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論文10篇
時間:2022-04-29 10:43:36
導語: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論文10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中學語文備課策略探討
中學語文課程的備課一般分為:研究教材、走近學生、設計教學方案和設計教學計劃這四個層次,也被稱為“三備一教案”,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獨立。但在信息技術參與下的備課在這四個層次上是有所不同的。
一、備教材
備教材在傳統意義上分為研究教材、課程計劃、教學方案、掌握教學的內容和教材的范圍,在信息技術參與的情況下,還添加了對教材內容進行擴充的部分。在信息技術的參與下,語文教材更有特色,內容也更加豐富,而且信息技術能夠為我們提供網絡資源,我們可以擁有很多新穎的語文素材和課外資料,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獲取網上的教學資源,進而為學生擴展課外知識,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增強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學習《荷塘月色》,教師在備課時,就可以通過收集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和相關文章如《哪里走》和《一封信》,進而分析《荷塘月色》的寫作背景,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課外知識,增強其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文章、感受文章,進而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每一篇文章。
二、備學生
教學的基礎是學生對學科的認知情況。教師在教學前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以及性格特點是教學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之前充分做好針對學生的準備工作,并且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學習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指導,提高教學的質量。以前教師很難在一段時間內掌握學生的情況,如今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能夠方便快捷地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而更好地針對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教學。如學習《赤壁賦》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在備課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建立班級網絡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預習狀況。讓學生利用班級討論組系統,將不會的問題和遇到的難題以及沒有解決的相關知識點都反映在討論組里面,教師就可以據此對赤壁之戰進行評價和定位。其中赤壁之戰可以有三大范圍的定位:廣義的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的夏季,由曹操發起,目的在于奪取荊州;標準的赤壁之戰也是由曹操發起的,在建安十三年冬季,目的是東進江夏,標準的赤壁之戰是大眾普遍認可的定義;狹義的赤壁之戰是指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冬季東進江夏,在赤壁和烏林與周瑜兩次戰斗失敗,并返回了江陵的部分作戰。諸如以上關于赤壁的介紹,教師可以在備課時選擇一二進行闡述,梳理學生對赤壁的理解,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
三、備方法
教學設計應當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要,還應當研究教師運用怎樣的方式去表達和體現。教學中用到的文本資料、圖片圖形、聲音視頻等都是教師需要提前考慮和構思的問題。教師對教材的研究和探索還有對學生需求、性格的了解和學習態度的掌握等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很多年輕的教師都會在教學中面臨一個難題:該用怎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授課才能讓教學效果發揮到最好。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年輕教師的困擾逐漸被解決。年輕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和其他教師在網絡平臺上相互交流和討論,優秀經驗得以共享,在借鑒其他教師優秀成果的同時,改進自己的不足,改變傳統教學單一和死板的問題。新媒體的加入使教學方式和課堂更有活力,教學手段變得多元化,豐富了教學方案的設計,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更有興趣。教師也能夠根據學生的年齡段,設計出更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方案,讓學生的興趣得以提高,更好地學習和吸收知識。
四、寫教案
寫教案是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學生以及設計教學方案的前提下進行的,是對課堂內容更深層次的分析和準備。教學內容、學生的類型和教學方法都處于變化之中,即便是教學經驗十分豐富的教師也難以做到,然而如今的信息技術發展水平,類似的問題已經得以解決。第一,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教師的備課方式從之前的手寫逐漸轉變為電腦輸入,從人腦備課轉化為人機互動備課;從獨自備課轉化為多人合作備課,從實物備課轉化為意象備課,進而讓教師從雙手工作轉化為人機結合。教師能夠利用電腦進行編輯和操作,大大減輕了工作壓力,也提升了工作質量和效率,還能夠通過多媒體的介入使原本死板的課堂變得氣氛活躍。第二,通過信息技術能夠讓死板的教案變得更有魅力。網絡使教案能夠相互共享,完善每一位教師的教案。在新的教學方式下,教案也能夠隨身攜帶,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與之前相比都有了新的突破。這樣,教案能夠跟著學生的進度而時時更新,更好地配合教學的進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
作者:盧緒啟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第六中學
第二篇:中學語文情感教學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大多關注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教學的教育,使得許多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內容,特別是作者的情感變化,進而導致課堂教學氣氛較為沉悶,學生提不起興趣學習知識。對此,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注重改善教學方式,將情感教育理念引入課堂教學過程。
一、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學語文情感教學意義
1.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隨著素質教育時代的到來,我國中學教學目標逐漸向素質化方向轉變,學校和教師更加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教學,幫助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在情感教學中,不僅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可以將學生的生理發展與心理成長有機結合,挖掘課本中豐富而又具有內涵的情感因素,更好地陶冶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滲透情感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對美的追求也不斷提升,進而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的認知情感豐富的世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有利于豐富學生情感內容
新課改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同時還需要豐富學生的情感內容,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情感要求,更要考慮學生的情感認知和思維能力,真正培養學生的素養。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情感發展處于萌芽時期,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健康成長。在真正滿足學生情感要求的基礎上,豐富情感內容,緊跟時展要求,不可過于保守落后。
