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策略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7 05:40:00

導語:能力策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能力策略分析論文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在前言中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這里“尤其要重視的”不只是語感,還有我們忽視著的學生整體把握能力的培養。關于培養語感的重要性及其教學策略,教育刊物上經常可見,這里就不再贅述。下面僅就培養整體把握能力的重要性及其教學策略,談談拙見。一、培養整體把握能力的重要性。1、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類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識經驗中顯現的整體性,而整體性也是我們直覺思維最顯著的特征,直覺思維從認識過程一開始就把對象作為一個整體來觀照”(高玉祥著《個性心理學概論》。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標準》),并遵循這一規律,從學生的直覺思維出發,從整體把握入手。2、文章的作者告訴我們:文章是融知識、思維、情感、審美等多方面教育效益的綜合體,是作者人生觀、審美觀的外現。如《草原》一文,作者要告訴學生的是:(1)草原很美;(2)草原上的人熱情好客;(3)我們祖國多可愛。這三個方面就是文章的主線,感悟了這一作者的寫這篇文章的本意,也就從整體上把握了這篇課文,這也是《標準》中為什么要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的一個重要原因。3、教學實踐告訴我們:當前,我們的教學仍普遍存在著“庖丁解牛”式的文本分析(我聽了農村小學的不少公開課,因此我這樣認為),已經形成了“老師問—學生答—老師訂證—學生抄背的基本程序”(《福建教育》2001、1,陳寶鋁老師語),從而忽視了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能力的培養。其實,只要我們反思我們的閱讀教學,就不難發現,即:我們的教學造成了課文教完時,學生連最基本的一個問題“為什么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友誼是偉大的呢?”(《偉大的友誼》)也搞不清楚的這樣類似的難堪局面。這也是《標準》強調“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的主要原因。二,培養整體把握能力的策略。1、從閱讀內容出發,構建整體把握系統,培養整體把握能力。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的主要陣地,從閱讀內容入手,必須構建一個系統,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①以單篇課文為對象構建整體把握閱讀系統。這是整體閱讀教學的基礎,因為單篇課文的整體閱讀關涉其它任何系統的整體把握閱讀,單元整體整體把握閱讀的教學目標要靠單篇課文來落實。首先,教師要拋棄傳統的從字詞句到段落層次,到篇章結構的三段論式的教學方法,而代之以從全篇著眼的重讀書、重感悟的整體感知的教學模式;其次,要讓學生懂得一篇課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認知課文中的字詞句段,必須把它們看作整體中的一部分,從整體中去理解部分,增強學生整體感受知課文的意識,養成整體感知的習慣;第三、多讓學生說說你讀了這篇文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嗎?哪些詞或句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第四、課堂上要經常讓學生到講臺上把故事的內容埂概告訴給同學們,課后可要求學生把故事講給親人、伙伴們。②以單元為核心構建課內整體把握閱讀系統。首先,在單元內的課文與課文的聯系中構建。可采用“精講引路——自學討論——比較異同——歸納總結”這一思路去構建。如:教學六年制四年級第六單元時,可先精講《撈鐵牛》,而教學《蝙蝠和雷達》《新型玻璃》《一次科技活動》就可以按自學討論、比較異同、歸納總結時行,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其次,從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系中構建。小學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閱讀內容是螺旋式的深化,只要我們樹立以單元為核心的思想,便能從同一冊中或不同冊中的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系中尋找到突破口,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如:教學六年制五年級第三組課文時,可以聯系六年制四年級的第三、四單元,因為這三單元的課文都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因此,只要重溫這兩組課文,學生便能自主地從整體上把握本單元的閱讀內容。③以閱讀實踐為依據構建整體把握閱讀系統。“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整體把握閱讀系統就應建立在“大語文”的這一觀念之下,強調凡有語言文字運用地地方,就有語文學習。這是與整個大文化背景、整個豐富多采的生活密切相聯的,滲透在一起的需要思維、需要語言文字地方。也就是說,應把學生在課內外的生活實踐同學習內容聯系起來,統一在教教學的目標要求之下,開展語文學習。構建整體把握閱讀系統是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能力的前提。在這一前提下,教師的“導”是以“整體把握”為出發點,學生的“悟”是以“整體把握”為核心的。循著這一方向,落實《標準》中的“尤其要重視”就有枝可依了。2、從審美教育出發,促使學生充分體驗,培養整體把握能力。教材中所選的文章都是名家之作,是精心篩選的美文時文,都蘊含著不盡的“美”。因此,從審美這一角度出發,構建語文美育框架,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①重視古詩詞的誦讀,在體驗其間蘊含著的文化美和韻律美的同時,培養整體把握能力。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精神文明,在人類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篇章。把握這些優秀民族文化散發出來的睿智,表現出來的思想內容、感情因素,必須要求學生去誦讀,使其自然受到“美的能源”的輻射和熏陶,并在體驗的過程中,才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美”。而有表情的朗讀古詩詞,可以起到春雨潤物般的審美作用。因此,從審美出發,借助于誦讀,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標準》要求學生背誦大量的古詩詞(至小學畢業至少80首),并要求不必去詳細的分析,這為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營造了良好的空間。②加強寫景文章的學習,在體驗其間蘊含著的自然美和情感美的同時,培養整體把握能力。寫景類文章是自然形態與審美情感的物化形式。學習這類文章不僅能領略千姿百態的自然形態美,還能體驗到作家震撼人心的情感美,使學生逐步養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學習這類文章必須靠體驗,如:教學《觀潮》一文,你總不能把學生帶到錢塘江去,再來學習這篇文章,因此,最多只能借助多媒體或一些畫面引導學生去體驗,體驗大自然的美麗風光,體驗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驗中華大地有這奇觀而迸發的自豪感。經常讓學生這樣去體驗,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③透視課本人物的形象,在體驗其間蘊含著的思想美和人格美的同時,培養整體把握能力。課本人物形象包括兩個方面:作品人物形象和作者形象。前者如為新中國的解放,不惜犧牲自己的董薦瑞;與敵人斗爭到底的監牢里的革命前輩;堅強不屈的狼牙山五壯士……這些經過千錘百煉,熔合了人類進步理想情操的人物群體,從不同側面對學生進行審美熏陶。后者則是締造人類文化燦爛成就的眾多進步的思想家、文學家、愛國愛民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們以各自的感人事跡和流傳至今的精美篇章,放射太陽般的光輝,如陸游渴望統一的臨終叮囑;杜甫憂國憂民的嘆息;魯迅對青年一代的關心……這些頂天立地的光輝形象是構成中華品格的中流砥柱,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園地。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自己去讀,去體驗,在體驗中透視人物形象,把握這些人物的思想美和人格美。“人,是依著美的原則生活的”,只要我們從審美教育出發,在“體驗”這兩個字上做文章,落實《標準》中的“尤其要重視”也就水到渠成了。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一項重要任務,為了這“尤其”,我們必須加強研究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