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與數字化重構分析

時間:2022-10-20 03:45:51

導語:公共藝術與數字化重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藝術與數字化重構分析

摘要:數字時代降臨,數字技術在各種藝術門類中悄然滲透,公共藝術也不例外。公共性是公共藝術的首要特征,而由公共性引發的開放性意味著公共藝術總是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創新與發展,數字化本身的科技性和互動性與現代公共藝術的特質有了完美的契合點,帶來了更好更新的藝術體驗,這種新的體驗意味著在公共藝術中發生了藝術與審美的重構。以創新為旗幟,以技術為工具,以進化為目標,現代社會公共藝術的數字化新面貌將充分拓展公共藝術的表現力和可能性。基于公共藝術的交互性和前瞻性等特征,其數字化重構的變革是其他藝術門類不斷演化創新的排頭兵。

關鍵詞:公共藝術;數字化;重構

數字技術改變了公共藝術的傳統表現方式、表現空間和表現路徑,但是在琳瑯滿目的數字公共藝術作品面前,在奪人眼球的新媒體、虛擬現實、聲光電刺激之余,我們也會思考其背后深層次的內涵,那就是,既然改變已然發生,那么這種改變到底意味著什么?數字化對公共藝術的影響是一種全方位的重構,本文將從審美、交互、技術、材料四個角度闡述公共藝術與數字化重構的表現。

一、數字化公共藝術數字化

公共藝術是指在作品創作和展示的過程中使用數字化技術的公共藝術作品。隨著超級互聯、數字化浪潮席卷現代社會,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滲透城市建設的各個角落,在智能交互、新媒體傳播、傳感與定位、3D打印、虛擬混合現實等多個新興領域都有創新的表達,通過數字化技術精確控制諸如水、光、聲音乃至氣味等,或采用影像、多媒體裝置、互動感應裝置、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從表現形式上充分體現了藝術發展的創新要求。這也說明了城市公共藝術是以城市居民集體審美與需求為指導的特殊藝術作品,因其公共性和開放性等特質,成為數字化藝術表達的急先鋒,未來可期。