二、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學語文情感教學的措施
1.在教學方法上滲透情感教學
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是傳授情感知識的主要人物,而學生則是課堂參與的主體。因此,教師需要采用適當的方法將情感教學滲透到中學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情感教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語文教學中。在語文課堂中,教師經常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可見,情與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文章中描寫景色的語句,帶領學生反復閱讀和欣賞美景,真正用心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進而感染學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時,文章許多地方都在描寫濟南冬天的景象,其實也是在影射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用這些景色的描述,深深的表現出作者的思鄉之情,讓學生也能深刻領悟這種情感,真正提升學生的情感素養。
2.在教學內容上滲透情感教學
在初中課本教材里有許多是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場景,也有很多是表達作者情感的載體,寫作手法很是優美和獨特。因此,教師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中的情感因素,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真正引導學生對文章細細琢磨,真正發揮教材的感染作用,讓學生更加熱愛語文課堂。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閱讀文章內容,讓學生主動挖掘這篇文章的主題思想,對特別段落加以反復閱讀,慢慢品味情感內容,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深刻領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學生對情感教學的理解力。又如《紫藤蘿瀑布》這篇文章里,作者對瀑布詳細描述的段落,教師可以請學生大聲朗讀,真正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真正在教學內容上滲透情感教學。
3.在教學氛圍上滲透情感教學
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最重要的是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走進文章所表達的意境里,用心去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內容。許多文學作品大多采用文字的形式將情感內容表現出來,供學生去研究和品味,運用自己的學習方法對文章內容發揮想象,真正走進文章所創作的意境之中,幫助學生不斷豐富情感內容,與作者的中心思想產生共鳴,真正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同時,教師還需要創設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一個融洽的教學環境中感受情感教學內容。例如在學習《看云識天氣》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將天氣的表現形式都呈現在多媒體課堂上,讓學生在變化復雜的天氣中去感受這篇文章表達的主要內容,這樣,學生在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里,才能更好的感受文章的主題,不斷培養學生的情感能力,提高學生的情感水平和認知能力,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鍛煉學生情感能力的重要方式,作為語文教師更需要關注情感教育。在認清情感教育對中學生重要性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豐富情感教學內容,讓學生在一個融洽,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陶冶情操,愉快學習,真正為社會培養出高素養人才而努力,推動社會的不斷發展。
作者:付博 單位:安徽宿州市宿城第一初級中學
第三篇:中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與表述策略
李海林曾提出中學語文教學存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錯位”問題,李玉山也曾提出中學語文教學存在“教什么不明確”問題。這實質上是教學目標預設的問題。教學目標是依據教育目的和社會需求,依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學習需求制定的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后應該表現出來的可見行為的具體、明確的表述,它是預先確定的、通過教學可以達到的并且能夠用現有技術手段測量的教學結果。教學目標在方向上指導教學活動設計,為教學反饋提供教學評價的依據。教學目標可分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和學習目標等類型,教學目標對教學實踐活動具有導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勵功能、評價功能。因此,探討教學目標預設中的常見問題以及應對策略很有價值。筆者在長達20年的教研工作中,發現中學語文教學目標預設的常見問題:教師錯為表述主體,目標錯位;教學任務貪多求全,目標泛化;目標預設脫離文本,目標異化;目標表述含糊籠統,目標空虛化;盲目照搬教學參考,目標形式化。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策略和表述策略,并以閱讀教學為例予以闡釋。
一、中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策略
中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策略主要包括序列定位策略、文本發現策略、適應需求策略、預設生成策略。
(一)序列定位策略
“序列定位”策略是在目標層次序列中,確定適宜的教學目標。具體是指從教學目標的層級出發,在課程標準總目標、學段目標、單元要求、課文導讀、練習意圖和教學建議的指引下,科學地預設課堂教學目標。這是一個由一般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由模糊到清晰,定向搜索不斷聚焦的過程。如人教課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人生”,本單元是初中學段的起始階段,由《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兩篇》、《紫藤蘿瀑布》、《童趣》5篇課文組成,體裁上散文為主,兼有詩歌。教學目標可設計為:能夠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用心領會并解釋寫作意圖,在閱讀中感悟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
(二)文本發現策略
“文本發現”策略是指通過研究揣摩選文的內容結構、寫作技巧和語言風格等來確定合適的課文教學目標,以尋求有效教學的可行性。
1.根據文本主要特征設置教學目標。如《故鄉》中閏土、楊二嫂性格的前后對比,《白楊禮贊》中象征手法的運用,《珍珠鳥》中“我”的舉動和鳥的表現之間的呼應關系,《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對狗的態度的變化等。這些特征也許毫無“新意”,但便于教學。教師最好在不看參考書的情形下獨立閱讀、反復思考,以讀出“自己的發現”,盡量考慮到學生“可能的發現”,從而為科學準確地預設目標提供依據。比如,余映潮老師通過自己對《孔乙己》的研讀,發現文中的細節描寫獨具特色,便從中拎出“作者通過手的描寫來表現孔乙己的悲劇命運”、“課文對孔乙己的臉色進行了多角度的描寫”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進行了精心教學目標預設和創新教學活動設計;發現文中不厭其煩地描寫孔乙己的“偷”和反反復復描寫眾人的“笑”,便拎出“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中的‘笑’”等別致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展開了精心的教學目標設計和創新教學設計,很值得我們借鑒。
