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傳播路徑分析
時間:2022-04-09 04:16:16
導語: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傳播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是以德國學者馬克斯•德蘇瓦爾(MaxDessoir,1867-1947)于1906年出版的《美學與一般藝術學》為標志,他所倡導的一般藝術學既要以“藝術的本質研究”為根本,著眼于藝術的一般事實發生的全部領域,對藝術的各個方面作綜合的研究;同時,又注意藝術研究與美和美的知覺的研究的學科區分,也就是說,針對美學而言,一般藝術學要作為與美學并列的一門學問來研究。是始,藝術學開始成為一門擁有專門名稱和專有研究對象領域的獨立學科。藝術學在中國的傳播、形成和發展,歷經上個世紀30年代宗白華、馬采等前輩學者的推介和研究,出現諸如林文錚:《何為藝術學》(1931)、俞寄凡:《藝術概論》(1932)、張澤厚:《藝術學大綱》(1933)、錢歌川:《文藝概論》(1935)、朱光潛:《文藝心理學》(1936)、林風眠:《藝術叢論》(1936)、向培良:《藝術通論》(1937)等一批著名學者和有關藝術學研究的豐碩成果;40年代,徐悲鴻的學生呂斯百在中央大學首創“藝術學系”,但作為中國藝術學作為獨立學科的知識體系的研究卻處于停頓,至新中國成立到中國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藝術學的研究并無太多建樹。改革開放之后,“新時期以來中國藝術學學科地位的確立,首先從教育體制中的學科體系設置架構的變化上反映出來?!盵2]其中,1990年和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委頒布和修訂重新頒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以及1998年教育部頒布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這兩個文件,確立了中國藝術學的教育結構體系。促進了中國藝術學的發展、形成以及“學科門類”的獨立。1990年代以來,藝術學界研究熱潮日盛,涌現出張道一:《應該建立“藝術學”》(1994)、劉綱紀:《中西藝術觀比較》(2009)、于潤洋:《關于中國音樂學學科發展的幾點想法》(2002)、凌繼堯:《藝術學的誕生》(2005)、陳池瑜:《中國藝術史學的發展歷程及基本特征》(2009)、彭吉象:中國藝術學(2007)、金丹元:《藝術與藝術學的跨出邊界及其所引發的思考》(2008)梁玖:《中國藝術學學科建設的精確度取向》(2009)、甘峰:《藝術學學科建設的學科本體和本性與方法論問題》(2009)等一大批學者和藝術學自身理論體系的研究成果。經過藝術學界共同努力,2011年2月13日,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學科”,成為與自然科學學科互補共進的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研究的狀況
中國藝術學經歷的三個時期:1904-1949(中國藝術學的西方引進、移植期)、1949-1989(中國藝術學濫觴期)和1990-至今(中國藝術學發展、形成期)。從中國藝術學的研究來看,包括理論藝術學、創作實踐與應用藝術學、藝術學交叉學科三個領域。其中,藝術學交叉學科是以藝術本體為主體所展開的學科交叉的研究。在中國,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及其學科融合的研究最早的資料可以追朔到上個世紀40年代,馬采先生在其論文《藝術科學論》(1941)首次涉及到藝術學研究中跨越學科的學科交叉研究的理論依據問題;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的藝術學基本上是以前蘇聯為主的理論文獻的翻譯與移植,藝術學及其交叉學科的研究處于停滯狀態;19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藝術學學科地位的確立,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研究開始有受到人們的關注,形成了藝術心理學,藝術傳播、符號學,藝術社會學,藝術文化學和藝術人類學等五大分支的交叉學科。在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學科內涵、學科建設和研究方法上,張道一、凌繼堯、劉道廣等學者都有獨到的見解且影響甚廣。在歷屆“全國藝術學學術研討會”和“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兩個較為權威的會議上,每屆都有涉及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方面理論探討。尤其是藝術學科門類獨立后,中國藝術學積極探索交叉學科的發展路徑受到廣泛的關注和學科建設追求的學術自覺。其中,作為較為系統研究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對中國藝術學的學科理論背景,總統格局以及各藝術學交叉學科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檢視的論著,張曉剛著《跨學科研究:20世紀中國藝術學》則較為典型。在研究的整體態勢上,呈現前后兩個時期興盛、中間低谷的“兩低一高”的運行特征。
三、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傳播
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作為藝術學與相鄰學科的相互交叉融合的產物,其發展形成本身離不開信息的交流、傳播。在學科屬性上具有傳播學的內在屬性和對傳播規律的遵循。因而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傳播不僅僅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而且還是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其傳播也就有著自身的一些特點:首先是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學科屬性及其傳播理念和目的。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傳播同其它人文社科學科一樣,都是探討人類行為的科學,其目的是對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傳播活動及其觀念進行研究,由此來促進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發展。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傳播架構了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與其它學科和公眾之間的橋梁。從學科屬性來看,學科自身是沒有尊卑貴賤、高下低微之間差別的,簡單地說,不能因為哲學的歷史悠久和成熟而顯得凌駕于其它學科之上,也不能因為藝術學交叉學科的新興而言地位低于其它學科?,F實的問題在于學科地位的問題確實存在并影響到學科的發展。新興的交叉學科通常發生于學科間邊界縫隙的新領域,客觀上存在著諸如社會認知度較低、人才稀缺、學科壁壘、建設資金匱乏等問題,進而影響到其發展和學科質量的提升。針對問題的解決之道可謂形式多樣,但離不開傳播能被普遍的共識。因此,作為一種讓人們認識、解釋和了解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途徑,傳播會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去接近、了解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和對它產生興趣,僅就了解和尊重而言,也是人們對待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所必須的態度。其次是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傳播方式。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作為新興的學科,意味著在“擁有合理設置和可識別的邊界,有明確的規則,以確定什么可以算作知識、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盵3]等方面的不足,也正因為如此,它們才跨越藝術學的界限,運用其它學科所使用的概念、工具、方法來開辟中國藝術學的新的領域,處理中國藝術學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并藉此促進中國藝術學新的研究范式。