面對外部誘惑時的道德意志,社會需要揭示職業道德所蘊涵的公正、平等等意蘊,建立一整套明確的、穩定的、可操作的校長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告訴教育者什么行為是善的或惡的;什么行為是被鼓勵的、允許的或被反對的、禁止的,以協助中小學校長建立明確的道德價值觀和道德價值導向。通過職業道德規范的外在監控,提高中小學校長的道德認識,堅定其道德觀念、道德意志,最終實現從他律走向自律。此外,任何規范都不是完滿無缺的,總是存在著某種先天內在缺陷,同時規范本身也不是萬能的,在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激烈變更的時代,需要對道德規范本身加以調整和完善。

3.2加強校長道德自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的形成既需要外部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強制性的監督保障機制,更需要校長自身的職業道德內控。因為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品質的培養與完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道德素質的提高,歸根到底要靠自律,即依靠內心信念來約束自己,并逐步實現從他律向自律升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是道德自律理論的集大成者,他曾提出道德之第一目的,在養成品格。品格之養成,端在行為悉本諸道德律。美國著名哲學家羅爾斯也提到過:人應當具有自覺不利用制度缺陷的義務,當人們具備了這種自律精神與義務感,那么,制度的缺陷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矯正。這些都強調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筆者認為,中小學校長在具體的教育管理過程中實現道德自律應主要從兩方面做起:一方面,中小學校長應自覺提高道德認知水平,自主地、有選擇地學習社會公共道德規范和要求,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使自己的道德符合一定的職業道德規范。另一方面中小學校長應自覺實踐職業道德準則,通過反省和檢查自己履行義務與職責的情況,適時地調整自己的道德行為方向。如校長應克服自身無限制的物質欲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等。

3.3推進評價機制變革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

評價機制是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校長的職業道德一方面受自身的工作、學習、生活狀況影響而出現波動,另一方面受外界壓力的影響也比較大,其中應試教育的評價機制就是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失范行為的誘導因素之一。以應試為中心的傳統教育體制,把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唯一標準,這種教育評價觀忽視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導致教學任務單一化,即讓學生掌握知識越多越好,這會使校長在實際的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出現育人單一化、職業交往淡漠化、功利化等職業道德失范行為。因此,必須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換這個大背景中的教育評價體制進行徹底變革,變單一的以成績定功績的校長評價觀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這一教育理念,為校長的教育管理活動設立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使他們能夠走出過分追求升學率壓力的陰影,相對自由寬松的辦學,這才是從根本上控制校長職業道德失范行為的良方。

3.4優化校園道德環境校長職業道德

作為學校這一特定環境中的觀念形態,必然要受到學校道德氛圍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優化校園道德環境是完善校長職業道德的有效途徑。勞倫斯科爾伯格提出的公正團體學校理論就著重強調了道德行動的環境,弗雷德紐曼也提出道德教育的社會行動模式,他把重點放在公民行動上,強調每個公民都有對公共事務施加影響的權利。這些環境影響道德理論指導我們應該積極優化校園道德環境,從根本上為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的完善創造一種積極健康的氛圍。

首先,建設有校園特色的先進文化。校園文化是校長職業成長與發展的環境因素,中小學校應該把握和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精神資源,實現傳統文化向現代校園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營造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和育人氛圍,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職業道德建設中的導向、凝聚和激勵作用。這樣中小學校長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學校文化氛圍的滲透,隨之調整自己的行為,改變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完善自身的職業道德。這一過程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和啟迪全校師生正確觀察世界,認識社會,選擇人生,確立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如:通過組織學術科研活動,培養團隊合作和創新精神;通過開展文化藝術活動,提高人文素養;通過民主管理與決策,增強師生使命感、責任感等。

其次,改善學校教職工成長的外部環境。職業道德作為一種一定社會關系下的觀念形態,必然要受到社會環境、社會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當前,由于一些本屬于經濟領域的運作方式和法則不適當地運用到學校這個文化知識的領域,致使校園倫理環境受到較大的沖擊。因此,應該利用一切宣傳工具統一思想、正面灌輸、系統教育,堅持廉政建設,消除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腐敗現象,此外,還應當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一種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呼吁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育、尊重教師,使中小學校長在在承擔工作壓力的同時也能時刻感受到自身的價值,通過外部環境的滲透,時刻調整自己的行為。總之,通過凈化大環境來改善小環境的道德氛圍也是完善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建設的有效途徑。公務員之家

總體上看,中小學校長職業道德普遍較高,其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職業道德行為上,這需要校長自身職業道德意識和修養的提高、外在道德規范的約束、應試教育評價機制的變革及校長生活的校園小環境的優化等多方面共同作用,這樣中小學校長的行為才能更好地符合職業道德規范要求,進而成為職業道德高尚的人。

參考文獻:

[1]楊金國,薛艷格.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失范行為透析及控制對策[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01)

[2]高兆明.社會失范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3

[3]王海明,孫英.尋求新道德----科學的倫理學之建構[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6

[4]袁桂林.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5]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維利,王念泉等譯道德教育模式[M].學術期刊出版社,1989.5

[6]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84

[7]王鐵軍等.校長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9

[8]王海明.倫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