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思考論文

時間:2022-09-07 03:49:00

導語:高考語文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考語文思考論文

我們都熟悉一句話,這就是“語文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

因為語文的這個特點涉及面多而廣,考察時,綜合性又比較強,主觀因素的影響比較大,不少同學感到無從著手。其實,和任何學科一樣,雖然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母語博大精深,出題千變萬化,但總有一些東西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只要基礎扎實,自能以不變應變。一般來說,語文學習可以歸納為兩點:課內得法,課外受益。而無論是“得法”或“受益”,都離不開記憶與思考

語文是最依賴基礎與積累的學科。強調素質教育,并不是把知識和能力對立起來,割裂開來。“在考察知識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考察能力”,這是對“以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的新解釋。個別同學認為,文化文學知識浩如煙海,考背誦默寫的就那么幾分,我不要就是了。這真是一種糊涂的認識。我們知道,缺少基本的文化積累,我們的理解分析、推理判斷、想象聯想都會受到限制。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介紹藺相如時,說他“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如果對“宦者令”,“舍人”這兩個詞不了解,就無法明白藺相如的身份,對文中后來廉頗所說的“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也難以理解到位。不僅文言文,語文閱讀常常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如果我們對本文的背景風物、時代風尚、人物性格有所了解,對我們整體把握本文,無疑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再說,文化沉淀豐富了,對生活的感受能力及想象能力也會增強,對世間萬物的感應會更敏銳更深刻,寫作時,無疑也會更容易進入狀態,更容易得到有效、有益的作文材料,心中想的筆下寫的,也自會“腹有詩書氣自華”。

無論何種考試,本質上都是考察你記住理解多少知識,能消化運用多少知識,而要運用知識,首先就要學會思考。古人把學習稱之為“學問”,意在強調學習需邊學邊問。“問”其實就是思考的一種方式。比如《鴻門宴》中,項羽“留沛公飲”當時的座次是“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從字面看,意思不難,只是寫了幾個人坐的位置。但如果問一下為什么這樣安排,就會發現這里大有講究。從古代的禮儀知識中我們得知,一般賓主之間相對而坐時,賓東向,主西向。宴席中,東向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西向更次。從鴻門宴的座次安排的細節上,我們看到項羽依仗兵多將強,不把劉邦看在眼里。僅此一個細節,多問一個為什么,項羽那高傲的性格就凸現了出來。“思考”不僅是“多問”,還指“比較”與“打通”。據說錢鐘書小時候讀書,常常想一些“可笑”的問題。看了《說唐》后,他會想《三國演義》里的關公如果進入《說唐》,他的青龍偃月刀只有80斤重,怎能打過李元霸那對800斤重的錘子?可李元霸那對錘子到了《西游記》里,又怎能比得上孫行者那1.3萬斤的金箍棒……這些雖只是一個孩童幼稚的想法,但這種好問思考的習慣和興趣,實在是做學問的萌芽。

一個人如果要有完善的知識結構,那么,他一定不會忽視語文學習,因為語文與生活本是一體,它不僅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還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人就生活在言語之中,人是言語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語言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實際的,又是哲學的。而且,語文是最基礎的學科,它與人的文化素質、人文情懷、見識眼界、審美情趣、閱讀感悟、語言表達等息息相關。而學好語文,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記憶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