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藥物以外治療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30 04:11:00

導語:糖尿病藥物以外治療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糖尿病藥物以外治療分析論文

【摘要】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對糖尿病的控制起著很大的作用,通過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可起到藥物所不能替代的療效。

【關鍵詞】糖尿病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

糖尿病是繼心血管、腫瘤、艾滋病之后的第四大致人死亡疾病。我國糖尿病(DM)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趨勢,根據統計,目前我國患病率達3.2l%,比10年前提高了3~4倍,有2/3已確診的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不良。糖尿病的治療效果除了與患者病情和現有的醫療條件等因素有關外,尚有賴于患者自身,而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知識與技能是患者實現有效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礎,因此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在糖尿病的治療中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在當前護理工作中,如何開展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探討最適宜的教育模式,是擺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一大難題[1]。

1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的必要性

1.1我國糖尿病病人對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檢查治療及自我護理知識普遍缺乏了解一項對216例糖尿病病人調查中發現,58.33%的病人不了解糖尿病的預后情況,21.29%的病人不了解飲食控制的重要性,75.61%的病人不了解高血糖的危害性。有47.9%的新診斷糖尿病病人從未接受過糖尿病教育。87%的病人不了解如何正確使用降糖藥物及如何避免其副作用;60%的病人不控制飲食;72%的病人不會自我監測血糖和尿糖;92%的病人不了解如何適度活動,病程中34%的病人發生過低血糖;88.4%的病人愿意積極配合治療;90.7%的病人認為接受糖尿病知識教育非常必要[2],說明絕大多數糖尿病病人渴望接受全面、系統的指導,從而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1.2接受過健康教育后,療效明顯提高有人將98例糖尿病病人隨機分為“健康教育組”和“傳統教育組”,住院期間向傳統教育組的病人進行傳統的糖尿病知識宣教;健康教育組則由責任護士按程序對住院病人實施系統化的健康教育。分別觀察兩組病人掌握相關知識、掌握相關技能及認識態度(遵醫行為)等3個項目,結果顯示:健康教育組分別為91.5%、93.5%、96.0%,傳統教育組分別為74.6%、73.4%、,88.1%,(P<0.01、P<0.01、P<0.05)。國外有研究人員將1395例高危糖尿病病人(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糖耐量減低、靜坐生活方式者)隨機分為教育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由接受過專業糖尿病知識培訓的護士對病人進行教育、監督。并由經主治醫師進行督促;而對照組病人則不接受任何訓練。3個月后隨訪發現,干預組病人中分別有15%、16%和6%接受了運動、飲食和減重計劃,而對照組中相應的比例分別為2%、3%和2%(P<0.05),說明護士教育和醫師督促相結合,在高危糖尿病人群中能增加其對運動、飲食和體重控制的依從性,從而預防糖尿病及其并發癥。

1.3隨著近年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給糖尿病的研究帶來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研究發現,糖尿病在發病上不僅與上述生理病理學上的因素有關,還與社會環境、心理因素有關,如工作學習長期過度緊張,人際關系不協調,生活中的突發不幸事件等社會、心理上的不良刺激,都是糖尿病發生和引起加重的重要因素。臨床觀察進一步發現,大多數糖尿病人除了有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以及血糖增高這些大家都熟悉的癥狀和表現之外,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精神、思維、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礙和情志活動的異常,如憂思過度、心煩不安、緊張恐懼、急躁易怒、悲傷易泣等。在對這些病人診治過程中,單純用藥物來治療,如口服降糖藥或注射用胰島素,療效往往不夠理想,而同時配合以心理療法,采取形神合一、身心同治的方法進行治療,常能收到事半功倍或單純藥物達不到的效果[3]。從而認識到糖尿病是一種身心疾病,心理、社會因素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治療糖尿病也必須重視糾正和消除來自社會、環境的不良刺激,使不正常的心理狀態恢復正常。在此前提下,再配合藥物治療,身心同治,才能收到滿意療效。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心理療法是非常重要的。

2健康教育的實施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糖尿病病人的護理工作已由單純癥狀護理向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包括生理、心理及社會相關知識教育)轉變。在發達國家及一些發展中國家,早已有了糖尿病教育護士協會。護士作為糖尿病病人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之一,必須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2.1教育針對的人群包括門診糖尿病患者和住院患者糖尿病患者教育內容可分為:治療基本知識;糖尿病的本質、診斷、治療原則、急慢性并發癥等。基本生存技能;胰島素注射、服藥、家居血糖監測、低血糖處理、運動飲食調節等;預防知識;生病的處理、足部護理、旅行須知等。