在學科建設上,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既不限于對單一學科的問題和解決之道的探索,也不能因為歷史演進和現有的藝術學學科結構影響其的發展,而是主動地、靈活地運用跨學科的應對方式,針對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中具有綜合性、復雜性的現實問題進行處理,在學科視野的基礎上建構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科知識單元和學科框架,以保證中國藝術學體系的開放和不斷的豐富。從“傳播什么”的視角,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自然就成為一個確定的對象,其傳播的理念和對象不僅建立在藝術學的學科范圍內,而且還要面向普通公眾,針對他們,傳播旨向其學科知識體系的傳播,考慮的是利用傳播的工具理性以更好的效率和效果使知識得到傳播,進而決定其傳播方式并非是以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為核心的傳單向播,而是依據所傳播的內容形式和多向互動的方式進行傳播。即,在其跨學科的進路中以開放的態度,交叉融合實現學科的增長與發展。其三是傳播的對象。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傳播是以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知識體系為主的傳播擴散。就傳播而言,包括藝術學體系內部的傳播和面向普通公眾的大眾傳播。具體表現為在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發展過程中不同類別的、復雜的受眾人群。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傳播的對象不能夠簡單地理解為傳播過程中的“接受者”。麥奎爾認為:“受眾的形成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受眾不只是技術的產物,也是社會生活的產物?!盵4]按照這個觀點,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傳播對象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發展的狀況息息相關,無論是藝術學體系內部的傳播還是面向普通公眾的大眾傳播,它的受眾群體絕對不是被動、無知、毫無自覺意識的“烏合之眾”,而是具有主動性和辨識能力的接受群體。他們雖說不是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具體建構者,但作為特定時代環境中,受眾群體的需求構筑了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產生和發展的社會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建構和發展也就無從談起。第四是傳播的效果。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傳播效果是通過傳播對受眾的行為產生的有效結果,具體表現為人們在接受到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信息后,他們在對待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態度、知識、接受行為以及情感等方面的變化。傳播影響的效果越顯著,說明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傳播活動實現傳播的程度就越高,就越有利于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學科建構。在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實踐領域,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傳播從傳播學的維度獲得全新的視角,并對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傳播產生較大的影響。同其它實踐的理論一樣,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傳播立足于對學科發展的現實判斷和對學科發展未來的預期,所提出的傳播策略、方法的目的都是為了使現實的學科狀態平穩地演進到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發展所預期的未來,因而傳播的效果主要表現在引起受眾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知識量增加和知識結構的變化、作用于受眾的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觀念體系的認同感和具體接受行為、行動等三個主要層面上,既是從對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認知到態度改變再到具體行動等微觀的傳播過程,也是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有效果的累積、深化和擴大的綜合傳播過程。其五是傳播的途徑。就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各個學科而言,大多包含著相關傳播的思想、理論和方法,隨著中國藝術學學科門的獨立,其傳播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傳播學視角的跨學科思想和研究方法與其自身的傳播方式的交融和整合,相互影響,使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傳播能夠通過加強學科自身的建設來提升其在中國藝術學科體系中的地位、建構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社會認同與受眾參與格局、考慮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傳播要素之間的差異性和層次性以創新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傳播形式、注重傳播內容和傳播載體的文化性和藝術性等路徑來促進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傳播。
四、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傳播,沒有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傳播就不會有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發生和發展。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作為藝術學與相鄰學科的相互交叉融合的產物,其發展形成本身離不開信息的交流、傳播,在學科屬性上具有傳播學的內在屬性和對傳播規律的遵循。因此,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的研究能夠借鑒傳播學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工具理性,以人為本,從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傳播過程中的諸多影響因素入手,去發現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傳播過程中的內在規律,和謀求阻滯其傳播的解決之道,從而促進中國藝術學交叉學科體系的不斷完善。
作者:冷先平張勇工作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 上一篇:中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狀況思考
- 下一篇:中國藝術市場發展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