2.根據文體類型設置教學目標。文體作為文章的認知技能圖式,是語文教學規律的體現。文體類型不同,目標取向就不同。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文體特征,無視或放棄文體特征,就會扭曲教學,導致教學的低效。有些課文文體雖具多樣性,但教材在選用時,只是選擇其中一方面。如《口技》可作為文言文來學,積累文言字詞形成文言語感,了解我國古代藝人的高超技藝;也可作為散文來學,掌握“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手法”的運用。取哪個角度由它所在的階段性目標及單元的組元方向來確定。目前的課標語文教材流行話題組元,雖便于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但也不可避免地給文體目標的確立帶來一些不便。文選式的教材體系也決定了語文教學有較大的隨意性。一篇課文可供選擇的教學點可能達到1000個之多。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務必找準側重點,選好主攻目標。
(三)適應需求策略
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是成功設定目標的重要保證。在與學生接觸和對話中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確定合宜的目標。有位教師教學《五柳先生傳》時,設計了“賞析文章,評說人物”的目標,可具體讓學生討論“你覺得五柳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時,發現這個問題顯然超出了八年級學生的人生體驗和認知水平,批判陶淵明“懶散、嗜酒、不求甚解”成了課堂的中心。這時就需要教師補充相關史料,或者根據課堂教學情形,機智地調整教學目標。成功的教學目標往往能喚起多數學生的認知需求。如北京李衛東老師在上《風箏》時,首先讓學生速讀課文并把問題寫在小紙條上,李老師瀏覽并簡單解決若干問題后,與學生一起確定了以下三個需要共同研討的問題:為什么“我”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一種“驚異和悲哀”?“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精神”的“虐殺”?既然弟弟已經全然忘卻那件事,“我”的心為什么依然沉重著?其實,了解學生需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課前談話、作業批改、學情測驗、經驗推定等都是有效的方法,課上的即時問答也非常有效。
(四)預設生成策略
“預設生成”策略是指預先設想的教學目標,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做出調整、完善、更改,甚至變成與預設迥異的新目標。語文新課程的交互對話性、言語情境的多義性以及綜合實踐性強的特點決定了教師不能機械地執行預設的目標,而要根據即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學情實際等,捕捉動態生成資源,充分發揮教學機智,重視并靈活處理這些生成目標,使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巧妙結合。如陳紅兵在上賈平凹的《丑石》一課時,預設要講欲揚先抑,但征求學生的意見,大家普遍掌握了這種寫法,一看就明白。于是,馬上調整教學目標預設,略去欲揚先抑寫法,改為集中討論學生不甚清楚的兩個問題:文章主旨的辨析及其現實意義是什么?課文為什么要對原作進行刪節,這樣刪節有無必要?知識性目標可備細備實,而生成性目標則不必過細過實,過分細與實容易限制學生參與課堂對話的積極性。有時一種看似簡單的、粗線條的目標,卻能帶來意外的教學收獲。寧鴻彬老師教《皇帝的新裝》時將目標定為“朗讀課文,用一個字或詞概括故事情節”,這個目標為課堂現場生成預留了充分的時間,學生人人可為,個個愿為,再加上他幾十年的豐富經驗,教學目標就很容易達成。
二、中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表述策略
準確地表述教學目標是達成教學目標的前提條件。“三維目標”是對課程目標的描述,必須將“三維目標”用可操作、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動詞表述為教學目標;必須用外顯的行為及結果來表述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內隱的心理過程。中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表述策略主要包括生為主體策略、運用動詞策略、操作明確策略、三維整合策略。
(一)生為主體策略
教學目標的陳述主體應該是學生,學生應該是教學目標陳述句中的主語,而不能夠將學生作為陳述句的賓語。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學目標不應當陳述為“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正視困難并積極地克服困難”,而應當表述為“(學生)在閱讀課文把握內容的基礎上,能夠復述課文內容,能夠正確、流利、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夠正視困難,并積極努力地克服苦難”。
(二)運用動詞策略
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可用不同而準確明晰可操作可測量的行為動詞來表述。
1.對認知記憶類的目標,可用“了解、識記、回憶、再認、描述、指出、列舉、說明、背誦、下定義、說出、寫出、復述、辨別、指明”等行為動詞表述;認知理解類的目標,可用“理解、用自己的話說出、區分、估計、解釋、引申、舉例說明、敘述、鑒別、選擇、歸納、轉換”等行為動詞表述;認知簡單應用類的目標,可用“應用、仿造、列舉、解答、證明、改變、修飾、解釋、修改”等行為動詞表述;認知綜合應用類的目標,可用“分析、品析、區別、想象、推斷、分類、比較、檢查、組合、用……字概括、歸納、創造、設計、提出(說出或寫出)……方案、編寫、重組”等行為動詞表述;認知創新類的目標,可用“評價、評定、比較、說出(寫出)……結論、對比、總結、證明、判斷、說明……價值、解釋、編寫”等行為動詞表述。
2.對模仿型動作技能類的目標,可用“練習、仿造、分解”等行為動詞表述;對理解型動作技能類的目標,可用“初步學會”等行為動詞表述;對協調型動作技能類的目標,可用“學會、比較熟練……、掌握”等行為動詞表述;對熟練型動作技能類的目標,可用“熟練掌握、熟練表達(說出或寫出)、熟練使用”等行為動詞表述;對創新型動作技能類的目標,可用“改編(改寫)、新編、創造”等行為動詞表述。
3.對接受型情意類的目標,可用“聽清、看出、注意、選擇、接受、同意、贊同”等行為動詞表述;對思考型情意類的目標,可用“陳述、完成、選擇、列舉、遵守、稱贊”等行為動詞表述;對興趣型情意類的目標,可用“接受、承認、參加、完成、決定、支持、愿意、解釋、評價、影響”等行為動詞表述;對熱愛型情意類的目標,可用“愿意、熱愛、思考、計劃、決定、參加、歡呼、歡慶”等行為動詞表述;對品格形成型情意類的目標,可用“相信、堅持、拒絕、執行、抵制、贊成、反對、獻身”等行為動詞表述。
(三)操作明確策略
教學目標的表述,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盡量用行為主體、行為條件、行為動詞、表現程度四個要素來表述。例如,“學生(行為主體)就名著中感受最深的一點(行為條件),寫(行為動詞)一篇500字左右觀點鮮明、感情真摯、聯系實際(表現程度)的讀后感”;最低限度也必須要用行為動詞和表現程度來表述。比如“能夠在語境中解釋(行為動詞)本文的……等6個文言實詞,……等3個文言虛詞(表現程度)”。
(四)三維整合策略
三維目標是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是一個事物的三個方面,不能機械地理解為三個目標,事實上,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只是表述的需要,這些目標實質上是融合在一起的。根據教學內容的構成及特點,不必每個課時的教學目標都要從上述三個維度并列陳述,而應有所側重。
作者:譚友利 單位:重慶市榮昌區教育委員會
第四篇:中學語文淡化語法教學研究
語法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有著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教師教學觀念的落后和學生學習現狀的不容樂觀,使得中學語文出現了淡化語法教學。這樣一來,學生無法學到正確的語法知識,在寫作、語言等方面的能力逐漸下降,十分不利于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因此需要采用相應的措施來強化中學語文語法教學,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中學語文“淡化語法教學”的教學現狀
1.語文教材編寫問題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為了避免以往語法知識教學的繁瑣,如今蘇教版的語文教材已經逐漸忽視了語法知識的編寫,雖然蘇教版語文教材是將語法知識作為附錄呈現的,教材整體靈活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卻沒有體現教材編排的作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形成具體的語法知識體系,一旦沒有掌握牢固之前的語文知識,那么自然也就無法解決語文學習中的各種問題,由此可見,若沒有改善教材編寫問題,那么語法教學很有可能繼續淡化下去。
2.初中高中知識銜接