2.2教育模式分為個體化教育、小組教育和患者聯誼會

2.2.1個體化教育評估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測量身高、體重、體重指數(BMI)、腰臀比;評估患者飲食、運動狀況,相關知識掌握情況,是否伴有慢性并發癥;了解近期的檢驗結果;目前接受的治療方案;家庭背景及支持等。根據評估的結果了解患者現存問題,列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每次重點估計2~3個問題,作為本次教育的目標。根據上述已經確定的目標制定詳細的教育計劃,包括個體化教育和小組教育方案,預約下次教育時間。最后通過一對一形式的教育,指導用藥細則,調整食譜和運動計劃。

2.2.2小組教育以小組為單位,每次15人左右,由糖尿病專科護士、營養師、足病診療師主講,通過問答、交流、觀看錄像等形式讓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這種教育方式易于提高患者學習的興趣,而且面對面的交流能夠詳細而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疑惑,增進醫患之間的相互信任。另外,小組活動也為患者之間交流提供了1個有效的平臺,有利于更好地配合糖尿病的管理。對于住院患者和出院患者可有不同的計劃,住院患者的護理教育計劃:住院期間,糖尿病護士和醫生合作,為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制定完整的教育計劃,積極實施并及時做出效果評價。出院患者的評估教育及跟蹤服務:住院患者出院1~2周后常規來糖尿病中心復診,糖尿病中心的護士要再次全面評估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認識程度、飲食、治療、生活習慣及自我管理水平,并根據評估的結果對患者明確目標實施合理有效的教育。對每個患者教育都需制定明確的目標,目標是因人而異,根據年齡、家庭支持、患者存在的問題而定,下次復診時評估上次的目標有無實現[4,5]。此后,對每一例糖尿病患者一般進行1~4次的跟蹤評估。出院后,患者若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電話與中心護士及時聯系。

2.2.3患者聯誼會可使患者更多地了解糖尿病知識,并打消因患糖尿病而產生的孤獨感。一種最好的方法是與同樣患糖尿病的病友交流。現在有很多地區成立了糖尿病病友自己的俱樂部組織。在這些團體組織中,你會遇到糖尿病病友也在學習患糖尿病后如何生活的問題。在一起互相學習,采用新的更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會做得既容易又有趣。如此改變生活和學習方式,對每個病友都有益,并為新的友誼奠定了基礎。在這些團體中,許多糖尿病病友聚集在一起,比較他們各自的自我康復記錄和交流他們各自成功和失敗的經驗。

3心理狀態分析及心理護理

不同時期、不同心理類型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對策。糖尿病患者有以下常見心理狀態。

3.1悲觀、失望、抑郁心態由于此類患者多是l型青少年或2型經長期藥物治療療效不佳者,需終生依賴外源胰島素替代治療。當他們得知沒有根治的可能,或有的經數年至十數年滿懷信心地積極治療,最終藥物失效,依靠藥物維持治療的希望破滅,常有一種憤怒的情感,對治療采取消極的態度。針對患者的心理情況,我們在做宣教時用親切、誠懇的語言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讓患者了解到DM目前雖不能根治,但通過合理控制飲食、適當運動、科學用藥、保持良好的情緒可以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樣工作、學習和生活。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困難,減輕其心理負擔。以宣泄法使患者發泄憤怒的情緒,以升華法轉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復講述DM的治療前景并請恢復較好的患者介紹經驗,消除患者悲觀、憤怒和失望的心態,解除心理抑郁狀態,樹立戰勝疾病的必勝信心。這類患者情緒穩定后均很主動地配合治療護理,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3.2恐懼、焦慮的心理由于糖尿病是一種難以徹底治愈的終身型疾患,而且隨著病情的發展還會出現種種并發癥,加上因缺乏相關知識或認識的片面化,一些病人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也在所難免。他們恐懼被截肢而成殘疾人,恐懼疾患帶來的難以想象的麻煩,更恐懼折壽和死亡。如有些病人發現其他糖尿病人患糖尿病壞疽或眼底出血時,就怕得不得了,緊張、恐恐惶惶不可終日,有的病人甚至夜不能寐,從而使病情加重。還有的糖尿病病人合并有末梢神經病變,肢體麻木、疼痛,也懷疑得了糖尿病壞疽,擔心要被截肢,一天到晚把注意力集中在這方面,對肢體疼麻感覺特別敏感,甚至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學習,服藥也難以見效。而其實,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癥,其死亡率遠比許多疾病都低得多。絕大多數病人的病情都渴望得到有效控制,病人中的長壽者也比比皆是。對以上所述的這類病人,可用轉移注意式的心理治療,這是一種把患者的注意力從疾病上轉移到其他方面去,以減輕病情或使疾病轉向痊愈的心理治療方法,用言語誘導的方法說服和影響,轉移其注意力,可收到單純藥物達不到的療效。

