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閱讀能力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7 03:50:00

導語:學生閱讀能力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閱讀能力研究論文

學生閱讀能力不強,雖然師生在這方面花費了相當大的精力,然而收效不大,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每次語文考試下來,學生總是認為課外閱讀題難做,無論會考、高考,課外閱讀題的得分率總是最低。分析原因。我想根子還是在老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上。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太深,許多老師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仍然是注入式的講授法。這種教學方法把學生當作“知識口袋”,學生的智力得不到開發,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無從培養,閱讀能力提高不快也就可想而知了。

怎樣才能改變閱讀教學中的低效率情況呢?首先要實現教學觀念的轉變,把語文教學的過程變成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下,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的過程。為了在課程教材整體改革中促成這一轉變的實現、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教學方法改革的具體要求:“閱讀教學應充分重視學生的誦讀、質疑、探究、討論”,“教師在必要時予以釋疑解惑,并從學習方法,思維方法上加以引導、點撥”。課程標準把重視學生質疑,放在改進閱讀教學的首位,它正確反映了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也是對前人經驗的科學運用,為我們指出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可行之路。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學貴有疑”。“疑”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為它是大腦思考、分析的產物。一個學生如能在閱讀課文時不斷提出疑問,說明他一直在積極思維,對課文的理解在不斷加深。教師能在閱讀教學中鼓勵引導學生質疑,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就能不斷有所提高。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近幾年來,在課程教材改革的實踐中,我著力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無論組織預習抑或講解課文,都努力啟發學生質疑。對質疑多的學生給于鼓勵表揚,久而久之,就有較多學生敢于質疑,甚至能提出有相當深度的問題了。

例如,在教《最后的常春藤葉》時,有學生提出作者為什么在瓊珊病情好轉時,要加上她“躺在床上織一條無用的圍巾”的細節?圍繞這位同學的質疑,我組織大家展開討論。有學生說,這說明瓊珊病好了,有了精神。有學生說,這說明瓊珊對活下去,重新有了信心。有的學生說,這是為了與小說開端部分醫生分析瓊珊病情時對蘇艾說的“要是你能使她對冬季大衣的式樣發生興趣,提出一個問題,我就可以保證,她恢復的機會能從十分之一提到五分之一”,互為照應,使小說結構更為嚴謹。這樣的質疑討論,學生對這個細節理解更深刻,對小說的鑒賞能力也提高了。

在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課時,我要求學生預習時,在閱讀的基礎上做好“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給課文的結構填空)。正式上課時,有學生提出書上的結構表不科學,他們說,《現代漢語詞典》中“生態”條目的釋義是“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因此,產地、習性都應包含在“生態”之中。有的同學還指出,表中將“荔枝的形態”和“荔枝的果實”并列,這是不合邏輯的,因為這里的“荔枝的形態”是指“荔枝果實的形態”、“荔枝的果實”和“荔枝果實的形態”,是屬種關系,它們是不能并列的。對學生的這一質疑,雖然是我備課時始料不及的,但我感到由衷的高興,我表揚了他們能將課堂上學到的邏輯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并肯定了他們看法的合理性。接著,我和他們一起討論研究畫出了更合理的課文結構表。這樣的質疑討論,鼓勵了學生的獨立思考,使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當然,提倡學生質疑,提倡學生通過自己的討論深究去體味、領悟,并不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方法、思維方法上加以引導,體現在教師選擇恰當的點撥時機,使用恰當的點撥方法。就我的體會而言,一是在學生質疑遇到困難時,需要點撥;二是在學生難于發現問題時,教師要用設疑引疑的方法加以點撥,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

例如在講《祝福》一課時,有學生對小說在寫“我”急于離開魯四老爺家時,提到“我想到城里福興樓去吃清燉魚翅”“一元錢一大盤,價廉物美,不知增價了否”,感到費解,認為這是與主題無關的閑筆,究竟是不是閑筆,討論中,除了有同學說,“增價”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想吃清燉魚翅這一細節反映了人物當時的精神面貌外,討論再也深入不下去了。我啟發學生把小說中關于“錢”的敘述都劃出來,聯系起來考察。這樣一點撥,同學們一下子明白過來:一盤魚翅一元錢,祥林嫂每月工錢只五百文,捐個門檻,“價目是大錢十二千”(十二元鷹洋),祥林嫂在魯家幫工一個月的工錢,還買小到半盤清燉魚翅。魯四老爺的偽善面目,殘酷剝削的嘴臉就暴露無遺了。大家很快統一了認識,看似閑筆、實非閑筆,這正是魯迅先生小說藝術的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