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審美情感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9 09:42:00

導語:散文審美情感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散文審美情感教學管理論文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審美看成是人的高級精神需要之一,認為“審美是一種高級需要,美在自我實現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體現”。英國美學學會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藝術》中也指出:“美育不僅成為當今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為整個教育的基礎和整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教學既要激發、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更要注重激發、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審美需要,實現美學教育。散文作為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范文,很能喚起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有層次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理解作者通過景物描寫來表情達意的寫作技巧外,還可以借助各種媒體作為審美情感的觸發點,引導學生進入審美感受和體驗,獲得審美經驗。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學因素,和學生共同挖掘教學內容本身的內在美和運用教學形式藝術化的外在美來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對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師可采用創設情境、指導朗讀、品析語言、配樂朗誦等方法進行審美教學。

一、創設情景,喚起學生的審美需求

列寧曾十分強調情感對人的認識和邏輯思維的調節作用,他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散文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應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或情緒。新課的導入,教師可以運用聲情并茂的開場白,喚起學生的情感需求,把學生帶入課文特定情境中。

有人說開講是教師送給學生的第一束鮮花,視為教學“定調”,更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說法。“入境動情”的開講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欲望。特別對那些抒情性很濃的散文佳品,教師宜創設一個與文章基調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動情的肺腑之言,帶學生置身于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調,讓學生迅速進入角色,使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積極交融,產生強烈而深厚的情感反應。如朱自清的《綠》可以這樣開講:“春天,給人們無限的希望與蓬勃的活力;秋天,也會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們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機。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寫就的散文小品《綠》,則是把對光明和理想的執著追求滿蘊在對一潭秋水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描繪中。今天,就讓這篇優美的散文‘帶領’我們去領略浙江仙巖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綠’吧!”

學生置身于教師創設的這種特定的情境中,就會帶著一種對“美”的憧憬和急于領略美景的審美期待,進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的共鳴,可以轉化為學生自覺審美的“催化劑”,使學生產生新的審美追求,主動去尋美訪勝,采擷珠寶,從而深潛到文章所構筑的內部世界,領悟文章所營造的美學意境。

二、品析詞語,開拓審美聯想和想象能力

對于那些洋溢著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要讓學生體會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開拓其審美聯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品析文中極富藝術表現力的詞語,引導學生深悟文中深層意蘊所包含的藝術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詞以一字為工”。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一些精彩的語段及詞句作賞析、揣摩,體味祖國語言的豐富內涵和無窮魅力。如教學朱自清《荷塘月色》這篇散文,在賞析“月下荷塘”這一極富詩情畫意的語段時,可引導學生揣摩“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上的豐富內涵,品味“羞澀”、“裊娜”等詞表現出一種什么樣的情趣;在賞析“塘上月色”這一精彩段落時,可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月光的一系列動詞“瀉”、“浮”、“洗”、“籠”,然后讓學生思考“這些詞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點?”(以動態的詞描寫靜態的景)、“營造出一種什么樣的意境?”通過指導學生仔細揣摩作者在用詞遣句方面的功力,體味文章的意境美?,F在學生閱讀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瀏覽情節,對一些精彩的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總是一掠而過,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點撥,讓學生在鑒賞語言的過程中,提高語言理解能力,深刻體會作品的內蘊美,通過對美的形象的感受,對美的本質的認識,去領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義和美學價值,從而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培養其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師還可以通過聯系具體語境對語言進行分析比較,使學生對作者選詞造句的深意有進一步的理解。同樣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塘上月色”這一段落,為加深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微和妙處,教師可以找出其它同義和近義的動詞讓學生作比較,如把“瀉”換成“淌”或“照”,把“浮”換成“升”,把“籠”換成“包”,表達效果又有何不同?指導學生比較分析,在思索中讓學生領悟語言的豐富內涵,產生如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教師只有創設具體的語境,讓學生通過比較來揣摩、領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吸收這些典范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從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培養審美想象和審美創新能力,提高語文素質。

三、配樂朗讀,提升審美情操

“文學的本質是始于感情終于感情的。文學家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的或是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讀一些經典散文作品,光靠品析語言還不夠,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別對那些抒情性極濃的散文,教師還可以借助音樂作為朗讀背景,指導學生配樂朗誦,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溝通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繪的景和物,所傾吐的情和意,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中提升審美情操。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曾多次嘗試以音樂作為媒體進行散文教學,效果是明顯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了讓學生深入領會作者情景交融、境與情合、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我預先剪輯了三段經典民樂(一為《二泉映月》、一為《春江花月夜》、一為《梁?!罚┳鳛榕娜肭榈挠|發點,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點后,用錄音機播放出來,要求學生用心去聽,把握音樂旋律的感情基調,選擇一段旋律作為課文文段的配樂朗讀的音樂。其目的是希望通過音樂的感染力來喚醒學生積極、愉快的情緒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對節奏、旋律、音響等聽覺表現進行分解和綜合等心智加工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

但是,這種審美感受和體驗畢竟是高層次的審美境界,學生不一定都能上升到這一審美層次,有些同學有這種審美體驗,但也是瞬間的,怎么樣來保持和強化這種審美活動呢?因此,下一步的教學環節就從“配樂美讀,提升情操”入手。配樂朗誦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語文實踐活動,同時也為了給學生一個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調動其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我利用樂曲《春江花月夜》作為課文朗讀的背景,要求學生主動起來進行配樂朗誦的表演,使學生廣泛參與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的實踐活動,通過審美對象誘發的美感,激發學生的審美激情,用藝術美的力量來使學生的心靈世界向美好方面轉化,進而表現和創造美,提高審美能力,從而促進審美心理結構的形成和發展。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的朗讀實施點撥與指導,可以使學生初步掌握閱讀和欣賞抒情散文的方法和途徑,培養入情入境地朗讀散文的能力,同時,音樂與文學語言的結合,也拓寬了學生的審美視野,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操。

四、音樂作文,審美創新能力的再遷移訓練。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和文學有許多相通之處,特別是其廣闊的情感空間和想象空間,為人們的審美想象提供了一個自由馳騁的大天地,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又最能撥動青年學生的心弦,引發強烈的審美共鳴。因此,在散文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對音樂非常感興趣的心理特點,抓住這個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的很好的契機,教師進行一些聽音樂作想象作文的訓練課,利用音樂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審美因素,來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讓藝術和文學語言溝通起來,讓美的因素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和高度發達的個性。如高一冊散文《荷塘月色》教學結束后,筆者以經典民樂《二泉映月》為音樂材料,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情緒情感體驗,聽完音樂后,當堂想象作文,以此來強化學生的審美聯想和審美想象。實踐證明,這樣的情境作文比一般的命題作文更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創新能力,更易于塑造學生的創新品質。

散文教學中,教師如能有意識地把藝術形式(如音樂、繪畫、詩歌、雕塑、戲曲、電視音樂片等)和語文教學有機融合,無疑會拓寬審美信息量的傳遞通道,加大審美信息容量,使審美信息的傳遞達到最優化,從而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地接收這些信息,以適應學生的審美需要。

審美情感和體驗在散文教學中的滲透,其實質就是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審美因素,把課程的理性內容與感性形式、抽象概念與鮮活形象有機統一起來,把深奧的知識傳授與動情的美感體驗結合起來,在強化學生的認知智能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