初中高中的語文知識本身有著很多可以銜接的地方,但由于語文語法的逐漸淡化,更加凸顯了語文教學與淡化語文教學之間的矛盾,使得整個初中與高中知識銜接的鏈條也開始斷裂,學生進入高中之后根本掌握不了高中的語文知識。學生語法知識的欠缺就會出現以下情況,如將“是”“也”作為作文的介詞使用,甚至將“是”作為助詞使用,大部分學生不具備判斷形容詞的能力,只知道詞語后面跟了個“的”就算形容詞,一些學生雖然能夠掌握基本的語文語法知識,但是在寫作和閱讀理解當中,仍然無法正確的辨別語法,只能大致的了解內容,無法深入學習。
3.與語文教學間的矛盾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具備一定的運用能力,能夠將語文知識運用在自己的實際生活和學習之中,但由于淡化語法教學的出現,使得學生不具備基本的語文語法知識,無法理解基本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的用處和意義,往往在寫作的過程中隨意使用詞語,整篇作文空洞且毫無意義。就如文言文來說,文言文占據中學語文很大的教學比例,學生一旦缺乏語法知識,那么根本無法學好文言文知識,文言文與現代漢語有著很大的差別,甚至還有倒裝句、被動句等,沒有一定的語法知識,是無法理解狀語、定語等的用處的。
二、中學語文語法教學的策略
1.注重語法知識建設
目前蘇教版的語法知識都是附錄在教材后面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這些語法知識的建設,將其很好的與教學內容進行結合,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的語法附錄為:語法簡表(詞的分類),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內容來開展語法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講授哪種詞語可以表示人,哪種詞語可以表示事物,如姑娘、朋友一類詞語就是對人名稱的表示,而醫院、學校等詞語就是對事物名稱的表示,這樣一來就能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語法知識。
2.結合高中語法知識
高中最重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就是文言文,通常教師會要求學生掌握文章中的常見文言文詞語和句子,掌握基本的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等的用法,就如《蘭亭序集》一文來說,此文中有著大量的“之“”于”,若學生缺乏一定的語法知識,那么很容易顛倒文言句式,由此可見,若教師能夠結合高中語法知識開展語法教學,那么就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理解語法知識。
3.采用合理教學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處于中學的階段的學生雖然學習能力較強,但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學習語文語法知識,更能改善學生認為語文學習十分枯燥、乏味的想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學語法知識本就十分枯燥,部分語法知識較為復雜不容易理解,尤其是狀語、賓語等的使用意義,學生學習時很容易出現問題,若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法學習環境,那么就能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語法,幫助學生將語法知識應用在寫作和實際生活之中,真正做到學有所用。這樣一來,既不會淡化語文語法,也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意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就中學語文“淡化語法教學”的理念進行了批判,得知淡化語法教學與中學語文教學的理念十分不符,甚至已經與語文教學的理念背道而馳了,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法教學是絕對不能淡化的,反而要增強語文語法教學,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作者:王宜剛 單位:江蘇省泗洪縣四河實驗學校
第五篇:情感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走進生活,體會真實的情感
真實的情感從何而來,來源于生活。情感只能從我們的生活中來,離開生活就無所謂感情。因為“真情”是從”實感”中產生。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因此,我們要改變原有的呆板傳統教學模式,積極適時的去鼓勵和引導學生,就能挖掘學生的潛質。要引導學生對生活細心全面觀察,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把握富于表現力的細節,曬出獨具特色的材料,記錄生活。以后寫起文章來都會一氣呵成。例如:讓學生站在雨中,去感受雨中的滋味,去聞雨點的氣息,讓學生踩在雪上,親自去數雪花的瓣數,體驗雪的冰涼,感受雪人的童趣。讓學生站在萬花叢中,去聞花的清香,享受花的美麗。讓學生親自登上講臺,做一次實習老師,感受老師的辛苦與甘甜......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感受,再去寫文章,或者閱讀課本,都會把自己的真實情感融為一體。語文與生活極為密切,沒有生活經歷也就沒有辦法體驗語文的魅力所在。
2語言、形象的感染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和學是師生雙邊的關系,教要科學,學要主動。同樣的教材,講得生動,妙趣橫生,學生百聽不厭,回味無窮“講的枯燥無味,學生呆若木頭,事倍功半”。語文教學是一門富有藝術的學科,是情感最豐富的學科。語文知識能通過動聽的語言,情緒的波動,去凈化學生的靈魂。在講《秋天的懷念》時,教師要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富有感情,這是一個重要的教學任務。而且也是第一位的。然后讓學生捧起書,再一次走進《秋天的懷念》,自由讀,聲音也不要大,要有節奏感情,用心去品味。讓學生感受到本文懷念的是母親。讓學生體會到母愛的偉大,母愛是理解,母愛是呵護,是寬容,是牽掛。不止這些,還有很多很多......總之讓學生通過傾聽教師的朗讀,自己的真情朗讀,能真正的感受到母愛是博大的。在講《散步》時,可以“分組朗讀或者是表演”從中可以感受到親情的溫馨,生命的可貴,理解傳統的孝敬觀念。一次平凡的“散步”,讓我們真正的感受到不同的意義。通過這些人物的語言,形象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美好,生活的情趣。讓我們學會享受快樂,感受親情的美麗。
3實施情感教學,用教師的情緒帶動學生的情緒
教師實施情感教學,是科學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作為教師,在表揚孩子的時候,要讓學生知道哪里做的好,到底好到哪里。而不是一味的無目的的給孩子“捧臭腳”,以至于讓孩子認為自己做的事就是圣旨。舉個例子,我們班有個機靈的男孩子叫閆xx,就是不愛學習語文。有一天早上他和我說感冒了,正好我桌子里有感冒藥,就給了她兩片。第一堂課我上公開課《幸福的味道》,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很細心,當她聞著父母為自己剝的水果的味道時,都會認為這是幸福的味道。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進行了一個仿句聯系。例如;當你大汗淋漓時,朋友的一個手帕就是幸福。這時,閆xx第一個舉手,說了一句讓我作為老師感到幸福的話“:當你感冒時,老師給你兩片感冒藥就是幸福”。此時此刻,這里的甜只有我懂。隨后,我把早晨的情況講給大家聽,聽課的教師都向他投去了贊許的目光。我即刻補充了一句:閆xx同學在生活中是個細心的,善于捕捉幸福的孩子!有了他的示范,有了這句針對性的鼓勵性評語,其他同學躍躍欲試“。你是個孝敬父母的孩子”“你是個懂得感恩的孩子”!鼓勵聲把這堂課推向了高潮,同學們收獲頗多,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例如講古詩《約客》時,讓優生領讀數遍后,讓“暫時后進生”朗讀,鼓勵其大膽而正確的發言。背誦《春夜洛城聞笛》時,先提問掌握比較熟練的學生背誦,然后在點名“暫時后進生”背誦,在這個過程中“,后進生”又變向的復習了幾遍,再背誦起來也會比原來好的多,漸漸地,教師這種或明或暗地傳遞給學生,也必定影響學生的成績,給學生帶來意想不到結果。在不知不覺中,成績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所以,教師實施情感教學,是科學合理的一種教學方法。
4借助文章歷史背景,觸發學生的心靈情感
自古以來,中國的教育體制就像劇中情境一樣,如果孩子淘氣了,不和主流思想一致,就會受到批評和指責。然而人們忽視了往往調皮的孩子更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只要我們適時的去鼓勵和引導孩子。就能挖掘孩子的潛質。比如在講《桃花源記》的作者陶淵明,對于他的字號了解必不可少,但是教師還必須對他的作品必要的提醒。幫助學生拓展思維。例如《,飲酒中》第五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對于這些重要的詩句不但讓學生要背誦下來,還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對于作者為何要寫這篇文章,文章體現了作者何種社會理想,那就必須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和當時的時代背景。了解陶淵明一生不得志,雖然做過小官,但是由于個性高潔遂“不為五斗米折腰”成為了解老百姓疾苦的詩人,又因為作者生活在東晉這樣軍閥混戰,賦稅徭役眾多,民不聊生的時代,雖然他沒有辦法改變當時社會的現狀,但是卻借助自己的創作,自己的文字來抒寫情懷,刻畫一個與污濁社會對立的美好世界---桃花源。讓學生能從中受到感染,教師把握好時機,借助文章背景或者人物情懷觸發學生的心靈,勵志成為為為祖國奉獻的熱血青年而努力,投其所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5結語