二、公共藝術與數字化的重構

(一)交互的重構廣義來說傳統公共藝術也具有交互性,這種交互往往是隱含的、非確定性的、非主動性的,一般體現在情感和心理層面。交互性并不是傳統公共藝術的核心本質,但數字化公共藝術對于交互性的重構是顛覆性的。如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學地鐵站公共藝術,不但結合了傳統的公共藝術手法,而且還采用了數字化的技術手段,通過變換的抽象影像,讓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看待周圍的世界。隨著交互性公共藝術形式與科技的緊密結合,它將逐漸從二維拓展到三維,從平面延伸到立體空間,給乘客提供更大的接觸面,實現數字能量的轉化。數字公共藝術中的相當一部分作品側重交互性的表現,且因為技術手段的多元化,表現交互的形式非常豐富,注重真實的心理和情感交互。例如臺北地鐵南港線的某一站,藝術家創作了觸摸型公共藝術作品———《旋》,其構思來自童年的美好回憶———旋轉木馬,主體是由玻璃和不銹鋼制作而成的皮影戲造型,內部設置了紅外線觸發裝置和馬達、發聲器等,當觀者靠近作品,觸發裝置,木馬就會隨著音樂動起來。觀者受到視覺和聽覺的觸動,引發相關的情感回憶,這種觸動是由觀者主動開啟的,但其引導內容是由作品創作者設定的,因此,這種交互體驗是自發的,也是主動的。又如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學地鐵站的公共藝術,很有趣的是,它將傳統公共藝術手法和數字化技術同時呈現,一種傳統與現代的穿越感讓觀者耳目一新。不斷變換的抽象影像是用數字化技術呈現的動態視覺效果,這種視覺效果通過地面和墻壁包裹式地環繞觀者,沉浸感不言而喻,與此同時靜止的抽象雕塑仍然以最傳統的方式進行呈現,這種設置絕不僅僅是為了設計元素的呼應,更多的是希望觀者在動靜之間獲得感官刺激,激發心靈和審美的交互共鳴。由上述內容可以發現,數字化公共藝術對于交互的重構,多體現在方式和路徑上,其激發受眾情感和審美共鳴的核心并沒有發生改變。(二)審美的重構數字化公共藝術中蘊含的美學范式較之傳統范式有所拓展,一方面仍然保留了以形態樣式為核心的美學內涵,另一方面極大地拓展了其在社會學、符號學、心理學、視知覺等方面的一系列表現。從普通觀眾的角度也許不能直觀地思考美與科學之間的哲學關系,但是數字化技術對體驗感精準的刺激、人的感官和意識更加直觀地將這種雜揉了各種知覺和感觸的審美傾向與科技融合在一起,受眾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更深層次的感知和潛意識對此類公共藝術作品開放。簡而言之,數字化技術強烈的刺激性使得受眾對美的感知更加直接、全面、開放,這種變化影響著人們欣賞藝術的方式、路徑和心理,審美的傾向也會發生劇烈的改變。2015年,由中國著名雕塑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呂品昌創作的互動城市雕塑《鄱湖日出》在江西上饒市創業文化園落成。該雕塑在設計上是一個抽象的橢圓球體,與非常具象的云霧造型類似,造型本身具有當代性。除此之外,雕塑結合數字技術,呈現出美輪美奐的云霧效果,讓觀者沉浸在如夢似幻的場景之中。作品通過這種包裹式的交互感來引導觀者欣賞作品,理解作品的內涵,使雕塑的審美意義超越了舊的語言范式,虛擬與現實的交互、數字化動態的浸染使想象和實際融為一體,拉近了傳統審美中知覺與心理反饋的距離。誠然,這種重構不一定是完全正面的,對于傳統藝術的發展也具有不確定的影響,但既然數字化的浪潮無可回避,那么更好地適應它或者與之共存,才是公共藝術的創作者們應有的態度。(三)技術的重構人類歷史中對于藝術的表述總是有意無意地將技術因素放在較為次要的位置。公共藝術是藝術門類中較為特殊的存在,它長期處于藝術與工匠重合的范疇,對于個人藝術創作而言,公共藝術本身往往也是一種工程類項目,它的最終落成常常是由藝術家的設計和工匠們的施工共同完成的。就其本身特質而言,公共藝術是非常重視施工技術的,數字化公共藝術使得施工技術更復雜、門類更豐富。在傳統公共藝術的表現中,藝術家的設計和工匠的施工之間往往是半脫離的狀態,尤其在大型公共藝術作品當中。例如傳統鍛銅浮雕,設計師或藝術家只需要準備符合行業要求的設計稿,鍛銅和安裝的部分則完全由施工方完成,長期的合作經驗使得設計者可以了解什么樣的設計符合施工標準,而施工方也完全可以依據圖紙和經驗完美呈現設計者想要表達的效果。然而這種情況在數字化公共藝術的產業鏈構成中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藝術家或者設計者與技術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了,由于目前技術的局限性,作品的設計者不太可能憑借概念設計稿或者創意說明就無縫對接后續的施工,往往設計者或設計團隊要完成數字化設計的所有內容,其本身既是創造者又是創作者。對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不斷提高的同時,所涉及的領域也從傳統制造業向科技、媒體、機械等行業不斷延伸,行業種類更加豐富,分工也更加明確了。未來,數字化公共藝術產業對于技術的分工要求也會更加集約化、專業化。(四)材料的重構材料是藝術造型的實體表達,特別是在雕塑、公共藝術等領域尤為突出。傳統的公共藝術在材料選擇上也是非常注重開拓與創新的,除了常見的石膏、玻璃鋼、金屬鑄件、各類石材等,生態材料、尼龍絲織、樹脂和回收材料等都是創作者們發揮創意的可用之材。隨著數字化公共藝術的興起,傳統公共藝術行業的材料清單也在悄然擴充,從這個方面來看,藝術本身永恒的內核無法脫離材料的創新。值得注意的是,數字化公共藝術中廣泛使用的聲光電等媒體技術使得過去一些比較小眾的材料開始發揮獨特的作用。2016年在日本德島完成的公共藝術作品《靛藍瀑布》可以算得上比較典型的例子。主體結構由燈光光纖組成,安裝在一座橋梁的兩側,夜晚,參數化控制的靛藍色的燈光如同瀑布一般濺入河水,這一刻,現代工業產品與大自然藝術化地融合在一起,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藝術內涵都令人折服。這種通過數字化控制燈光光效的手法非常廣泛地運用于多個著名的現代公共藝術作品,加拿大蒙特利爾的互動性藝術裝置Loop、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海洋生物信息亭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燈光與光纖在傳統公共藝術中往往作為比較小眾的裝飾材料使用,而在數字化公共藝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參數化和電腦控制使得光的表現力有了質的飛躍,從而使得小眾的裝飾材料一躍成為表現的主題與中心。另外,數字化使得科技產品或材料本身的特質被開發和拓展。例如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的竹亭裝置設計,看似使用了純天然材質竹子進行主體創作,似乎沒有數字化的痕跡,實際上這個將近四層樓高、覆蓋面積約350平方米的大跨度彎曲主導網架結構正是數字化的杰作。竹亭本身的形狀獨特、復雜,結構性非常強,建造團隊研發并結合了精確的參數化設計,充分利用自然材質的彎曲度和強度特點完成了這個設計,將科技與自然效果融合得了無痕跡,相信這是許多藝術家追求的目標。

三、結語

數字技術是手段,也是方法,它可以奪人眼球,亦可以引人深思。雖然在交互方式、審美傾向、技術手段、材料使用上,數字化公共藝術較之傳統公共藝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但其公共性和藝術性的核心沒有變。藝術家們在技術新時代的浪潮中既要勇于創新,也不能偏離藝術對于人的意義,在重構中前進,在前進中再生。

參考文獻:

[1]李劍.數字時代,公共藝術何為:評《藝術與數字重構》[J].創意與設計,2017(5).

[2]劉慶慧.徐州地鐵空間環境中的公共藝術應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6(24).

[3]舒悅.交互性地鐵公共藝術的設計策略探究[J].包裝工程,2016(12).

[4]王峰,胡軍.公共藝術與數字化重構:城市公共藝術的創新研究[J].裝飾,2015(9).

[5]尹智欣.后數字時代的公共藝術特征研究:以數碼媒介促進入與城市的交互溝通[J].藝術工作,2019(4).

作者:羅偉安 錢丹 駱浩 單位:1.三江學院藝術學院 2.南京曉莊學院 3.三江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