3.3懷疑、拒絕和滿不在乎的心理出現此類心理的患者多數為初發病且疾病癥狀較輕或無癥狀者,糖尿病早期患者一般都癥狀較輕甚至根本沒有癥狀,有的還可能反常地“紅光滿面”,給別人一種“體格健壯”的假象。還有的患者誤認為血糖高些對身體健康并無大礙,故對疾病采取“不以為然”的態度。還有的患者甚至懷疑醫生診斷有誤,拒絕改變飲食習慣和積極主動地配合醫生服藥治療。還有些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治療之后,血糖成功地下降至正常水平,就自認為病已治愈而自行停藥,并放松了對飲食的合理控制,也不注意勞逸結合,直到血糖急劇上升,病情變本加厲時才后悔莫及。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反反復復可能使得疾患更加難以治愈,甚至帶來致命危險!這時可不與病人討論病情,等待時機,可先不進入病人角色,但要告知患者家屬如何照顧患者,主動關心患者,密切護患關系,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可請同病室的患者與其交流,通過發放糖尿病知識宣傳資料、知識講座及健康教育錄像等,讓患者逐步了解糖尿病的發病機理,明白它是慢性終身性疾病,需要堅持長期治療。

3.4內疚、自責心理有的患者在認識到糖尿病與遺傳相關時,便抱怨父母乃至祖宗八代怎么偏偏把病“傳”給了自己。有的患有糖尿病的家長在得知子女也患上糖尿病后,深深的內疚感便油然而生,對于這類患者需用真誠的態度使之相信我們,讓他把思想顧慮傾訴出來,讓患者了解到DM目前雖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飲食、適當地運動、科學地用藥、良好的情緒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樣工作、學習和生活。在盡可能的條件下,協調社會各方面的關系,幫助了解患者的實際困難,以減輕其心理負擔,同時取得家屬的配合,使患者調適自己的不良心態,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我們運用溫和的語言、熟練的操作、豐富的醫療護理基礎知識取得患者的信賴,主動與患者談心,合理提供治療信息[6]。對病情變化、檢查結果主動向其做科學的、保護性的解釋,幫助患者重新樹立治療信心,用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感染和影響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厭世的心理現象。

3.5抗拒對立和矯枉過正心理這是兩種極端化的心理。一些由于得病時間較長、并發癥多且嚴重,而治療效果又不明顯的患者,很可能對用藥或治療失去了信心,最后自暴自棄地對醫務人員采取不理睬、不信任、不配合的“三不”態度。有的患者為了更快地“降糖”,便過量、過頻用藥,或過度節食、過度運動,最后造成低血糖,嚴重的還可能導致昏厥。第一種情況單純心理治療效果往往不佳,需用多種手段配合治療。第二種情況可用化驗單來說明問題,常可收到奇效。

4改善病人的情緒狀態

糖尿病人心理治療的重點是改善病人的情緒狀態,克服消極情緒反應,幫助病人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從醫囑。主要有以下方法。

4.1支持心理治療通過解釋、說理、疏導、安慰等,進行支持性心理治療,以幫助病人消除各種消極情緒反應。

4.2認知療法幫助病人對糖尿病基本知識的了解,消除不適當的預測、誤解和錯誤信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4.3行為療法某些行為療法技術可幫助病人遵從藥物治療和飲食控制計劃,包括血糖自我監測,行為強化,行為塑造療法等。

【參考文獻】

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96:235.

2錢榮立.搞好糖尿病教育是提高和鞏固療效的基礎.中國糖尿病雜志,1998,6(1):1.

3劉俊莢,董榮喬,呂璇.健康教育用于糖尿病病人的護理體會.河北醫藥,2004,26(5):442-443.

4SeleyJJ.10strategiesforsuccessfulpatientteaching.AmJNuts,1994,94(11):3-65.

5范麗鳳,張小群,朱筠菌.糖尿病教育對接受胰島素治療病人的影響.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3):148-151.

6常恩榮.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心理護理探討.齊魯護理雜志,2005,11(5):407.