總之,對于情感教育,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必備的“法寶”,情感教育要求我們老師不但要有豐富的知識,更要有顆無比偉大的愛心。特別是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時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必要的環節。因此,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都需要不畏艱辛,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豐富學生的情感,充實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用心去學習語文,用真情走進“語文”這個真善美的世界。
作者:許春玲 單位:承德市翠橋學校
第六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個性化閱讀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個性化閱讀的實施策略分析
1.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創建個性化閱讀檔案
中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模式的開展,其前提條件就是教師對學生個性特征的深入了解。教師應通過全面的溝通交流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對于學生的知識水平、閱讀習慣、學習心態、性格特點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要有準確的認知,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教師應為每名學生創建個性化閱讀檔案,將了解到的學生個性化特征詳細記錄,以此為依據選擇閱讀教學內容與閱讀活動形式,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學習需求。
2.科學制訂閱讀計劃,建立閱讀記錄卡
教師可以根據閱讀教學目標為學生建立閱讀記錄卡,讓學生在完成閱讀學習后將讀書內容、心得、思考等內容寫在記錄卡中,定期對記錄卡進行檢查,針對學生的閱讀記錄內容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學習進行指導。這樣一方面有了閱讀記錄卡的幫助,學生閱讀行為的研究有了憑證,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閱讀進度,從而有效地進行監督與評價;另一方面學生在記錄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瀏覽閱讀卡能夠總結自己一段時期以來的閱讀收獲,從而構建更適合自身性格特征的閱讀方式與知識體系。
3.拓展個性化閱讀教學層次,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閱讀學習活動從來不是單一維度的信息接收,而是具有更深層面探索研究與理解認知的特征。因而,中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拓展教學層次,讓學生能夠盡可能地發揮個性特點,在閱讀學習中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究。在進行一篇新文章的閱讀學習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讓學生選擇適宜的閱讀方式,根據學生各自的閱讀方法展開指導,讓學生能夠從適宜的閱讀形式出發,進入文字的更深層面,理解認知文章核心主題,進而以此為基礎發揮學生的創造力,通過個性化閱讀教學展開自主探究性學習。
二、個性化閱讀教學中需注意的問題
1.注意個性化閱讀材料的特征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的教材較為廣泛,包括文言文、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科技短文等多種形式。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學習時,應充分考慮這些教學內容的特征,對于內容相對開放偏向文學,可以采取相對自由活潑的閱讀教學方法,而在進行較為嚴謹的科技短文、文言文教學時,則應選擇更為規范嚴密的教學形式。尊重閱讀教學資源的特征,選擇適宜學生個性特征的閱讀教學模式,兩者相輔相成,這樣才能使中學語文個性化閱讀真正發揮作用。
2.注意個性化閱讀教學內容的選擇挖掘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作用不僅局限于幫助學生提升語文閱讀理解水平,獲得更高考試分數,其背后更是承載了學生審美品味、道德情懷等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時,應重視閱讀內容的選擇與挖掘。教師應選擇發散性更強、審美水平與道德價值更高的文章展開教學活動,同時深入挖掘閱讀資源,從中找出更為獨特與深層次的理解認知角度,幫助學生通過個性化閱讀學習獲得能力、思維、情感等多方面的提升。
3.注意個性化閱讀課堂的把握
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對學生的研究與定位,對教學方法的感悟,個人語文能力的積淀與修養,對語文教學工作的情感與態度等也都是不同的,這是教師的個性,而且每個老師有不同的教學風格,這些個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個性化閱讀方法的形成,甚至決定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價值取向。所以,教師必須發揮自身的優勢,沒必要完全放棄自己,更不能因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而使教師變成“學生”,由傳統教學的“唯老師是聽”變成“唯學生是聽”。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當今時代,中學語文不再需要千篇一律的閱讀結論,而是要讓學生開展個性化閱讀,每個人都能從閱讀中獲得獨特的體驗。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教師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為學生制訂相應的閱讀計劃,拓展個性化閱讀教學層次,重視人性化評價機制,保證學生語文閱讀水平能夠持續提升。
作者:吳曉鵬 單位:江西省會昌縣第四中學
第七篇:中學語文“少教多學,驅動導學”教學法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為了使中學課堂教學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我們從課程與教學理念、教師的教學行為及轉變、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學習方式、教學評價等不同層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新舊課堂的對比中尋找新課程提倡的教學行為,在對新課程課堂的不斷反思中探索符合素質教育要求、適應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模式。經過對傳統高中課堂的觀察與分析、對新課程高中語文課堂的觀察與思考,提出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新課程理念的若干建議,逐漸形成了新課程課堂的輪廓。根據新課程對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代表的學習方式的要求,在深入研究國內外合作學習模式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的嘗試和總結,提出了“少教多學,驅動導學”的學習模式。以“少教”達到“多學”的愿望,是歷代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標,“少教多學”作為一種教學思想與主張,它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通過教師的“少教”,給學生增加更多的自主思考、實踐、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廣闊的精神空間自由馳騁,體驗語文學習的喜悅。教師的教應服務于學生的學,要善于誘思,驅動并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并進行質疑。“驅動導學”則要求教師做到以學定教,理清教路,指導學生如何提出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驅動、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深入探究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合作解決問題,要讓學生享受到思維發現的樂趣。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加強對“少教多學,驅動導學”教學法的研究,探索語文教學的“少教多學”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少教多學,驅動導學”法的問題生成和設計策略
“少教多學,驅動導學”,不像傳統教學那樣先學習理論知識再解決問題,而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領域內的各種問題為學習起點、以問題為核心規劃學習內容、讓學生圍繞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一種學習方法。教師在此過程中的角色是問題的提出者、課程的設計者以及結果的評估者。“少教多學,問題驅動”首要工作是指導學生生成有價值的問題,然后才是教師如何設計課堂問題。問題驅動法的問題來源一是學生生成的問題,二是教師設計的問題,如何指導學生生成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如何設計課堂問題,下面將相關的研究策略總結如下。
(一)學生生成問題的方法指導策略
策略1: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思維模式,即從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三個角度入手提問,可以從局部生成問題,也可以從整體生成問題。如文本的語言方面(詞語、標點的使用,修辭手法、句式的運用)、結構方面(句子和段落順序的安排、材料的使用)、寫作手法的運用、主題的表達、寫作目的等方面。策略2:從文本的文體特征出發生成問題。散文,可以從散文形的方面,如材料的選擇、安排等方面;神的方面,主旨的表達、情感的表現、表達方式的運用等;小說從情節、人物、環境、手法、主旨等方面。詩歌,語言、情感、表現手法。策略3:指導學生掌握提問文本的特殊切入點。①從文本的題目入手生成問題。②在文本的空白處生成問題。③在文本的核心點或關鍵句生成問題。④從自己的感興趣點生成問題。
(二)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問題的取舍策略
①考慮學生的問題有沒有語文價值。語文價值就是問題是不是緊扣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不是緊扣文本,對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有沒有意義。②看問題有沒有文本價值。文本價值就是問題是否體現了文本的核心價值,扣緊文本的重點和難點。③看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是個體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整體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文本枝節方面的問題,還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
(三)教師設置問題的策略——主問題的設計
根據文本內容設計。披沙揀金,沿波討源,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例如,肖培東執教《琵琶行》,借用孔慶東的“三絕”作為教學主設計問題。首先是“以你的初讀感受,思考《琵琶行》絕在何處?”作為“四兩撥千斤”的教學主問題,讓學生找到突出寫琵琶女彈奏技藝的句子,分析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和語言。然后又提出:“琵琶女的這段身世是怎么通過她的琵琶聲傳達出來的?”將音樂描寫與琵琶女形象分析結合,推進文本語言品讀,完成對琵琶女的形象分析。最后又提出“白居易找到了哪些與琵琶女的相同之處?你覺得白居易的最偉大之處是什么?”引領學生與作者心靈進行對話,走進作者的人格、靈魂深處,探究其中的精神價值。主問題作為教學主線,帶動三次課堂研讀,帶動對文本的研讀,從語言到精神,讓學生的思維慢慢地閃爍出來,最后回扣預設的“三絕”,顯得水到渠成、圓潤流暢。教學顯得簡潔大氣,學生的認識層層深入,完成了從語言到精神的文本探秘。依據文本樣式設計。針對不同文本在長度、難度或體裁等的差別設計主問題。程翔執教《藥》,文本很長,一節課如何教學?教師抓住第三部分“花白胡子”,品讀花白胡子的人物形象,進行鋪墊學習。在學生品讀到“原來你家小栓碰到了這樣的好運氣了。……究竟是什么事?”這一部分時,師生共同分析了,梳理出花白胡子會講話、出來打了圓場的特點,還從談話內容看“花白胡子”在說話過程中“轉移了話題”,教師抓住后面這個生成點,繼續往前推:“他不轉移話題行不行?這和魯迅先生的創作有什么關系嗎?”引導學生不斷分析理解:這句話除了塑造人物性格外,在內容結構上還起到了由藥談到了革命者的作用,起到了促進情節發展的作用,由此看出魯迅小說構思的巧妙之處。這個主問題,是在充分學習后教師適時拋出的,對文本的前、后進行了勾連和延伸,解決寫什么、如何寫、為什么這樣寫等問題,可謂長文短教、以點帶面,足見教師巧妙設疑的教學智慧與效果。輔以教學方法設計。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以“誦讀”來設計主問題,實現在誦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誦讀的目標。例如,任峰執教《錦瑟》,將三次“誦讀”作為主問題重點突破,通過不同的朗讀指導推進課堂教學:“你讀完這首詩后,第一感受是什么?”“同學們讀一讀頷聯,能否讀出內心的矛盾和糾結來?”“大家說說為何這么讀?”“如果為《錦瑟》配上一種樂器來演奏的話,選擇哪一種?在你的腦海中響起你認為最適合的樂器的聲音,背誦這首詩。”將學生的“誦讀”作為課堂驅動力,基于學生原初體驗進行初讀,學生傳達出“迷茫”感;隨著研讀深入揣摩語調和抑揚韻律,讀出詩歌內涵和所表達的情感,賞析手法和意境;教師創造情境,讓學生深讀詩歌,培養語感。“誦讀”讓課堂誦讀扎實、理解深刻,達到深入研讀的效果。
二、“少教多學,驅動導學”法的流程
在中學語文“少教多學,驅動導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問題驅動,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深入探究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合作解決問題。教學從起點到終點一直是雙向乃至多向的,生生合作、師生合作,體現學生研究分析的作用、教師點撥引導的價值,從而實現“少教多學”的雙贏。
(一)“少教多學,驅動導學”主流程
教師在此過程中的角色是問題的提出者、課程的設計者以及結果的評估者。筆者在參加優質課比賽時,講的是魯迅的《藥》,明暗兩條線索、文章中心等在筆者的引領下一一完成。但總感覺對文本的理解不夠,課堂上和學生討論互動,迅速生成一個問題:文章中有在處決夏瑜時狗一只也沒有叫的描寫,為什么狗一只也沒有叫?師生研討,有的學生說是實寫狗確實沒有叫,有的學生說是由于白色恐怖狗嚇得不敢叫。這兩種說法說服力都不強。引導學生再詳讀文本,華老栓的心意全在人血饅頭上,跨步格外高遠。學生終于得出結論:狗不是沒有叫,而是華老栓沒有聽見,因為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本不能救他兒子又是沾滿拯救他和他兒子的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上,更加突出華老栓的愚昧、華夏民族的悲哀。這個問題,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讓大多數學生都愿意參與其中,而且培養了學生全面思考、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問題驅動,翻轉課堂
眾所周知,“翻轉課堂”改變了夸美紐斯以來的傳統課堂結構,也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理念和班級集體教學的傳統教學流程。其結果是: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最終實現學習成績提升。“少教多學,問題驅動”觀與“翻轉課堂”在問題主導式教學中“學習任務單”的運用上,有著諸多共同的需求和相通之處。我校管霞老師在執教詩歌《相信未來》時,就大膽地嘗試“翻轉課堂”的模式,把【學習活動一: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準停頓】這個部分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解決問題。而【學習活動二:品讀詩歌,理解意象與情感】則由學生大膽地進行個性化的解讀,教師參與討論,并且引導學生,加深理解。最終,師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的情感曲線圖。學生根據自己畫出的情感曲線圖,再讀經典,真正走進了詩歌,走進了作者。
(三)問題驅動,微課先行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教與學活動全過程。開發微型課程要注意選擇性與個性化。微型課程打破了教學文本的封閉性,給教師帶來了創新的智慧與活動,給學生帶來了更切合自身的“補氣能量場”。雖然只是作為“補充”而“偶然為之”,但開發時還是要注意選擇性和個性化,如課程標準中所說的“必須顧及學生的原有基礎、自我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增強課程的選擇性”,應特別珍視學生語文學習方面內在的課程需求,拓深拓寬語文學習的內涵與外延,用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和師生互動的輕松愉快,去開創語文教學的嶄新天地。在“少教多學,問題驅動”教學法引導下的課堂里,教師們幫助學生在課前明確自主學習的內容、目標和方法,并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然后在收集學生問題之后設計課堂問題。課堂內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團隊的協作,個人信心的建立以及利于終身自我學習的習慣養成……無論在智商還是情商的發展上,都對學生大有裨益。課堂的變化來自教學法研究的動力,如今全校教師教學課堂實現了生本課堂、個性課堂。
作者:付立金 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九中學
第八篇:中學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研究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是一種反應人的主觀愿望與客觀事物碰撞的心理體驗。人在社會中由社會情感組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體現出人文精神。語文教育中蘊含著大量的社會情感,語文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感、美感與理智感。在文學作品中,它反映著人們的喜怒哀樂,激發學生對人生意義的追求。美好事物總是啟發學生,讓學生有新的思想,并且伴隨著明顯的情感色彩,讓學生受到鼓舞。情感教育是學生智力開發的重要推動力。只有學生投入情感,才能對學習有熱情。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擁有一定的情感體驗,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想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語文教學中需要重視對學生情感因素的利用。
二、中學語文情感教育的方向
(一)情感化教育
語文教育中最容易用優美的文字打動人心,通過對美好事物的描寫,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喚醒一定的情緒反應,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開發。教師與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形成情感溝通,讓精神得到升華,從而達到教育作用。語文教學中,學生本來是被灌輸課本上的知識,但是被教師帶入更多的情感投入,讓各種情感得以表達,從而引發學生對課文的情緒和情感,使得教育中得到良好的互動,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學習更加具有積極性,讓教學充滿教育和學習的成果,充斥著幸福感。
(二)審美化教育
語文情感教育中有著諸多審美因素,它有著許多學科中不曾擁有的審美功能,語文的審美目標教育使得語文教育更具有魅力。情感教育主要的培養目標,首先要讓學生擁有對美的感知力,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善于去發現美、體會美的事物。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文化內涵,去體會優秀的文學作品,學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不同美的形式,不同美的力量。其次,要讓學生擁有對美的理解能力,這就需要與相關的材料結合,在傳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引導一定的審美知識,不僅是文學之美,還有自然美、社會美和文藝美。最后要注重培養學生美的創造力。通過培養創造力,實現審美的最終目標。在生活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去追求美、創造美,鼓勵學生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把自己的想法、感受通過文字的形式整理出來,這對學生本身來說就是一種創造。
三、中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策略
(一)挖掘情感因素
語文教育大多都較為抽象,且具有一定的主觀感性因素。如果在課堂上只是單純地講授課文,就會讓課堂顯得更加枯燥,學生也會有一定的厭煩心理。所以,語文教學需要進一步去營造活躍、和諧的氛圍。可以在講授課文的內容前,介紹相關的時代背景,課文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分組討論文章的思想性。觸景生情是常見的審美活動,這也是情感爆發具有一定的情境性的體現。教師可以設置情景教學的方式,利用音樂、錄像、課件等手段,對學生進行啟發。在語文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對文章的品讀來鼓勵學生形成形象思維,從思維出發,感受文字、段落的作用和技巧,由此來展開豐富的聯想,由此可以進入一個形象思維的過程。由于不同人之間的經歷、情感基點以及文化素養都有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對文字的審美感受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時就會派生出不同的想象內容,學生的個體性和差異性也由此被激發。
(二)挖掘體驗因素
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相互協調的過程,所以建立必要的情感鏈是十分重要的,這對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及時與學生溝通,為學生提供關懷都十分重要。教師在對學生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后,要找出學生感興趣或者是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突破口,這樣才能夠知己知彼地進行授課。教師可以在組織學生閱讀時,對學生初讀文本的感受進行匯總,多聆聽一些學生的看法。審美是一種自然的體驗,它是觀賞者在觀賞時自然產生的心理活動。美感和道德一樣都受到社會條件的限制,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聯系生活中的事物,讓學生有一定的代入感,從而可以進一步體會語文的美感和情感。文學體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審美體驗,通過對文學的感悟展開想象,從而完成心理體驗活動。它既有文藝欣賞的普遍規律,也有獨特的審美內涵。文學中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創造性思維。在閱讀文章之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經驗來自由地進行聯想。
(三)以實際行動感染學生
教師可以從自身實際出發,建立與自身個性相符的教育模式,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授課特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相互協調的過程,所以建立必要的情感鏈是十分重要的,這對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及時與學生溝通,為學生提供關懷都十分重要。總之,學生的情感素養能否得到有效提升,在于教師如何去引導。教師應該從根本上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情感培養在語文學習中不容小覷的作用。從當前的教育形式、學生素質等方面綜合考慮,逐漸向學生滲透情感的培養,確保教師、學生在思想上都能夠對文學情感有一定的認同感。不僅如此,教師還應加強自身素質的提升,養成多讀書的習慣,加強自身的文學內涵。
作者:戴衛紅 單位:伊通滿族自治縣第三中學校
第九篇:中學語文修辭教學研究
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迎合新課改實施標準,關注修辭學成為未來語文教學發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并不僅局限于修辭學知識的教學,更多的是引導學生關注修辭學的方法、原則以及對語文教學的影響作用。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修辭教學的引導一直作為教學的難點和重點進行開展。即使如此,仍開展的不是很理想。修辭教學與其他語法知識不同,并沒有一套完整的教學系統,比如,從詞到句、從句到文章等,循序漸進可能會更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修辭知識內容并不然,支離破碎,不容易實現真正的徹底的講解。
一、關于各種修辭方式的講授
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體現修辭教學過程,就必須將修辭方法的講解合理地安排在課堂教學內容中講解。教師要認清楚修辭的作用,不只是修辭方法而已。然后引導學生運用比喻等修辭方法對文章進行理解。例如,在學習朱自清《荷塘月色》時,其中一段描述: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段話中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對白花進行了描述。又如,在學習朱自清《春》時,文章中描述:“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這段話中利用比喻的手法將春天比喻成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來體現春天的生機,將春天描寫得形象得體、淋漓盡致。
二、修辭教學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
初中生由于受年齡的限制,還沒有脫離天真的本性,還存在好奇心重等特點。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將更多學生好奇的東西搬到課堂中來,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把修辭教學融入生活
語言的學習就是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很多語言現象都可以融入更多的修辭方法。教師要關注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修辭引導,比如,在街道兩邊的公德提示語、廣告詞、影視臺詞等等。其實修辭隨處可見,只是需要教師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和學習的良好習慣。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迎合新課改實施標準,不斷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修辭教學引導,從自我加強對修辭方法的重視,不斷促進學生整體語言能力的提升。
作者:趙春陽 單位:吉林省通榆縣向海蒙古族鄉向海學校
第十篇:中學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策略分析
一、中學階段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的必要性
1.教學語文基礎知識,是當代語文教育的進步之舉
語文基礎知識是對語文學習有關規律所進行的科學概括以及學習方法的總覺,因此進行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以及語文能力不可缺少的內容。從語文發展歷程的視角來看,雖然古人并沒有學習過語文知識,可他們卻是從語言實踐中進行學習,并且付出遠比現代人更多時間與精力去學習的。而新時代對語文知識結構進行建設,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少走一些一些彎路,少花不必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從該方面來看,進行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絕對是語文教學歷程上的進步。
2.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育,需要語言理論的指導
從心理學教學來看,語文基礎教育是學生學習潛能刺激以及完善潛能的階段,在該階段中更重視語言學習的科學性,因此需要語言理論和科學知識的引導與刺激,將學生的學習潛能開發出來。就學生學習語文來說,現代語文教學是不能和傳統語文教學一樣讓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依靠老師不斷向學生灌輸各種知識,讓學生在糊里糊涂中學習知識,自己體會以及摸索所學知識的含義,必須將學習態度改變為非自覺性,任憑感覺和經驗來學習,因此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語文能力訓練和指導的大綱知識,
3.語文教育被賦予新的要求
進入21世紀之后,對語言文學賦予新的使命,對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何為更高、更新的要求呢?簡而言之,就是用最經濟的語言材料,將信息量最大化地傳遞出去,并且信息擁有最高的準確性和可理解性,表達效果最大化。
4.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中學生無論在口語還是書面表達能力方面,還達不到完美標準,因此為了適應時展需求,必須滿足學習需求。語文教學就在學生學習語文中發揮很好的教學功能,用科學的語言和知識來輔助、發展以及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這一點至關重要。
二、初中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的策略
1.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初中時期,學生的性格以及學習情感正是開始形成階段,因此,在該階段教學中,老師必須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出來并且充分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舉辦一些語文知識競賽、成語競賽或者書法比賽,等等,利用這些有趣的比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進而刺激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提高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讓教學顯得更生動、更活潑,而且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活躍、知識點的記憶更深刻,帶來的教學效果也更佳。
2.堅持知識與訓練統一的原則
語文基礎知識教學中需要講述語法、修辭、標點等知識,讓學生對各種語文概念了解,掌握不同語法、修辭、標點帶來的不同語言效果。不僅如此,還要加強練習,通過不斷練習來加強所學知識。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作為引導者存在,利用知識與訓練相結合的方式來體現語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再將其轉化為學習能力。
3.與語言應用實際相結合
進行語文基礎知識教學,要求老師在教授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文章分析,還要將其和語文基礎知識相結合來講解文章內容,令學生充分感受到語言帶來的文學魅力,并且了解語文中各個語法、修辭以及邏輯帶來的作用。同時,在講解語文基礎知識時要結合實際。比如,在講述一節基礎知識內容時,根據學生對其掌握的情況來找尋學生欠缺的基礎知識并重新重點講解。
4.把語文基礎知識綜合起來進行教學
語文知識中語法、詞匯、修辭、標點等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統一的。比如,學生在學習句子的時候,必然要先將詞匯、標點以及修辭等知識掌握,不僅如此,句子的使用也涉及到邏輯,因此它們之間是相互融合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存在。初中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培養以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培養學生能夠綜合運用語文各種知識的能力。因此,將語文基礎知識綜合起來教學十分必要,不僅豐富課堂內容,還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5.合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新課改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在語文基礎知識教學中老師要正確運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比如,在對一個句子進行講解時,老師不能只顧自己講解,可以先讓學生自己來分析這個句子的語法、修辭、邏輯等,如果在分析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生字或者詞語,可以查字典學習,如果還是不懂可以記錄下來,等到老師講解的時候進行提問,這樣就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化被動為主動,對所學語文知識也更加深刻。
三、結論
綜上所述,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十分重要,它是滿足學生語文學習和需求的基礎,是人類社會實踐經驗積累起來的知識,同時也要掌握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之間的關系,重視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必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生的語文基礎打好,促進正確的學習態度形成。
作者:代小卓 單位:吉林省公主嶺市桑樹臺鎮中學
- 上一篇:初中物理生成性教學策略研究
- 下一篇: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